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新课标分析及落地策略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学通过科学观察、实验探究、推理计算等形成系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从古代的自然哲学,到近代的相对论、量子论等,物理学引领着人类对自然奥秘的探索,深化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物理学对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材料、能源、环境和信息等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和高中物
2、理课程相衔接,与化学、生物学等课程相关联,具有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促进人类科学事业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帮助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自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进而学会学习;引领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课程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习
3、生长点,以具体事实、鲜活案例、生活经验和基本概念等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3.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4.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5.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课程内容(表述变化)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内容由“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跨学科实践”五个一级主题构成。“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主题不仅包含物理概念和规律,还包含物理探索过程、研究方法,以及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等;“实验探究”主题旨在强调物理课程的实践性,凸显物理实验整体设计,明确学生必做实验要求;“跨学科实践”主题侧重体现物理学与日常生活、工程实践、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联系。各一级主题均包含内容
4、要求、学业要求及教学提示,内容要求含二级主题及活动建议,二级主题含三级主题及样例。学业要求反映学生完成一级主题的学习后,在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应达到的学业成就。教学提示旨在引导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围绕一级主题给出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实验器材)建议。活动建议列举了与二级主题相关的学习活动,三级主题是具体的内容要求,样例是对相关三级主题的举例说明。【学业要求】(新增)(1)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及在相互转化过程中的 特点,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知道质量的含义,理解密度,能说出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的大致尺度;能根据这些知识解释有关自然现象,尝试运用
5、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形成初步的物质观念。(2)知道建构模型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方法,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能通过实验或实例,归纳总结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放热规律;在归纳或演绎中会引用证据,养成使用证据的习惯;能运用物质的弹性、磁性、导电性等知识,对一些说法进行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3)在物理学习中,能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能根据已有经验作出有关猜想与假设;能制订简单的实验方案,会正确使用天平、温度计等实验器材,能按实验方案操作,获得实验数据;会用简单的物理图像描述数据,根据图像特点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能撰写简单的实验报告。(4)能通过物态变化等实验,感受物理研究是建立在观
6、察、实验和推理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能在运用密度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具有学好物理的自信心;能用相关知识初步解释自然界的水循环等现象,具有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初步体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教学提示】(新增)(1)教学建议在“物质”主题教学中,应注重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让学生感受物理学就在身边,体会物理学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培养学生的物质观念。注重教学的整体设计,避免枯燥、碎片化的概念堆砌,引领学生从认识物质的基本形态和物理属性开始,逐步深入到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基本特征和大致尺度等;从微观
7、世界到宇宙天体,引导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内涵,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逐步形成物质观念。强化实验探究,注重发展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合理安排演示实验,如“低压沸腾”、碘的升华和凝华等,让学生在实验情境中提出探究问题。尤其在物态变化特点、规律的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基于证据进行归纳、总结、解释及交流,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如举办“密度、物态变化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温室效应与环境保护”等主题小论坛,让学生在思辨与交流中成长,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社会调查、课外阅读中,观察和认识物质世界,如组织学生调查当
8、地的水资源状况,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其感受物理学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致力学习科学技术、立志造福人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2)情境素材建议“物质”主题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面侧重提出与物态变化、物质密度、古代科技等相关的常见情境素材建议。与物态变化相关的素材:自然界中的雨、露、霜、雾、冰、雪等现象,都是由于水的物态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将装有酒精的密封塑料袋先后放在热水和冷水中,能观察到明显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夏天从冰箱冷藏柜拿出的饮料罐表面会出现水珠,从冷冻柜取出的物品表面会结霜;吐鲁番的坎儿井能有效减少水的蒸发;给汽车水箱加注防冻液,以防冬天水箱结冰。与物质
9、密度相关的素材:影视剧拍摄中倒塌的楼房、滚落的石块等道具通常是用泡沫塑料制作的,这利用了泡沫塑料密度小的特点,可避免对演员造成伤害;体育竞赛中的铅球,则是用密度大的材料制成的,这能使相同质量的球体积更小;运用密度知识可鉴别身边的一些物质。与古代科技相关的素材:冶铁技术的出现,为人类大规模制造工具、机械提供了材料支持,使人类文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我国古人利用天然材料加工制成了纸张、火药,利用磁性材料的特性制成了指南针。教师如何落地新课标?第一,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在一册书三研、单元三研、大单元备课中以新课标为起点,力求“依标靠本”。“标”即课标,“本”即教材。在研究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课标中的核心素养、内涵要求、学段表现,各个学段对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以及学业质量的内涵和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学校学情和本学段的教学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特征,进行有效地教学设计,并在设计过程中强化基于标准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与践行。第二,教师在研读课标时要强化课程育人的导向。第三,新课标强化了幼小初高学段间的衔接。第四,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通过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的反馈,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更好地通过“教”服务于“学”,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优化作业设计,实现减负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