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英吉利王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一、英吉利王国早起的封建政治制度 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的本意就是盎格鲁(Angles)和撒克逊(Saxons)两个民族结合的民族,是一个集合用语,通常用来形容五世纪初到1066年诺曼征服之间,生活于大不列颠东部和南部地区,在语言、种族上相近的民族。英格兰的由来英格兰的由来v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原居北海之东的日德兰半岛,两部落语言风格相近,故合称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在公元5世纪渡海来到大不列颠岛。v大不列颠岛原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在蛮族迁徙浪潮中,罗马政府自顾不暇,于407年撤回了最后一批驻军。这给了盎格鲁撒克逊人一个入主大不列颠的良机。v不过
2、征服的历程并不一帆风顺,有些不列颠人逃入西部或北部山区,长期坚持反抗斗争。西部形成威尔士,13世纪才被征服;北部形成英格兰,18世纪才纳入英国版图。v盎格鲁撒克逊人在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过程中,同当地的凯尔特人以及后来的丹人、诺曼人等长期结合而形成英格兰民族。v英格兰民族融合过程中,曾出现许多小国,各国互相争雄,战事频繁。后又经历了长达三百余年的“七国时代(Heptarchy)”。v公元829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各王国,建立了英格兰王朝。(一)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 初期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制度 P77-78v自由农村公社(马尔克):一种新的关系,自由农村公社(马尔克):一种新的关系,土
3、地分封土地分封 v固定的中央行政制度:国王和贤士会固定的中央行政制度:国王和贤士会 v地方行政制度:郡、百户区、村社地方行政制度:郡、百户区、村社 行政、行政、司法合一的地方权力机构司法合一的地方权力机构(二)诺曼底人对不列颠的征服与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v诺曼底征服即诺曼征服战争 英国封建化过程的完成诺曼征服战争诺曼征服战争是11世纪中叶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诺曼底公爵威廉同英国大封建主哈罗德大封建主哈罗德为争夺英国王位进而征服英国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既是诺曼人对外扩张的继续,又是西欧同英国之间的又一次社会大融合。它以威廉的胜利威廉的胜利而告终,对英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诺曼底征服对于英国的
4、影响v威廉建立的、他的后继人所保持的强大中央政府,由于这个政府所掌管的军事力量,英国从未再遭侵略。相反,它还不断地在海外进行军事活动。v文化方面,英国当时的文化与诺曼-法国文化水乳交融,大量新词进入英语,使得英国语言得到长足发展。v同时英国的教会与罗马教会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v诺曼底征服之后,封建制度在英国确立封建制度在英国确立。威廉一世之后,英国的每一个国王都是他的直系后代子孙,英国开始了世袭的君主制世袭的君主制。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 P79-80v1、建立 完备而固定的司法系统,由王座 法庭、普通诉讼法庭、财政署和 各地的巡回法庭组成;v2、发展令 状制度,以国王颁发令状的方式,进行了地产、
5、债务等方面的立 法;v3、确立了刑事审判程序,建 立陪审团制度,取消了“神裁法”,代之以重视证据的司法精神。神明裁判v神明裁判用各种方法考验当事人,通常有水、火的考验。v例如把被告人捆起来投入水中,淹死为有罪,没有淹死为无罪;或者令被告人或双方当事人将手伸入沸水锅中捞取某种东西,或者让他们手拿烧红的铁器走一段路,看其手是否被烫伤或烫伤包扎一段时间后是否痊愈,以决定其是否有罪。二、英吉利王国等级君主代表制时期的封建政治制度v(一)自由大宪章的签署及其对王权的影响自由大宪章:英国封建专制时期宪法性文件之一。习称大宪章。1215年6月15日,英国贵族胁迫约翰王在兰尼米德草原签署的文件。文件共63条,
6、用拉丁文写成。多数条款维护贵族和教士的权利 自由大宪章的主要内容v保障教会选举教职人员的自由;v保护贵族和骑士的领地继承权,国王不得违例征收领地继承税;v未经由贵族、教士和骑士组成的“王国大会议”的同意,国王不得向直属附庸征派补助金和盾牌钱;v取消国王干涉封建主法庭从事司法审判的权利;v未经同级贵族的判决,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他们的财产。v此外,少数条款涉及城市,如确认城市已享有的权利、保护商业自由、统一度量衡等。v自由大宪章是对王权的限定,国王如违背之,由自由大宪章是对王权的限定,国王如违背之,由2525名贵名贵族组成委员会有权对国王使用武力。族组成委员会有权对国王使用武力
7、。v自由大宪章后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建立法治的重要依据自由大宪章后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建立法治的重要依据之一。之一。自由大宪章的意义 P81-82v自由大宪章乃英国宪政之母,而英国宪政乃世界宪政之母。v王权与贵族权、王权与基督教神权之间既依赖又排斥、既对抗又妥协的关系支撑起英国的“有限王权”封建制;它与西欧及东方的“绝 对王权”之间的“权力差”就构成了自由与权利、宪政与法治成长、壮大的出发点。v大宪章的发展历程昭示了缔造现代社会制度的三个基本原则现代社会制度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以自由保障自由的原则。自由是人类向上提升的最终动力源泉,自由缔造民主、平等、分权、宪政与法治而不是相反。二是以分权保障自由
8、的原则。分权是自由与权利发展的要求,在分权未确立的地方便没有自由与权利,也就不可能有民主与宪政,因为在一个高度集权的专制社会中不可能形成真正合意基础上的政治性、公法性契约。三是以法治保障自由原则。v自由民主不是指“让多数人统治少数人”,更不是指“让民众直接当家作主”,而是指“每一个人能够自己统治自己”;v宪政不是指“有宪法的政治”,而是指“法律下的政治”。(二)牛津条例的通过与英国国会的建立及其特点v牛津条例牛津条例:英国限制王权的决议。1258年,英国大贵族在牛津开会,通过了进一步限制王权的决议,即牛津条例,当时在位的英王亨利三世逼迫接受了条例。牛津条例的内容 P82v条例规定条例规定:v由
9、15名大贵族组成委员会,实际掌握国家政权。v同时,由实际掌握政权的贵族和另外选出来的12名贵族组成国会,每年开会3次,讨论重大国事。v由此进一步限制了王权,初步提出了组成国会管理国家的思想。英国国会v英国国会的首领为英国君主;v它还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v上议院议员分为两种:上议院神职议员,(即英国国教中的高级神职人员)和上议院世俗议员(即贵族成员)。上议院议员大部分是以指派方式指派方式产生。下议院则恰恰相反,是由民主选举产生。v上议院和下议院位于大伦敦威斯敏斯特市威斯敏斯特宫(即国会大厦)不同的房间内。威斯敏斯特宫奇特传统v英国议会曾有一项规定:议员不得戴着帽子进入议会厅,而在发言时又必须戴上
10、帽子。因此许多议员索性光着脑袋进入议会厅,发言时则戴上议会厅准备的一顶公共帽子。于是在辩论某个问题时,就可以看到一顶帽子被争着发言的人传来传去。争夺激烈时,帽子在空中飞舞传递,再加上口哨声、跺脚声,真像是在做一种没有击鼓声的传物游戏。更为稀奇的是,不管议员的脑袋是大是小,都只能戴那同一顶帽子,结果常常引起哄堂大笑。v在议员选举改革后,议员数目大幅提高,因为英国有上面这样的传统,所以当时的宰相威林顿公爵进入议会后说:“我一辈子都没看见过这么多破帽子”英国议会的特点 P83-85(三)英国早期的检察制度和地方司法、地方自治制度v爱德华三世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于1306年建立了治安法官制度。
11、v随着国会制度的建立,英国开始建立地方自治制度。P86威斯敏斯特条例威斯敏斯特条例v英国议会1931年12月11日根据1926年和1930年两次帝国会议的决议制定的关于处理英联邦内部处理英联邦内部关系的重要法律关系的重要法律。它赋予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爱尔兰和纽芬兰以完全的立法权。三、英吉利王国君主专制时期的封建政治制度v亨利八世 是都铎王朝第二任君主(1509年4月22日1547年1月28日在位),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国王。他是英王亨利七世与伊丽莎白王后的次子。亨利八世v做为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也是爱尔兰领主,后来更成为爱尔兰国王。亨利八世为了休妻另娶新皇后,与当时的罗马教皇反目,推
12、行推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并通过一些重要法案,容许自己另娶,并将当时英国主教立为英国国教会大主教,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并解散修道院,使英国王室的权力因此达到顶峰。他在位期间,把威尔士并入英格兰。人物评价v亨利八世在位期间,推行宗教改革,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对国家政府机构作了全面改革,在欧洲以均势外交政策保障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v这些促使英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政治体制、文化、思想、宗教各方面都发生很大变化,并使英国最终形成为统一集权的近代民族国家,为资本主义因素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v在这个过程中亨利八世作为拥有空前权力的专制君主起
13、了重大作用。都铎王朝v都铎王朝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后,所开创的一个王朝,统治英格兰王国及其属土周围地区v伯爵亨利伯爵亨利都铎都铎于1485年8月,在法国援助下杀死理查三世,夺取王位,建立都铎王朝,史称。v都铎王朝统治英格兰王国直到伊丽莎白一世其妹安妮一世女王去世为止,历经120余年,共经历了六代君主。v都铎王朝处于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君主专制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第一节第一节 英吉利王国早期政治制度英吉利王国早期政治制度v一、不列颠初期的历史演变一、不列颠初期的历史演变v1英格兰的由来英格兰的由来 v克尔特人克尔特人的民族迁移,随后的异族入侵和
14、融合 v公元前5554年,恺撒恺撒入侵 v大约450年左右,日耳曼族的盎格鲁盎格鲁撒克逊人撒克逊人入侵 v七国时代 v829年,威撒克斯威撒克斯国王初步统一英格兰二、威廉征服与王权的强化二、威廉征服与王权的强化v1、威廉征服v2、强化王权的四点措施v占有17的土地v封地分散v向国王宣誓效忠(变间接臣属关系为直接臣属关系)v地方统治沿袭分郡制度三、中世纪英国财政三、中世纪英国财政与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与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 v112、13世纪英国财政改革v国家财政实际上是国王个人的财政;国王的收入来源;国库法院的分立;财务署的独立 v2亨利二世的司法改革v当时的司法背景 v分列王室法院;建立巡回法官
15、;规定新的诉讼程序;废除神明裁判;建立陪审制度;v改革目的:裁减地方法庭的权限 v3改革意义v司法事务专门化,普通法的形成对英国政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王权进一步加强第二节第二节 英国等级君主制时期的英国等级君主制时期的政治制度政治制度 一、自由大宪章及其对王权的限制一、自由大宪章及其对王权的限制 v1 1签署大宪章的背景签署大宪章的背景 v君主和封臣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改变君主和封臣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改变 v斗争的焦点:斗争的焦点:v直接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直接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约翰与教会约翰与教会的冲突约翰与平民、贵族的冲突的冲突约翰与平民、贵族的冲突v 大宪章(拉丁文:Magna
16、Carta,英文:The Great Charter)是英国于1215年订立的宪法,用来限制英国国王(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约翰)的绝对权力。订立大宪章的主因是教皇、英王约翰及封建贵族对王室权力出现意见分歧。大宪章要求王室放弃部分权力,尊重司法过程,接受王权受法律的限制。大宪章是英国在建立宪法政治这长远历史过程的开始。v2大宪章的基本内容大宪章的基本内容v肯定教会和贵族的特权肯定教会和贵族的特权v国王不能向封臣征收额外捐税国王不能向封臣征收额外捐税v不经法院判决,任何人不能被逮捕、监禁不经法院判决,任何人不能被逮捕、监禁或处以罚金或处以罚金 v3监督国王机构的成立:监督国王机构的成立:25名男爵名男
17、爵v4大宪章大宪章的历史意义的历史意义 v明文规定了对王权的限制明文规定了对王权的限制v维护了封建领主的司法裁判权维护了封建领主的司法裁判权v确立了国王依法办事的原则确立了国王依法办事的原则v表明各阶层的联合行动成为当时政治斗争表明各阶层的联合行动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一种新新式的一种新新式v大宪章是英国第一个成文的宪法性文件,大宪章是英国第一个成文的宪法性文件,是贵族限制王权的产物。是贵族限制王权的产物。v 诺曼人于1066年开始入侵英格兰,在诺曼人成为英国的国王后,于十一及十二世纪逐渐强大。他们建立的集权政府,加上本地盎格鲁撒克逊人原来的统治方法,还有盎格鲁人和诺曼人在诺曼底所拥有的土地,使英
18、国国王在1199年成为欧洲最有权力国王。当英王约翰在十三世纪初即位之后,一连串的事件却令英格兰的封建贵族起来反抗他,并要求限制绝对的王权。v 当时英王约翰受到的压力来自三方面:首先是首先是他夺得王位的手法遭人非议他夺得王位的手法遭人非议,前任英王狮心王理查在1199年死后,出现两名继承人。约翰将他的对手,亦即他的侄子布列塔尼的亚瑟囚禁,之后亚瑟便失去音讯。很多人认为约翰是将他的亲人暗杀以取得王位。第二,当时法国国王占领了英国在诺曼底大第二,当时法国国王占领了英国在诺曼底大部份的土地,英国贵族要求国王夺回领土,约翰即部份的土地,英国贵族要求国王夺回领土,约翰即在在1214年发动对法国作战,却遭逢
19、大败。年发动对法国作战,却遭逢大败。此外,约约翰与教皇就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产生争执,于是翰与教皇就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产生争执,于是教庭向英格兰施以绝罚,教庭向英格兰施以绝罚,约翰被迫于1213年向教皇屈服。v 教会制裁的一种形式,即将某人从信徒团契中排除,不许他参加教会的圣礼,剥夺他作为教会成员的权利,但不一定剥夺他现有的教会成员身份。v 1215年6月10日,英格兰的封建贵族在伦敦聚集,挟持英格兰国王约翰。约翰被迫赞成贵族提出的“男爵法案”(Articles of the Barons)。同年6月15日,约翰在兰尼美德(Runny Mede)为法案盖上王室的盖章,贵族在4日后(6月19日
20、)重申效忠约翰。最后王室秘书将国王与贵族间的协议正式登录,即成为最初的大宪章,并将副本抄送至各地,由指定的王室官员及主教保存。v 1215年的大宪章中,最为重要的条文是第六十一条,即所谓“安全法”。根据该条的规定,由二十五名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权随时召开会议,具有否决国王命令的权力;并且可以使用武力,占据国王的城堡和财产。这种权力是出自中古时期的一种法律程序,但加之于国王却是史无前例。v 英王约翰根本无接受大宪章约束的诚意,他是在武力之下才被迫在文件上签署,特别是第六十一条几乎褫夺了国王所有的权力。就在贵族离开伦敦各自返回封地之后,约翰立即宣布废弃大宪章,教皇英诺森三世亦训斥大宪章为“以武力及恐
21、惧,强加于国王的以武力及恐惧,强加于国王的无耻条款无耻条款”,教皇否定了任何贵族对权力的要求,又称这样做破坏了国王的尊严,英国旋即陷入内战。v 约翰在1216年10月18日,当内战正酣时病死,九岁的亨利三世即位,王室人员希望年幼的新王会为贵族所接受。新王即位后,战事终结。10月12日,王室大臣以亨利的名义再发出大宪章,但当中部分条款,包括第六十一条都被删去。之后于1217年和1225年,亨利三世都曾再次发布大宪章。1225年的一次由十八岁的亨利亲自发出,并删除至只有三十七条。v 亨利三世统治五十六年后,在1272年逝世。他逝世时,大宪章已成为既定的英国法律,日后的国王亦难以像约翰一样将它完全推
22、翻。亨利三世的儿子,爱德华一世在1297年10月12日发布最后一次修订的大宪章,作为“肯定法案”的一部分。v 1215年的大宪章确立了一些英国平民享有的政治权利与自由,亦保障了教会不受国王的控制;同时改革了法律和司法,限制了国王及王室官员的行为。宪章内大部分的内容是从亨利一世时所颁布的自由宪章(Charter of Liberties)抄写过来。自由宪章是亨利一世1100年加冕时颁布,它限制了国王对如何对待教会及贵族,基本上给予了教会及贵族一定的权利。v 最初的大宪章有六十三条条款,当中大部分是针对十三世纪当时的状况而订,例如限制王室狩猎范围等等。而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第三十九条,由它衍生了人
23、身保护的概念:除非经过由普通法官进行的法律审判,或是根据法律行事;否则任何自由的人,不应被拘留或囚禁、或被夺去财产、被放逐或被杀害。根据这个条文的规定,国王若要审判任何一个人,只能依据法律;而不能以他的私人喜好来进行。王权因而受到了限制,是迈向君主立宪的第一步。二、议会的演变与英国大贵族二、议会的演变与英国大贵族 v1 1议会的演变议会的演变 v威廉时期:御前会议;御前扩大会议;v牛津条例:“疯狂的国会”,“国会”一词出现;改组御前会议;确立国会立法的最高权威 v2 2议会的演变与英国大贵族密切相关议会的演变与英国大贵族密切相关 v王权与大贵族的斗争深刻地影响议会的形成:v议会获得批准赋税的权
24、力;议会最高立法权的确认;大贵族成为议会的主体v3 3地方代表地方代表 v13世纪,英国形成新的阶层:v骑士、乡绅 市民 v地方派代表参加议会v1265年孟德福召开的议会是英国国会正式成立的标志v1295年“模范国会”召开模范国会模范国会Model Parliamentv 公元1258年,国会通过了牛津条例 Provisions of Oxford,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有效的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大权。公元1272年,长腿爱德华一世Edward I,Longshanks继位。爱德华是 一位相当不错的国王,还是一位勇武虔诚的骑士和十字军战士。他一生遵守一个 信条:忠于真实Pactum serva,这个信
25、条后来被刻在他的墓碑上。在他统治 期间,整个英格兰完全纳入了习惯法的体制下,由皇家法庭作为最高主管。他组建了一个类似于近代内阁的小型委员会,作为国王施政的咨询机构,并且协助政 府的运作。爱德华和国会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为国会提供了一个发表不同意 见的论坛,结果是国会对于他提出的金钱和军队上的要求表现得非常合作。在 1295年的国会我们今天把这届国会称为模范模范国会国会Model Parliament上,爱德华不仅邀请了所有的贵族出席,还从每个郡邀请了两名骑士,从每个市镇邀 请了两名代表,还有下级神职人员的代表。用他的话来说quot;触及所有人的决定必 须得到所有人的同意。这类人后来仍然经常参
26、与讨论,逐渐获得了对于国家经济 的控制权,最终演变为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威斯敏斯特教堂(上院)三、英国早期的检察制度三、英国早期的检察制度和地方司法、地方自治制度和地方司法、地方自治制度2宗教改革 v改革原因:王权的强化不能容忍罗马教廷干涉英国事务;新贵族的民族意识加强,也不容忍罗马教廷干涉英国事务 v1543年“至尊法案”宣布英王为最高宗教首脑 v教皇的地位 与国王平行 从属 v3 3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v枢密院大臣与地方治安法官直接联系二、都铎时期议会与国王的关系二、都铎时期议会与国王的关系 v1 1议案制开始取代请愿制;议案制开始取代请愿制;v议案委员会
27、出现;v三读制逐渐形成;v骑士成为下院的主体2 2都铎时期,议会驯服,很少发生议会与王都铎时期,议会驯服,很少发生议会与王权的尖锐对立,其原因有:权的尖锐对立,其原因有:v王权与中产阶层联盟王权与中产阶层联盟v大贵族的消灭,国王依靠对象发生改变,重视中等阶层骑士、乡绅和市民v当时的大政方针符合英国国家利益当时的大政方针符合英国国家利益v宗教改革对贵族、商人有利;确立“重商”主义政策v国王成为议会的一部分国王成为议会的一部分 v议会变成国王、上院、下院新的三位一体三、都铎时期议会的地位三、都铎时期议会的地位 v1议会不是可有可无,国王为了取得议会的支持,其手段必须符合程序和制度v2议会机构自我意
28、识强化第四节 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统治关键概念v自由大宪章;v牛津条例;v模范国会;v枢密院;v议会制思考题v中世纪英国威廉采取哪些措施强化王权?v试析自由大宪章的历史意义。v简述“牛津条例”的主要内容。v简述中世纪英国议会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对国家整体的影响。第七讲第七讲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变革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变革 v一、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v二、宪政体制特点和宪法性文件 v三、议会的民主化改革 v四、政府机构的设置 v五、文官制度的建立 v六、司法制度及其变革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v(一)(一)“长期国会长期国会”与内战与内战v1都铎时期形成的国王与议会
29、的稳定关系被破坏v表现:藐视议会 国王强征新税v被破坏的深层原因: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v2权利请愿书 v3大抗议书 v(二)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二)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v1第一次内战v2第二次内战v31649年5月共和国成立 一院制一院制 v激进的平等派v保守的长老派v军队中的独立派v(三)护国政府(三)护国政府v1共和国未牢固形成v2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v改组议会v终身护国主v把全国划分为11个军区v(四)封建复辟(四)封建复辟v1第一次复辟:未成功v第二次复辟:恢复了国王、上院、下院的旧体制v2查理二世的倒行逆施v疯狂报复;将参与审判查理一世的人判绞刑;取消宗教自由,迫害清教徒;要
30、求土地的新主人对革命期间的土地变动进行赔偿;出卖英国利益维持其亲法政策 企图恢复天主教v(五)光荣革命(五)光荣革命v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次革命。v完成了对旧式的对王权有很大依赖性的议会制度的改造,议会成为英国政治的主权机构。二、英国宪政体制特点和宪法性文件二、英国宪政体制特点和宪法性文件 v(一)英国宪政体制的特点(一)英国宪政体制的特点v1英国没有一部现代意义上成文的完整的宪法,只有一些带有宪法性质的文件,没有特殊的修宪和制宪程序,议会既是立法机关又是制宪机关,被称为“柔性宪法”。v2不成文的习惯法、传统及惯例在政治生活中具有更大的作用。v3法院的宪法性判例也是构成其宪法独特性的组成部分。v
31、(二)英国的宪法性文件(二)英国的宪法性文件v1自由大宪章 1215年 v2权利请愿书 1628年 v3三年法案 1641、1694年 v4施政条例 1653年 v5人身保护令 1679年 v6权利法案 1689年 v7王位继承法 1701年 三、英国议会的民主化改革 v(一)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一)英国议会改革的背景v1资产阶级革命后,政权基本上由土地贵族把持,18世纪是英国历史上政治最保守的时期。v2辉格党长期执政,国内政策毫无改革精神和民主内容。v3上下院人数没有太大变化,基本保持在238名与658名左右。v4下院的选举制度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选举体制腐败而又混乱v(二)(二)1832年选
32、举改革年选举改革v1通过选举改革法,主要内容有:v重新分配下院议席。v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v规定了选民的登记程序,缩短了选举时间,从15天降低到2天。v取消上院提名下院议员候选人的权力。v2选举改革的结果v英格兰各郡选区和城市选区选民人数增加,但改革只是调整了部分选区和部分地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工人阶级一无所获,掀起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三)(三)1867年选举改革年选举改革v1通过通过国民参政法国民参政法v进一步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v重新调整议席分配,再次取消“衰败选区”,将空出的45个议席分给工业城市和较大的郡。v增加大学选区的议席。复票权直到1948年才取消。v2选举改
33、革的结果选举改革的结果v城市选民人数超过农村选区v城市熟练工人基本上获得了选举权v工商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取得主宰地位v结束了土地贵族对下院的控制v但并没有完全满足广大人民对议会民主化的要求v(四)(四)1884、1885年选举改革年选举改革v1进一步降低选民资格,选民人数增加到500万人左右。v2规定了单一选区的相对多数选举制。v五、五、1911年年议会法议会法v1颁布的背景v19世纪末开始,英国国内政党政治稳定发展,内阁制度日趋完善;国际上展开瓜分殖民地的争夺。议会自身的弊端日益凸现,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议会权力的重心从上院转移到下院;二是英国宪政体制的重心从议会向行政位移
34、。v2主要内容主要内容v明确规定下院与上院的关系,每届议会任期由七年改为五年。v凡下院通过的财政案,在上院休会前一个月提交上院后,上院如在一个月内否定原案而又未提出修正案,可呈请国王批准生效。v哪些法案属于财政法案,由下院议长裁定。v非财政议案,若下院连续三次通过(第一次通过与第三次通过之间的时间间隔少于两年),即使上院始终不通过,也可呈请国王签署生效。v1949年议会法规定,非财政议案经下院连续两次通过(两次通过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一年),而两次被上院否决,也可呈请国王签署生效。v3重要意义v实际上取消了上院的立法权力。使英国的宪政体制发生了很大改变,为下院在议会体制中的主导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宪
35、法保障,同时也为内阁权力的膨胀大开方便之门。v(六)其他法律性文件(六)其他法律性文件v11872年秘密投票法v21918年国民参政法v31928年国民参政法v41883年取缔选举舞弊及非法行为法v51948年人民代表法四、英国政府机构的设置 v(一)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原则(一)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原则v 内阁制指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由议会产生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行政权力的组织形式。v 内阁制政府又称议会制政府或责任内阁制政府,以英国最为典型。v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原则有:v1内阁首脑应由议会中占有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充任,表示内阁必须取得议会多数的支持;内阁成员一般由议会中多数党的议员充任,表示内阁的
36、一致性并应集体向议会负责。v2内阁首脑和有关大臣应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接受议员提出的质询,并在议会通过的由国王发布的法律上签名以表示向议会负责。v3当议会对内阁通过不信任案时,内阁应集体总辞职;或请求国王下令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由选民的选举来决定内阁的去留。v(二)内阁的形成(二)内阁的形成v1内阁是在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的基础上演变而来v中世纪 御前会议v亨利六世 枢密院 下设若干委员会v17世纪以后,外交委员会取代枢密院成为实际的最高行政机关v光荣革命后,英王主持内阁,形成内阁由多数党议员组成的惯例v乔治一世时,形成英王不出席内阁会议的惯例,内阁摆脱英王控制,集中行使最高行政权v1742
37、年沃尔波连任21年首相后,因议会反对失去多数支持而辞职(首相个人及部分大臣),形成内阁对议会负责的惯例v1746年乔治二世否决佩勒姆任命威廉皮特为国防大臣,佩勒姆带领全体阁员、非阁员大臣辞职,开创了内阁集体辞职的先例v1784年小威廉皮特以解散议会另行大选,直接求选民认可和支持v1832年议会改革后,阁员与首相共进退,责任内阁制形成v1900年英国议会的公告中才第一次出现内阁一词v1937年国王大臣法的颁布,内阁这一名称才正式有法律依据v2内阁首相的由来 v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 v一个有权威的大臣替国王主持会议首相 v英国历史上第一位首相:1721年辉格党人罗珀特沃尔波v(三)英国政府机构的演变
38、及设置(三)英国政府机构的演变及设置v1政府机构演变图四、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v(一)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一)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v1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自由党人屡次执政,他们要求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v2政党政治的发展要求建立新型文官制v3当时文官系统的混乱状况也迫切要求实行根本性改革v4印度殖民政府和牛津、剑桥先后进行改革,为全面实行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v5考察借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v(二)两次文官制度的改革(二)两次文官制度的改革v11853年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v区分文官类别,统一规定文官录用的年龄和薪俸标准v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v严格考核,实行政绩晋升制,奖优劣汰
39、,奖勤罚懒v21855年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v确立了经过考试择优录用文官的制度,但只限于初级文官v规定建立由三名委员组成的文官事务委员会,负责国家公务人员的考试和录取v文官候选人需要出示品德、健康证明v31870年第二道枢密院令标志着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真正建立 v(三)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则(三)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则v1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公平竞争原则v2通才的原则v3依据职绩和资历晋升的原则v4中立、常任的原则v5文官范围主要指常务官v(四)改革的意义v1有利于加强资产阶级自由派在政府行政机构中的优势地位v2在一定程度上清除了文官体制腐败和不合理现象v3文官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实际
40、上成为决策和立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v4文官不参与党争的惯例,形成“永不更迭的幕后政府”v(五)当前文官制度完善化的职业特点(五)当前文官制度完善化的职业特点v1长久性,终身任职,不得兼职v2隐名性,默默无闻地从事分内工作v3政治上的中立性五、英国司法制度及其变革 v(一)英国的司法体系(一)英国的司法体系v1判例法v2成文法v3衡平法v(二)英国的法院系统(二)英国的法院系统v11873年司法改革以前,英国的法院分为四种v治安法官法院;四季法院;中央级法院;专门法院v21873年高等法院组织法进行法院系统改革v高等法院v上诉法院v31881年改革v4大法官的地位终身制v(三)英国的陪审制度(参考教材(三)英国的陪审制度(参考教材126页,学页,学生自学)生自学)v关键概念v内阁;责任内阁制;文官制度;普通法;国务会议;v思考题v试析英国宪政体制的特点。v试述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内容和原则。v简要分析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