1、第7章文学欣赏爱的大纛憎的丰碑:现当代诗歌章节目录 contents第一节郭沫若:中国“摩罗”诗人的诞生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新月诗派:戴着镣铐跳舞艾青:土地与太阳的歌者穆旦:智性化抒情的探索章节目录 contents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郭沫若:中国“摩罗”诗人的诞生新月诗派:戴着镣铐跳舞艾青:土地与太阳的歌者穆旦:智性化抒情的探索文学欣赏第一节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年东渡日本求学,后考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年底至年初,郭沫若进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发表了天狗、凤凰涅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著名诗篇。年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同年他与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共同发起成立创造社
2、。他不仅是创造社的领袖和灵魂,而且也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新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郭沫若:中国“摩罗”诗人的诞生文学欣赏第一节郭沫若是一个主观抒情的文学天才。他的创作体现了创造社的艺术主张。他对自己性格气质和艺术个性的评价是:“我是一个偏于主观的人”,“我又是一个冲动性的人”。作为一个偏于主观的文学家,郭沫若前期首先是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艺活动”,进而确立了“文艺是出于自我的表现”的文艺本质观。在文艺的真实性问题上,他认为“艺术家的求真不能在忠于自然上讲,只能在忠于自我上讲”。作为一个偏于冲动的文学家,郭沫若空前地强调情绪在文艺诸因素中的本质作用和文学家生命自然流露的美学意义。他认为,文学的原
3、始细胞是情绪,“文学的本质是有节奏的情绪的世界”。他从创作主体和文学本体两个方面共同阐发了“生命文学”的思想体系。郭沫若:中国“摩罗”诗人的诞生文学欣赏第一节女神不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却是中国旧诗与新诗分野的真正的界碑。无论内容还是形式,它都是中国新诗真正的奠基之作。凤凰涅槃是女神的代表性诗篇,是作者诗化“五四”时代“破坏与创造”精神的典范之作女神使读者不仅获得了“五四”时代精神的某种思想观念,而且更唤起了对自由的感情、昂扬的生命力和宇宙主宰意识的自我确认。从诗歌本体来说,女神对中国新诗的最大贡献,就是它以“内在律”的发现和创造开了一代诗风。中国的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
4、中,中国古代诗人创造并遵从着一套精致的形式体系。就诗歌而言,中国旧体诗的“外在律”(即讲究平仄、对偶、韵式、句法等规则的以声调为核心的格律体系),已经无法适应中国人现代情绪的自由抒发。郭沫若:中国“摩罗”诗人的诞生文学欣赏第一节郭沫若发现并创造了适应现代中国人思想情感、适于新诗表现的艺术法规“内在律”。依照“内在律”创作的女神,在意象、想象、节奏和诗体等方面,为后世中国新诗树立了成功的艺术典范。歌德说:“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于通过幻觉,产生一个更高真实的假象。”郭沫若深知“纯粹的感情是不能成为诗的”。要把实情提升为诗情,离不开想象的参与。他的天狗就是想象艺术的杰出范例。在郭沫若的“内在律”
5、体系中,节奏尤为重要。郭沫若认为:“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自由体新诗不是郭沫若首创,却是在他手里成熟。他的自由体诗歌对前人的超越表现在他让这一解放了的诗体自由而不随意。他的自由体不受“外在律”的束缚,却受“内在律”的支配;不受理性规范的约束,却受情绪表现的支配。正是郭沫若这种自由而有“体”的诗歌形式,从此引导了多年中国新诗形体的潮流。郭沫若:中国“摩罗”诗人的诞生章节目录 contents第一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二节郭沫若:中国“摩罗”诗人的诞生新月诗派:戴着镣铐跳舞艾青:土地与太阳的歌者穆旦:智性化抒情的探索文学欣赏第二节新月诗派:戴着镣铐跳舞新月诗派,与新月社确有联系,但又不能
6、混同。新月社不是一个纯文学社团。它是年至年间,一批归国的英美留学生,在“聚餐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人团体。他们在一起经常交流的主要话题,既有文学的,又有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的。主要成员有胡适、梁实秋、徐志摩、陈西滢和闻一多等人。新月诗派则是一个纯文学流派。它是世纪年代中期至年代初期,一批志趣相投的青年诗人以闻一多和徐志摩为核心,先后以晨报诗镌、新月月刊和诗刊为阵地,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新诗创作群体。新月诗派的出现,是在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派和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自由诗派基础上,中国新诗的一次新的综合。新月诗人对于中国新诗的最大贡献,是对新诗格律化的倡导。因此,新月诗派又被称为格律诗派。他们认为
7、:“格律是艺术必需的条件。实在艺术自身便是格律。”他们试图以格律化纠正早期白话诗的散文化。新月诗派拥有一批中国新诗史上杰出的诗人,如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他们追求新诗的形式美,以其优秀的作品实践了他们的“三美理论”,体现了新诗从内在意蕴到外在规则向诗歌艺术自身的全面回归。文学欣赏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一个富商之家。徐志摩是继胡适、郭沫若之后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又一位标志性的诗人。如果说胡适是以白话入诗和诗体解放进行新诗的草创,郭沫若是以“内在律”的发现和自由诗体的创建为新诗奠基,那么徐志摩则是以提高新诗的形式美及其艺术品位巩固了新诗的阵地。因此,他被称为中国新诗的一代“诗哲”。第二节
8、新月诗派:戴着镣铐跳舞文学欣赏第二节新月诗派:戴着镣铐跳舞徐志摩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富有“诗感”的音乐美。徐志摩认为:“一首诗的字句是本身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徐志摩对于语言有着敏锐的感觉和把握能力,对于语言文字及声音、节奏之间的“诗感”,更具有天才的发现和创造能力。请看再别康桥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追求的“诗感”的音乐美,是生活旋律的艺术化,客观节奏的心灵化。文学欣赏闻一多()1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年回国后在大学里任教,同时致力于新诗格律化的倡导与实践,一度成为前期新月诗派的领袖
9、人物。归国后创作的代表诗集是死水。而后主要从事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世纪年代中期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的重要领导人,冒着生命危险组织爱国民主运动,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之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第二节新月诗派:戴着镣铐跳舞文学欣赏第二节新月诗派:戴着镣铐跳舞闻一多是世纪最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他以爱国的至情至性铸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闻一多是唯美的,但他却充满了社会关怀与爱国情感。因而,他一方面在诗中营造一种烛光般唯美的画图,另一方面于其中融入对民族命运的焦虑,在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的对立中,表达了沉郁的情感。闻一多对中国新诗的理论贡献大于他的创作成就。他是中国新诗幼年时代致力于新诗形式理论建设的第
10、一人。他发表的大量论文,在诗歌的审美本质、新诗的形式美、新诗的前途和诗人的人格要求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创见,特别是他提出的“三美理论”,对于新诗诗学建设贡献极大。关于“音乐的美”,他根据现代汉语的音节特点首创“音尺”概念,主张以“二字尺”和“三字尺”的参差排列形成整齐顿挫的节奏效果。关于“绘画的美”,是基于中国古代诗歌诗画相通的传统,又以他的美术之长选择最有表现力的词句在诗中设色、作画。“建筑的美”是注重“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在这方面闻一多是根据汉字的可视性,依据不同诗歌内容的需要进行不同外观形式的尝试。闻一多在新诗格律化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从音、色、形三个方面带动了新诗艺术探索的全方位
11、深化,对于改革新诗诗风中的流弊、启发诗坛对新诗诗学的关注、提高新诗的艺术水平,都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章节目录 contents第一节第四节第三节第二节郭沫若:中国“摩罗”诗人的诞生新月诗派:戴着镣铐跳舞艾青:土地与太阳的歌者穆旦:智性化抒情的探索文学欣赏艾青()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笔名艾青。幼时的这段寄养生活也使艾青对农民的苦难艰辛、忧伤、痛苦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永久的记忆,从而形成了他后来诗作中的忧郁风格。艾青从小热爱艺术,对大自然、养育他的土地和劳动人民怀有真挚热烈的情感。第三节艾青:土地与太阳的歌者文学欣赏第三节艾青:土地与太阳的歌者艾青先后出版诗集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旷野
12、、土地集、黎明的通知,出版长诗向太阳、火把等,这些诗将新诗艺术推上了新的高峰,奠定了艾青在现代诗史上的“泰斗”和“王子”地位。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早期代表作。诗作在细节的描写中表达了一个乳儿对保姆的深切的爱和怀念。每个人儿时的记忆都是十分鲜明深刻的,儿时所受的影响和熏陶对人的感情生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艾青对农民生活怀有真挚的感情,对普通平凡、勤劳朴实、仁爱宽厚的保姆大堰河怀着醇厚而热烈的爱。文学欣赏第三节艾青:土地与太阳的歌者艾青的诗歌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诗歌中最主要的两个主题是对祖国和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他的诗歌的第一个主题是对祖国和土地的热爱。1年,当时战火迅雷般
13、逼近了黄河,离乱中的艾青在古老的潼关感时伤事,满怀忧虑和热望,写下了长诗北方。艾青诗歌的第二个鲜明主题是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热烈的不息的追求。长诗向太阳正是这一方面的代表。在感情的表达上,艾青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风格,即以朴素的语言抒写饱含忧郁的深情。他的许多诗句都具有这个特点。“你悲哀而旷达,辛苦而又贫困的旷野啊”(旷野)“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然而,艾青的忧郁所表达的不是对生活的灰心与绝望,而是对美好生活执着的追求与坚强的信念。章节目录 contents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第三节郭沫若:中国“摩罗”诗人的诞生新月诗派:戴着镣铐跳舞艾青:土地与太阳的
14、歌者穆旦:智性化抒情的探索世纪年代中国新诗派的崛起之途是现代诗歌发展中的神秘之旅。新诗派的作家们成长于西南联大校园,沉潜于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古典诗学的滋养,却举起反叛的旗帜,以既不同于西方现代派也有别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异质性,创造了具有独立品格的中国现代诗。中国新诗派跨越了“五四”以来新诗的所有领地,既不追求诗的“纯艺术”,也不刻意张扬诗的战斗性。他们提出的诗学主张是“综合”。袁可嘉认为,诗应该“纯粹出自内发的心理需要,最后必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中国新诗派便彻底抛弃了“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诗学观念,表现出与传统对立的异质性。中国新诗派以“九叶派”诗人为骨干,主要诗人有袁可嘉、穆旦、辛笛、郑
15、敏等。而穆旦则是新诗派的旗帜。文学欣赏第四节穆 旦:智 性 化 抒 情 的 探 索 者文学欣赏第四节穆旦()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是校园诗群的中坚。此后他又加入中国远征军,转战滇缅战场,体验过流血和死亡。穆旦长期致力于新诗创作,出版过诗集探险者、穆旦诗集等。新中国成立后,他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但依然译介了大量外国诗歌作品,为新诗发展充当铺路人。穆 旦:智 性 化 抒 情 的 探 索 者早期穆旦是一位浪漫主义者。他常以自我爆发式的呐喊和讴歌来抒发情感,但对浪漫主义的反叛又使穆旦找到了自己的艺术个性。从世纪年代初开始,穆旦就追求一种智性化抒情。智性化抒情就是让诗由情感情绪内质转向思想经验
16、内质,让原本外化的情感释放变为理性的内省。对于穆旦,智性化抒情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对诗的本体精神的追求。这和袁可嘉所说的“玄学”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穆旦的诗总是能自觉地抑制有可能出现的情感爆发,直接切入对人生宇宙的形而上的玄想。自古以来,追求玄远者往往会放弃对现实的关怀。但是,穆旦对现实关怀的热情却异常强烈,战争与流亡、祖国与民族时常成为他诗中的内容。文学欣赏第四节穆 旦:智 性 化 抒 情 的 探 索 者穆旦在对复杂的玄思中实践着中国新诗派的诗学原则,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领地。与那些追求完美的作家不同的是,穆旦将对“残缺”的发现作为他智性抒情的核心。穆旦几乎所有的诗都涉及“残缺”。在穆
17、旦看来,残缺是生活无法回避的另一面。以往的诗人总是在抚摸伤疤时将残缺审美化,同时也将自我神圣化。穆旦则完全从“受难者”情境中摆脱出来,以评判者的姿态将残缺作为“实情”不加粉饰地告诉读者,不仅呼应了以“残缺”为中心的现代哲学,同时也超越了以“圆”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美学。“残缺”的穆旦因此也给诗歌世界带来了“荒凉”。这种“荒凉”不仅是“残缺”本身,同时也包含了带有荒凉色彩的语言。穆旦主动放弃了传统诗学崇尚的“风花雪月”式的诗歌语言,而将“非诗意”表达作为他语言操作的原则。穆旦有意识地制造诗歌语境的“不和谐”,由此也大大强化了他的“残缺”。这一点似乎与世纪展览“恶之花”的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相通。但穆旦的“荒凉”又没有波德莱尔式的颓废。他是绝望的,但他常在丰富的痛苦中表现出坚强,并以“带血的手”(赞美)拥抱世界,反抗着绝望。这一切,又使他的诗在荒凉冷峭中透着“新诗中不多见的沉雄之美”。文学欣赏第四节穆 旦:智 性 化 抒 情 的 探 索 者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