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 - 2020 届百校联考高考百日冲刺金卷 全国 II 卷历史(二)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本试卷满分 300 分,测试时间 150 分钟。 5.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第 I 卷 本卷共 35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24.管子中记载,春秋时期“美金(青铜)以铸戈剑矛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斤斧锄夷 锯楣,试诸木土” 。此记载折射出当
2、时 A.金属铸造业规模的扩大 B.铁制农具已普遍使用 C.牛耕技术逐渐走向成熟 D.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 25.据文帝纪记载,汉文帝时多次强调治国要“欲为省,毋烦民” “务省徭费以便民” 。这 表明,汉文帝 A.严禁传播法家思想 B.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 C.开始以“无为”治国 D.有意于复兴儒学地位 26.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是有关唐代经济的诗文记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 事实是 A.农业生产的商品性增强 B.民间草市经济出现繁荣 C.江南地区经济地位提高 D.南北方经济互补性加强 27.明代中期以后,内阁不仅拥有草拟诏令的票拟权,而且拥有了草拟诏敕过程中的封驳权, 也就是内阁在草拟
3、诏敕时认为上谕可能有假或其中有不妥时,可以封还上谕,等皇帝再示谕 明白之后才可草拟诏敕。这表明 - 2 - A.内阁可以制约皇权 B.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C.内阁已获宰相职权 D.宦官专权得到遏制 28.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认为,西方诸国国强民富不尽在“士马之强壮,船炮之坚利,器用 之新奇” ,而在“朝野上下,同德同心,合众志以成城,制治固有本也” 。这一思想在当 时 A.开启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政治之先河 B.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C.打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主导性地位 D.有利于西方政治文明的传播 29.据统计,19131928 年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率由 7%上升到 22%。这
4、一变化 表明 A.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改善 B.中国半殖民地经济地位减弱 C.民族工业的生产技术提高 D.中国公司的竞争力明显提高 30.1949 年初,美国政府某文件指出,国民党“在军事上战胜共产党是不可能的,如果要避免 共产党控制中国,便须另找解决办法” 。此文件出台的主要背景是 A.苏联开始支持中国共产党 B.战略决战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C.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 D.国民党失去了美国政府支持 31.1992 年以前许多民营企业采取挂靠国有或集体企业的形式进行经营,而此后则通过明确产 权重新注册为私营企业,采用了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A.国有企业转向了私
5、有化 B.民营企业合法性的明确 C.西方股份企业模式影响 D.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32.黑格尔曾评价说: “他(苏格拉底)的生活和他的哲学是一回事;他的哲学活动决不是脱离现 实而退避到自由的纯粹的思想领域中去的。 ”这说明苏格拉底 A.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 B.开启了生活哲学的先河 C.打破了宗教神学束缚 D.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3.“光荣革命”后的一个半世纪里,英国世袭贵族全面控制了国家各种政治权力,形成英国 历史上的“贵族时代” 。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王权主导国家政治的局势 B.贵族排斥了资产阶级参政 C.英国民主力量的相对弱小 D.民主政治理念具有早熟性 34.图 4 是苏联
6、 1926 年至 1927 年间工业品价格指数与农产品价格指数(以 1913 年价格指数为 100 计算)的对比情况。这表明,当时苏联 - 3 - A.工农业经济比重失调 B.工业经济的发展迅速 C.农民利益受到了损害 D.工业化建设严重受阻 35.“冷战”结束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飞速发展和多边经贸体制形成,世界各国间形成了“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这一格局折射出 A.经济全球化得到发展 B.区域贸易壁垒已消除 C.世界市场已完全统一 D.发展中国家地位提高 第 II 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36 题第 4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 答。第 43 题第 47 题为
7、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1.(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前期“小民输赋及一切婚丧之费,均须粜米” 。对于富户来说,谁也不想让粮食 烂在仓里,而不出卖。相反,这种盖藏之家,往往囤积粮食,待价销售;或遇欠岁出粜。对 于贫户来说, “家无二日之储,所食之粟,每日籴买” “粜谷卖薪,婚聘多用” “家鲜盖藏” 。 “小 农生产的粮食自留部分中,除去一部分为了生产需要必须投入市场出售外,留作食用的部分, 有时为了以细换粗品种调剂,也要通过市场。一些贫困农民则往往陷入如下的恶性循环:春 耕时借贷,秋收后卖谷还债,春荒再次借钱买粮度日;自有粮食全得通过市场环节。 ” 摘编自邓亦兵清
8、代前期的粮食运销和市场 材料二 自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英国遭遇了极为恶劣的天气,农业严重歉收。许多农场主 只能将其所产的谷物用作喂养牲畜的饲料,他们能用以出售的谷物很少。1879 年时小麦的进 口量达到了 59.5 百万英担,至 1894 年时小麦和面粉的进口量更是高达 100 百万英担。大萧条 改变了英国农业结构,畜牧业比例扩大,农耕比例缩小。农业结构的改变还体现在农业的多 样化发展上。为了满足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需要,抵消种植业的影响,农民们转向种植水果、 蔬菜和鲜花,发展园艺业。持续的农业危机迫使许多农民放弃耕种土地, “在 30 年内大约有 30 万农业劳动者离开农村” 。 摘
9、编自孙学美浅析 19 世纪末英国农业大萧条爆发的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前期小农与市场联系密切的原因。(8 分) - 4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 19 世纪末出现的农业问题并分析其影响。(13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4 分) 42.(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启蒙是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是在民族存亡的压力下有识之士为 国家寻找出路而选择的结果,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启蒙知识分子在 启蒙者和救赎者的双重角色中,所追求的现代理念和现代制度,以及现代文明,最终
10、在救 人与救国的双重诉求中走向救国 。 ”这是中国近代启蒙和现代化的独特之处。救亡 的目的性导致启蒙思想没有成为启蒙者的政治信念,没有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理论精 神,而是使之服从于救国的政治情怀,把它用作达到外在治国平天下政治目标的工具。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提出自己对中国近代启蒙思想的看法,并予 以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请考生在第 45、46、47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 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
11、;不 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45.(15 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 世纪 60 年代初期, 晚清政府进行了第一次改革洋务运动, 洋务教育也随之兴起。 1866 年奕诉提出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 规定 “招取满汉举人及恩、 拔、 岁、 副、 优贡, 年在二十以外者,并准令前项正途出身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愿入馆学习,一 体与考。 ”原来读儒家经典的科举人员入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接受洋教习的传授。在 1887 年,江南御使陈璜莹上奏建议将数学科列为科举考试科目,明习算学人员可以量予科甲 出身。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第一次将“西学”与“中学”同考。 摘编自李璐中国近代三次
12、教育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教育兴起的背景。(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教育发展的影响。(9 分) 46.(15 分)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交战双方都把精力集中在战争方面,但事与愿违,战争开始 不到半年,双方均感到经济力量不支。1915 年英军每门大炮只能有四至十发炮弹,为了解决 这一问题,交战各国政府不得不将大批工业企业转入军工生产,造成了交战国国内消费品生 产的严重不足,国内市场开始萧条冷落。欧洲各国仅能生产出的商品在国际上失去了竞争力, - 5 - 整个欧洲市场出现了“真空” 。这些为美国商品渗入欧洲市场打开了方
13、便之门。通过战时贸易, 美国垄断集团获得了极大的经济利益。据统计,1913 年出口额为 25 亿美元,三年后增加为 55 亿美元。 摘编自李娟浅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奉行“中立”政策的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对欧洲交战国经济的影响。(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一战初期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9 分) 47.(15 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永乐十五年(1417)十二月,郑和奉命护送前来朝贡的各国使者回国,并携有赠送各国国 君的礼品,作第五次远航。这时的明朝,威震海外,它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也发展起来, 互市通商者,络绎不绝。明朝赠予和交换物品大多为丝绸、珠宝、瓷器等,换回大量的琥珀、 珊瑚、珍珠、玛瑙、药材等,多数是供朝廷享用的奢侈品。十七年(1419)七月前来朝贡者中, 有诸国的王子、王叔或王弟,所献礼品也为各国珍奇异兽,如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麒麟、 长角马哈兽、千里骆驼、驼鸡、麋里羔兽等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6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9 分) - 6 - - 7 - - 8 -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