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述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第二节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第三节第三节 脏脏 象象第四节第四节 经经 络络第五节第五节 病病 因因第六节第六节 病病 机机第七节第七节 诊诊 法法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一、发展简史1.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2.难经难经扁鹊扁鹊3.3.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4.4.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2一、发展简史1.1.诸病
2、源候论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1.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宋代.陈无择陈无择“三因学说三因学说”2.2.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宋代宋代.钱乙开创钱乙开创“脏腑证治脏腑证治”刘完素(河间)刘完素(河间)寒凉派寒凉派 李李 杲(东垣)杲(东垣)补土派补土派 张从正(子河)张从正(子河)攻邪派攻邪派 朱震亨(丹溪)朱震亨(丹溪)养阴派养阴派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3一、发展简史1.1.明代楼英明代楼英医学纲目医学纲目、王肯堂、王肯堂证治准绳证治准绳2.2.清代吴谦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医宗金鉴、陈梦雷、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3.3.温病理论
3、的创立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温疫论“戾气说戾气说”清代叶天士清代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吴鞠通 “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4二、中医学特点1.1.整体观念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体本身的统一人体本身的统一 人体身心的统一人体身心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2.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
4、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应的治疗方法。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5概念含义: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方属性的概括初期含义: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 两个方面两个方面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6概念事物阴阳属性的事物阴阳属性的两类特定的相反两类
5、特定的相反趋向趋向明亮、温热、活动、兴奋、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晦暗、沉静、抑制、向下、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素问素问.金匮真言论: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属性阴阳属性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7概念阴阳属性的特性阴
6、阳属性的特性1.1.阴阳的相关性阴阳的相关性2.2.阴阳的相对性阴阳的相对性3.3.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普遍性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8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类经附翼类经附翼.医易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阳。”2.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之使也。”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93.3.阴阳的消长阴阳的消长4.4.阴阳转化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7、,热极生寒”此长彼消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阴虚火旺,阳虚阴盛此长彼长此长彼长此消彼消此消彼消补气生血,补血养气补气生血,补血养气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01.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阳阳 表表 上上 左左 外外侧侧腰腰背背 背背胸胸 六六腑腑 心心肺肺 手手足足三三阳阳经经 阴阴 内内下下右右内内侧侧胸胸腹腹腰腰腹腹五五脏脏肝肝脾脾肾肾手手足足三三阴阴经经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12.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8、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升、出(阳)降、入(阴)降、入(阴)常态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阴阳失衡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2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阳偏胜阳偏胜阴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阴偏衰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3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4.4.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诊断5.5.确立护治原则确立护治原则6.6.归纳药性归纳药性
9、7.7.指导养生指导养生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4阴阳学说在护理学中的应用调调整整阴阴阳阳阴盛阴盛阴阳阴阳偏盛偏盛实证实证实寒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伤阳兼阳虚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酌加温阳药)阳盛阳盛实热证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伤阴兼阴虚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酌加养阴药)阴虚阴虚阴阳阴阳偏衰偏衰虚证虚证虚热证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主,以制阳光。)阳虚阳虚虚寒证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源,以消阴翳。)泻泻其其有有余余补补其其不不足足新
10、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5五:五:金木水火土(五材)金木水火土(五材)行:行:运动变化运动变化五行: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概念概念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6内容内容1.1.五行各自的特性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2.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3.3.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7内容内容五行五行自自 然然 界界 五色五色五
11、音五音五味五味五化五化五气五气五方五方五季五季 木木青青角角酸酸生生风风东东春春火火赤赤徵徵苦苦长长暑暑南南夏夏土土黄黄宫宫甘甘化化湿湿中中长夏长夏金金白白商商辛辛收收燥燥西西秋秋水水黑黑羽羽咸咸藏藏寒寒北北冬冬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8内容内容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9在护理学中的应用在护理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指导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护理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护理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20概念概念
12、1.1.含义含义:藏: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生理病理系统。象: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象之涵义有二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21概念概念1.1.含义含义:藏: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13、系统。生理病理系统。象: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象之涵义有二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22概念概念藏象藏象又作又作“脏象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明白什么是明白什么是
14、藏象藏象了吗?了吗?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23概念概念脏脏:心、肝、:心、肝、脾、肺、肾脾、肺、肾腑腑:胆、胃、:胆、胃、小肠、大肠、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三焦、膀胱奇恒之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脑、髓、骨、脉、胆、女脉、胆、女子胞子胞脏腑包括脏腑包括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24一、心一、心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1)主血脉: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A主血主血.B主脉主脉血脉血脉心气心气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25一、心一、心1.1.生理功能生理功
15、能1)1)主血脉:主血脉:脉管脉管通畅通畅心气心气充沛充沛血液血液充盈充盈A.B.C.血脉血脉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26一、心一、心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2)2)藏神:藏神:神神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藏神心藏神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27一、心一、心2.2.联属功能联属功能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28二、肺二、肺1.1
16、.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谷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谷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肺主气肺主气主呼吸之气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主一身之气对全身气机的调节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气的生成(宗气)气的生成(宗气)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29二、肺二、肺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肃降:肺气向下通降保持呼吸道洁净。肃降:肺气向下通降保持呼吸道洁净。肺肺 气
17、气肃肃降降宣宣 发发A.呼出体内的浊气呼出体内的浊气B.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外达皮毛C.宣散卫气,将津液化宣散卫气,将津液化为汗液,并调节其排泄为汗液,并调节其排泄A.吸入自然界清气吸入自然界清气B.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C.将津液向下布散,代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后成为尿液谢后成为尿液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30二、肺二、肺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布和排泄。水谷水谷津液津液脾胃脾胃肾(膀胱)肾(膀胱)外达皮毛,汗、呼气外达皮毛,汗、呼气肺肺尿尿脾
18、脾宣发宣发肃降肃降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31二、肺二、肺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朝百脉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心行血助心行血。主治节主治节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32二、肺二、肺2.2.生理特性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肺为华盖2)肺为娇脏)肺为娇脏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33二、肺二、肺3.3.联属功能联属
19、功能在体合皮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开窍于鼻喉为门户,喉为门户,在液为涕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在志为悲(忧忧)与大肠相表里与大肠相表里 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34三、脾三、脾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运化(1)运化食物)运化食物(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35三、脾三、脾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食物食物胃胃精微精微全身全身脾主运化脾主运化A.上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上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B.脾的自转输脾的自转输脾
20、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36n2012年英国皇家学会夏季科学展公布的一份有关生物健康的报告提到,研究人员认为少吃点有助于延年益寿,进食量减少40%,也就是每顿饭都吃六分饱,可以使人的寿命延长20年。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37三、脾三、脾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多余的水液多余的水液脾主运化脾主运化肺、肾肺、肾体外体外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38三、脾三、脾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原理:原理:脾气的固摄作
21、用(气摄血)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39三、脾三、脾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脾气主升:脾气以升为主。脾气以升为主。升清:升清: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升举内脏:升举内脏: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定,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定,防止内脏下垂。防止内脏下垂。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40三、脾三、脾2.2.联属功能:联属功能:在体合肉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在志为思与胃相表里与胃相表里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
22、202241四、肝四、肝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 1)主疏泄:)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3.调畅情志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42四、肝四、肝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 1)主疏泄:)主疏泄:(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气机调畅血、津液运行正常血、津液运行正常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4
23、3四、肝四、肝肝主疏泄肝主疏泄脾胃运化脾胃运化(脾升胃降)(脾升胃降)前提前提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肝失疏泄肝失疏泄胃胃脾脾A.头晕目眩头晕目眩B.飧泄飧泄(肝脾不和)(肝脾不和)A.嗳气,呃逆,嗳气,呃逆,恶心呕吐恶心呕吐B.脘腹胀痛脘腹胀痛C.便秘便秘(肝胃不和)(肝胃不和)(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44四、肝四、肝(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肝主疏泄肝主疏泄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45四、肝四、肝(3)调畅情志)调畅情志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气血正常运行气
24、血正常运行情志活动正常情志活动正常肝失疏泄肝失疏泄情志活动异常情志活动异常疏泄不及疏泄不及疏泄太过疏泄太过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沉默寡言,喜太息。沉默寡言,喜太息。急躁易怒急躁易怒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46四、肝四、肝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2 2)主藏血:)主藏血:是指肝具有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贮藏血液,调节血量调节血量和和防止出血防止出血的功能。的功能。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47四、肝四、肝2.2.联属功能:联属功能:在体合筋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液为泪在志为怒在志为怒与胆相为表里与胆相为表里新版中医基础理
25、论10/9/202248五、肾五、肾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精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微等)。微等)。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49五、肾五、肾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肾所藏之精肾所藏之精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后天之精不断培育充养不断培育充养活力资助活力资助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的精微物质。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50五、肾五
26、、肾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51五、肾五、肾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水谷水谷津液津液脾胃脾胃肺肺尿尿脾脾肃降肃降膀胱膀胱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整个水液代谢。主宰整个水液代谢。升清升清降浊降浊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52概念概念 经脉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五别络浮络浮络十二经筋十二经筋孙络孙络连属连属部分部分络脉络脉十二皮部十二皮部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
27、通道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53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手手足足阴阴经经经经脉脉名名称称手手足足阳阳经经手手三三阴阴经经手手太太阴阴肺肺经经手手厥厥阴阴心心包包经经手手少少阴阴心心经经手手阳阳明明大大肠肠经经手手少少阳阳三三焦焦经经手手太太阳阳小小肠肠经经手手三三阳阳经经足足三三阴阴经经足足太太阴阴脾脾经经足足厥厥阴阴肝肝经经足足少少阴阴肾肾经经足足阳阳明明胃胃经经足足少少阳阳胆胆经经足足太太阳阳膀膀胱胱经经足足三三阳阳经经1.1.组成组成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54十二
28、经脉十二经脉 2.2.走向走向头头胸胸手手足足腹腹手三阳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阴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阳经灵枢灵枢.逆顺肥瘦篇: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55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3.3.流注次序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
29、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食指端食指端足大趾足大趾目外眦目外眦目内眦目内眦足小趾端足小趾端无名指端无名指端足大趾端足大趾端小指端小指端鼻孔旁鼻孔旁心中心中胸中胸中肺中肺中灵枢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56腧穴腧穴 1.1.定义:定义: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2.2.分类:分类:十四经穴: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脉和任、督脉的腧穴。奇穴:奇穴:既有一定名称,又有明
30、确位置,但没有归经的既有一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但没有归经的腧穴。腧穴。阿是穴: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57腧穴腧穴 3.3.腧穴定位方法:腧穴定位方法:1 1)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2 2)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法3 3)手指比量法)手指比量法4 4)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58腧穴腧穴 3.3.腧穴定位方法:腧穴定位方法:1 1)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 是以骨节为标志是以骨节为
31、标志,将两将两骨之间长度,折量为骨之间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于腧一定的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穴定位的方法。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59腧穴腧穴 3.3.腧穴定位方法:腧穴定位方法:2 2)体表标志法)体表标志法1.1.固定标志固定标志 五官、毛发、指(趾)甲、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脐、乳头、脐、部分骨节凸起或凹陷、肌部分骨节凸起或凹陷、肌肉纹理肉纹理 2.2.活动标志活动标志 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出现的空隙、凹陷、皱活动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纹等咬肌咬肌 、耳屏与下颌关、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节之间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60腧
32、穴腧穴 3.3.腧穴定位方法:腧穴定位方法:3 3)手指比量法)手指比量法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61耳穴耳穴 1.1.含义:含义: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也叫反应点、刺激点。点。疾病表现为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疾病表现为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62耳穴耳穴 2.2.原理:原理:与与头面头面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垂耳垂与与上肢上肢相对应的耳穴分布在相对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舟耳舟与与躯干躯干和和下肢下肢相应的耳穴分布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对耳对耳轮体部轮体部和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上
33、、下脚与与内脏内脏相应的耳穴分布在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甲耳甲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63耳穴耳穴 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64一、概念一、概念1.1.含义: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2.2.分类:分类: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65二、内容二、内容1.1.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热)六种外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
34、66二、内容二、内容1.1.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热)六种外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67六淫六淫1.1.含义:含义: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性的外邪,称为风邪。(一)风邪(一)风邪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68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一)风邪(一)风邪六淫六淫百病之长百病之长相兼为患(如风寒、风湿、风痰)相兼为患(如风
35、寒、风湿、风痰)风性开泄风性开泄向上,升发(汗出、怕风、流泪)向上,升发(汗出、怕风、流泪)善行数变善行数变病急,变快(风疹、中风)病急,变快(风疹、中风)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游走,动摇(眩、麻、痒、抽、颤)游走,动摇(眩、麻、痒、抽、颤)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691.1.含义:含义:(二)寒邪(二)寒邪六淫六淫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70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二)寒邪(二)寒邪六淫六淫阴邪伤阳阴邪伤阳具有寒象(恶寒、畏冷、便溏);具有寒象(恶寒、畏冷、便溏);寒性凝滞寒性凝滞气血闭阻(疼痛、脉迟);气血闭阻(疼痛、脉迟);寒性收引寒性收引气机敛闭(无汗、拘急、蜷缩)
36、气机敛闭(无汗、拘急、蜷缩)。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711.1.含义:含义: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三)暑邪(三)暑邪六淫六淫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72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三)暑邪(三)暑邪六淫六淫阳邪炎热阳邪炎热火热征象(发热、面赤、脉洪数)火热征象(发热、面赤、脉洪数)热性升散热性升散伤津耗气(口渴、尿少、疲乏)伤津耗气(口渴、尿少、疲乏)暑多夹湿暑多夹湿湿困症状(胸闷、肢困、脉濡)湿困症状(胸闷、肢困、脉濡)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731.
37、1.含义:含义:湿邪湿邪(四)湿邪(四)湿邪六淫六淫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74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四)湿邪(四)湿邪六淫六淫湿性重着湿性重着沉重、下注(身困重、头晕沉)沉重、下注(身困重、头晕沉)湿性粘滞湿性粘滞程长难愈(尿垢、便溏、苔腻)程长难愈(尿垢、便溏、苔腻)阻遏气机阻遏气机运行失常(腹胀,遍体不适)运行失常(腹胀,遍体不适)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751.1.含义:含义:(五)燥邪(五)燥邪六淫六淫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76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五)燥邪(五)燥邪六淫六淫干涩伤津干涩伤津津液耗伤(咽干、便结、肤燥)津液耗伤(咽干、便
38、结、肤燥)燥易伤肺燥易伤肺肺失清肃(干咳、痰血、胸痛)肺失清肃(干咳、痰血、胸痛)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771.1.含义:含义: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邪,称为热邪。(六)火邪(六)火邪六淫六淫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78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六)火邪(六)火邪六淫六淫火性炎上火性炎上热象(发热、面赤、舌红、脉数)热象(发热、面赤、舌红、脉数)耗气伤津耗气伤津损耗(渴饮、舌干、便结、枯瘦)损耗(渴饮、舌干、便结、枯瘦)生风动血生风动血出血、动风(项强、抽搐)出血、动风(项强、抽搐)扰乱心神扰乱心神神乱(烦躁
39、、神昏、狂乱)神乱(烦躁、神昏、狂乱)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791.1.含义:含义: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外感病邪。疠气疠气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80饮食失宜饮食失宜饮食不洁饮食不节饮食偏嗜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81病理产物病理产物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82概念概念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83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84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85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86二、阴
40、阳失调二、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指在疾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病的发生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化。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87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偏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强,阳热过剩的病
41、理状态。(一)阳偏盛(一)阳偏盛临床特点:临床特点:热、动、燥热、动、燥病机趋向: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阳胜则阴病”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88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二)阴偏盛(二)阴偏盛临床特点:临床特点:寒、静、湿寒、静、湿病机趋向:病机趋向:“阴胜则阳病阴胜则阳病”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89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阳气亏损,机体失却温煦、推动、蒸腾、阳气亏损,机
42、体失却温煦、推动、蒸腾、气化等作用减退或阳不制阴所产生的证候。阳虚。气化等作用减退或阳不制阴所产生的证候。阳虚。(三)阳偏衰(三)阳偏衰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90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体内阴液亏少,滋润、濡养作用减弱或体内阴液亏少,滋润、濡养作用减弱或阴不制阳所表现的虚热证候。阴不制阳所表现的虚热证候。(四)阴虚证(四)阴虚证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91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阳气欲脱。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阳气欲脱。(五)亡阳证(五)亡阳证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92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欲竭所表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
43、重亏乏欲竭所表现的危重证候。现的危重证候。(六)亡阴(六)亡阴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93三、气、血、津液失常三、气、血、津液失常因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因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御、气化等功能减退,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一)气虚(一)气虚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94三、气、血、津液失常三、气、血、津液失常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滞、运行不畅。(二)气滞(二)气滞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95三、气、血、津液失常三、气、血、津液失常气机
44、升降失常,气上冲逆不调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不调。(三)气逆(三)气逆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96三、气、血、津液失常三、气、血、津液失常是指人体血液亏少,所失濡养是指人体血液亏少,所失濡养(四)血虚(四)血虚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97三、气、血、津液失常三、气、血、津液失常瘀血内阻,血行不畅。瘀血内阻,血行不畅。瘀血的定义:瘀血的定义:离经之血,存积体内离经之血,存积体内(血证论:(血证论:“离经之血为瘀血离经之血为瘀血”。)。)不畅之血,失却功能不畅之血,失却功能(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内结为瘀血内结为瘀血”。)。)(五)血瘀(五)血瘀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
45、2298三、气、血、津液失常三、气、血、津液失常(五)血瘀(五)血瘀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99三、气、血、津液失常三、气、血、津液失常(六)痰证(六)痰证1.1.含义:含义:由于痰浊停于脏器组织或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所表现的由于痰浊停于脏器组织或某些局部,或流窜全身所表现的证候,是为痰证。证候,是为痰证。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00概念概念含义:含义: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的基本方法。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01一、望诊一、望诊(一)全身望诊(一)全身望诊望诊:望诊:全
46、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儿指纹。全身望诊全身望诊;神;色;形;态。;神;色;形;态。神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02一、望诊一、望诊(一)全身望诊(一)全身望诊得神:得神:有神,是精充、气足、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神旺的表现。表现:表现:神志清楚,反应灵敏神志清楚,反应灵敏目光明亮、精彩内含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红润,面色红润,肌肉不削、动作灵活。肌肉不削、动作灵活。意义:意义:主脏腑精气充足主脏腑精气充足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03一、
47、望诊一、望诊(一)全身望诊(一)全身望诊少神:少神:又称神气不足又称神气不足。表现:表现:精神不振,精神不振,两目乏神,两目乏神,面色少华,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倦怠乏力,动作迟缓。意义:意义:正气不足正气不足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04一、望诊一、望诊(一)全身望诊(一)全身望诊失神:失神:又称无神,是精损气又称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亏神衰的表现。表现:表现:精神萎靡,或神昏谵语精神萎靡,或神昏谵语面色晦暗无华面色晦暗无华目暗睛迷,瞳仁呆滞目暗睛迷,瞳仁呆滞肌肉消瘦,动作迟钝。或见肌肉消瘦,动作迟钝。或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意义:意义:脏腑功能衰败
48、脏腑功能衰败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05一、望诊一、望诊(一)全身望诊(一)全身望诊假神:假神:是久病、重病患者突是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的暂时精神然出现的暂时精神“好转好转”的虚假征象。的虚假征象。表现:表现:突然目光明亮、神志突然转突然目光明亮、神志突然转清、突然语言清亮、突然颧清、突然语言清亮、突然颧红如妆、突然能食。红如妆、突然能食。意义:意义:是阴阳离决的危候。是阴阳离决的危候。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06一、望诊一、望诊(一)全身望诊(一)全身望诊少神:少神:躁、狂、癫、痴、痫躁、狂、癫、痴、痫。表现:表现:焦虑恐惧焦虑恐惧 脏躁脏躁 狂躁不安狂躁不安 狂病
49、狂病,热病热病 淡漠痴呆淡漠痴呆 癫病癫病,痴呆痴呆 卒然昏倒卒然昏倒 痫病痫病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07一、望诊一、望诊(二)舌诊(二)舌诊(一)内容(一)内容 舌质:色、形、态舌质:色、形、态 舌苔:色、质舌苔:色、质(二)正常舌象(二)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淡红舌、薄白苔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08一、望诊一、望诊(二)舌诊(二)舌诊(三)病理舌象(三)病理舌象 舌质舌质 1 1舌色舌色 淡红舌淡红舌;淡白舌淡白舌;红绛舌红绛舌;青紫舌青紫舌 2 2舌形舌形 老、嫩舌老、嫩舌;胖、瘦舌胖、瘦舌;点、刺舌点、刺舌;裂纹舌裂纹舌;齿痕舌齿痕舌 3 3舌态舌态 痿软
50、舌痿软舌;强硬舌强硬舌;歪斜舌歪斜舌;颤动舌颤动舌;吐弄舌吐弄舌;短缩舌短缩舌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09一、望诊一、望诊(二)舌诊(二)舌诊(三)病理舌象(三)病理舌象 舌苔舌苔 1 1苔质苔质 薄、厚苔;润、燥苔;腐、腻苔薄、厚苔;润、燥苔;腐、腻苔 剥、落苔;偏、全苔;真、假苔剥、落苔;偏、全苔;真、假苔 2 2苔色苔色 白苔白苔薄白苔薄白苔/厚白苔厚白苔 黄苔黄苔淡黄苔淡黄苔/深黄苔深黄苔/焦黄苔焦黄苔 灰黑苔灰黑苔灰黑干苔灰黑干苔/灰黑润苔灰黑润苔新版中医基础理论10/9/2022110二、闻诊二、闻诊(一)听声音(一)听声音1.声音:声音:语声高亢洪亮有力、连续者,多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