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优选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进化单细胞动物 细胞表面海绵动物 水管系统腔肠动物 消化循环腔节肢动物 软体动物 开放式循环脊椎动物 封闭式循环小结:小结:1.从无到有从无到有2.从开放到闭合从开放到闭合3.循环路径从一条循环路径从一条到两条到两条4.心脏从心脏从1心房心房1心心室到室到2心房心房1心室心室再到再到2心房心房2心室心室5.血液从混流到动血液从混流到动静脉血完全分流静脉血完全分流一、总括一、总括 心心 动脉动脉循循 心血管系统心血管系统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环环 静脉静脉系系统统 淋巴系统淋巴系统第一节
2、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二、血液的大循环、小循环、微循环二、血液的大循环、小循环、微循环(一)大循环(一)大循环(体循环体循环)心脏与全身(除肺泡毛细血管)所心脏与全身(除肺泡毛细血管)所 有器官的血循环有器官的血循环(二)小循环(肺循环)心脏与肺之间的血循环。(二)小循环(肺循环)心脏与肺之间的血循环。(三)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中的血循环(三)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中的血循环三三 心脏心脏(一)心的位置、外形(一)心的位置、外形心脏被心包包裹,位于胸腔两肺间的心脏被心包包裹,位于胸腔两肺间的纵隔内。心脏似前后略扁的圆锥体,纵隔内。心脏似前后略
3、扁的圆锥体,尖向左前下方,底向右后上方,近心尖向左前下方,底向右后上方,近心底处有环行的冠状沟。心外形分为心底处有环行的冠状沟。心外形分为心底、心尖、胸肋面和隔面。底、心尖、胸肋面和隔面。心壁的构成心内膜被覆在心脏内面的一层光滑的膜,与血管内膜相延续。包括内皮、内皮下层和内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心肌由心肌细胞(纤维)构成,包括普通心肌细胞和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心外膜被覆在心肌表面的一层光滑的薄膜,为浆膜心包的脏层。属浆膜心室内剩余血量增加,如果回心血量不变,则心舒末期容积增大,通过自身调节机制可使博出量恢复正常。骨、脂肪、结缔组织密度低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遇到的阻力,称血流阻力。使自律细胞4期
4、If增加,自律性增加(正性变时效应)慢反应细胞Ca2+内流增加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和幅度增加传导速度加快(正性变传导效应)缓激肽 血管舒张素(胰激肽)心迷走神经乙酰胆碱M受体K+通道通透性增加K+外流增加,导致:缓激肽(bradykinin 9肽)和血管舒张素(Kalidin 10肽)NE对心血管的作用主要是升压总有效交换面积约1000平方米总效应:正性变力效应负性变力效应(3)T型钙通道被激活,Ca2+内流。一般来说,左心室在收缩期血流量只有在舒张期的20%30%.舒张(骨骼肌,肝,冠脉)(4)增加细胞内Ca2+浓度心肌收缩能力增加(正性变力效应)浦肯野细胞 传导性搏出量 静脉回心血量(4)主动
5、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反比除毛细血管外,多数血管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通常指右心房或者胸腔大静脉的血压Ca2+缓慢内流与K+外流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成为心指数。L型:Ica-L(long lasting)为0期和平台期的慢通道,阈电位-30-40mV,儿茶酚胺可影响。一般来说,左心室在收缩期血流量只有在舒张期的20%30%.特点:速度快、持续时间10ms窦房结:P细胞及过渡细胞(1)渐减的K+外流;血管容量包括内皮、内皮下层和内膜下层。行,但流速不一,无振动,无声180次/min,或180次/min,或180次次/min,或,或男男 3.体质弱体质弱强强 4.兴奋状态运动,情绪激动兴
6、奋状态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安静,休息 5.体温体温每上升体温体温每上升1,心率上升,心率上升10次次/分分五、心脏泵功能的贮备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泵功能贮备或心力贮备六、心音(掌握成因标志)六、心音(掌握成因标志)心音的定义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加速和减速,血液涡流等因素引心音的定义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加速和减速,血液涡流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起的机械振动。第一心音:标志心室收缩开始(房室瓣关闭)第一心音:标志心室收缩开始(房室瓣关闭)第二心音:标志心室舒张开始(主动脉瓣关闭)第二心音:标志心室舒张开始(主动脉瓣关闭)第三心音:心室壁和
7、瓣膜振动产生第三心音:心室壁和瓣膜振动产生第四心音:心房音(第四心音:心房音(atrial sound)临床:心音听诊临床:心音听诊第四节第四节 血管生理血管生理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自学)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亦称容积速度,单位ml/min或L/min血流速度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的截面积成反比 血流动力学:主要研究血流量、血流阻力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r r4 4 (P P1 1-P-P2 2)r r4 4 Q Q(血流量)血流量)=K K (P P1 1-P-P2 2)=L 8L L 8L1泊肃叶(泊肃叶(P
8、oiseuilliPoiseuilli)定律定律2层流和湍流层流和湍流层流:层流:各质点流动方向一致,与血管长轴平 行,但流速不一,无振动,无声湍流:湍流:流速加快到一点程度时产生,此时血 流量与(P1-P2)2成正比,振动,有声,浪费能量经验公式-Reynold数 NR=DV/(rho)-液体密度 D 管径 V 流速 NR 2000 层流 NR 2000 湍流(二)血流阻力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遇到的阻力,称血流阻力。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压力逐渐降低的原因。Q=(P1P2)/R R=8L/r4 由于长度L变化小,如果血液的黏滞度不变,则器官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该器官阻力血管的口径。(三三)血压血
9、压(blood pressure)blood pressure)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单位即压强。单位Pa(Pa(牛顿牛顿/米米2)2),mmHgmmHgMm Hg=0.133 KPa Mm Hg=0.133 KPa 产生条件产生条件1 1、血管内有血液充盈,产生侧压力、血管内有血液充盈,产生侧压力 2 2、心脏射血,推动血液流动、心脏射血,推动血液流动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1动脉血压的形成 (1)基本因素 循环系统内血液充盈及心脏射血。(2)外周阻力(per
10、ipheral)在血液充盈的前提下,动脉血压的形成是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3)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缓解血压,使收缩压SBP不致过高,舒张 压DBP不致过低 使左心室间断射血变成动脉内连续血流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ystolic pressure)心室收缩中)心室收缩中期主动脉血压的最高值。期主动脉血压的最高值。100120 mmHg100120 mmHg 舒张压(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iastolic pressure)心室舒张末)心室舒张末期主动脉血压的最低值。期主动脉血压的最低
11、值。6080 mm Hg6080 mm Hg 脉压(脉压(Pulse pressurePulse pressure)SBPDBP,3040 mm SBPDBP,3040 mm HgHg 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ean arterial pressure)一)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100 mm Hg100 mm Hg 大动脉阻力小大动脉阻力小,血压降低很少血压降低很少,微动脉阻力微动脉阻力大大,血压降低最为显著血压降低最为显著3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1 1)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正比)搏出量主
12、要影响收缩压,正比(2 2)心率对舒张压影响较大,反比)心率对舒张压影响较大,反比(3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舒张压高低)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舒张压高低反映外周阻力大小,反比反映外周阻力大小,反比(4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反比)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反比(5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正比)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正比前提条件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循环血量 血管容量 搏出量 静脉回心血量 心输出量 心室肌收缩率决定因素 心率 外周阻力 小、微动脉口径 血液粘滞度缓冲作用 大动脉管壁弹性 动动脉脉血血压压SP(收缩压)DP(舒张压)脉压BP(血压)搏
13、出量搏出量心率心率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大动脉弹性循环血量循环血量(二)动脉脉搏概念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压力发生周期性搏 动。这种周期性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 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1波形因部位而异,一般包括(1)上升支;(2)下降支降中峡,降中波2.传播速度可扩张性大,则传播慢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的概念 了解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一)静脉血压1.中心静脉压(CVP)通常指右心房或者胸腔大静脉的血压特点受重力影响小 大小取决于心脏射血,静脉回心血量2.外周静脉压通常指各器官静脉内的血压(二)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1.
14、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静脉回流量2.心缩力 搏出量 心室射血完全排空 抽吸 静脉回流量 心缩力 搏出量 心室射血不完全 抽吸 中心静脉压 静脉回流量 颈静动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3.体位 直立 下肢静脉回心血量 卧位 下肢静脉回心血量直立4.骨骼肌收缩的挤压骨骼肌收缩挤压静脉 静脉血回流 静脉瓣膜的防倒流 回心血量5.呼吸系统吸气 胸廓扩张 胸内负压 心房+胸腔内大静脉扩张 中心静脉压与外周静脉压差 静脉回心血量五微循环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组成:组成:微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中间动脉)后微动脉(中间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
15、路)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短路(动静脉吻合支)动静脉短路(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微静脉(一一)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1 1直捷通路直捷通路 2 2动静短路动静短路 3 3迂回通路(真毛细血管网)迂回通路(真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控制真毛细血管血流。真毛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控制真毛细血管血流。真毛细血管开放,是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细血管开放,是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1 1)真毛细血管的结构:单层内皮细胞,外包基)真毛细血管的结构:单层内皮细胞,外包基 膜,内皮细胞间存在细微裂隙膜,内皮细胞间存在细微裂隙(2 2)交换方式)交换方式 扩散;扩散;滤过和重吸收;滤过和重吸
16、收;吞饮吞饮(二)毛细血管结构及通透性二)毛细血管结构及通透性 单层内皮细胞,单层内皮细胞,外包基膜外包基膜 内皮细胞相互内皮细胞相互连接处存在细连接处存在细微裂隙微裂隙(三)毛细血管数量和交换面积(三)毛细血管数量和交换面积 人体全身约人体全身约400亿根亿根 总有效交换面积约总有效交换面积约1000平方米平方米 心脑肝肾密度高心脑肝肾密度高 骨、脂肪、结缔组织密度低骨、脂肪、结缔组织密度低(四)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微循环中的血流一般为层流微循环中的血流一般为层流毛细血管靠动脉端血压约毛细血管靠动脉端血压约4.05.3kPa;中段约中段约:3.3kPa;靠静脉端约靠静脉端约1.32.0kPa毛
17、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其高低取决于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其高低取决于毛细血管前后阻力的比值,比值增大则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比值的比值,比值增大则毛细血管血压降低。比值51时,毛细血管平均血压时,毛细血管平均血压2.7kPa组织微循环血流量组织微循环血流量与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血与微动脉和微静脉间的血压差成正比,与微循环中总的血流阻力成反比。压差成正比,与微循环中总的血流阻力成反比。微动脉的阻力对血流量的控制起主要作用微动脉的阻力对血流量的控制起主要作用(五)血液和组织液间物质交换(五)血液和组织液间物质交换扩散扩散:该物质管壁两侧的浓度差为驱动力。与该物质管壁两侧的浓度差为驱动力。与浓度差、毛细血管壁通
18、透性、有效交换面积成浓度差、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有效交换面积成正比,与毛细血管壁厚度成反比正比,与毛细血管壁厚度成反比滤过和重吸收水分子从渗透压低向渗透压高处滤过和重吸收水分子从渗透压低向渗透压高处移动移动吞饮液体被内皮细胞膜包括,入胞转运至另一吞饮液体被内皮细胞膜包括,入胞转运至另一侧侧六、组织液的生成六、组织液的生成 细胞内液(细胞内液(5/8)细胞外液(细胞外液(3/8)其中其中:血浆,血浆,1/5;组织液:;组织液:4/5(一)组织液的生成(一)组织液的生成 取决于:有效滤过压取决于: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组织液胶渗压)渗压)-(血浆胶渗压(血浆胶渗压+组织
19、液静水压)组织液静水压)单位时间内通过毛细血管滤过的液体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毛细血管滤过的液体量=有效滤过有效滤过压滤过系数压滤过系数Kf 其中其中,kf取决于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和滤过取决于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面积(二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凡能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因素都可影响组织也和淋凡能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因素都可影响组织也和淋巴液的生成。其中毛细血管压(和心输出量、血巴液的生成。其中毛细血管压(和心输出量、血压有关)最主要和影响最大。压有关)最主要和影响最大。七淋巴液的生成及回流 1淋巴液的生成过程 2淋巴液的回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 3淋巴液的回流的生理意
20、义自学内容自学内容第五节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意义意义1.维持血压、血流量的相对稳定维持血压、血流量的相对稳定2满足机体各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血液需求满足机体各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血液需求一一.神经调节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自学)(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自学)1.心脏的神经支配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 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接受自主神经支配。机体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接受自主神经支配。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主要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主要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实现的(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节前
21、神经元位于脊髓第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胸段的中间外侧柱,节后神经元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内节后神经元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内 节前神经元,节前纤维节前神经元,节前纤维AChN受体受体 (节后(节后神经元)神经元)节后纤维节后纤维NE受体(心脏)受体(心脏)正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 产生作用的离子机制产生作用的离子机制 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使自律细胞使自律细胞4期期If增加,自律性增加(正性变时效增加,自律性增加(正性变时效应)应)慢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Ca2+内流增加内流增加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和幅度增加
22、和幅度增加传导速度加快(正性变传导效应)传导速度加快(正性变传导效应)复极相复极相K+外流增加,复极过程加速,心律加快。外流增加,复极过程加速,心律加快。(4)增加细胞内增加细胞内Ca2+浓度浓度心肌收缩能力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增加(正性变力效应)(正性变力效应)使肌钙蛋白对使肌钙蛋白对Ca2+的亲和力下降的亲和力下降 心肌收缩能力减弱(负性变力效应)心肌收缩能力减弱(负性变力效应)总效应:正性变力效应总效应:正性变力效应负性变力效应负性变力效应(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节前神经元位于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及疑核节前神经元位于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及疑核,节节后纤维较少支配心室肌后纤维较
23、少支配心室肌 节前神经元节前神经元节前纤维节前纤维AChN受体受体(节后节后神经元神经元)节后纤维节后纤维 Ach M受体受体(心脏心脏)负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一)(一)迷走神经和乙酰胆碱的作用迷走神经和乙酰胆碱的作用 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乙酰胆碱乙酰胆碱M受体受体K+通道通透通道通透性增加性增加K+外流增加,导致:外流增加,导致: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兴奋性下降。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兴奋性下降。窦房结细胞复极过程窦房结细胞复极过程K+外流增加外流增加最大复极最大复极电位增加电位增加自律性下降,自律性下降,4期期K+外流增加外流增加自动去极自动去极速度减慢速度减慢
24、自律性下降(负性变时效应)自律性下降(负性变时效应)复极复极2期过程加速,动作电位时程缩短。期过程加速,动作电位时程缩短。此外,此外,ACh还可直接抑制还可直接抑制Ca2+通道,都使通道,都使Ca2+内流减少,内流减少,心房收缩功能下降(负性变力效应)心房收缩功能下降(负性变力效应)房室交界细胞动作电位幅度变小,兴奋房室交界细胞动作电位幅度变小,兴奋传导速度减慢(负性变传导效应)传导速度减慢(负性变传导效应)(3)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 与传统递质共存共释放,调制传统递质的作与传统递质共存共释放,调制传统递质的作用用 参与对心肌及冠脉活动的调节,如参与对心肌及冠脉活动的调节
25、,如VIP:正性正性肌力及冠脉扩张肌力及冠脉扩张CGRP:加快心率、舒张血管加快心率、舒张血管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2血管的神经支配血管的神经支配 除毛细血管外,多数血管平滑肌受自主神经除毛细血管外,多数血管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支配(1)缩血管纤维()缩血管纤维(Vasoconstrictor fiber)(2)舒血管神经纤维()舒血管神经纤维(vasodilator fiber)(1)缩血管纤维)缩血管纤维 皆为交感神经纤维。皆为交感神经纤维。NE受体受体交感缩血管紧张交感缩血管紧张:安静状态下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 发放发放13次次/s的低
26、频冲动的低频冲动不同器官,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分布不同不同器官,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分布不同 皮肤皮肤骨骼肌、内脏骨骼肌、内脏冠脉、脑冠脉、脑同一器官,对相互串联的各部分血管的支配也不同同一器官,对相互串联的各部分血管的支配也不同 微动脉微动脉动脉动脉静脉静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效应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降低器官血流量效应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降低器官血流量(2)舒血管神经纤维(舒血管神经纤维(vasodilator fiber)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ACh,如在骨骼肌微动脉,如在骨骼肌微动脉副交感舒血管纤维少数器官如脑膜、腺体、外生殖副交感舒血管纤维少数器官如脑膜、腺体、外生殖器等
27、的器等的SMC,主要调节局部血流量,主要调节局部血流量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轴突反射,释放递质,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轴突反射,释放递质,如组胺、如组胺、ATP、P物质、物质、CGRP等等 血管活性肠肽(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元某些神经元)神经元某些神经元 ACh与与VIP共存共存(二)心血管中枢(二)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自学)(自学)指控制心血管活动的有关神经元集中的部位,分指控制心血管活动的有关神经元集中的部位,分布在从脊髓到大脑的各级水平布在从脊髓到大脑的各级水平1延髓心血管神经元延髓心血管神经元 从不同水平的脑干横断实验得出结论,延髓是调节从不同水平的
28、脑干横断实验得出结论,延髓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心血管正常的紧张性活动起源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心血管正常的紧张性活动起源于延髓。延髓心血管中枢至少包括四个部位的神经元于延髓。延髓心血管中枢至少包括四个部位的神经元 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部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部C1区,交感缩血区,交感缩血 管紧张和心交感紧张都起源于此区神经元。管紧张和心交感紧张都起源于此区神经元。舒血管区延髓尾端腹外侧部舒血管区延髓尾端腹外侧部A1区,兴奋时抑区,兴奋时抑 制制C1区,引起血管舒张。区,引起血管舒张。传入神经接替站延髓孤束核的神经元。传入神经接替站延髓孤束核的神经元。心抑制区心迷走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延
29、髓的心抑制区心迷走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延髓的 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神经元延髓以上的心血管神经元 主要表现为对心血管活动和机体其它功能间的主要表现为对心血管活动和机体其它功能间的复杂整合复杂整合 下丘脑的整合作用。下丘脑的整合作用。大脑皮层、边缘系统的作用。大脑皮层、边缘系统的作用。小脑的作用。小脑的作用。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三)心血管反射(三)心血管反射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baroreceptor reflex)(1)减压反射(减压反射(depressor reflex)及反射弧及反射弧(2)
30、压力感受器()压力感受器(baroreceptor)的某些特点:的某些特点:不是感受压力本身,而是压力对管壁机械牵不是感受压力本身,而是压力对管壁机械牵张,是机械感受器或牵张感受器。张,是机械感受器或牵张感受器。在一定范围内,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与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与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成正比。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成正比。对搏动性的压力变化比对非搏动性的压力变对搏动性的压力变化比对非搏动性的压力变化更加敏感。化更加敏感。(3)减压反射的特点)减压反射的特点 窦内压在窦内压在MAP水平的范围内发生变动,压力感受水平的范围内发生变动,压力感受性反射最为敏感。性反射最为敏感。窦内
31、压低于窦内压低于60mmHg时,减压反射停止活动。超时,减压反射停止活动。超过过60mmHg后,才引起减压反射,故后,才引起减压反射,故60mmHg可称可称为减压反射的阈压。为减压反射的阈压。分析窦内压分析窦内压动脉血压关系曲线动脉血压关系曲线 窦内压超过窦内压超过180mmHg后,动脉血压不再进后,动脉血压不再进一步下降,此时的壁内压,称为饱和压。一步下降,此时的壁内压,称为饱和压。窦内压在阈压和饱和压之间增加时,动脉窦内压在阈压和饱和压之间增加时,动脉血压不断下降,窦内压与动脉血压呈反变关系,是血压不断下降,窦内压与动脉血压呈反变关系,是负反馈调节。窦内压在正常血压附近时减压反射的负反馈调
32、节。窦内压在正常血压附近时减压反射的敏感性最大。敏感性最大。延髓 缩血管区(C1区)脊髓中间外侧柱 ()孤束核 舒血管区(A1区)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颈动脉窦 心脏 血管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交感缩血管神经心交感神经窦神经(舌咽神经)主动脉神经(迷走神经)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及反射弧(4)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缓冲缓冲”血压变化,维持血压相对恒定。尤其对保血压变化,维持血压相对恒定。尤其对保证脑、心等重要器官的供血起重要作用。对快速出证脑、心等重要器官的供血起重要作用。对快速出现的血压变化起调节作用。现的血压变化起调节作用。减压反射弧任何一环节出现障碍,就不能维持血压
33、减压反射弧任何一环节出现障碍,就不能维持血压相对恒定,如切断相对恒定,如切断“缓冲缓冲N”或破坏孤束核,立即造或破坏孤束核,立即造成高血压,在慢性动物则血压不平衡,波动大,平成高血压,在慢性动物则血压不平衡,波动大,平均压不一定增高。均压不一定增高。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劲动脉窦和主动劲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反射特点:特点:1.是一种负反馈的是一种负反馈的调节机制,局双调节机制,局双向调节作用向调节作用2.对对BP的瞬间变的瞬间变化快速调节,使化快速调节,使BP保持在正常范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围内3.对正常范围内的对正常范围内的血压调节敏感血压调节敏
34、感2心肺感受器(自学)心肺感受器(自学)低压力感受器,反射效应是降低交感紧张,对肾低压力感受器,反射效应是降低交感紧张,对肾交感神经活动抑制特别明显,导致肾血流量增加,排交感神经活动抑制特别明显,导致肾血流量增加,排钠利尿钠利尿3.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 (Chemoreflex)主要在缺氧、窒息、血压过低、酸中毒等情况下起主要在缺氧、窒息、血压过低、酸中毒等情况下起重要作用重要作用血液中O2分压CO2分压 H+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延髓孤束核外周阻力心输出量 血压心率,心输出量,脏器血流量,外周阻力血压弓N,窦N(加入迷走N)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及主动脉
35、体化学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Chemoreflex)呼吸神经元心血管活动神经元心率,心输出量 冠脉舒张皮肤、内脏、骨骼肌血管收缩呼吸加深加快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特点化学感受性反射的特点1.平时不起明显的调节作用,当低氧,平时不起明显的调节作用,当低氧,窒息,酸中毒时反射才启动,即适宜窒息,酸中毒时反射才启动,即适宜刺激使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刺激使血液中的化学成分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对对BP的调节作用的调节作用3.对正常对正常BP不起作用当不起作用当BP低于低于60mmHg时才起作用。时才起作用。总:移急救缓(全身血液的重新分布)总:移急救缓(全身血液的重新分布)
36、二、体液调节二、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抗利尿激素、血管内皮生成的活性物质、激肽释抗利尿激素、血管内皮生成的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放酶激肽系统、心钠素、前列腺素、阿片肽激肽系统、心钠素、前列腺素、阿片肽及组织胺及组织胺(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1血管紧张素生成过程血管紧张素生成过程 血管紧张素原(即肾素底物,肝合成)血管紧张素原(即肾素底物,肝合成)肾素肾素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10肽)肽)(转化酶转化酶,主要在肺血管主要在肺血管)血管紧张素
37、血管紧张素(8肽)肽)血管紧张素酶血管紧张素酶A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II(7肽)肽)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反应过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反应过程BP(循环血量(循环血量)肾素肾素 血管紧张素(AGT)转化酶 (肺)肾上腺皮质 血管紧张素(AGT)醛固酮 全身小动脉收缩 盐和水吸收 BP 血量血管紧张素原(肝脏)血管紧张素原(肝脏)3生理作用:生理作用: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不具有活性不具有活性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有很强的血压升高作用有很强的血压升高作用(1)收缩血管)收缩血管:A.直接作用直接作用:全身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全身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 压升高压升高 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多
38、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多B.使血管升压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使血管升压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C.作用于交感缩血管神经末梢,肾上腺髓质分泌作用于交感缩血管神经末梢,肾上腺髓质分泌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E增加,心率、血压升高增加,心率、血压升高(2)作用于室周核)作用于室周核 渴觉渴觉 饮水饮水(3)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抑制心率减慢抑制心率减慢 (4)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醛固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合成和释放醛固酮,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对酮可促进肾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细胞外液量增加,血和水的重吸收,细胞外液量增加,血压升高压升高意义:
39、意义:在失血等紧急情况下维持在失血等紧急情况下维持BP和和血容量的相对稳定血容量的相对稳定(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1来源来源肾上腺髓质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E80%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E20%2.受体机制受体机制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受体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12E或Ad(肾上腺素)强心E与、受体的亲和力相等,所以效应由受体的受体的亲和力相等,所以效应由受体的密度决定密度决定心脏心脏 HR,心缩力,心缩力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BP 收缩(皮肤、胃肠、肾)收缩(皮肤、胃肠、肾)血管血管 舒张(骨骼肌,肝,冠脉)舒张(骨骼肌,肝,冠脉)12NE与受体的
40、亲和力明显心脏 HR,心缩力 心输出量轻度血管 全身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 BP HRNE(去甲肾上腺素):升高血压(去甲肾上腺素):升高血压1减压减压反射反射相互抵消小结 NE对心血管的作用主要是升压 HR的患者要选用E,不能用NE(三三)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antiduretic hormone,ADH)(即血(即血管升压素,管升压素,vasopression,VP)了解了解 九肽,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合成,送至垂体后叶贮九肽,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合成,送至垂体后叶贮存、释放存、释放1生理作用生理作用 (1)作用于肾的集合管,促进水重吸收。)作用于肾的集合管,促进水重吸收。正常情况下,主要引起
41、抗利尿作用正常情况下,主要引起抗利尿作用 (2)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在脱水、失血等情况下)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在脱水、失血等情况下释放增加,对保留体液、维持血压起重要作用。释放增加,对保留体液、维持血压起重要作用。2.作用机制出汗、呕吐、腹泻 血浆晶渗压 血容量 失血 渗透压感受器(+)容量感受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 神经垂体 VP或ADH 血管收缩,抗利尿效应 BP 血容量(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1舒血管物质前列环素舒血管物质前列环素PGI2、内皮舒张因子(、内皮舒张因子(NO)2缩血管物质内皮缩血管因子,如内皮素缩血管物质内皮缩血管因子,如内皮素NO
42、的作用:的作用:1.使阻力血管扩张使阻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降低血压2.降低延髓内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降低延髓内交感缩血管神经活动3.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E4.介导介导 受体和胆碱能神经的舒血管作用受体和胆碱能神经的舒血管作用(五)激肽释放酶(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激肽系统 激肽原(Kininogen)高分子量激肽原 低分子量激肽原(血浆)(腺体)缓激肽 血管舒张素(胰激肽)失 活缓激肽(缓激肽(bradykinin 9肽)和血管舒张素(肽)和血管舒张素(Kalidin 10肽)肽)氨基肽酶激肽酶激肽释放酶生理作用:生理作用:强烈舒血管作用,参与血压调节、增加腺体血流强烈舒血管
43、作用,参与血压调节、增加腺体血流量。病理情况下,与炎症和过敏反应有关。量。病理情况下,与炎症和过敏反应有关。(六)心血管活性多肽(六)心血管活性多肽1.心房钠尿肽心房钠尿肽 舒张血管,抑制肾素、醛固酮及舒张血管,抑制肾素、醛固酮及ADH释放,有较释放,有较强的利纳和利尿作用,总的效应是使血压下降。强的利纳和利尿作用,总的效应是使血压下降。2.阿片肽阿片肽 -内啡肽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内啡肽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均来自同一均来自同一个前体个前体。-内啡肽具有中枢及外周降压效应内啡肽具有中枢及外周降压效应(七)前列腺素(七)前列腺素 舒张血管,调制去甲肾上腺素舒张血管,调制去甲肾上腺素NA释放,
44、降低感觉释放,降低感觉运动皮质运动皮质SMC对对NA及血管紧张素及血管紧张素的敏感性的敏感性(八)组织胺(八)组织胺 强烈舒张血管,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可致组强烈舒张血管,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可致组织水肿织水肿三、局部血液调节(自身调节)三、局部血液调节(自身调节)器官的血流量取决于其代谢活动,主要通过灌注该器官的血流量取决于其代谢活动,主要通过灌注该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径进行调节。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径进行调节。第六节第六节 器官循环器官循环器官的血流量取决于器官的血流量取决于 主动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主动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 该器官阻力血管的舒缩状态该器官阻力血管的舒缩状态一、冠脉循环(一
45、、冠脉循环(coronary circulation)(一)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一)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1分布左冠状动脉左心室前部分布左冠状动脉左心室前部 右冠状动脉左心室后部及右心室右冠状动脉左心室后部及右心室2特点小分支垂直心表面;不易很快建立侧支循环特点小分支垂直心表面;不易很快建立侧支循环(二)冠脉血流的特点(二)冠脉血流的特点1血流量血流量 安静状态安静状态6080ml/100g心肌心肌/min,占心输,占心输 出量的出量的 4%5%。剧烈运动可达剧烈运动可达300400ml/100g心肌心肌/min。2心肌节律性收缩对冠脉血流的影响心肌节律性收缩对冠脉血流的影响左心室收缩期挤压冠脉,
46、冠脉血流急剧减少左心室收缩期挤压冠脉,冠脉血流急剧减少,;左心室舒张期对冠脉挤压解除,血流明显增多。左心室舒张期对冠脉挤压解除,血流明显增多。等容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减慢射血期舒张舒张期期(等容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左心室舒张期冠脉血流量占很大比例。一般来说,左左心室舒张期冠脉血流量占很大比例。一般来说,左心室在收缩期血流量只有在舒张期的心室在收缩期血流量只有在舒张期的20%30%.因此,动脉舒张压高低和舒张期长短是决定冠脉血流因此,动脉舒张压高低和舒张期长短是决定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量的重要因素。收缩及舒张对右心室的影响不及对左心室明显,在安收缩及舒张对右心室的影响不及对左心室明显,在安静情况下,右心室收缩期的血流量和舒张期的血流量静情况下,右心室收缩期的血流量和舒张期的血流量相差不多,甚至多于后者。相差不多,甚至多于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