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虽然很抽象,但是很明确读语文课程标准之“课程性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首要内容是“课程性质”,说得完整一点,就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性质”的含义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那么,“课程性质”在这里就是表述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那么,语文学科的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课程性质”部分中的主要表述:在“课程性质”的表述中,这两句话是至关重要的,一句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另一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
2、的基本特点。”这两句话非常直接而明确表明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廓清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它是我们思考与实践所有语文学科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所有的语文教学行为都要在这样的框架内进行与展开。“课程性质”中对于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的表述,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那么,怎么理解“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两句话呢?这两句话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人文性”以及“统一”。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课程的特质
3、,是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重要特征。语文教学要抓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牛鼻子。“课程性质”在导语中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那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在学校里的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读写以及文学活动,来形成未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的能力。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的特点、“实践性”的特点,也集中体现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方面,也就是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是要掌握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所需要的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学习且
4、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作为社会之人开展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中的基础。这也就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奠基作用”。关于如何“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程性质”中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可以提炼出这样的要词:热爱、情境、实践、积累、特点、规律。这些“怎么做”的表述,也是课程性质的重要内容。而这个“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是要充分体现实践性的,换句话说,就是要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学会语言文字运用,具体包括:在听的实践过程中学会听,在说的实践过
5、程中学会说,在读的实践过程中学会读,在写的实践过程中学会写,在文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学习文学。总而言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实践性”、“工具性”是紧密而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学会语言文字运用是每一个人与社会交流互动的奠基性课程。接下来还有两个关键词,即“综合性”与“人文性”。“课程性质”有明确表述,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这多重功能体现在语文课程中,不仅要“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体现了语文课程的“
6、综合性”,这些综合的内容中,“思维”、“审美”、“文化”、“核心价值”等,正是“人文性”的具体体现。总体来说,语文课程的课程性质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虽然抽象,但很明确,我们要准确把握与恰宜体现。作为体现“实践性”的“工具性”,以及作为“综合性”的“人文性”,都是要统一在“学会语言文字运用”这个“首”与“要”的目的之中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种“统一”,不是简单的相加,更不是一半对一半的关系,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态平衡与相互融汇,即,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人文教育要借助“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来落实。或者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明线,以人文教育为暗线,明暗双线,交织推进。总体而言,在实践层面上,这种动态平衡与相互融汇,这种明暗双线,交织推进,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根据学情特点、根据特殊需要等诸多因素拿捏与把控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工具性能力与人文性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