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体会:关于课程性质课程性质是对一门学科的核心定位,是对学科本质的基本认识,也是学科价值的具体说明,还是学科教育特征和育人目标的规范和要求。“2022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中围绕“数学的本质”“数学的价值”“数学教育功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等四个方面展开了阐述。对比“2011版课标”,修订后具体有着哪些继承、发展与创新?对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哪些启示?笔者以小学数学教育一线教师的视角,对以上问题做一些梳理和分析,供广大一线教师参考。1.数学的本质“2022版课标”的“课程性质”开宗明义,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关于数学的本质,“200
2、1版课标(实验稿)”的表述是“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11版课标”修订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2022版课标”在此基础上没有作修改。这一定义引用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阐述“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也就是说,以非常现实的材料为对象的。这些材料以极度抽象的形式出现,这只能在表面上掩盖它起源于外部世界。”这也体现了“2022版课标”在“前言”中指出的“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要求。恩格斯,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及作家
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领袖。“2022版课标”新增了“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和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这一具体阐述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数学的本质,明确抽象、推理、建模是数学发展的三个基本思想,“通过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运算法则,通过推理得到数学的发展,然后通过建模建立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史宁中数学思想概论,第1辑“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第1页)数学思想概
4、论,共5辑,史宁中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与“2011版课标”的“科学语言与工具”相比,分开表述,层次清晰,通俗易懂,让人感受到数学不是“高冷”的,而是“大众”的,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2.数学的价值数学是基础学科,无论哪一门学科都有数学的身影。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2022版课标”中指出“数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的应用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学研究与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对比“2011版课标”
5、的表述“数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两个版本的课标都指出了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融合发展,拓展了数学的应用与研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道出了“时代发展”与“数学发展”的相互促进、相互推动。3.数学教育功能数学是理性的科学,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逻辑性和广泛应用性,数学的特性决定着数学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2022版课标
6、”对于数学的教育功能表述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2011版课标”的表述“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更为精准,突出了数学的学科特性。数学是科学,科学探索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科学精神,数学的学习与研究中流淌着“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蔡德诚让科学理性的光芒普照,载科学时报2000年2月21日第一版)。数学学习需要个人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为前提,数学学习又能大大促
7、进个人智力的发展,促进个人智力发展是数学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性思维”“科学精神”“智力发展”是数学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学科功能”, 更有着其“育人功能”。“2022版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应该如何确定,课程内容如何选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义务教育课程的性质。课程专家通过反复讨论达成以下共识:第一,义务教育是国家为每个适龄儿童提供的基础教育,应该提供均等的就学机会,保障儿童法定的受教育年限;国家课程标准应当是一个基本的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
8、到的。第二,义务教育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因此它的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有限的和具有发展性的,不能被任意扩大、拔高。第三,义务教育不是终结性的教育,课程要给学生全面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李建平普及性 基础性 发展性 专家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载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22日第002版)“2001版课标(实验稿)”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2011版课标”明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9、2022版课标”强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本轮课程改革20年的探索与实践,始终坚守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随着改革的深入与社会的发展不断修订,不断丰盈。从“2011版课标”的“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修订为“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
10、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除了把“核心素养”正式写入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八大变化(四)将专文阐述)之外,还可以发现有三大变化:(1)从“被动”走向“主动”:“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数学课程作用于学生,而“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本人在参与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形成的。(2)从“双基”走向“四基”:“2011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中要求学生掌握“双基”,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出“四基”,而“2022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中要求学生
11、掌握“四基”,是“2011版课标”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四基”目标的明确与强调。(3)从“成才”走向“成人”:“2022版课标”在前言中强调“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将“2011课标”中的“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详实为“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奠定“成人”的基础。以上基于对“数学的性质”“数学的价值”“数学教育功能”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四个方面的修订解读,让我们明白了“数学是什么”“数学教育为什么”“数学课程做什么”等问题。以“课程性质”指导教学实践,对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有哪些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