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第十章 神经系统.ppt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文档编号:494302 上传时间:2020-04-27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3.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第十章 神经系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第十章 神经系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第十章 神经系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第十章 神经系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第十章 神经系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章第十章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生理教研室生理教研室 肖猛肖猛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理解理解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 的调节。的调节。 了解了解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脑的高级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脑的高级 功能和脑电图。功能和脑电图。 掌握掌握突触兴奋的传递过程及反射中枢突触兴奋的传递过程及反射中枢 活动的特征等基本知识;自主神经递质和活动的特征等基本知识;自主神经递质和 受体的类型;特别是分布及功能之间的关受体的类型;特别是分布及功能之间的关 系。系。 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一、神

2、经元有哪些功能神经元有哪些功能? 神经元神经元(neuronneuron)即神经细胞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和功能单位和功能单位。 胞体胞体 突起突起 树树 突突 胞胞 体体 轴轴 突突 轴突轴突(axon) 树突树突(dendrite) 产生产生AP的起始部位的起始部位 受体部位受体部位 传导神经冲动部位传导神经冲动部位 引起递质释放部位引起递质释放部位 胞体胞体位于脑、脊位于脑、脊 髓和神经节内,具有髓和神经节内,具有 接受、整合信息的功接受、整合信息的功 能;能; 树突树突的功能是接的功能是接 受刺激,把冲动传向受刺激,把冲动传向 胞体。胞体。 轴突轴突外面

3、包绕髓外面包绕髓 鞘或神经膜即构成鞘或神经膜即构成神神 经纤维经纤维,其主要功能,其主要功能 是传导兴奋。是传导兴奋。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分布于人类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数量庞大,分布于人类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数量庞大,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神经元10105050 它们有突起,无树突和轴突之分;不能与相邻它们有突起,无树突和轴突之分;不能与相邻 细胞形成突触样结构,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不能细胞形成突触样结构,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不能 产生动作电位。产生动作电位。 19:46 支持、绝缘和屏障作用支持、绝缘和屏障作用 修复和再生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 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物质代

4、谢和营养性作用 维持神经元正常活动维持神经元正常活动 基本功能:基本功能: 19:46 (二)神经纤维(二)神经纤维 1. 1. 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的分类 ErlangerErlanger和和GasserGasser根据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根据神经纤维兴奋传导速 度的不同,将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经纤维分哺乳类度的不同,将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经纤维分哺乳类 动物的为动物的为A A、B B、C C 三类,其中三类,其中A A类纤维又分为类纤维又分为、 、四个亚类。后来又有人根据纤维的直径和来四个亚类。后来又有人根据纤维的直径和来 源将神经纤维分为源将神经纤维分为、四类。目前,前四类。目前,前 一种分

5、类法多用于传出纤维,后一种分类法常用于一种分类法多用于传出纤维,后一种分类法常用于 传入纤维。传入纤维。 2.2.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不同种类的神经纤维具有不同的传导速度。通常与神不同种类的神经纤维具有不同的传导速度。通常与神 经纤维的直径、有无髓鞘以及温度有关。经纤维的直径、有无髓鞘以及温度有关。 (1)直径)直径 一般来说,直径越大,电阻越小,传导速度越快。一般来说,直径越大,电阻越小,传导速度越快。 (3)温度)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加快。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加快。 如低温麻醉如低温麻醉(神经传导阻滞)神经传导阻滞) (2

6、)髓鞘)髓鞘 有髓鞘神经纤维呈跳跃式传导,因此传导速度比无髓鞘有髓鞘神经纤维呈跳跃式传导,因此传导速度比无髓鞘 神经纤维快得多神经纤维快得多 功能的完整性:功能的完整性:如应用如应用 麻醉药,麻醉区离子跨麻醉药,麻醉区离子跨 膜运动受阻,兴奋传导膜运动受阻,兴奋传导 障碍。障碍。 结构的完整性:结构的完整性:如损伤如损伤 或切断兴奋传导障碍。或切断兴奋传导障碍。 3.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 (1)1)生理生理完整性完整性: (4)(4)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 在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上某一点受刺在实验条件下,神经纤维上某一点受刺 激而兴奋时,兴奋可以同时向两端传

7、导。激而兴奋时,兴奋可以同时向两端传导。 (3)(3)双向性双向性: 在长时间、高频率连续刺激作用下,神经在长时间、高频率连续刺激作用下,神经 纤维仍保持其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的能力。纤维仍保持其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的能力。 一条神经干由无数条神经纤维组成。各一条神经干由无数条神经纤维组成。各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时,相互不干扰。神经纤维传导兴奋时,相互不干扰。 (2)(2)绝缘性绝缘性: 二、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二、从一个神经元到另一个神经元突触突触 突触突触(synapse)(synapse) 指神经元与神经指神经元与神经 元之间相接触的元之间相接触的 部位。部位。 在神经系统内有在神经系统

8、内有 大量的神经元,它们大量的神经元,它们 在结构上没有原生质在结构上没有原生质 的联系,主要通过突的联系,主要通过突 触实现相互间的功能触实现相互间的功能 联系。联系。 (一)突触性化学传递(一)突触性化学传递 (甲(甲.轴轴-体突触;乙体突触;乙.轴轴-树突触;丙树突触;丙.轴轴-轴突触)轴突触) 按接触部位按接触部位 轴轴体突触体突触 轴轴树突触树突触 轴轴轴突触轴突触 按功能按功能 兴奋性突触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突触前膜: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突触小泡 突触间隙:突触间隙: 水解酶水解酶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 受体、离子通道受体、离子通道 2.2.突触的结构突触的结构 3.

9、3.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传递的过程 1)1) 动作电位传至轴突末梢动作电位传至轴突末梢 2)2) 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去极化 3)3) CaCa2+ 2+内流入前膜 内流入前膜 4)4) 囊泡与前膜融合并通过出胞作用释放递质囊泡与前膜融合并通过出胞作用释放递质 5)5) 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6)6) 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 7)7) 后膜产生后膜产生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postsynaptic potential) Step EPSP IPSP 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传递的过程

10、 (1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概念:概念: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该递质与突触后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该递质与突触后 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局部去极化局部去极化, 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使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 。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后膜对NaNa+ +

11、、K K+ +(尤其是对(尤其是对NaNa+ +)通透性提高)通透性提高 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产生EPSPEPSP 产生机制产生机制 EPSPEPSP的形成机制示意图的形成机制示意图 *概念:概念: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该递质与突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该递质与突 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超极化超极化,突触,突触 后膜兴奋性降低,突触后膜的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后膜兴奋性降低,突触后膜的这种电位变化称为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 (2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

12、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经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对后膜对K K+ + 、 、ClCl- - (尤其是对(尤其是对ClCl- - )通透性提高)通透性提高 后膜出现超极化电位变化后膜出现超极化电位变化 产生产生IPSPIPSP 产生机制产生机制 IPSPIPSP的形成机制示意图的形成机制示意图 一个突触前神经元的轴一个突触前神经元的轴 突末梢通常发出多个分突末梢通常发出多个分 支与许多突触后神经元支与许多突触后神经元 构成突触联系,而一个构成突触联系,而一个 突触

13、后神经元则与许多突触后神经元则与许多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构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构成 突触联系,其中既有兴突触联系,其中既有兴 奋性突触联系,也有抑奋性突触联系,也有抑 制性突触联系。因此,制性突触联系。因此, 一个神经元是兴奋还是一个神经元是兴奋还是 抑制或兴奋与抑制的程抑制或兴奋与抑制的程 度取决于这些突触传递度取决于这些突触传递 产生的产生的综合效应综合效应。 EPSPEPSP和和IPSPIPSP代数和代数和 突触后神突触后神 经元抑制经元抑制 超极化超极化 去极化 突触后神突触后神 经元兴奋经元兴奋 阈电位阈电位 阈电位阈电位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是指在神经元之间不通是指在神经元

14、之间不通 过经典突触所进行的化学传递。过经典突触所进行的化学传递。 与经典突触相对比:与经典突触相对比: 1.1.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 结构;结构; 2.2.不是一对一直接支配关系;不是一对一直接支配关系; 3.3.曲张体与效应器间距离大;递质曲张体与效应器间距离大;递质 扩散距离较远,传递所需时间长;扩散距离较远,传递所需时间长; 4.4.在神经系统内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在神经系统内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涉及的神经纤维不仅有交感神经涉及的神经纤维不仅有交感神经 节后纤维,还有多巴胺能、节后纤维,还有多巴胺能、5 5- -羟羟 色胺能、胆碱能纤维等。色胺能、胆碱能纤维等

15、。 缝隙连接(缝隙连接(gap junction)也称也称电突触电突触,是两个神经元,是两个神经元 紧密接触的部位。紧密接触的部位。 特点:特点: a.a.两神经元之间的间隙仅两神经元之间的间隙仅 为为2 2- -4nm4nm; b.b.不存在突触小泡,但膜不存在突触小泡,但膜 上有沟通两细胞的通道上有沟通两细胞的通道, ,允许允许 带电离子和小分子通过;带电离子和小分子通过; c.c.信息传递不以递质作为信息传递不以递质作为 中介,而是依靠电传递;中介,而是依靠电传递; d.d.传递为双向性;传递为双向性; e.e.电阻低,传递速度快,电阻低,传递速度快, 无潜伏期;无潜伏期; (四)神经递

16、质(四)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neurotransmitter) -介导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介导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 间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间信息传递的化学物质。 (1)神经递质的鉴定标准)神经递质的鉴定标准 (2)神经调质)神经调质 (3)递质的共存)递质的共存 (4)递质的代谢)递质的代谢 根据存在的部位不同分为根据存在的部位不同分为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 和和外周神经递质外周神经递质。 1.1.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 (1 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 递质。能合成释放递质。

17、能合成释放AchAch的神经元叫胆碱能神经元。在中枢神的神经元叫胆碱能神经元。在中枢神 经系统内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几乎参与了神经系统所有的功能,经系统内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几乎参与了神经系统所有的功能, 如感觉与运动、觉醒与睡眠、学习与记忆、内脏活动与情绪如感觉与运动、觉醒与睡眠、学习与记忆、内脏活动与情绪 等。等。 (2 2)单胺类:)单胺类: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 5- -羟色胺。羟色胺。 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主要与心血管活动、体温、摄食、主要与心血管活动、体温、摄食、 觉醒、睡眠、情绪活动等有关。觉醒、睡眠、情绪活动等有关。 多巴胺递质系统多

18、巴胺递质系统主要参与躯体运动、情绪活动、内分泌主要参与躯体运动、情绪活动、内分泌 和心血管活动等的调节。和心血管活动等的调节。 5 5- -羟色胺递质系统羟色胺递质系统主要与痛觉、睡眠、情绪、性行为、主要与痛觉、睡眠、情绪、性行为、 内分泌等活动有关。内分泌等活动有关。 (3 3)氨基酸类:)氨基酸类:主要有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和主要有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和- - 氨基丁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是氨基丁酸。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是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而甘氨酸和,而甘氨酸和 - -氨基丁酸是氨基丁酸是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 (4 4)肽类)肽类( (神经肽神经肽) ): 此类递质的种类繁多,

19、功能复杂,此类递质的种类繁多,功能复杂, 有待进一步研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三、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 (一一)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式辐散式 聚合式聚合式 环式环式 链锁式链锁式 辐散式:辐散式: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许多神经元建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许多神经元建 立突触联系。使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引起许多立突触联系。使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引起许多 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在感觉传导通路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在感觉传导通路 上多见。上多见。 19:46 聚合式:聚合式:许多神经元都通过其轴突末梢共同许多神经元都通过其轴突末梢共同 与一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

20、使许多不同神与一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使许多不同神 经元的兴奋和抑制作用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发经元的兴奋和抑制作用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发 生整合。在传出通路上多见。生整合。在传出通路上多见。 19:46 连锁式:连锁式:在空间上可以加强或扩大作用范围。在空间上可以加强或扩大作用范围。 19:46 + 环路式:环路式:可引起正反馈(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可引起正反馈(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 的持久性)或负反馈(使活动及时终止)。的持久性)或负反馈(使活动及时终止)。 19:46 (二)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二)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1.1.单向传递单向传递 2.2.中枢延搁中枢延搁 3.3.总和总和 4.4.兴奋节

21、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 5.5.后发放后发放 6.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三)中枢抑制(三)中枢抑制 1.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与其发生突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与其发生突 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产生触联系的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IPSP,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发 生抑制,这种抑制称突触后抑制。生抑制,这种抑制称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又分为以下两种类型:突触后抑制又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

22、 意义:协调不同中枢活动意义:协调不同中枢活动 *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意义:及时终止神经元活动;促进同一中枢意义:及时终止神经元活动;促进同一中枢 内神经元同步活动内神经元同步活动 (1 1)传入侧支性抑)传入侧支性抑 制,制,又称又称交互抑制交互抑制, 是指传入神经纤维在是指传入神经纤维在 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 的同时,又经侧支兴的同时,又经侧支兴 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 神经元,然后通过抑神经元,然后通过抑 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 抑制性递质,转而使抑制性递质,转而使 另一中枢神经元抑制。另一中枢神经元抑制。 (2 2)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23、 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兴指某一中枢神经元兴 奋时,其传出冲动沿奋时,其传出冲动沿 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外传,同时又经 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 制性中间神经元,该制性中间神经元,该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 奋后,其轴突释放抑奋后,其轴突释放抑 制性递质,反过来抑制性递质,反过来抑 制原先发放兴奋的神制原先发放兴奋的神 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 他神经元。他神经元。 2 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 (presynaptic inhibition) 这是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这是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而使突触后神经元 产生抑制的现象,故称为突触前抑制

24、。产生抑制的现象,故称为突触前抑制。 结构基础:结构基础:轴轴突触轴轴突触 第二节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脊髓的感觉传导特点脊髓的感觉传导特点: (1)3级神经元接替级神经元接替 (2)浅感觉传导路径)浅感觉传导路径:先交叉后上行先交叉后上行 深感觉传导路径深感觉传导路径:先上行后在延髓交叉先上行后在延髓交叉 (3)后索传递深感觉和精细触觉;)后索传递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丘脑前束和侧束传递浅感觉脊髓丘脑前束和侧束传递浅感觉 躯体感觉躯体感觉 浅感觉浅感觉 深感觉深感觉 触触-压觉压觉 温度觉温度觉 痛觉痛觉 本体感觉本体感

25、觉 深部压觉深部压觉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一)丘脑的核团(一)丘脑的核团 腹后外侧核:腹后外侧核:躯体感觉换元站 (1)感觉接替核)感觉接替核 腹后内侧核:腹后内侧核:头面感觉换元站 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听觉换元站 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视觉换元站 (2)联络核()联络核(丘脑前核、腹外侧核、丘脑枕丘脑前核、腹外侧核、丘脑枕) 与感觉在丘脑到大脑皮层的联系与协调有关 (3)髓板内核群(非特异投射核)髓板内核群(非特异投射核)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二)感觉投射系统(二)感觉投射系统 19:46 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 非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

26、统 传导通路传导通路 由由 3 3 级神经元接替级神经元接替( (特特 殊感觉由殊感觉由 3 3 级以上神经级以上神经 元接替元接替) )。 各种感觉有各各种感觉有各 自的特定传导通路自的特定传导通路。 感觉传导束侧支与感觉传导束侧支与脑脑 干网状结构干网状结构* *神经元发神经元发 生突触联系并反复换生突触联系并反复换 元。元。是不同感觉上传的是不同感觉上传的 共同通路共同通路。 丘脑核团丘脑核团 感觉接替核感觉接替核 髓板内核群髓板内核群 皮层投射皮层投射 的部位和的部位和 特点特点 特定感觉区,有点对点特定感觉区,有点对点 投射关系。主要终止在投射关系。主要终止在 第第 4 4 层层 广

27、泛区域,无点对点投广泛区域,无点对点投 射关系。终止在皮层各射关系。终止在皮层各 层层 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 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不产生特定感觉。维持不产生特定感觉。维持 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 状态状态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RAS) 19:46 三、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一)体表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 1 1、第一体表感觉、第一体表感觉区(中央后回)区(中央后回) 感觉投射规律:感觉投射规律: 交叉投射(头面部为双侧投射)交叉投射(头面部为双侧投

28、射) 投射区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有关投射区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有关 倒置安排(头面部内部为正立)倒置安排(头面部内部为正立) 2 2、体感区(中央前回与脑岛之间)、体感区(中央前回与脑岛之间) 不如体感一区完善具体,切除后无不如体感一区完善具体,切除后无明显感觉障碍。明显感觉障碍。 投射特点:双侧投射,正立安排投射特点:双侧投射,正立安排 19:46 (二)(二)内脏感觉区(混杂于体表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内脏感觉区(混杂于体表感觉区、运动辅助区、 边缘系等,不集中)边缘系等,不集中) (三)(三)本体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 中央前回中央前回 ( (四四) )视觉区视觉区: 枕叶距状

29、裂上下缘枕叶距状裂上下缘 (五)(五)听觉区听觉区: 颞横回和颞上回颞横回和颞上回 (六)(六)嗅觉区嗅觉区: 边缘叶前底部边缘叶前底部 19:46 四、四、痛觉痛觉(painpain) 痛感觉:主观感觉痛感觉:主观感觉 痛反应:客观表现(自主神经、行为、痛反应:客观表现(自主神经、行为、 情绪心理等活动的改变)情绪心理等活动的改变) 伤害性感受器:游离伤害性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神经末梢 多种强烈刺激、内源性多种强烈刺激、内源性、外源性外源性致痛物质(组胺、致痛物质(组胺、 缓激肽、缓激肽、K+K+、5 5- -HTHT、PGPG 等)伤害性等)伤害性感感受器受器 (一)一)体表痛体表痛 体表

30、痛的两种性质体表痛的两种性质:快痛和慢痛快痛和慢痛 快痛:早期出现,尖锐“刺痛” ,产生和消失迅速,快痛:早期出现,尖锐“刺痛” ,产生和消失迅速, 感觉清楚,定位明确。感觉清楚,定位明确。 慢痛: 刺激后慢痛: 刺激后 0.51.0s0.51.0s 出现, “烧灼痛” , 定位不明出现, “烧灼痛” , 定位不明 确,持续时间长,难以忍受伴有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呼确,持续时间长,难以忍受伴有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呼 吸等方面的变化。吸等方面的变化。 19:46 (二)内脏痛与牵涉痛(二)内脏痛与牵涉痛 1.1.内脏痛的特点内脏痛的特点 定位不准确,对刺激分辨力差定位不准确,对刺激分辨力差 缓慢、持续时

31、间较长缓慢、持续时间较长 对缺血、痉挛、炎症和机械牵拉等敏感对缺血、痉挛、炎症和机械牵拉等敏感 常伴有牵涉痛常伴有牵涉痛 (某些内脏患病时,患者自觉疼痛在某一体表部位,这种因内脏疾某些内脏患病时,患者自觉疼痛在某一体表部位,这种因内脏疾 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牵涉痛。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称牵涉痛。) 19:46 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牵涉痛产生机制示意图 19:46 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对躯体运动的调控一、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 (一一) )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基本中枢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基本中枢

32、1.1.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脊髓灰质前角脊髓灰质前角 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 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支配梭内肌纤维 一个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 成了一个功能单位,称成了一个功能单位,称运动单位运动单位。 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为: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为: 躯体运动和内脏反射活动消失,骨骼肌紧张性下降、躯体运动和内脏反射活动消失,骨骼肌紧张性下降、 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消失、尿粪潴留等。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消失、尿粪潴留等。 (二二)脊休克脊休克(spinal

33、 shock) 当脊髓与高位脑中枢突然离断后当脊髓与高位脑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会断面以下的脊髓会 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的状态,这种现象称这种现象称 为脊休克为脊休克。 脊休克是暂时现象,可脊休克是暂时现象,可恢复恢复: 恢复的快慢与进化程度、反射的复杂程度有关恢复的快慢与进化程度、反射的复杂程度有关 伸肌反射减弱、屈肌反射增强;内脏活动反射有一定程伸肌反射减弱、屈肌反射增强;内脏活动反射有一定程 度恢复度恢复 恢复后再次横断脊髓,不再次出现脊休克恢复后再次横断脊髓,不再次出现脊休克 脊休克的产生,不是因脊髓损伤引起,而是由于离断面脊休

34、克的产生,不是因脊髓损伤引起,而是由于离断面 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控,于是出现了无反应状以下的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调控,于是出现了无反应状 态。态。这这说明说明: (1)(1)脊髓本身可完成某些简单的躯体和内脏反射活动脊髓本身可完成某些简单的躯体和内脏反射活动; ; (2)(2)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有易化作用(如伸肌反射、排尿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有易化作用(如伸肌反射、排尿 排便反射)和抑制作用(如屈肌反射、发汗反射)排便反射)和抑制作用(如屈肌反射、发汗反射) ( (三三)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屈肌反射(flexor reflexflexor r

35、eflex):):脊髓动物一侧肢体脊髓动物一侧肢体 的皮肤遭受伤害性刺激时,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的皮肤遭受伤害性刺激时,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 舒张,肢体出现屈曲反应。舒张,肢体出现屈曲反应。 意义:意义:避免伤害,自我保护。避免伤害,自我保护。 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 crossed extensor reflexextensor reflex):):当引起当引起 屈肌反射的刺激达一定强度时,屈肌反射的刺激达一定强度时, 除引起同侧肢体屈曲外,还出除引起同侧肢体屈曲外,还出 现对侧肢体伸肌收缩、屈肌舒现对侧肢体伸肌收缩、屈肌舒 张的现象,称对侧伸肌反射。张的现象,称

36、对侧伸肌反射。 意义:意义:维持姿势和身体平维持姿势和身体平 衡的作用。衡的作用。 屈肌反射屈肌反射 (四)牵张反射(四)牵张反射 (stretch reflexstretch reflex) * *概念:概念: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反射性引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可反射性引 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类型牵张反射类型 腱反射腱反射(tendon reflex) 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肌紧张(muscle tonus) 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

37、起的牵张反射。 膝跳反射膝跳反射 腱反射的临床意义:腱反射的临床意义: 腱反射减弱或消退腱反射减弱或消退 提示反射弧某一环节的损害或中断;提示反射弧某一环节的损害或中断; 腱反射亢进腱反射亢进 提示高位中枢病变。提示高位中枢病变。 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 肌紧张的意义:肌紧张的意义: 人的直立过程人的直立过程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2.2.牵张反射的反射弧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牵张反射反射弧的显著特点,是感受器和效应器都牵张反射反射弧的显著特点,是感受器和效应

38、器都 在同一块肌肉中。在同一块肌肉中。 感受器感受器 :被牵拉肌肉的被牵拉肌肉的肌梭(长度感受器)肌梭(长度感受器) 传入纤维:传入纤维:类纤维和类纤维和类纤维类纤维 中中 枢枢 :脊髓脊髓 传出纤维:传出纤维:传出传出纤维和纤维和传出传出纤维纤维 效应器效应器 :被牵拉肌肉的肌纤维、肌梭感受器被牵拉肌肉的肌纤维、肌梭感受器 牵 张 反 射 示 意 图 牵 张 反 射 示 意 图 主要作用是加强肌紧主要作用是加强肌紧 张和肌运动。张和肌运动。 1.1.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1.1.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2.2.尾核尾核 3.3.小脑小脑 4.4.网状结构抑制区网状结构抑制区 5.5

39、.网状结构易化区网状结构易化区 6.6.延髓前庭核延髓前庭核 2.2.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主要作用是抑制肌主要作用是抑制肌 紧张及肌运动。紧张及肌运动。 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小脑前叶两侧部小脑前叶两侧部 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 纹状体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小脑前叶蚓部 (+ +) (- -) (+ +) 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 易化区易化区 抑制区抑制区 前庭核前庭核 (+ +) (- -) 脊髓脊髓 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肌梭肌梭 肌紧张肌紧张 (-环路)环路) 19:46 正常情况下,易化区的

40、活动较强,抑制区正常情况下,易化区的活动较强,抑制区 的活动较弱,因此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易的活动较弱,因此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易 化区的活动略占优势,从而维持正常的肌紧张。化区的活动略占优势,从而维持正常的肌紧张。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在动物实验中发现, 如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如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 断脑干,动物会出现四肢断脑干,动物会出现四肢 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 硬等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硬等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 称为称为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 (decerebrate rigiditydecerebrate rigidity) 去大脑僵直的去大脑僵直的发生机制发生

41、机制: 是因为较多的抑制系统被切除,特别是来是因为较多的抑制系统被切除,特别是来 自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的抑制性联系被切除,自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的抑制性联系被切除, 造成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的失衡,造成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的失衡, 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 抑抑 制制 区区 易化区易化区 小脑前叶小脑前叶 蚓蚓 部部 大脑皮层运大脑皮层运 动区纹状体动区纹状体 前庭核前庭核 小脑前部小脑前部 两侧叶两侧叶 + + + + + + + + - - + + 肌肌 紧紧 张张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小脑的主要功能:小脑

42、的主要功能: 维持身体平衡维持身体平衡 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 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 1 1. .前庭小脑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绒球小结叶):维持身体平衡和眼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和眼球运动。 2 2. .脊髓小脑脊髓小脑(前叶及后叶的中间带前叶及后叶的中间带) 前叶:调节肌紧张前叶:调节肌紧张 后叶中间带:后叶中间带: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 协调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协调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 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损伤后的动作性协调障碍小脑损伤后的动作性协调障碍。 ( (意向性震颤意向性震颤、动幅障碍动幅障碍、轮替不能轮替不能) ) 3 3. .皮层小脑皮层小脑(后叶的外侧部后叶的

43、外侧部):参与运动计划的设计:参与运动计划的设计、 运动程序的编制和储存运动程序的编制和储存,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 19:46 小脑分区模式图小脑分区模式图 三、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三、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basal ganglia)是皮层下一些核团的)是皮层下一些核团的 总称,主要包括总称,主要包括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中脑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中脑 的黑质和红核的黑质和红核。前三者合称纹状体,其中苍白球为旧纹状。前三者合称纹状体,其中苍白球为旧纹状 体,尾状核和壳核为新纹状体。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体,

44、尾状核和壳核为新纹状体。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 调节功能,它对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肌紧张的调节、调节功能,它对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肌紧张的调节、 本体感觉传入信息的处理等都有关系。对基底神经节功能本体感觉传入信息的处理等都有关系。对基底神经节功能 的认识,许多是从患基底神经节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的认识,许多是从患基底神经节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 疗结果进行推测得来的。疗结果进行推测得来的。 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 1.1.帕金森病(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arkinson disease),又称震颤麻痹),又称震颤麻痹 症状:症状:

45、 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强直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强直 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运动启动困难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运动启动困难 表情呆板、常出现静止性震颤表情呆板、常出现静止性震颤 (多见于手部)。(多见于手部)。 机制机制: : 主要因为主要因为黑质黑质多巴胺递质功能受损多巴胺递质功能受损不能抑制纹状体不能抑制纹状体 乙酰胆碱递质系统活动乙酰胆碱递质系统活动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功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功 能亢进能亢进 随意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随意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 2 2. .舞蹈病舞蹈病(Huntington(Huntington diseasedisease) 症状:症状: 肌紧张

46、降低肌紧张降低 上肢和头部不自主的、大幅度的舞蹈样动作上肢和头部不自主的、大幅度的舞蹈样动作 机制:机制: 纹状体纹状体内胆碱能和内胆碱能和- -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功能减退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功能减退 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丘脑对皮层易化丘脑对皮层易化 作用增强作用增强不自主运动不自主运动 ( (五五)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对躯体运动控制特点对躯体运动控制特点 : (1 1)交叉性支配)交叉性支配 (2 2)功能定位精细,呈倒置安排)功能定位精细,呈倒置安排 ( (头面部正立)头面部正立) (3 3)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

47、细程度有关)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1 1、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大脑皮层的运动区 主要在中央前回主要在中央前回 大脑皮层运动区示意图大脑皮层运动区示意图 (二)运动传导通路(二)运动传导通路 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束 皮层脊髓侧束:控制四肢远端肌肉,与精细、技巧运皮层脊髓侧束:控制四肢远端肌肉,与精细、技巧运 动有关动有关 皮层脊髓前束皮层脊髓前束: : 控制躯干、四肢近端肌肉,与姿势和控制躯干、四肢近端肌肉,与姿势和 粗大运动有关粗大运动有关 皮层核皮层核( (脑干脑干) )束:束:支配脑神经运动神经元支配脑神经运动神经元 顶盖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前庭脊髓束与皮质脊髓前束与皮质脊髓前束 功能相似;功能相似;红核脊髓束红核脊髓束与皮质脊髓侧束功能相似与皮质脊髓侧束功能相似。 内脏运动神经的内脏运动神经的 调节基本上不受意识调节基本上不受意识 控制,不具有随意性,控制,不具有随意性, 所以被称为所以被称为自主神经自主神经 系统系统。 第四节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医科大学精品课件:第十章 神经系统.ppt)为本站会员(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