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 14 讲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单元概览 时期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19 世纪末 民国初期 国民党统治前期(1927 1936 年 ) 国民党统治后期 (1937 1949 年 ) 主要表现 (1)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鸦片战争后 ,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的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 (1)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近代企业诞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 ,上海轮船招商局 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诞生,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 民族资产阶级登
2、上历史舞台 (2)中国电信事业得到发展 , 中国人开始自办有线电报 , 电话传入中国 (1)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 , 迎来短暂的春天 (2)中国社会习俗发生较大变化 ,主张婚姻自由 , 丧礼趋于简化 , 大众报业得到发展 (1)国家相对统一和国民政府的政策使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 (2)国民党统治前期交通近代化有了较大进展 ,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商品流通和信息的传递 (1)连年战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排挤使民族资 本主义日益萎缩,陷入困境 (2)随着官僚资本的发展 , 西餐流行 , 完全欧化的新式 住宅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主旨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 19 世纪六七十年
3、代洋务运动兴起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直到解放战争时期 ,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对应学生用书第 119 页 ) 考点 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识记 基础知识梳理 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 原因 (1)鸦片战争 后 , 外国棉纺织品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2)西方国家大量收购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农产品。 2 表现 (1)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受冲击。 (2)农产 品 商品化 趋势增强。 (3)“ 耕 ” 与 “ 织 ” 分离。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3 解体过程:最早出现在 东南沿海 地区 , 逐步加剧并向内
4、地扩展。 4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商品经济 的发展。 易误辨析 正确认识自然经济的解体 鸦片战争后 , 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但就整体而言 ,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 并没有完全解体。 二、洋务运动 1 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扰。 (2)统治集团内部分化 , 洋务派产生。 2 概况 (1)时间: 19 世纪 60 年代初到 90 年代中期。 (2)目的:利用西方 “ 长 技 ” 来强兵富国 , 挽救危局。 (3)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人。 3 活动 (1)创办军事工业 口号: 自强 。 代表企业:安庆内军
5、械所。 性质:官办企业。 生产目的:政府调配 , 不投放市场。 (2)创办民用企业 目的:以 “ 求富 ” 为口号 , 解决军事工业财 力、物力上的困难和军队的后勤保障。 企业: 李鸿章 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性质:带有资本主义因素。 (3)创建新式海军: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4)教育:创办 京师同文馆 等新式学堂 , 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 结果:失败 (1)标 志: 甲午中日 战争清朝惨败。 (2)原因 顽固派 的重重阻挠。 列强多方刁难和限制。 洋务官员活动各自为政。 在不改变 封建制度 的前提下 , 只学习西方 “ 长技 ” 以求富强 , 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5 评价
6、(1)官办企业压抑和限制 民营企业 的发展。 (2)对中国新式资本主义工业的建立起到刺激和示范作用。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3)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 培养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4)有利于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 。 轻巧识记 数字法归纳洋务运动 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 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 中国封建 自然经 济 逐步解体。 (2)外资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 创办企业的诱导 , 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企业。 2 兴起 (1)时间: 19 世纪 60 年代末期到 90 年代前半期。 (2)地区:集中在通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 (3)主要企业:上海的
7、 发昌 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3 特点 (1)行业分布不平衡:大多从 轻工业 和小规模的采矿业起步。 (2)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 通商口岸 及其周边地区。 (3)受到 外国资本主义 和 本国封建主义 的双重压迫 , 发展极为艰难。 4 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 业的产生 , 成为中国社会向近代转型的经济基础。 轻巧识记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教材补遗 _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 1 “ 男耕女织 ” 的变化:大量物美价廉的洋纱和洋布涌入中国 , 取代了土纱与土布 , 冲击了家庭手工业和城市手工业 , 使传统的 “ 耕 ”“ 织 ” 分离。 2 “
8、自给自足 ” 的变化:列强大量收购以丝、茶为代表的农副土特产品 , 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 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 减少了自给自足的成分。 3 “ 闭关锁国 ” 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 中国逐步陷 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 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理解 史料研习归纳 史料一 鸦片战争后 , 大批丝、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 , 1842 1846 年的出口增长了一倍 , 丝的出口增长近 5 倍。 1846 1856 年 , 茶的出口再增长 55%, 丝的出口又增 3 倍多
9、 , 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 , 为适应外资的需求 , 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 , 特别是锡和猪鬃 , 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 , 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史料二 西洋棉货的大量进口与沿海大城市新式 纺织厂的兴 起 , 使得乡村各种副业生产的相对利益发生巨大变化。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 , 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不过 , 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 , 结果手工织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有洋布与国产机织布的强烈竞争 , 手工织布始终未丧
10、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 赵冈、陈钟毅中国棉纺织史 史料解读 (1)史料一: “ 大批丝、 茶从上海、广州和福州等通商口岸运出, 1842 1846 年的出口 增长了一倍 , 丝的出口增长近 5 倍 ” 传统的丝茶贸易不断增长; “ 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 ” 出口以农副产品为主;品种不断增加; “ 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 , 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 受外资需求影响较大。 (2)史料二: “ 最主要的影响是使农户把用于手工纺纱的劳动力移至手工织布 ? 随着手工纺纱衰落同时发生的是手工织布的勃兴 ” 家庭棉纺织业的 “ 纺 ” 与 “ 织 ” 分离;
11、 “ 机纱之供应诱导出一些新的手工业 , 例如针织品及编花边 ” 新的手工 业行业增多;“新式织布机为手织机提供了许多改良的启示,结果手工织 布的生产率有了显著的提高”技术得到革新;“手工织布始终未丧失其为最有利的农村副业的资格”手工织布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指出 , 该时期中国出口商品的特点从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 (2)著名史学家陈旭麓指出 “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 ” 。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依照这一思路,应如何分析 19 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提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
12、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 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 , 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 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 , 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史论归纳 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角度 变动 实质 评价 生产模式 商品经济发展 ,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 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 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 ,是被迫和痛苦的 , 但客观上是进步的 经济结构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经济的主体 , 外国资本、官僚资本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 对外交流 中国日益卷
13、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闭关锁国政策和状态被打破 国家政策 从 “ 抑商 ” 向 “ 扶商 ” 转变 洋务运动 史料一 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 , 它以洋务派为代表。它们无论是办军事工业 , 还是民用工业 , 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即当时所谓的“机器矿路” , 这是符合工业发展本身规律的 , 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此外 , 甲午战争前?广大的手工业者和工场主起了切实的和重要的作用。他们使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有了自己本身的特征。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史料二 “ 官督 ” 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 功之处 , 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 从 19 世纪90 年代起 , 尤其是甲午战争 后 , “官督商办”企业的官权越来越重 , 其内在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尖锐。曾经大力主张并亲自实践“官督商办”模式的郑观应无奈地写下了商务叹:“轮船招商开平矿 , 创自商人尽商股”“办有成效倏忽变 , 官夺商权难自主”“名为保商实剥商 , 官督商办势如虎”。官督商办模式的历史使命 , 到此的确已经完成。 摘编自雷颐历史的裂缝 史料解读 (1)史料一: “ 真正成为中国工业化推动者的是清政府 ” 政府主导; “ 其主导产业为钢铁、矿产、铁路 ? 即当时所谓的 机器矿路”侧重于重工业;“所谓的机器矿路?这些产业部门亦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影响”“甲午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