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介绍教学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949550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5.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温克族介绍教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鄂温克族介绍教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鄂温克族介绍教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鄂温克族介绍教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鄂温克族介绍教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鄂温克族简介1一、人口及地理分布 鄂温克族是跨越中国、俄罗斯居住的跨界民族。在俄罗斯境内曾被称为通古斯人,现定名为埃文克族,约有5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区。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1957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有人口26315人(1994年)。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鄂温克族人口数为30505。现在(2011年)只有243人了。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倒数第四多的民族。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

2、克猎人村。2 鄂温克族最大的聚居区是鄂温克自治旗。这里地处大兴安岭的五岭山区,有19000多平方公里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8300多平方公里茂密的森林和猎场,也有肥沃的耕地。出产各种奇禽异兽和珍贵药材,如世界稀有的贵重木材樟子松和闻名中外的白蘑菇、及鹿、犴、猞猁、飞龙、乌鸡等;蕴藏着大量的煤、铁、金、铜和水晶等地下资源。但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各地区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讷河县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居住在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的鄂温克族则以半农半猎为生;而额尔古纳左旗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鄂温克族还从事着传统的狩猎业

3、。因为他们狩猎时使用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3二、民族历史 据考古学和人类的研究,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铜石器并用时代,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在黑龙江,七游,石勒喀河洞穴中发现了具备鄂温克族体质特征的头盖骨,与头盖骨一起还发现了贝加尔湖地方特有文化与装饰,符合鄂温克人的传说。传说中鄂温克人的祖先生活在勒拿河、“拉玛”湖(即贝加尔湖)。另一传说,他们的故乡在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总之,鄂温克人生活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的山林中,使用弓箭、扎枪,从事打猎和捕鱼。食物用火烧着吃,或把石头烧热,放入盛水的皮桦桶中煮肉吃。取火用两块石头打击

4、出火星,用桦皮纤维引火。住桦树皮盖的“撮罗子”。当时正处在母权制氏族社会阶段。他们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北朝与隋唐时期室韦各部中的某些地理、习俗与鄂温克族有渊源关系的部落,特别是其中的“北室韦”、“钵室韦”、“深未沮室韦”,以及唐代在贝加尔湖东北苔原森林区使鹿的“鞠”部落等。后来,他们向东发展,其中一支来到黑龙江中游雅克萨(今俄罗斯阿尔巴津)一带,明代文献中记述的“乘鹿出入”的“北山野人”,一般认为即鄂温克与鄂伦春人的直接祖先。清代文献中的“索伦部”,广义包括达斡尔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专指则是鄂温克族。此外,称为“索伦别部”的“喀穆尼堪”,也指鄂温克的一支。在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龙江流域以前,上述

5、各部的鄂温克居民都已归顺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大汗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以前,即已在鄂温克地区确立管辖制度,以后又日趋严密。清廷将鄂温克族以氏族为单位编成“佐”,选拔了佐领等官,每年向清朝进贡貂皮。17世纪中叶后,由于沙俄的侵略,清朝将鄂温克族迁到大兴安岭嫩江各支流(甘河、诺敏河、阿伦河、济心河、雅鲁河、纳莫尔河等)流域居住。这是“布特哈打牲部”之一,共分5个“阿巴”(即围猎场)。雍正九年(1731)将5个围猎场的鄂温克壮丁按住地规定旗色,编成八旗。次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1600多名鄂温克族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驻守边防。其后代即现在居于鄂温克族自治县的鄂温克族。清廷还曾派

6、鄂温克族的八旗官兵驻防爱辉、墨尔根、齐齐哈尔、伊犁、塔城、科布多、乌里雅苏台、乌鲁木齐等地。他们在维护祖国的统一、保卫边疆方面作出了贡献。1732年,清朝从布特哈地区抽调一千六百名鄂温克兵丁,携带家属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其后裔就是今天的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鄂温克族。4鄂温克族是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鄂温克语言届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北语文鄂温克语文,分布持哈、莫尔格勒、敌鲁古雅等方言,没有文字。牧区通用蒙文,猎区、农区和山区通用汉解放前只有少数知识分子能懂满、蒙、汉、俄四种文字。鄂温克族由于历史上的不断迁陡和居住分散,加之交通不便,互相来往少,处于隔绝,逐渐形成区域间的经济和生活略有差异;曾被

7、其它民族分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霍恩克尔”、“喀木尼堪”、“特格”等。事实上,这几部分人本是一个民族,他们有共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只是在生产、生活上有某些差异。如被称“索伦”的人数最多,约有两万三干多人,分布在辉河、伊敏河、莫和尔图河、雅鲁河、济沁河、绰尔河、阿伦河、格尼河、诺敏河、甘河、油漠尔河流域。这部分鄂温克人从事狩猎业和畜牧业及半农半猎为生,一部分人曾一度搞过农业;被称“通古斯”的两干多人,居住在莫日格勒河,锡尼河中上游一带,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被称为“雅库特”一部分人,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和贝尔茨河(今激流河)流域的原始森林中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鄂温克族人民在历史上从

8、不承认自己是“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他们祖祖辈辈都自称是“鄂温克”。然而,他们恢复本民族自称的愿望,在历代统治阶级民族压迫的制度下,始终未能实现。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根据鄂温克族人民的愿望,在呼伦贝尔盟民族事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曾专门组织他们的代表人物座谈了“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民族名称问题,并组织鄂温克族的广大群众对族称问题广泛地进行酝酿、讨论。他们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三部分人本是一个民族鄂温克族是无疑的。人民政府根据他们一致的要求,恢复了原来的真正族称鄂温克。5 三、信仰与标志三、信仰与标志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这正是他们生活环境的特点,密密森林

9、是他们的家乡 鄂温克族被誉为“森林之舟”,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鹿善于奔跑而且柔顺、和美具有神力,古代人对它产生崇拜之情,史书中对它有记载。蒙古萨满认为鹿能显灵,可以驱魔镇邪。鄂温克族百姓以森林、大山、火、水作为民族的标志,象征着生机、活力和兴旺。鲜卑人的墓葬中,常有马、牛、羊为殉牲,唯不见有鹿为殉牲。联系到后来在黑龙江沿岸、在大兴安岭山脉中发现的岩画驯鹿图,联系到明清时期大兴安岭的鄂伦春、鄂温克人被称为“使鹿部”,史学家们认定:鲜卑郭洛是驯鹿。北方的这座大山因栖息驯鹿即鲜卑郭洛而得名大鲜卑山;北方这个古老的民族驯鹿标志因居住在大鲜卑山而又自称为鲜卑人。以祥瑞而名兽,以瑞兽而名山、名腰带,又以山

10、名族,转了好大一个弯子。北方,则有鹿作为民族的标志。6四、图腾鄂伦春族的图腾崇拜。鄂温克族信仰的神种类多达十余种。鄂伦春族是大兴安岭的狩猎民族,他们的宗教信仰和自己在林区的生存息息相关。鄂伦春人对“低拉恰”(太阳神)非常崇拜。太阳给人类光明和温暖,没有太阳,人们就不能生存,因此每年初一要向太阳跪拜;人们遇到困难时,要向太阳祷告;发生日蚀时,认为是天狗在吃它,用敲铜盆来解救。“托博如坎”(火神):鄂温克人对火非常敬重,认为火是主人的神,火主若“死”掉,此户有绝根之危难。在牧区,鄂温克人把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作为火神回天的日子,太阳落山后,要祭火神。鄂温克族猎民信奉的“白纳查”就是山神。在狩猎途中,

11、猎人遇到高山、岩洞、卧牛石和怪石,都认为是“白纳查”神住的地方。从旁边走时不能喧哗,否则对狩猎不利。同时认为一切野兽都是“白纳查”饲养的,猎获野兽是“白纳查”的“恩赐。他们用兽肉献祭“白纳查”神,在饮酒用餐时先敬“白纳查”,以求猎取更多的野兽。7五、语言文字 鄂温克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个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牧区通用蒙古语、蒙古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语、汉文。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的三个方言区,海拉尔方言主要分布在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阿荣旗和黑龙江省的讷河县等。鄂温克人中有80%使用海拉尔方言。二为陈巴尔虎方

12、言,主要分布在陈巴尔虎旗。三为敖鲁古雅方言,主要分布在额尔古纳左旗。8六、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六、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 在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生活着以狩猎和放养驯鹿为生的鄂温克人。这种独特的驯鹿文化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然而,今天,随着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正在走向消亡。鄂温克驯鹿人也称鄂温克猎民(主要根据他们的职业特征并有别于其他鄂温克族而言的),是鄂温克族的一部分。他们是三百多年前从现俄罗斯境内的外贝尔加尔湖沿岸和列拿河流域迁徙过来的,并世代在大兴安岭过着游牧生活,1965年定居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1973年成立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这里既是鄂温克驯鹿人

13、的定居点,也是乡政府的所在地,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麓的满归林业局经营区内,距满归镇17公里。9 驯鹿是一种生长在严寒地区的动物,对食物的要求和选择较高,以食森林中的苔藓为主,另外根据不同季节也喜欢吃一些青草、树叶、蘑菇之类。苔藓是一种低等植物,主要生长在大兴安岭西麓阴冷潮湿的地方,一年四季森林中都有,但生长非常缓慢。驯鹿冬季觅食则用蹄子刨开积雪。由于驯鹿的生活习性,加之森林生态的脆弱以及鄂温克猎民又是集中而居,成群放养,这给驯鹿的觅食带来很大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则必须靠频繁的迁徙。迁徙是鄂温克猎民游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生活在大兴安岭中最壮丽的篇章。10 迁徙前,猎民们先将驯鹿集中在一起,

14、并将部分能够乘骑和驮物的驯鹿系上笼头,拴在附近树上,一般较老实的驯鹿用来驮人,较生性的驯鹿用来驮物。这时猎民们开始整理什物,主要是拆卸“撮罗子”(“撮罗子”在鄂温克语中为房子之意)上的覆盖物。迁徙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是猎民们要将猎民点的所有用火扑灭。猎民的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火,一般要在“撮罗子”内外各设一个火堂,用来做饭和取暖,还要点几堆火为驯鹿熏烟赶蚊虫。但是鄂温克猎民从未发生过火灾,他们是大兴安岭的护林防火先进单位。11七、社会经济发展七、社会经济发展由于鄂温克族居住分散,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聚居于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占本族人口的半数以上,主要从事畜牧业生

15、产,住蒙古包,过游牧生活。早在17世纪末,鄂温克族已处于由原始社会末期向阶阶社会过渡的阶段。至1945年8月解放前,鄂温克地区已处于小家庭为主体,组成“尼莫尔”的游牧小集团。“尼莫尔”原是由三、五户以至十多户有血缘关系的保留部落外壳的游牧封建社会,其社会结构是以若干小家庭组成的生产互助单位,成员属同一氏族,没有剥削关系。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建立在封建依附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生产组织,一般由一户封建牧主和若干贫苦牧民共同组成。牧主与牧民占有牲畜的数量相差悬殊,牧场形式上是“尼莫尔”占有,实际上已产生了封建剥削。从事农业和半农半猎的鄂温克族居民早已进入封建社会。此时只有居住在额尔古纳左旗的极少数人尚处于

16、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阶段,生活在原始森林中,飘泊不定,住着简陋的帐幕“撮罗子”。因他们饲养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过着共同狩猎、平均分配的原始社会生活。12在漫长的旧社会里,鄂温克族人民深受苦难,处于日趋贫困衰亡的境地。在清代,统治者驱使他们去打仗,大多死于战场。日本侵略者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加上天花、伤寒、性病等蔓延,人口急剧下降。1931年辉河沿岸鄂温克族居民为3000多人,到1945年只剩存1000余人。1945年8月,鄂温克族获得新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帮助他们恢复和发展生产。1947年开始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牧区、农区(包括靠山区)进行民主改革;在尚保留原始社会残余的游猎区

17、,则大力扶助他们发展生产,通过合作化使之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到1958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同年8月1日成立了鄂温克族自治旗,还先后建立5个民族乡和一个民族索木(区)。培养出许多本族干部。自治旗成立以来,逐步改变了过去“逐水草而居”的状况,实行定居放牧,一批猎民、牧民新村相继出现在林区和草原。采取“以牧为主,结合畜牧业发展多种经济”的方针,使畜牧业迅速发展;兴修水利,开发缺水牧场2000多平方公里,基本上实现了割草、运草、提水、药浴、弹毛、制毡等方面的机械化。牲畜头数比1949年增长7倍多,牲畜和畜产品有20多种跨入出口物资行列。农业、编织、养鹿、捕鱼以及采集木耳、榛子、蘑菇等多种经营

18、逐步发展起来。辉河两岸有200多里长的天然芦苇资源,每年都为国家提供大批优质造纸原料。鄂温克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了较显著的改善。13 1945年前,他们几乎全是文盲,自治旗成立时仅有9所小学,现在小学教育已普及,并有了18所中学,还有不少青年迈进大学之门,一支本民族的知识分子队伍正在成长。在鄂温克地区基本上建成了医疗卫生防疫网,“克山病”已经得到控制,旧社会流行的瘟疫已绝迹。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项事业更是蒸蒸日上。14八、宗教与民俗(一)宗教信仰15鄂温克人原始宗教信仰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前反映的是一种朴素的平等观念,他们崇拜的各种神是处于守全平等的地位。鄂温克族普遍信仰

19、东天的牛神、西天的马神、“卡哈”天的人神等9种天神。但在鄂温克人的意识形态中,还没有把“天神”作为一个统一体,而是把它分为两个部分,这是和他们的社会中还没有统一的君主相适应的。这说明鄂温克人崇拜天神的思想正在逐渐形成过程中。他们在原始氏族社会,把氏族祖先树为神,而阶级出现前后之际出现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人们尊重那些在生产上有丰富经验和知识的人,在他们死后树为神灵加以供奉。鄂温克族中的“卓日”和“哈音”就是这样两位神灵。“卓日博如坎”是由一位生前善于饲养牛和挤牛奶的具有养牛的丰富经验的奴仆变的,保佑生病或挤不出奶的奶牛早日痊愈。“哈音博如坎”是由一对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饲养牲畜的经验却十分穷苦的老夫

20、妻死后变的,可佑牲畜兴旺。这两位神的产生,既反映了鄂温克人复杂的鬼神观念和进心主义世界观,即他们仍把牧业的丰歉和人畜的平安归于神是的保佑;又同时反映了他们初步具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胚芽,因为他们已经观察到只有具有丰富的牧业知识和经验,才能使牧业丰收。鄂温克族早期善恶观念的形成,主要跟人们同自然界的斗争有关,反映意识形态方面的是人同自然界的矛盾。自从鄂温克族社会中产生了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以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就突出出来,使人们的善恶观念在不断发展。他们以强烈的感情赞美善良的人和事,抨击邪恶的人和事,相信善良终究会战胜邪恶。这种意识形态可能早在氏族社会末期就已逐渐产生,而进入阶级社会后,表现得更加

21、强烈起来。16多神崇拜的萨满教解放前的鄂温克族,大部分人信仰萨满。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衍生出万物有灵的观念。此外,某些鄂温克人的宗教观念中,还保留有图腾崇拜的残余。如莫尔格河一带的山林中鄂温克人的图腾一般以鸟类为最多,也有以兽类或者山城为图腾的。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嘎勒布勒”(图腾)。在额尔古纳旗的鄂温克人的意识中,对熊可能带有若干图腾崇拜的因素,因而对于熊的凶猛有着恐惧心理。他们打到熊以后,将熊骨熊头等进行风葬,并且禁食熊身上的某些部分。鄂温克人生活中,还处处都流露出对自然崇拜的残余,特别由于火曾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对火的崇拜也特别普遍。而鄂温克人多神的信仰,最

22、集中的体现在萨满身上。解放前,额尔古纳旗鄂温克人的萨满不仅是氏族的巫师,而且在社会上也有很高的威望,头上(酋长)一般都由萨满来担任,一切鬼、神、吉、凶和疾病的来源都由萨满解释。但没有职业萨满,跳神赶鬼也没有什么报酬,在已进入封建社会的萨满,虽然没有特殊的社会地位,但有时利用一部分人对它的信仰,掠取很多的财物。此外,鄂温克人由于受周围民族的影响,也接受了外来的宗教,如牧区的鄂温克人同时也信仰喇嘛教(佛教)。而居住在陈巴尔虎旗与额尔古纳旗部分鄂温克人则受到了东正教的影响。17(二)服饰 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

23、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外面绣着各种花纹,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1819(三)住所(三)住所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统民居。“撮罗子”鄂温克语叫“希椤(lu)柱”,它的外形如同鄂伦春族的“仙人柱仙人柱”,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建筑物,实际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撮罗子”的遮盖物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桦树皮,冬季则用麂

24、、鹿皮包裹。鄂温克族人虽无固定住所,却有固定建筑,那就是他们的仓库。他们的仓库极为奇特:先将相邻的两棵大树砍去树梢,作为柱子,然后用木头垒成一间悬空的仓库,地上斜竖一根砍有阶梯的木柱为梯。仓库中存放食品、猎物、衣服、用具等,他们从不上锁,其它猎人可任意取用,事后如数归还即可。?牧区主要的住房是“蒙古包”,圆形。夏天以苇子、柳条或桦皮围盖。冬季,穷苦人家仍以苇子为包盖,富裕人家则以毡子围盖。靠近山区的贫困人家住的是矮小、潮湿的“马架子”(土坯盖成)。由于贫困、闭塞、经常游动,因而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非常简 2021(四)交通工具 鄂温克猎民发明制作了滑雪板作交通工具,并用来追赶各种野兽。他们还发明

25、制作舟船。最初他们用五米多长的粗大原木刳木为舟,可乘12人。后来,他们利用桦树皮制造桦皮船,可乘3个 22(五)饮食(五)饮食纯畜牧业生产区的鄂温克族以乳、肉、面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离开牛奶,不仅以鲜奶为饮料,也常把鲜奶加工成酸奶和奶制品。主要奶制品有:稀奶油、黄油、奶渣、奶干和奶皮子。最常见的吃法是将提取的奶油涂在面包或点心上食用。肉类以牛羊肉为主。过去每户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来只羊和两头牛。冬季到来之前是鄂温克族大量宰杀牲畜储存肉类的季节。食肉的方法有:手扒肉、灌血肠、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熊肉、野猪肉、狍

26、子肉、灰鼠肉和飞龙、野鸡、乌鸡、鱼类等,食用方法也与牧区略有不同,其中罕达犴、鹿、狍子的肝、肾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则要煮食。鱼类多用来清炖,清炖鱼时只加野葱和盐,讲究原汤原味。鄂温克族很少食用蔬菜,仅仅采集一些野葱,做成咸菜,作为小菜佐餐。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食渐被面食如:面条、烙饼、馒头等所代替。鄂温克族都以奶茶为饮料,饮用时根据个人的口味再加黄油、奶渣。此外,还饮用面茶、肉茶。林区的鄂温克族还饮用当地特有的驯鹿奶。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有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

27、已广为使用。2324(六)节日鄂温克族比较有代表性的节日 1、瑟宾节“瑟宾节”在中国鄂温克族中早已失传,年在第三届鄂温克族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确定每年公历月日为鄂温克族的共同节日“瑟宾节”,开展纪念活动,放假一天,把象征吉祥、幸福、和睦、进取的驯鹿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瑟宾节”是鄂温克族古老而传统的节日,意为欢乐祥和,在鄂温克猎民诸多传统民族节日中,对“瑟宾节”的重视程度就如汉族的春节。古代生活在大森林里的鄂温克猎民,每逢“瑟宾节”时都集会举行节日活动,猎民们在落叶松的间隙点燃篝火,煮着熊肉、熊脖子、熊头,猎人们围着篝火边歌、边舞,祭祀“巴依安奈”神,崇敬大森林的主人。晚间部落长举行盛大的

28、宴会,召集族人们共进晚餐,宴会结束后猎民们载歌载舞。瑟宾节是鄂温克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每年阴历五月中下旬择日举行,届时部落里的男女老幼,都会穿上节日盛装,相聚河谷草滩,共度佳节。25 瑟宾节的活动从祭祀开始。祭祀一般由家族、部落头领或部落的萨满主持,在山神牌位或敖包前供奉鹿、牛、羊、马奶酒等祭品,以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四季平安。祭祀仪式后,反映鄂温克族民族风貌的歌舞与竞技活动相继展开。在此期间,传统舞蹈鲁日给勒、即兴填词的民歌表演扎恩达勒和赛马、射箭、摔跤等一系列传统节目一一上演,直到“风情野餐”开始才会宣告结束。在“风情野餐”上,晚辈要向长辈敬献马奶酒,老人则会给孩子们

29、分发吉祥礼物。野餐酒宴将持续到篝火晚会开始,篝火晚会是瑟宾节的最后一项内容,也是节日的高潮。家族或部落里的男女老少,乘着酒兴,围着篝火跳起篝火舞(又叫圈舞),极尽狂欢,直到次日黎明,才会尽兴而归。(乌斯琴)26272、“米阔鲁”节鄂温克族还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米阔鲁节。“米阔鲁”是欢庆丰收之意。节日期间,人们要身着盛装,男人们要进行剪马鬃、马尾活动,届时牧民家家都要备下丰盛的酒肉,宴请亲朋好友。米阔鲁节是呼伦贝尔草原莫尔格勒河流域鄂温克牧民的丰收节。每年的5 月中下旬,忙完接羔保畜的鄂温克人喜气洋洋地聚集到一起,庆祝一年一度的丰收节日。米阔鲁节要进行一系列生产活动,主要是给马烙印、除坏牙、

30、剪耳记、剪鬃毛及给羔羊割势等。首先从“尼莫尔”(即放牧小集团)的一头开始,先从马群里套出二岁子马,放倒,人们有的用剪子剪鬃、割尾梢,有人用刀子割耳为记号。这时马的主人把自家的畜印烧红,在马的左跨上烙印。割下的鬃毛由畜主收起,剪下的耳块由畜主点数保存。在羊圈里,母羊都放出去吃草了,只剩下满圈的小羊羔,牧人们把公羊羔割势(阉割寨丸),把母羊羔耳朵剪下自家样式的豁口(每家的羊豁口不相同,以示区别)。米阔鲁节上,老人们也赠给自己的亲人(如外甥、侄儿、女儿等)母羊羔之类,祝福晚辈们拥有更多的羊群。最后,各家胶次举行宴会。宴会开始时一般是按照鄂温克人先茶后酒习惯进行。敬酒日寸,从首席轮始,即由男女主人捧着

31、一个木盘,盘里放两个酒杯,依次敬让。敬酒轮一周时,主人拿出一条“哈达”,向割势人致谢,同日寸郑重的向大家说明新的一年幼畜繁殖数。大家向主人道喜,祝他牲畜旺盛,烙印割势的数字与岁俱增。2829(七)婚丧嫁娶婚丧嫁娶鄂温克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点,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间进行,同一氏族内禁止通婚。他们也与蒙古、鄂伦春、达斡尔等族通婚。在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中尚保有“逃婚”习俗,互恋的青年男女决定结婚日期后,女方乘黑夜逃至男方所搭的“撮罗子”里,由候在此处的老妇把姑娘八根小辫改梳成两根,即成为合法的婚姻。人死后,以前曾行天葬(即风葬),后因受邻近兄弟民族的影响,多改土葬。3

32、0九、文学艺术(一)民间文学(一)民间文学31鄂温克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有历史传说、神话、故事、谚语、谜语等,生动感人。虽产生于不同时代,但都反映了现实的生活。例如:“人类来源的传说”对他们的迁徙历史、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象都作了朴素的描绘和解释。当代文学的著名作家有乌热尔图,他的代表作有一个猎人的恳求等。他们能歌善舞,民歌优美动听,风格独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词。特别是牧歌和猎歌,表现了鄂温克族勇敢而质朴的性格。每逢年节或举行婚礼时,多由妇女跳鄂温克舞蹈。“努给勒”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以“跟靠步”和“跺步”为其舞蹈特点。猎区的舞会多在晚间围绕篝火举行,主要跳“跳虎”和“猎人舞”等舞蹈。

33、;“努给勒”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扎恩达勒格”是鄂温克族山歌和小调类歌曲的总称。鄂温克族居民从青少年时即开展射击、跳高、跳远、撑杆跳、滑雪等运动。造型艺术有刺绣、雕刻、绘画等,喜在器皿上饰以多种花纹图案,并善于用桦皮作原料制成禽兽形状的儿童玩具。32(二)天文历法(二)天文历法鄂温克人主要靠太阳和星星来计时。白天按“天刚亮”、“太阳出来”、“太阳到西南”、“太阳要落了”等来计时。冬天夜里主要观测星星而将夜分成三段时间:“三星出来”、“三星偏西”、“三星要落”。狩猎地区的鄂温克人,把太阳正南时叫“找狍子的时间”,太阳刚出时叫“打犴鹿的时间”,太阳偏西南叫“吃饭的时间”。鄂温克主要是以星

34、位和太阳的位置为准判定方向,如北斗七星出自东北方向,三星出自东南方向,晓星(超鲁朋)在早晨放亮前出自东南方;还有天河是东北西南的一条宽线,四季方位不变。日、月是从东方出来,猎区把“日出的方向”称东,“日落的方向”称西,“中年太阳的方向”称南,“太阳到不了的方向”称北。预测年景好坏,是在阴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天亮之前看南斗星和月亮的位置。月亮在南斗星的左上边,认为来年要涝;月亮在南斗星的右上边,来年要旱;月亮在南斗星的中间或下边时,一定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成。?33(三)歌舞(三)歌舞 鄂温克族不仅善于歌唱,也非常爱好舞蹈。他们喜欢跳舞步简单、生动活泼的集体舞,大多数通过妇女舞蹈来表现鄂温克族的生产和生活。主要有“阿罕拜”、“爱达哈喜楞舞”、“哲辉冷舞”。鄂温克族人崇尚天鹅,以天鹅为图腾。天鹅舞是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鄂温克语叫作“斡日切”。妇女们闲暇时喜欢模仿天鹅的各种姿态,自娱而舞,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舞蹈-天鹅舞。34想要进一步了解鄂温克族,可参阅如下资料:帕日扎特格帕日扎特格 敖鲁古雅 狼狼 35Thank you!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鄂温克族介绍教学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