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A卷+B卷 共2套(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5108161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9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A卷+B卷 共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A卷+B卷 共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A卷+B卷 共2套(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A卷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

2、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

3、,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朴,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

4、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

5、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

6、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

7、”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既对立又互补。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C.“国学”并不只是指儒家学说。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8、 )(3分)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不一。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3分)A.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D.兵贵胜,不贵久。4.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行文思路。(4分)5.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

9、道两家独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往事的酒杯苏童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家里除了黄酒瓶子,我几乎没见过其他酒瓶。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三家人住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气似乎总忙着竞争,我们家有烟味,但我的两个舅舅家经常飘出酒香来,酒香自然轻松胜出。这是我小时候便懂得的常识。我大舅家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舅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我大舅必然要喝一盅。他们家的晚餐桌上酒香与肉香齐飞,喧嚣着飞到我们家。我总是被肉香吸引,不能自已,便穿过天井,到大舅家打开大门,往大街上看一眼,然后匆匆地往回走,算是

10、投石问路。我小时候便有羞耻心,羞于开口向人索要,但我的目光无法伪装,总是火辣辣地投向那碗红烧肉。每逢这时,我大舅便尴尬地微笑,他的目光看向我大舅妈,似乎在征询她的意见,但无论她的表情是否活络,舅舅就是舅舅,一块红烧肉会被我大舅夹在筷子上,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籁般的声音:“来,吃一块。”我现在一直在回忆一件事:我大舅当年喝的是什么酒?可我怎么也记不起来了。我三舅家住在隔壁。他家也清贫,餐桌上的东西与我家的差不多,白菜、青菜、咸菜之类的,无甚风景,但他人穷志不短,爱喝几口酒,喝的是五加皮酒。我之所以对这记得很清楚,原因也简单,我对他家的餐桌没兴趣,轻蔑地望过去,忽略一切,就记住了桌上的那个酒瓶子。我

11、第一次喝酒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有个黑龙江的同学来自体工队,爱吃朝鲜冷面,爱喝啤酒,冷的碰凉的。他带我们去府右街附近那家延吉冷面馆去吃冷面,饭馆就在当时的首都图书馆斜对面。一群大学生不进图书馆,一头扎进冷面馆,毫不汗颜。我们随同学点单,每次都各要一碗冷面,伴以一扎散装啤酒。当时习惯说一升。一升20世纪80年代的啤酒被装在大塑料杯里,泛着白色的泡沫。白色的啤酒泡沫一如虚荣的泡沫,要喝,喝下去太平无事,但就是没有实际意义,还肚子胀。我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一直想着教二楼的厕所,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离北师大的大门最近的厕所。我第一次醉酒是在大四那年。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下到河北山区植树劳动,大家天天觉得饿,

12、吃了上顿惦记下顿。忘了是哪个同学饿得“揭竿而起”,提议大家抛下组织纪律,结伴去县城的饭馆打牙祭。我积极响应。我现在已经忘了在那个燕山山区的县城小饭馆里吃了什么,却记得席间的那瓶酒。那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粮食烧酒,名字竟然叫白兰地,极其洋气。我们都清楚那不是白兰地,但那烧酒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醇厚,颇有劲儿。恰逢我们的杨敏如老师刚刚在古典文学课堂上给我们讲过李清照。她太爱李清照了,或许也是爱喝几口的人,讲起“薄醉”,怕学生不懂其意蕴,竟然言传身教,在讲台上摇摇摆摆地走了几步,强调说,薄醉是舒服的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我们在小酒馆里谈论杨敏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喜的

13、是,走出小饭馆时,我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听见我的同学都在喊:“薄醉了,薄醉了!”学生时代结束,喝酒便名正言顺了。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一桌巨大的社会大酒席召唤着你,一般来说,绕开它是很难的,何况你不一定想绕开它。“喝酒喝酒喝酒!干了干了干了!”无论走到哪里聚会、做客,那个声音都会像空气一样追随你,不同的人对那个声音有不同的好恶,要么觉得它像苍蝇,要么觉得它像福音。但我在青年时代其实怕酒。饮酒之事,在我看来更像一种刑罚,所谓薄醉的滋味,竟无法与之重逢。如果一个人想起酒来,想到的是酒臭与呕吐,不免令人沮丧,这是酒的遗憾,也是人的过错。我不怨自己的酒量,下意识地将其归咎于酒桌上的“

14、恐怖主义”。具体地说,我认为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酒桌上的“恐怖分子”信奉酒文化。酒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劝酒。各地的劝法不同,各有规矩方圆,但基本目标是一致的一劝到客人酩酊大醉,劝到客人烂醉如泥,只要不喝出人命,都称其为喝好了、尽兴了。我在杂志社做编辑时经常随团去苏北采风。有一次采风途经六县,六个接待方都对我们热情如火,我们在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酒。此地劝酒文化极其灿烂,灿烂得过分。每顿饭至少举杯三次,不算多,但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杯。你若是尊重地主、讲究礼仪之人,每一顿至少要喝九杯。九杯属于“多乎哉?不多也”的范畴,这不过是个基础。当地人的劝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

15、子只喝九杯了事。因此,同乡喝三杯,同龄喝三杯,属相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是相同性别的要喝三杯。我记得当年我是多么友善,又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强充好汉,无奈酒量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酒喝下去,只好摸着翻江倒海的胃冲去厕所,没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我还记得那时候下苏北,总是这样一去一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歪的满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有一次,我坐汽车回南京,身边的朋友告诉我,我一直在睡觉,梦呓的声音很单调:“不喝了。不喝了。”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复一年的酒,胜似人生的年轮,喝起来滋味不一样,但总是越来越沧桑、越来

16、越绵厚的。有一年,前辈作家陆文夫到南京开会,晚上大家聚餐饮酒。我看见他独自喝酒,喝得似乎很孤独,便热情地走过去要敬酒,结果旁边一个同事拉住我说:“千万别去,他不接受敬酒,他很爱喝酒,但一向是自己慢慢喝的。”对于我,那是醍醐灌顶的一刻。原来一个人喝酒是可以与他人无关的,与傲慢无关,与自由有关。陆文夫坐在那里喝酒的姿态我至今难忘,如同坐禅。那种安静与享受,不是出于对酒最大的尊敬,便是最深的爱了。我爱酒多年,至今还经常奔赴各种酒席与朋友一起喝酒。无朋不成席,这是常识。但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很欣慰地发现,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

17、。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记不住大舅喝的是什么酒,却记住了三舅喝的是五加皮,是因为三舅家家境与我家相似,心里和三舅更为亲近。B.“我”第一次跟随大学同学喝酒反映出“我”的从众和虚荣,而第一次醉酒是在酒馆寻找薄醉的体验,反映了“我”附庸风雅的一面。C.“我”当年下苏北时遇到很多酒桌上的“恐怖分子”,这虽让我当时苦不堪言,却也意外地成就了我的酒趣,让我爱酒多年。D.作者说“无朋不成席,这是个常识”,是对“无酒不成席”这句俗语某种程度的否定,也是对陆文夫一个人饮酒的批判。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者以时间为经,回忆为

18、纬,选取其记忆深处种种与喝酒有关的往事结体成文,以其自身好恶或事件对其影响的深刻与否来决定笔墨的分量。B.文中详细描写大舅家烧红烧肉,自己每每前去投石问路的细节生动传神,火辣辣的目光和天籁般的声音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物质的匮乏。C.文中叙写的大妈、三舅、杨敏如老师以及黑龙江的同学等人物,虽然着墨不甚多,但都栩栩如生,极具个性和人间烟火气。D.文章行文犹如小径漫步,不枝不蔓,叙事描摹简约自然,即事明理要言不烦;语言或凝练,或形象,或幽默,或富含哲思,启迪智慧。8.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处“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一句的深刻意蕴。(6分)9.有人评价说苏童的散文往往借自身生活或地方生活表达深沉的民族心理或

19、民族文化。请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这一特色。(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成祖永乐二十二年,上北征,崩于榆木川。皇太子【注】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上谓蹇义曰:“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命户部,被灾田土,分遣人驰谕各郡县,停免催征粮税。命刑部、都察院、通政司,自今内外官贪赃者,录其姓名藏于官,以便稽阅。罢给朝觐官孳牧马。初,兵部尚书李庆言于上曰:“民间牧马蕃衍,已散之军伍,尚余数千。请令朝觐官领之,太仆苑马,岁课其息。有亏,罚与民同。”杨士奇不可,庆忿不纳。士奇奏曰:“朝廷求贤任官,今乃使养马而课,

20、责与民同。且所散不及三千,而朝廷负此名于天下,岂贵贤贱畜之意乎?”上许出内批罢之,已而不闻。明日,士奇又言之,上曰:“偶忘之。”有顷,上御思善阁,召士奇谕曰内批岂真忘之朕闻李庆等皆忿卿朕念卿孤立恐为众所伤不欲因卿言而罢今有名矣出示章则陈智言畜马不便命士奇据此草敕止之士奇顿首言:“陛下知臣,臣不孤矣。”上谓士奇曰:“继今令有不便,惟密与朕言。李庆辈不识大体,不足语也。”诏免山东、淮安、徐州夏税之半。停罢一切官买物料。时有至自南京者,言徐、淮、山东民多乏食,而有司催科方急。上问蹇义,义对亦同。上命杨士奇草诏蠲恤。士奇言:“不可不令户部、工部与闻。”上曰:“姑徐之,救民如拯溺,不可须臾缓。有司虑国用

21、不足,必持不决。”因命中官给笔札,士奇就西角门草诏。上览毕,即遣使赍行,顾士奇曰:“卿今可语部臣,朕悉免之矣。”左右或言宜有分别,庶不滥恩。上曰:“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较锱铢耶!”(选自明史纪事本末仁宣致治,有删改)【注】皇太子,明仁宗朱高炽。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召士奇谕曰/内批岂真忘之朕闻/李庆等皆忿卿/朕念卿孤立/恐为众所伤/不欲因卿言而罢/今有名矣/出示章/则陈智言畜马不便/命士奇据此草敕止之/B.召士奇谕曰/内批岂真忘之/朕闻李庆等皆忿卿/朕念卿孤立/恐为众所伤/不欲因卿言而罢/今有名矣/出示章/则陈智言畜马不便/命士奇据此草敕止之/C

22、.召士奇谕曰/内批岂真忘之朕闻/李庆等皆忿卿/朕念卿孤立/恐为众所伤/不欲因卿言/而罢今有名矣/出示章/则陈智言畜马不便/命士奇据此草敕止之/D.召士奇谕曰/内批岂真忘之/朕闻李庆等皆忿卿/朕念卿孤立/恐为众所伤/不欲因卿言/而罢今有名矣/出示章/则陈智言畜马不便/命士奇据此草敕止之/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大赦,文中指皇帝下令对罪犯减轻或免除刑罚。文中大赦的背景是新皇帝登基。B.户部,文中指官署名,是中央六部之一,一般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C.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顿首”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谦辞。D.中

23、官,可以指朝廷内的官,与地方官相对;也指宦官,即在宫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明仁宗继承皇位,表现出强烈的治理愿望。他命令户部派人到遭受灾祸的各个地方,停止催办粮税;他命令刑部等记录贪官的名字,以便查阅。B.兵部尚书李庆建议把多余的马匹分给官员养,每年征收利息,如果亏损则处罚。这个建议遭到杨士奇的反对,杨士奇因此被李庆怨恨。C.杨士奇上奏请求制止官员养马一事,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虽然过程有些波折,但事情最终得以解决。这件事拉近了明仁宗与杨士奇的关系。D.明仁宗得知山东等地百姓缺乏食物而催办租税正急,打算免除这些地方的租税,有人建议要

24、区别对待,不应滥施恩惠,明仁宗听后醒悟,改变了主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朕之心,苟可推以利民,虽府库之储不吝,况山泽之利哉!(2)姑徐之,救民如拯溺,不可须臾缓。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14.杨士奇反对李庆有关养马的建议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回答。(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水西亭书事曾巩一番雨熟林间杏,四面风开水上花。岸尽龙鳞盘翠篠,溪深鳌背露晴沙。陇头刈麦催行馌,桑下缲丝急转车。总是白头官长事,莫嫌粗俗向人夸。【注】本诗写于作者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期间,西亭为作者任职时所建。翠篠(xio):翠竹。馌(y):给在

25、田间耕作的人送饭。缲丝:煮茧抽丝。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写“一番雨”催熟“林间杏”,既点出节令,又寄托诗人的情感,读来饶有意趣。B.次句写水上花开,用语虽简,却既能突出水西亭的优美环境,又暗含诗人的欣喜之情。C.“溪深鳌背露晴沙”一句表现的意境,与杜甫登高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类似。D.诗歌前两联写美景,后两联写农事,叙写内容的变换有利于表现诗人丰富的形象特征。16.这首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都写到刈麦场景,但所写的内容和所引发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论语中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直接提到了学与思关系的句子是“_,_”。(2)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一句表现了茅草被抢之后,诗人的焦急和无能为力;“_”一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诗人生活的穷困。(3) 苏轼赤壁赋中,作者感到人生短暂、自身渺小后,发出了“_,_”的希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最近,这首孤勇者持续破圈,甚至打入“小学生内部”,在小学生群体中口口相传。我们会习惯性地以为,小孩子可能听不懂孤勇者,但很神奇,孤勇者却的的确确有着魔力。即使有孩子不能完全读懂歌词,但只要一听

27、到那激昂、明快的旋律,耳朵就会被紧紧抓住,和着节奏跺脚打拍子,情不自禁带入情绪,有种欲罢不能的感觉。细细分析会发现,这首歌的旋律不仅很适合孩子们学唱,而且这铿锵有力的节奏,听者有一种相当振奋人心的感觉。“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谁说对弈平凡的不算英雄”_的歌词,使人们但凡听过,总能哼出几句,更有一种令人备受触动、备受鼓舞之感。短视频平台和主流媒体的传播,以及学校提供的人际传播环境等,也让孩子们_。此外,这首歌还有消防版、航天版、奥特曼版、六一儿童节版、手势版、作业版_的形式,让未曾接触到的孩子也都迅速接受融入。词作者唐恬跟癌症抗争9年,就是这样一位热爱生命、将命运的

28、咽喉紧紧扼住的女性,把平凡英雄的气概糅进了歌词中。“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正是这样的“倔强”,让越来越多的人从孤勇者的歌词中找到了强烈的共鸣。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倔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深切道出了离家游子的期许和渴盼。B.中国有无数个小镇,通过“做题”来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也没什么不好。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D.“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

29、了农校的稻田,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入秋以来,“后备厢集市”在全国多地兴起。每到傍晚,一辆辆私家车打开后备厢,摆上各式各样的小商品,吸引着往来人群。_记者走访北京多个“后备厢集市”发现,咖啡、汉堡、小蛋糕等快餐饮品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为手工艺品、冰箱贴等小商品,宠物零食、衣服等宠物用品也常常出现在集市上。“主办方规定了摊位上不能有明火,所以这边卖食物的都以快餐为主。”有摊主告诉记者,摆摊需要提供食品经营许可证等相关证件,“不是想摆就能摆的”。_据了解,不同场地摊位费不同,有的按天交费,有的包月交费,价格从200元/天到50

30、0元/天不等。_以手工咖啡摊位为例,一杯售价20元左右的咖啡,人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60杯,收入1200元。“但不稳定性较大,好的时候一天60杯,不好的时候一天可能10杯都卖不出去。再碰上天气不好的时候,连摊都不能出。”一位北京摊主告诉记者,在不稳定性较强的情况下,参与“后备厢集市”只能作为增加额外收入的途径之一。不少年轻摊主表示,摆摊更多是出于个人兴趣。“不一定每次出摊都能有收入,但每次都有新收获”“每次摆摊都会有热情的路人一起聊天,认识新朋友的感觉太棒了!”“我特别享受听到大家夸我做的咖啡好喝”参与“后备厢集市”为摊主带来了社交满足感。“后备厢集市”所带来的氛围感,“点燃”了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31、,也为城市增添了更多烟火气。21.下列句子的引号和文中划横线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小二黑好学三仙姑下神时候唱“前世姻缘由天定”,小芹好学二诸葛说“区长恩典,命相不对”。B.可是革命终于起来了,一群臭架子的绅士们,便立刻皇皇然若丧家之狗,将小辫子盘在头顶上。革命党也一派新气,绅士们先前所深恶痛绝的新气,“文明”得可以。C.鹿泉区的山还是那道山,但如今的“吃”法大不同。以前是挖山采石破坏生态找饭吃,如今却是“吃”上生态旅游饭。D.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马茨马尔姆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揭晓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时说,埃尔诺因文学创作的“勇气和敏锐度”而获奖。22.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出恰当的问

32、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袁隆平院士曾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感情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因为双方主张截然不同”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材料二第

33、一段“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可知,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互相吸收。B项,“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于文无据,由材料一第一段“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可知,文中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的思想。C项,“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真正筑牢国学的根基”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

34、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可知,“儒道互补,佛教加入,鼎足而立”,才能使“国学”发扬光大,而不是筑牢“国学”的根基。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项,“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错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另外,由材料二第一段“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可知,“儒道两家”不是“处处相反”。3.答案:B解析:本

35、题考查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指天和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由材料一第二段“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可知,“天和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符合“道家”思想。B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指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指立身),也让他人站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事业通达),也让他人行得通。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由材料一第二段“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

36、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可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符合“儒家”思想。C项,“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指崇尚和尊敬贤才是为政的根本。贤才是国家的栋梁,是成就事业的关键,这符合“墨家”思想。D项,“兵贵胜,不贵久”指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持久消耗,这是古代的一种战争指导思想。4.答案

37、: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人本”思想;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原文“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可知,首先提出“人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影响(或意义、地位、作用);由原文“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可知,接着以儒道两家为例阐述它们虽然致思路向不同,但都体现了社会和谐、人生美好的

38、“人本”思想;由原文“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最后指出儒道可以在“人本”基础上实现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具有包容性。5.答案: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解析:本题考查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一段“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可知,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由材料二第二段“儒家

39、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可知,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由材料三“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可知,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综合以上分析,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独存。6.答案:B解

40、析:A.“是因为三舅家家境与我家相似,心里和三舅更为亲近”错误。原文是说“我之所以对这记得很清楚,原因也简单,我对他家的餐桌没兴趣,轻蔑地望过去,忽略一切,就记住了桌上的那个酒瓶子”。B.正确。C.“却也意外地成就了我的酒趣,让我爱酒多年”错误。由“没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歪的满腹怨言”可知,并无“酒趣”可言。D.“也是对陆文夫一个人饮酒的批判”错误。由“对于我,那是醍醐灌顶的一刻。原来一个人喝酒是可以与他人无关的,与傲慢无关,与自由有关。陆文夫坐在那里喝酒的姿态我至今难忘,如同坐禅。那种安静与享受,不是出于对酒最大的尊敬,便是最深的爱了

41、”可知,作者对陆文夫是敬重的。故选B。7.答案:C解析:“但都栩栩如生,极具个性和人间烟火气”错误。其中的“大舅妈”形象不能算“栩栩如生,极具个性和人间烟火气”。故选C。8.答案:这句话是指对心灵独处的享受、对独立人格的坚守。肯定了现代社会在这方面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期望个体生命在这方面有更高的追求。解析:作者在结尾说“但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喝酒的体会与感想,而最后总结出喝酒是关乎灵魂的事,“快成常识了”表明这种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让作者在苏北所经历的那种胡喝乱喝的现

42、象越来越少,喝酒越来越成为个人的事,这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对此的欣慰之情;而“快”字表明,这种观念还没有成为常识,还有不少人并未懂得饮酒的真谛,所以,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遗憾与期待之情。9.答案:民以食为天。(大舅、三舅等细节)血浓于水,亲情至上。(大舅夹肉的细节)小饮怡情,大饮伤身。(薄醉、采风之事)无酒不成席,酒是感情的融合剂。(大学喝酒及采风之事)酒与中国文人、文化渊源深厚,喝酒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灵魂的释放。(薄醉的细节)解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作者第一次喝酒是在大学的时候,看到同学喝啤酒,也学着喝啤酒,但并没有体会到喝酒的妙处,此时作者是一种从众虚荣的心态。第一次醉酒

43、是在听了老师讲解李清照的“薄醉”之后,和同学们一起喝酒,最终真的体会到了“薄醉”的感觉,反映了作者当时附庸风雅的心态。而在作者工作之后,作者陷于各种应酬之中,在被劝酒和烂醉如泥之间,作者体会到了喝酒的恐怖,反映了陷于酒文化中的痛楚与无奈。而让作者体会到喝酒的安静和享受的是陆文夫先生的独酌,再联系文章开头作者两位舅舅的喝酒情景,这种喝酒的状态才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的喝酒状态。10.答案:B解析:B.“朕闻李庆等皆忿卿”“朕闻”后是皇帝说的话,不应断开排除A;“不欲因卿言而罢今/有名矣”“今有名矣”“现在师出有名了”“今”是时间状语,不可断开,排除C;“朕念卿孤/立”“孤立”,独自一人,孤立无援,不

44、可断开,排除D。故选B。句意为,(皇帝)召见杨士奇对他说:“朕以前岂是真的忘了这件事?听说李庆等人都不喜欢你,朕是担心你孤立无援,恐怕被他们伤害,不想是因为你的上言而取消这件事罢了,现在有托辞了。”拿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论养马不便利的奏疏,让杨士奇起草敕令并实行11.答案:C解析:C“作为谦辞”“错,顿首”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故选C。12.答案:D解析:D.“明仁宗听后醒悟,改变了主意”错,原文为“恤民宁过厚。为天下主,可与民较锱铢耶”,应是明仁宗认为,救济百姓宁愿过头,自己作为天下的主人,不能跟百姓计较微小的利益。故选D。13.答案:(1)我的心,如果可以推知有利于民众,即使是仓库中

45、储备的东西也不吝惜,何况山林河泽的利益呢!(2)暂且推迟这件事,救百姓就好像救落水的人,不能片刻延缓。有关官员考虑国家的资财不足,一定放着不能决断。解析:推:推知;虽:即使;吝:吝惜。句子翻译为:我的心,如果可以推知有利于民众,即使是仓库中储备的东西也不吝惜,何况山林河泽的利益呢!徐:推迟:溺:落水的人;用:资财。句子翻译为:暂且推迟这件事,救百姓就好像救落水的人,不能片刻延缓,有关官员考虑国家的资财不足,一定放着不能决断。14.答案:朝廷求贤人任官,不应当去做养马的事;让朝官养马会损害国家的声名和人才的尊严。解析:朝廷求贤人任官,不应当去做养马的事;让朝官养马会损害国家的声名和人才的尊严。1

46、5.答案:C解析:C项,分析有误,诗歌前四句为一层,主要描绘水西亭周围优美的景色。首联写雨过杏熟,风来荷开,既交代节令,为下面写农忙景象作铺垫;又寓情于景,含蓄表露诗人欣喜自得的心情,为结尾的“向人夸”张本。颔联紧承首联,放开视野,描绘水西亭周围的优美景色河岸、苍松、翠竹、溪水、小洲、晴沙,这些景物渲染出乡村秀美宁静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人面对自己治下安宁乡村的欣喜自得之情。因此,第四句“溪深鳌背露晴沙”所表现的意境,应当是秀美宁静的,它与“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一句所表现的冷清萧瑟意境是不同的。故选C。16.答案:曾诗只写麦收季节农家的忙碌,表达了诗人对农民丰收、农村安宁的欣喜和作为地

47、方官忠于职守、督劝农桑的自豪;白诗除了写麦收季节农人的忙碌,还写麦收时农人的辛劳和困苦,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辛劳困苦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不事农桑却生活无忧的愧疚。解析:本诗中,写“刈麦场景”的诗句只有一句,即“陇头刈麦催行馌”;而观刈麦中,描写“刈麦场景”的诗句较多,表现的内容也较复杂。此时,考生要懂得根据题干中“不同”这一要求,先确定“陇头刈麦催行馌”所写内容就是“忙”,然后再由此倒推观刈麦所写的内容除了“忙”,还有哪些内容。观刈麦一诗中,“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是写“忙”,但此外还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刈麦的“辛劳”,用“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农民的生活之苦。因此,两诗在内容上的不同,指的应是曾诗只写刈麦之“忙”,而白诗还写了农民的“辛劳”和“困苦”。梳理出内容的不同之后,就可以据此分析情感的不同。试题设问用“所引发的”来提示情感的范围和内容,意思是考生所要回答的情感,是由“刈麦场景”出发的,应联想到与“刈麦场景”有关的人、事,要将情感对象扩大到刈麦的农民及农村等,所归纳的情感才是完整正确的。结合全诗内容可以发现,曾诗写“刈麦”,意在写农民丰收、农村安宁;白诗写“刈麦”,意在写农民辛劳困苦,农村税赋不合理。由此就可以归纳出诗人的情感应是:曾巩为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A卷+B卷 共2套(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