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导入新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THERE SHOULD BE A SPIRIT OF KNOWING THINGS FROM THINGS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1了解“格物致知”的文本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预习检测 夯实基础标题
2、点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后汉书 鲁迅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古代大学里“格物致知”的最终目的是平天下,所以它“格”的物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即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王阳明“格”竹的例子就是如此。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
3、受了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丁肇中丁肇中(1936)美籍美籍华裔华裔物理学家物理学家。1936年年1月月27日出生于美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作
4、者简介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粒子获诺贝诺贝尔物理学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
5、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作者简介 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了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也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背景资料 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本文是一篇说理演讲词。说理演讲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词的一种类型,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
6、的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文体常识1.有关“四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知识链接2.关于“格物”和“致知”“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知识链接3.题目解说“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应有”表明作者对待“格物致知精神”的倡导态度。标题点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知识链接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请同学们听读课
7、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1.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双竖线、单竖线。2.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方框。3.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波浪线。4.4.有疑问的地方,用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问号标注。标注。圈点要求圈点要求1、作者怎样解释“格物致知”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3、本文的结论是什么?格物致知 含义解释: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含义:“格物致知”: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古
8、今区别:古代:目的不在求知而在平天下。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论点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看到题目,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什么是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请在文中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且找出文中的过渡句。请在文中画出每段的关键句,且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什么叫什么叫“格物格物”和和“致知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
9、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致,达到、得到。知,知识、认识。知,知识、认识。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格,推究,探察;致,获得。格,推究,探察;致,获得。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就是“实验精神实验精神”。论点:论点: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段落层次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 1):):提出论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第二部分(2 25 5):):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
10、部分(第三部分(6 61111):):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三部分(第三部分(1212):):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精读课文 探究细节.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2.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11、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4.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5.5.丁教授认为丁教授认为大学大学中中“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真正的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含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索;第二,探索应该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不第二,探索应该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能消极地袖手旁观。6.6.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说当今
12、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
13、导意义。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7.讨论:第讨论:第4 4段举王阳明段举王阳明“格物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归纳:王阳明的归纳:王阳明的“格物格物”实是实是“格已格已”,而不是研究万,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8.8.讨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讨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
14、新的知识。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9.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格”竹子为什么失败?这位先生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而不动手实践,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从内心领悟真理。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10.第九段讲的是什么道理?第九段讲的是什么道理?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11.“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
15、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答:原因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选好适当的目标,也答:原因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选好适当的目标,也不是所有的人都真正地有影响时事、推动历史的判断力和不是所有的人都真正地有影响时事、推动历史的判断力和灵感,以及勇气、毅力。拥有非凡才智与毅力的毕竟是少灵感,以及勇气、毅力。拥有非凡才智与毅力的毕竟是少数。数。12.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答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
16、“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13.13.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13.自主阅读,完成课文结构梳理图。阐明道理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引论:(提出论点):_本论:(_)结论:(解决问题):论证_,提出希望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
17、类社会分析手法 品味情感读完全文后,请你说说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表现在哪里?古代大学里“格物致知”的最终目的是平天下,所以它“格”的物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即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王阳明“格”竹的例子就是如此。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获得新知,为人类服务,所以侧重于实地实验精神。第12段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第12段,作者通过列举自己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时发现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的道理。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答案】本文的中
18、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列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列举的事例为:一是第段举了大理论家王阳明举的事例为:一是第段举了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格物”以失败以失败而告终的事例。二是第而告终的事例。二是第段中举了段中举了“我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的事例。王阳明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知所措的生活经历的事例。王阳明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古代“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淹没了的观点。的真正意义被淹没了的观点。“我我”的亲身的亲身经历证明了经历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在,在“面面临着需要主意的
19、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观点。两个的观点。两个事例都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事例都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主题探究】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主要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答案】本题可运用议论文论证过程分析法进行本题可运用议论文论证过程分析法进行分析。文章一开始紧扣文题,先引用分析。文章一开始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大学中的句中的句子,扼要说明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意思;然后从大处落笔的意思;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传统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格物”和和“
20、致知致知”,淹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以实验,淹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以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亲身经历,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总结全文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总结全文。【思路探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引用论证: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3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2)举例论证:借王阳明“格”竹苦思
21、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作者的亲身经验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3)道理论证:第12段记述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从理论上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4)对比论证:王阳明“格”竹子的失败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新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道理论证:道理论证:如:开篇对如:开篇对“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
22、述了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含义。的含义。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写法探究写法探究所举例子所举例子阐述道理阐述道理作用作用论述论述角度角度明朝大理论家王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阳明“格格“竹子竹子的,头痛失败。的,头痛失败。论证传统教育不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是真正的“格物格物致知致知”。使论证更具体形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象生动,更具说服力。服力。反面
23、反面通过实验了解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竹子性质。实验的过程实验的过程有计划的探测。有计划的探测。使论证更具体形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象生动,更具说服力。服力。正面正面中国学生功课成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工作束手无策中国学生偏向中国学生偏向而不愿动手而不愿动手使论证更具体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具说服力。反面反面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动,更具说服力。作者在美国的学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习经历以埋头读书应以埋头读书应对对反面反面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
24、以王阳明和作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弱者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弱点,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要点,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对世界有所贡献。概括主题概括主题文章中说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果真如此吗?如果不是,请大家举出例子。不是。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只有对春风的观察实践,才能有这样的神来之笔。“离离原
25、上草,一岁一枯荣”,这正是对外界事物观察凝结而出的诗歌。苏东坡“格”山而成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对生活学习的具体探察才得到的真识。因此,说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链接现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提出问题():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提出问题():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传统教育弊端(传统教育弊端()实验精神重要性(实验精神重要性()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论题论题 论证论证 结论结论 课堂小结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伽利略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狄德罗拓展延伸课堂总结课堂总结同学们,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