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2、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和生产中的用途;3、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4、知道温室效应,了解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应采取的措施。导入:1、碳与氧气的燃烧产物:反应物反应条件燃烧状况反应原理碳+氧气氧气充足充分燃烧C +O2 =CO2氧气不充足不充分燃烧2C +O2 =2CO点燃点燃2、“死狗洞”一、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室制取与收集二氧化碳(1)无色、无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实验6-3如图所示,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并分析。现象分析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3)二氧化碳的密
2、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发挥一下大家的才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呢?1.将两个相同规格的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托盘上,调节平衡。在一侧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倾倒二氧化碳的那一侧托盘下沉。2.用相对分子质量来讲解。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而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大约是29,所以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根据报道,1999年2月河南省正阳县有位50多岁的农妇,在自家的地窖中拾红薯时不幸死亡。你能说出其死亡的原因吗?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前,先做 。灯火试验实验6-4如图所示,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震
3、荡。观察现象并分析现象分析塑料瓶变瘪(4)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瓶内压强变小,外面大气压将它压扁总结实验6-3和6-4颜色状态气味密度(与空气比较)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烧二氧化碳无色气态无味大溶于水不 老师手里拿着这瓶雪碧,是同学们经常喜欢喝的一种饮料。大家有没有留意过,当大家打开瓶塞的时候,会有大量的气体冒出,如果那瓶汽水振荡的厉害的话,可能那些汽水都会喷出来,那这种是什么气体呢?其实,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所以这些饮料我们也经常叫它叫碳酸饮料。那我们现在继续进行实验,进一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现象纸花变红了纸花不变色纸花不变色纸花变红分析石蕊遇酸变红无酸生成无酸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4、生成了酸实验6-4知识储备:紫色的石蕊遇酸变成红色“四朵紫花”实验说明CO2能与H2O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5)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 知识运用:将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现象 ;紫色溶液变成红色将上述变红的溶液加热,现象 。红色溶液变成紫色(6)CO2能与澄清石灰水Ca(OH)2反应: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由于CO2和澄清石灰水中的Ca(OH)2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碳酸钙的缘故。CO2+Ca(OH)2=CaCO3+H2O-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例题1:1、下图是与CO2性质有关的实验,其中
5、只能证明CO2物理性质的是()A B C DB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按下图所示实验进行探究(A、B、C装置内的药品依次为石灰石和稀盐酸、紫色石蕊溶液、澄清石灰水),观察到烧杯内燃着的蜡烛从下而上依次熄灭,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得出那些探究结论?(1)A中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2)B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由此说明CO2与H2O反应生成H2CO3,H2CO3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3)由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CO2+Ca(OH)2=CaCO3+H2O;(4)由D中出现的现象说明CO2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且CO2的密度比空气的大;知识总结: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
6、(与空气比较)溶解性二氧化碳无色气态 无味 大可溶于水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 (3)CO2+Ca(OH)2=CaCO3+H2O蔡琰(作者有待考证)的胡笳十八拍郭璞的游仙诗鲍照的拟行路难庾信的拟咏怀都特别喜欢。不过都是组诗,太长了,就不贴了orz。最后还想推一下萧绎的幽逼诗四首:【南史曰:元帝避建邺则都江陵,外迫强敌,内失人和。魏师至,方征兵四方,未至而城见克。在幽逼求酒,饮之,制诗四绝。后为梁王詧所害。】南风且绝唱,西陵最可悲。今日还蒿里,终非封禅时
7、。人世逢百六,天道异贞恒。何言异蝼蚁,一旦损鲲鹏。松风侵晓哀,霜雰当夜来。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台。夜长无岁月,安知秋与春。原陵五树杏,空得动耕人。蔡琰(作者有待考证)的胡笳十八拍郭璞的游仙诗鲍照的拟行路难庾信的拟咏怀都特别喜欢。不过都是组诗,太长了,就不贴了orz。最后还想推一下萧绎的幽逼诗四首:【南史曰:元帝避建邺则都江陵,外迫强敌,内失人和。魏师至,方征兵四方,未至而城见克。在幽逼求酒,饮之,制诗四绝。后为梁王詧所害。】南风且绝唱,西陵最可悲。今日还蒿里,终非封禅时。人世逢百六,天道异贞恒。何言异蝼蚁,一旦损鲲鹏。松风侵晓哀,霜雰当夜来。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台。夜长无岁月,安知秋与春。原陵
8、五树杏,空得动耕人。蔡琰(作者有待考证)的胡笳十八拍郭璞的游仙诗鲍照的拟行路难庾信的拟咏怀都特别喜欢。不过都是组诗,太长了,就不贴了orz。最后还想推一下萧绎的幽逼诗四首:【南史曰:元帝避建邺则都江陵,外迫强敌,内失人和。魏师至,方征兵四方,未至而城见克。在幽逼求酒,饮之,制诗四绝。后为梁王詧所害。】南风且绝唱,西陵最可悲。今日还蒿里,终非封禅时。人世逢百六,天道异贞恒。何言异蝼蚁,一旦损鲲鹏。松风侵晓哀,霜雰当夜来。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台。夜长无岁月,安知秋与春。原陵五树杏,空得动耕人。有一种痛叫做,我本可以,却没能坚持。雄心勃勃定下的目标,只要一星半点的理由就可以化为泡影。实际上,恒心也是
9、一种修为,是可以通过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去挖掘培养的。1你的恒心,与你的意愿有关你的恒心,与你的意愿有关很多时候,不能坚持并不是因为我们不能吃苦,只是因为我们做某件事情的意愿不强。我的体力和耐力都不好,长跑常常是忍着头痛恶心硬撑到最后。因为这个原因,每次跑步前我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加上那些立下的瘦身目标常常不能三两天见效,所以每一次都是心血来潮地开始,虎头蛇尾地结束。可最近这一年,我却很积极地把晨跑坚持了下来。并不是突然间变坚强,而是因为一个特别不起眼的理由:能够一个人呆一会儿。自从荣升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后,我经常忙乱到连上厕所都觉得是一种奢侈。一大早,把没起床的孩子交给家人,换上运动鞋,在空旷的
10、街道上吹吹凉风,吸吸那尚未被污染的空气,戴上耳机,听几首喜欢的歌尽管只有短短的半个小时,但这一切都让我足够迷恋。虽然我仍然会在跑出四五百米之后心跳加快,头疼,手臂和腿都酸困地抬不起来。可对我来说,只要能出去,其他都不是什么大事。原先看起来无法克服的困难,现在只要稍稍放慢脚步,调整呼吸,不一会儿便能缓解了。坚持就是痛苦和心理需求博弈的过程。如果痛苦更明显,坚持就会变得艰难;如果心理需求更胜,坚持就只是自我成全的必经之路而已。心之所向,行之所至。只要从心底里非常想做某件事,就一定会调动身体里的所有潜能,积极配合。2你的恒心,与你的节奏有关你的恒心,与你的节奏有关当我们立下FLAG的时候,可能一开始
11、都会忍不住下狠劲儿。之前一步都不想跑,决定健身了,就2公里开跑,冲刺5公里。之前一页书也不想看,决定勤奋了,就焚膏油以继晷,好像不熬夜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看书。之前从没拉过筋,决定瑜伽了,就恨不得立刻把那支僵硬了几十年的老腿想掰哪儿就掰哪儿。这种激情维持不了多久,很快就会被打回原形。坚持从来就不是持续消耗,所以太用力的人一般都跑不远。作家村上春树的生活里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写作和跑步。他全职写作没多久,发现身体变差,便开始跑步。在普通人眼中,职业小说家应该是不舍昼夜地伏案工作,资深跑者的锻炼强度更难以想象。可村上春树的生活却有张有弛,十分规律。每天早起后的三四个小时集中精力写作,午休后跑步,日暮
12、时读书、听音乐。在与写作和跑步相伴的几十年里,他既勤勉耐劳、不惜体力,又谨小慎微地呵护自己的热情,既怕惰性来袭,又怕用力过猛。他说:要让惯性的轮子以一定的速度准确无误地旋转到最后。坚持,从长远看,要循序渐进,就每一天来说,要量力而为。既要摸清自己的节奏,也要管住自己按这样的节奏坚持下去。不盲从,也不随性,不蛮干,也不懒散。只有不乱节奏,才能持之以恒。3你的恒心,与你的心态有关你的恒心,与你的心态有关坚持不下去的另一个原因,恐怕是因为我们想太多。健身两周,就希望身材赛过谁;看了两本书,就期待生活有什么不同;勤奋两个月,就算计着什么时候能够功成名就人心都是肉长的,若是在它上面加了太多的砝码,它就会
13、不堪重负。欲望太多,就不容易看到希望。村上春树的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和第二部作品1973年的弹子球问世后,虽然让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都没有获得日本文学大奖。对此他十分淡然,觉得能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才更加重要。他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那时他还在经营餐厅,甚至觉得没得奖也挺好,至少不会没完没了的接待采访和约稿,影响了生意。听起来像玩笑,但实际上,无论写书,还是跑步,他只是为了迎合自己,达到为自己设定的目标就好。无欲则刚。正是这种尽己所能、顺其自然的心态,才让他更长久地投身于自己所热爱的事情上。自我消耗从来就不是正确的坚持方式,苦痛也不是恒心的代名词。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不如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将自己内心的能量挖掘出来,找准自己的节奏,让自己心态更平和一些,而不是一味地逼自己死撑。任何目标与坚持都是生命长河里微不足道的一段,即使某一段坚持并没有当下立见的好结果,但正确的坚持习惯却会让我们越来越有力量,对每一次新的挑战都从容笃定。只有真正坚持过,你才可以坦然地说一句“尽人事,听天命”。不留遗憾,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