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车间劳动与职工管理优选第五章车间劳动与职优选第五章车间劳动与职工管理工管理概述概述 劳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劳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劳动管理,搞好劳动组织,部分。加强劳动管理,搞好劳动组织,加强职工管理,对于充分开发企业人力加强职工管理,对于充分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劳动者的技能,调动职资源,充分发挥劳动者的技能,调动职工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工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节第一节 劳动管理工作研究劳动管理工作研究研究内容:研究合理的工作程序和有效的工作方法,以期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单位工作成本,并为制订劳动定
2、额提供依据的一种管理技术。包括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两个方面方法研究制订标准作业时间研究制订标准时间方法研究是时间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时间研究是选择和比较工作方法的依据劳动定额工作方法 工作研究的目的在于最终达成先进合理的、科学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时间,并据以工作研究的目的在于最终达成先进合理的、科学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时间,并据以培训职工,教育和帮助职工贯彻执行,使人员及物料等资源都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培训职工,教育和帮助职工贯彻执行,使人员及物料等资源都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要求。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要求。一、方法研究一、方法研究(一)生产过程分析(程序分
3、析)生产过程分析通常采用“六何提问法(5W1H)”和“四种技巧(ECRS)”,对生产过程进行考察、分析和改善,以不断提高效率。“六何提问法”是对所研究的每项活动,都应从原因、对象、地点、时间、人员、方法等六个方面依次作系统的提问(三次提问)来进行考查的方法。(1)Why为什么干这件事?(目的);(2)What怎么回事?(对象);(3)Where在什么地方执行?(地点);(4)When什么时间执行?什么时间完成?(时间);(5)Who由谁执行?(人员);(6)How怎样执行?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方法)。如何提问?如何提问?提问六问第一次提问第二次提问第三次提问结论现状为什么能否改善新的方案原因做
4、的必要性理由是否充分有无新理由新的理由对象做什么为何要做能否做别的应该做什么地点在什么地方做为何在此做能否别处做应该在什么地方做时间什么时间做为何此时做能否换个时间做应该什么时间做人员谁来做为何由他来做能否由其他人做应该谁来做方法怎么做为何这样做能否换个方法做应该怎么做表5-1“六问”分析表“四种技巧四种技巧”ECRSEliminateCombineRearrange Simplify重排:对工作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列。取消:“作业要素能完成什么,完成的有否价值?是否必要动作或作业?为什么要完成它?”,“该作业取消对其它作业或动作有否影响”。合并:如果工作或动作不能取消,则考虑能否可与其他工作合并
5、,或部分动作或工作合并到其它可合并的动作或作业中。简化:指工作内容和步骤的简化,亦指动作的简化,能量的节省。生产过程分析即程序分析,是立足于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的分析,它通过调查原材料或零件在生产过程中的移动和加工状况,将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的环节(工序),并用特殊符号表示。ECRS程序分析符号程序分析符号(5)分析和研究企业内外先进的操作经验及在本企业推行的可能性。吉尔布雷斯的定义,动作经济原则,就是人为了以最低限的疲劳获得最高的效率,寻求最合理的作业动作时应遵循的原则。劳动定员是在拟定必要的技术组织措施的基础上制订的。在一定时期内和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所以在定额制订后的一定时期内要保持相对稳定。
6、关于工作地布置(第916条)凡任何工作中的动作,合乎这些原则,皆为经济有效的动作。(3)有利于工人的身心健康,使工人有良好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防止职业病,避免设备或人身事故。用电影摄影或录相、摄像的方式把操作作者的动作拍摄下来,然后放影进行分析轮班主要是解决好轮班组织和交接班工作。向车间统计员反映本班组定额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一、职工管理的原则和方法13工具物料应依最佳的工作顺序排列。对生产不稳定、单件、多品种的生产类型,修改期为半年。参加班组修改定额的讨论。(1)作业时间,是指直接用于完成生产任务、实现工艺过程所需要的时间。驾驶汽车就是一个身体各部位协调作业的典型案例。凡任何工作中的动作,合
7、乎这些原则,皆为经济有效的动作。确定调查项目和观测路线、观测位置。(二)动作分析(二)动作分析动作分析是对人的动作进行细微的分析,省去不合理和无用的动作,找出最合理的动作,使作业达到标准化的一种方法。分析对象是工序 工序是生产活动过程的基本环节和基本单位,具体是指一个或几个工人在一个工作地上对同一个劳动对象进行的生产活动。构成工序的三要素是:一个或一组工人,一个工作地,同一个劳动对象。工序工步走刀 工序按手动系统可分为操作,操作又分为动作。一个工序有若干个操作,一个操作有若干个动作。例如,车工有八个操作:安装零件;开车;进刀;车削;退刀;停车;量尺、J;卸下零件。而安装零件这一个操作中,又可分
8、为四个动作:拿起零件;接近卡盘;卡正;拧紧。动作还可以进一步微分为动素,即人体动作的基本要素。动作分析动作分析 人体动作从低级到高级可依次分为:手指动作、手腕动作、前臂动作、上臂动作、身躯动作。体力消耗和时间消耗由低级动作向高级动作递增,越高级越费力费时,因此应尽量采取低级动作以省时省力。一个动作可微分为若干个动素。人体动作可细分为17种动素:伸手、移物、握取、对准、装配、拆卸、应用、放手、寻找、选择、检验、计划、预对、持住、迟延、故延、休息。动作分析的意义在于:通过动作研究分析,减少无效动作和工人疲劳,增加有效动作,制订合理的操作和动作标准,以便节约工时,提高工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为制订
9、劳动定额取得作业标准和标准时间的基础资料。动素分析动作分析的方法动作分析的方法 目视动作分析法既定时间分析法 PTS法影片录相分析法以目视分析方法来寻求动作的改进,简便易行,费用较低,但精确度较差用电影摄影或录相、摄像的方式把操作作者的动作拍摄下来,然后放影进行分析 又叫动素分析法,是对作业进行基本动作分解,根据预先确定的最小动作单位的时间表,逐项分析改进,求得每个动素的时间值,从而确定标准作业时间。该法精确度高,但工作量大目前常用的是模特排时法,是PTS法的一种,它是澳大利亚的哈依德(GCHeyde)博士在1966年研究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创建的一种动作时间分析方法。模特排时法模特排时法PTS
10、简介简介模数1=0.129秒 2=0.258秒即模数n=0.129n 其作业熟练程度不同,MOD模数也有区别:疲 劳 时 1MOD(模数)应增加10%即疲劳时 1MOD=0.129秒10%=0.142秒0.129秒一般熟练 1MOD=0.129秒 例题某电子厂手工浸焊作业,其动作要素如下,试用例题某电子厂手工浸焊作业,其动作要素如下,试用PTS法求标准时间。法求标准时间。以上的作业时间=M42+P2+C4+G32=200.129=2.58秒+5=7.58秒。然后加上允许的宽放时间就是标准作业时间。动作经济原则动作经济原则一、动作经济原则的定义操作者的体力是不能储存起来的,要使操作者降低疲劳,就
11、需要改善动作:是否只使用右手而让左手空闲着;工件是否处于难于处理的位置;若使用工夹具,是否减少人数也能轻松地进行作业。除此以外,要提高作业效率,确保产品的质量,必须追求动作经济,必须具备动作意识:明白合理动作与不合理动作的区别;明确动作错误的原因,判断合理动作;全身心地投入动作研究,思考合理动作方法、作业配置和工夹具。具备动作意识后可以进一步提高问题意识和改善意识。吉尔布雷斯的定义,动作经济原则,就是人为了以最低限的疲劳获得最高的效率,寻求最合理的作业动作时应遵循的原则。(3)严格要求,适当指导。表5-1“六问”分析表5按组织机构和业务分工定员在编制劳动定员时,应考虑对企业现有劳动力的合理使用
12、,力求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4)准备与结束时间,是指工人为生产一批产品(或执行一项任务),事前进行准备和事后结束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如工人在下班前卸下工夹具、送回工夹具的时间,清洁擦机时间等。(2)正面鼓励,同情关心。四班三运转制是指在三班制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班,每天仍是早、中、夜三班生产,一个班轮休,每班8小时。生产过程分析即程序分析,是立足于生产的全过程进行的分析,它通过调查原材料或零件在生产过程中的移动和加工状况,将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的环节(工序),并用特殊符号表示。一、劳动组织的任务和内容多机床管理是一种先进的劳动组织形式,它打破了一人一机式的生产组织格局,适应了生产设备自动化的发展趋
13、势,有利于减少工人的空闲时间,节约使用劳动力,改善生产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对生产不稳定、单件、多品种的生产类型,修改期为半年。4手的动作应以最低的等级而能得到满意的结果。用电影摄影或录相、摄像的方式把操作作者的动作拍摄下来,然后放影进行分析1大量生产条件下的单件时间定额分析研究工时的利用情况。优点:简单易行,工作量小。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生产技术条件和不同的生产类型,正确地选择制订定额的方法。参加车间定额修改工作;(3)根据工艺要求和厂房条件,合理布置工作地,使劳动者、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三者之间做到最优结合,既增产节约、提高效率,又便于操作、安全生产。(2)工作任务虽能分配给个人去独立完成,
14、但为了便于管理和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动作经济的四条基本原则动作经济的四条基本原则1减少动作的数量 必须考虑减少和取消第2、3类动作,对第1类动作,也应探讨是否可以通过使用夹具,改变动作顺序等改善措施来缩短动作时间、轻松作业。2双手同时进行动作 即使是对于最简单的作业也要考虑使用双手和足,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又能保持身体的平衡,减少疲劳。驾驶汽车就是一个身体各部位协调作业的典型案例。3缩短动作的距离4轻松动作 改善动作不仅只提高作业的效率,还必须考虑动作的舒适性,减少处理重物件的疲劳,设计不需要熟练技能的简单作业方法。动作的三要素动作的三要素动作方法;作业现场布置;工
15、夹具与机器。1动作方法 虽然作业方法因人、因事而异。但其中必然存在一种最好的方法,运用动作经 济原则,分析观察作业,发现和取消无用的动作,合并两个以上的动作。2作业现场布置 物料、工夹具和机器的放置场所、位置、方向、高度、放置方法直接影响手的移动距离、伸展方向和高度,也影响作业的时间及作业疲劳,必须根据操作者动作的方便性来考虑作业场所的配置与放置方式。3工夹具与机器 应探讨是否能用工具、夹具和机器来代替人的操作,减轻操作者的疲劳,并注意所用工具、夹具是否具可操作性,操作者是否能熟练操作。动作经济原则的应用动作经济原则的应用 动作经济原则为吉尔布雷斯首创,后经多位学者研究改进,美国巴恩斯将此原则
16、分为22条,归纳为三大类。一、关于人体的运用(第18条)1双手应同时开始并同时完成其动作。2除规定的休息时间外,双手不应同时空闲。3双臂的动作应该对称,反向并同时进行。4手的动作应以最低的等级而能得到满意的结果。5物体的运动量应尽可能地利用,但是如果需要肌力制止时,则应将其减至最小的程度。6连续的曲线运动,比方向突变的直线运动为佳。7弹道式的运动,较受限制或受控制的运动轻快自如。8动作应尽可能地运用轻快的自然节奏,因节奏能使动作流利及自发。关于工作地布置关于工作地布置(第第916条条)9工具物料应放置在固定的地方。10工具物料及装置应布置在工作者前面近处。11零件物料的供给,应利用其重量坠送至
17、工作者的手边。12堕落应尽量利用重力实现。13工具物料应依最佳的工作顺序排列。14应有适当的照明,使视觉舒适。15工作台及坐椅的高度,应保证工作者坐立适宜。16工作椅式样及高度,应能使工作者保持良好姿势关于工具设备关于工具设备(第第1722条条)17尽量解除手的工作,而以夹具或脚踏工具代替。18可能时,应将两种工具合并使用。19工具物料应尽可能预放在工作位置上。20手指分别工作时,其各指负荷应按照其本能予以分配。21设计手柄时,应尽可能增大与手的接触面。22机器上的杠杆、十字杆及手轮的位置,应能使工作者极少变动姿势,且能最大地利用机械力。凡任何工作中的动作,合乎这些原则,皆为经济有效的动作。否
18、则,就应改进。动作经济原则有两大功用:即帮助发掘问题和提供建立新方法的方向。NoImage二、时间研究二、时间研究采用一定方法,在一定条件下,由具有相当技能且生理条件适宜的工人,在不损害其健康的情况下,完成某一工作经常所需的时间。时间研究是各种时间测定技术的总称。它是以时间为单位,把工人所进行的工作细分成若干单元,分别加以观测,并记录其时间值,进行分析研究,建立标准工作时间的一种时间测定技术。时间研究的意义 通过时间研究,可以消除或减少无效时间,提高整个生产作业系统的效率;制订各种作业的时间标准;为改进或设计生产系统提供时间方面的基础资料;为制订较为合理的工资和奖励制度提供依据。时间研究的目的
19、设法消除或减少无效和损失时间,充分利用工作时间,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标准时间确定标准时间的方法主要是现场观测,具体有工作日写实、瞬时观测和测时三种。主要是现场观测,具体有工作日写实、瞬时观测和测时三种。步骤:选择,被写实的对象。记录,被写实人的具体情况填入有关记录表。观察,是在预先确定的观察日,在规定的轮班内,按时间顺序观察并记录被写实对象的工作活动。整理,将观察结果加以分类、整理、汇总,按工时消耗的不同性质将发生的时间加以区别,求出占总时间的比例。总结,是将整理的资料进行分类研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制订对策,落实任务,检查总结,以求改进。(一)工作日写实 对一个轮班内的工时利用情况,按照时间
20、消耗的顺序,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分析的一种方法。(二)瞬时观测(二)瞬时观测步骤:确定调查目的。调查目的不同,调查的范围、对象以及应达到精度都不同。确定调查项目和观测路线、观测位置。设计调查项目,对项目进行界定和分类,以便正确观察、记录和分析。确定观测天数和次数。确定观测时刻。观测时刻的选择应尽可能保持随机性,可以是不等间隔或等间隔。计算观测次数。观测次数越多,结果越精确,但观测费用越大。整理和计算观测记录。每天要对记录的数据加以整理,计算当日的事项发生率,计算累计观测次数和各事项累计发生率。对观测结果进行检验、分析,根据汇总分析情况,提出改进建议和工时标准。瞬时观测(工作抽样)利用统计学中随
21、机抽样的原理,对观测对象的活动进行瞬时观测和记录,推算观测对象总体状况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一是一种间断性观测,二是记录瞬间发生的各种事件的出现次数而不是计时,三是其观测精度可以控制。(三)测时(三)测时 步骤:确定工人的标准操怍方法和标准操作程序;细分工序,将工序细分为若干个工作单元,确定各单元的终止瞬间和下一个单元的开始瞬间;用秒表记录工人每一工作单元的操作时间;评定实测时间,修正测定的作业时间;确定工人操作适当的“宽放时间”,即作业准备、管理需要、生理需要、疲劳休息和其他需要的时间;确定作业(工作)操作的标准时间。测时(秒表时间测量)对完成某一项工作或工序,按操作顺序在实地观测工时消耗的一
22、种方法。速度评定法 平准化法 客观评定法 合成评比法评定方法第二节劳动定额第二节劳动定额(4)服务定额,是指所规定的一名服务人员的服务工作量。例如,每一个服务人员负责几个房间或几张床位。服务定额常用于工厂食堂、旅店、医疗卫生等单位。劳动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为生产一定量的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量的符合要求的工作,所规定的劳动消耗量的标准。劳动定额是现代企业定额形式中的一种主要定额,是企业实行计划管理、合理组织劳动、安排生产的必不可少的依据和基础,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一、劳动定额的形式(1)工时定额,是指工人在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必须消耗的工时数额,用
23、时间来表示。工时定额常用于产品复杂、品种多的部门,如机械制造、造船等部门和单位。(2)产量定额,是指工人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合格产品数量,用产量来表示。产量定额常用于产品单一、产量大的部门,如煤炭、冶金、化工、水电施工等部门和单位。(3)看管定额,是指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同时能看管设备的台数。例如,每一个织布工人看管几台织布机。看管定额常用于纺织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中的热处理车间。二、工时消耗的构成二、工时消耗的构成(一)工时消耗的分类工时消耗是指工人在生产中全部作业时间的消耗。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定额时间和非定额时间。工人造成的停工时间全部工时消耗定额时间非定额时间非生产工作时间非工人造成的停工时间
24、布置工作地时间准备与结束时间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作业时间基本时间机动时间辅助时间手动时间机手动时间图5-1工时消耗时间分类 1定额时间定额时间定额时间是职工为完成某项生产任务所必须消耗的时间。由作业时间、布置工作地时间、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准备与结束时间等四部分组成。(1)作业时间,是指直接用于完成生产任务、实现工艺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作业时间是定额时间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分为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基本时间是指实现基本操作,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所消耗的时间。基本时间又包括机动时间、手动时间、机手并动时间。辅助时间是指为了完成基本工艺过程而进行的各种辅助操作所消耗的时间。辅助时间中有与基本时间
25、交叉进行的时间和不交叉进行的辅助时间。(2)布置工作地时间,是指工人用于照管工作地、使工作地经常保持正常状态所消耗的时间。按其性质又分为组织性布置工作地时间和技术性布置工作地时间。(3)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是指工人在工作班内休息恢复体力和满足生理上的自然需要(喝水、上厕所等)所规定的时间。(4)准备与结束时间,是指工人为生产一批产品(或执行一项任务),事前进行准备和事后结束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如工人在下班前卸下工夹具、送回工夹具的时间,清洁擦机时间等。(2)传统习惯,多作沟通。劳动组织是以劳动者为中心的劳动过程的组织,也就是科学地把企业全体职工用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合理组织起来,并不断地调整和改善他
26、们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发挥企业全体职工生产劳动的整体效能。(3)定员标准既要保持稳定性,又要具有适应性5物体的运动量应尽可能地利用,但是如果需要肌力制止时,则应将其减至最小的程度。主要通过工人出勤率及工时利用率两个指标来反映。(1)Why为什么干这件事?(目的);操作者的体力是不能储存起来的,要使操作者降低疲劳,就需要改善动作:使工人从狭小的工作范围内发展到更大的范围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国家为企业多作贡献。优点:简便易行,便于保持定额水平的平衡协调;表5-2正倒班方式:早一中一夜一早定员人数=计划应完成的计划任务/(职工的劳动定额出勤率)好胜心切,容易急躁冒进,一遇挫折又容易悲观失望、垂头丧气。
27、(1)Why为什么干这件事?(目的);企业中的劳动协作形式,有车间之间的协作、车间内部各工段之间的协作、工段内部生产班组作业组之间及组内工人之间的协作等。4手的动作应以最低的等级而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推行多机床管理,要采取技术措施,尽量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优缺点并存,求知欲强烈,但往往难辨良莠,有时容易被光怪陆离的假象迷惑;每个车间应设一名兼职的定额统计员,班组设一名不脱产的经济核算员,专门负责车间、班组的劳动定额管理工作。(2)在成批生产条件下:9工具物料应放置在固定的地方。企业的工作轮班有单班制和多班制两种基本形式。2非定额时间非定额时间非定额时间是不能计入劳动定额的。与生产任务的完成没有
28、关系的时间。包括非生产工作时间、非工人造成的停工时间和工人造成的停工时间。(1)非生产工作时间,与本职无关的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如修理返修品的时间,寻找工具、毛坯等耗费的时间。(2)非工人造成的停工时间,由于组织上或技术上的缺点,或外部条件的影响,使工作中断的时间,如停水、停电等导致的中断时间。(3)工人造成的停工时间,是指由于工人不遵守操作规程或违反纪律导致的工作中断时间。(二)时间定额的构成 所谓时间定额的构成,是指怎样把劳动定额中应该包括的工时消耗表现在一个产品或一道工序的时间定额之内。不同生产类型,其时间定额构成不同。1大量生产条件下的单件时间定额单件时间定额=单件作业时间+布置工作地时
29、间+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准备与结束时间量很小,可以略去不计。式中:布置工作地时间、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都是指单位产品应该分摊的份额。这个份额可以按照它们对作业时间的百分率来确定。单件时间定额=单件作业时间(1+布置时间百分率+休息时间百分率)理论实际2成批生产条件下的单件时间定额单件时间定额=单件作业时间(1+布置时间百分率+休息时间百分率)+准备与结束时间/每批产品数量或时间定额应包括作业时间、布置工作地时间、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以及准备与结束的全部时间:3单件生产条件下的单件时间定额即:单件时间定额=单件作业时间+布置工作地时间+休息与生理需要时间+准备与结束时间单件时间定额=单件作业时间(1+
30、布置时间百分率+休息时间百分率)+准备与结束时间 例 在某车床上加工某产品,单件作业时间为30分钟,通过调查,确定布置工作地时间和生理需要时间共占单件作业时间的10%,准备与结束时间为30分钟,加工批量为100件,其三种不同生产条件下的单件工时定额为:(1)在大量生产条件下:单件工时定额=30(1+10%)=33分钟(2)在成批生产条件下:单件工时定额=30(1+10%)+30/100=33.3分钟(3)在单件生产条件下:单件工时定额=30(1+10%)+30=63分钟三、制订劳动定额的要求和方法三、制订劳动定额的要求和方法一要准,二要全,三要快。所谓准,是指质量上要准,即订定的劳动定额要符合
31、先进合理的原则,同时要在不同的车间、工种和工序之间保持定额水平的统一和平衡,防止高低不一。所谓全,是指范围上要全,即凡是需要和可能制订劳动定额的工种和项目,都要有定额,即使是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也要尽可能制订定额。所谓快,是指时间上要快,即能够及时制订定额或及时修改定额,以满足生产和管理上的需要。准、全、快三方面要求,其中准是关键。如果制订的劳动定额准确性差,或不平衡,即使制订得很快、很全,也难以贯彻使用,更起不到定额应有的积极作用,甚至还会挫伤部分工人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评价制订劳动定额的方法,要以能否满足生产和管理的基本需要、能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标准。(一)制订劳动定额的
32、要求(二)劳动定额的制订方法(二)劳动定额的制订方法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生产技术条件和不同的生产类型,正确地选择制订定额的方法。企业制订劳动定额的方法主要有四种:1经验估工法 由定额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依据产品图纸和工艺要求,并考虑到生产现场使用的设备、工艺装备、原材料及其他生产技术组织条件,根据经验,对完成合格产品的加工所需劳动消耗量直接进行估算的方法。为了提高估工法的质量,应采取如下措施:优点:简便易行,工作量小,能满足制订劳动定额工作的快和全的要求;缺点是:比较粗糙,受估工人员实践经验与工作水平及责任心的限制,定额的准确性差些。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及新品种的试制。(1)将工
33、序细分:先对细分工序进行估工,再汇总为整个工序的时间定额。(2)提高估工人员的素质:尽量选择认真负责、技术水平高、具有一定业务和知识水平的,并对生产与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估工工作。(3)建立选择典型件、典型工序的估工登记管理制度。2比较类推法 根据同类犁产品的典型零件、典型工序的定额或定额标准,进行分析比较后,推算出另一种零件、工序的工时定额的方法。具体步骤是:(1)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零件或典型工序,根据尺寸、精度、重量、复杂程度等来确定其影响工时消耗的因素。(2)用经验估工法或统计分析法,或技术分析法,确定典型零件或典型工序的定额或定额标准。(3)比较类推,制订同类犁零件或工序的工时定额
34、。优点:简便易行,便于保持定额水平的平衡协调;缺点:工作量较大,尤其是在典型零件选取不当,或对工时影响因素考虑不周时,会影响定额的准确性。适用于产品品种多、批量小、变化大的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企业或新产品的试制。3统计分析法 根据过去生产的同类型产品或零件、工序的实耗工时或实际产量的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经过分析和整理,并考虑到今后企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变化而制订定额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首先以统计资料为依据,求出实际的平均数;然后在计算平均数的基础上求出平均先进数;最后再结合可能发生的变化来确定新定额。优点:简单易行,工作量小。由于其以大量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因此具有相当的说服力。缺点:由于以过去的
35、统计资料为依据,反映当前实际情况不够,如果资料中包含不符合当前情况的因素,就会使定额缺乏准确性。此方法适用于生产条件比较正常、产品比较固定的大量生产或成批生产的企业。4技术分析法 对生产、技术和劳动组织条件的分析,对组成定额的各部分时间采取计算分析或现场测定来制订定额的方法。步骤:(1)分解工序。(2)分析工序结构和操作方法的合理性,采取取消、合并、简化等手段,达到操作的合理化。(3)分析设备、工具、设备利用情况,设备参数是否合理,是否采用新工艺、新技术。(4)分析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状况,劳动分工和协作是否合理,操作者和工作物的技术等级是否适应,工作地的布置及服务供应状况是否合乎要求,工作环境
36、及劳动条件是否可加以改进。(5)分析和研究企业内外先进的操作经验及在本企业推行的可能性。(6)实地观测和分析计算。通过以上分析,结合现场工作日写实和测时等方法,制订合理的工序结构和操作规程,确定合理的工艺用量、合理的劳动组织和工作地组织,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计算,确定工序各组成部分的时间定额。优点: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有较高的定额质量;缺点:工作量较大,对定额人员不仅要求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文化和技术水平。适用于产品品种少而产量大的大量生产类型的企业,特别是流水线生产。四、加强劳动定额管理四、加强劳动定额管理 车间劳动定额的管理包括配备劳动定额管理人员、贯彻执行劳动定额、劳动定额
37、完成情况统计分析和修改劳动定额等工作。(1)配备劳动定额管理人员,明确其工作职责。每个车间应设一名兼职的定额统计员,班组设一名不脱产的经济核算员,专门负责车间、班组的劳动定额管理工作。了解本车间劳动定额贯彻执行和工时利用情况,并向厂部定额员反映;指导班组经济核算员搞好工时记录;按时完成车间工时统计报表、台账的填报工作和公布车间工时完成情况;参加车间定额修改工作;协助定额员测时。车间定额统计员的职责是:班组经济核算员在劳动定额管理方面的职责是:向车间统计员反映本班组定额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搞好班组工时记录、统计;参加班组修改定额的讨论。(2)认真贯彻执行劳动定额一是用定额组织生产;二是用定额组织分
38、配。应做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工人群众充分认识到贯彻执行劳动定额的意义和目的,及时解决职工中存在的怕减人、怕少拿奖金、怕麻烦的“三怕”思想,激发工人群众的干劲,树立起完成和超额完成定额的信心。把定额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密切结合起来,发挥党团员、老工人和班组经济核算员在定额管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定额考核分析工作,随时掌握工人达额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切实地贯彻执行各种必要的技术组织措施,及时地签定、总结和推广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成果;加强宣传鼓动,及时表彰工人群众突破定额、刷新记录中的好人好事;实行核算板制度,按时公布、核算工人完成定额数量、质量情况;专业人员深入现场调查研
39、究,帮助工人达额,使达额和超定额成为广大职工为国家为企业多作贡献的实际行动。老职工由于生理机能的衰退,在精力、体力、灵敏度方面都赶不过年轻人,但老年人也有年轻人不及的地方,他们阅历广、经历多,有丰富的经验。改善动作不仅只提高作业的效率,还必须考虑动作的舒适性,减少处理重物件的疲劳,设计不需要熟练技能的简单作业方法。总结,是将整理的资料进行分类研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制订对策,落实任务,检查总结,以求改进。(3)分析设备、工具、设备利用情况,设备参数是否合理,是否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加强宣传鼓动,及时表彰工人群众突破定额、刷新记录中的好人好事;(5)及时运送加工好的成品和半成品,避免造成工作地
40、拥挤。12堕落应尽量利用重力实现。(3)根据工艺要求和厂房条件,合理布置工作地,使劳动者、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三者之间做到最优结合,既增产节约、提高效率,又便于操作、安全生产。一、劳动组织的任务和内容加强定额考核分析工作,随时掌握工人达额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生产技术组织条件总是要变化的,这就必然导致劳动定额从相对合理、先进变为不合理、不先进,因此对劳动定额必须进行及时修改。即使是对于最简单的作业也要考虑使用双手和足,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又能保持身体的平衡,减少疲劳。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生产技术条件和不同的生产类型,正确地选择制订定额的方法。(3)体力减退,工作调整。虽然作业方
41、法因人、因事而异。(2)分析工序结构和操作方法的合理性,采取取消、合并、简化等手段,达到操作的合理化。步骤:确定调查目的。设计出新的工序结构,使手动时间和机动时间尽可能分别集中;(3)做好劳动定额完成情况的统计和分析要健全工时消耗的原始记录,分析工时原始记录的准确性;分析研究工时的利用情况。主要通过工人出勤率及工时利用率两个指标来反映。主要是找出工时浪费的原因,采取措施加以克服,以增加生产时间,缩短停工时间,增加有效工时,减少无效工时。分析工时定额的完成情况。找出影响劳动定额贯彻的各种因素,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进一步掌握工时消耗变动的规律,为制订和修改定额提供依据。劳动定额有两个特性:其
42、一是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和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所以在定额制订后的一定时期内要保持相对稳定。其二是变动性。生产技术组织条件总是要变化的,这就必然导致劳动定额从相对合理、先进变为不合理、不先进,因此对劳动定额必须进行及时修改。劳动定额的修改办法有两种:一是定期全面修改。对生产稳定、品种单一、大量生产的生产类型,修改期为一年;对生产不稳定、单件、多品种的生产类型,修改期为半年。二是不定期临时修改。即生产的客观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对某些产品或工作的定额作临时性修改。修改定额同制订定额一样,是一件复杂细致的工作,必须经过调查研究,认真分析,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白上而下、白下而上地反复讨论、平衡,最后报企
43、业领导批 准执行。(4)及时修改劳动定额第三节劳动定员第三节劳动定员作用:劳动定员是企业编制劳动需要量计划、配备各类人员的依据,是节约使用人力资源、提高劳动效率的有效措施,是改善劳动组织、明确岗位责任制、实行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前提条件之一。劳动定员(编制定员)根据企业既定的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在一定的时期内和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制订企业必须配备的各类人员需要量的标准。目的:在于合理配备和使用各类人员,以尽量少的人力创造尽可能多的产品。一、劳动定员的范围及要求(一)劳动定员的范围国家规定范围的所有职工。企业职工按所在的岗位、工作性质、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划分为工人、徒工、工程技术人员、管
44、理人员、服务人员。(1)工人基本工人辅助工人直接从事企业基本产品生产为基本生产车间服务和从事各种辅助工作(2)学徒学习生产技术,并享受学徒待遇的人员,属后备生产工人。(3)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工程技术工作并具有一定的工程技术能力的人员。(4)管理人员从事各级领导工作和职能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长期(半年以上)脱离岗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工人。(5)服务人员间接服务于生产或者服务于职工生活的人员。(二)劳动定员的要求 在编制劳动定员时,应考虑对企业现有劳动力的合理使用,力求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1)定员水平要先进合理精简机构、节约用人、提高效率的原则(2)合理安排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5、3)定员标准既要保持稳定性,又要具有适应性 定员确定后,应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要随意更改。随着企业生产条件、技术组织条件等的变化,经过一定时间后,定员应适应这种变化,及时作出相应调整。二、劳动定员的方法劳动定员的方法依各企业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各车间、各岗位、各工种的具体情况不同而有区别。常用的定员方法1按劳动效率定员定员人数=计划应完成的计划任务/(职工的劳动定额出勤率)2按设备定员定员人数=需要开动设备台数每台设备开动班次/(工人看管定额出勤率)3按岗位定员根据工作岗位多少来计算定员人数。4按比例定员定员人数=职工总人数某种人员的标准比例5按组织机构和业务分工定员先定组织机构,明
46、确各机构的职责范围和专业分工,根据各项业务工作量的大小、完成任务的复杂程度,结合职工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确定定员人数。三、劳动定员的贯彻执行 (1)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劳动定员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和实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前提条件之一。通过定员加强组织纪律观念,调动职工的积极性。(2)实施各种技术组织措施。劳动定员是在拟定必要的技术组织措施的基础上制订的。贯彻定员方案,要和整顿劳动组织、实现技术改造项目、改善劳动定额管理等工作相结合,使先进合理的定员方案得以实现。(3)妥善解决人员余缺。多退少补。(4)建立和健全有关劳动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和健全劳动计划管理、工资基金管理、职工考勤以及劳动力
47、招收、调配和培训制度等,这些都是实现定员方案的重要保证。(5)做好劳动力的日常平衡、调剂工作。劳动定员确定后,企业不要随意抽调生产工人从事非生产性活动,各车间也要认真贯彻执行定员,不要随便将工人调离生产岗位,车间内劳动力调剂使用一般也应通过厂部劳动管理部门下达调令。第四节第四节 劳动组织劳动组织劳动组织就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科学地组织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和协作,正确处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使所有人员协调地进行工作,充分发挥劳动者的技能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劳动组织的任务和内容(1)根据合理分工与协作原则,正确配备劳动力,充分发挥每个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劳动
48、生产率。(2)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劳动组织,从空间和时间上合理组织和安排工人的生产劳动,正确处理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工作时间,避免劳动力的浪费。(3)做好工作地组织和劳动保护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安全卫生条件,保证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劳动组织的内容(5)总结、研究和推广改善劳动组织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劳动组织,提高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劳动组织是以劳动者为中心的劳动过程的组织,也就是科学地把企业全体职工用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合理组织起来,并不断地调整和改善他们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发挥企业全体职工生产劳动的整体效能。(1)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和生产工艺特点,研究确定相适应
49、的职能管理部门和车间组织形式,并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合理设置生产作业组织。(2)根据各职能部门的业务范围和各车间、班组的生产任务,合理确定各类人员的编制定员和人员调配,搞好人员的余缺调剂,合理、节约地使用劳动力资源。(3)根据工艺要求和厂房条件,合理布置工作地,使劳动者、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三者之间做到最优结合,既增产节约、提高效率,又便于操作、安全生产。(4)根据生产和工艺要求,合理确定各车间的生产轮班,并明确多班制生产的轮班方法,既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保证生产工人的劳逸结合。二、劳动分工与协作 合理的劳动分工有利于劳动者迅速掌握专业技术,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有利于根据劳动者的专长配备
50、和使用劳动力。(一)劳动分工(1)按工作特点分工(2)按技术等级分工(3)按工作职能分工 分工又不宜过细,否则不仅给配备工人、保证每个工人有足够的工作量带来一定困难,而且会使工人在工作中产生单调、乏味的感觉。这种情况,在大量流水线生产中尤其容易发生。要培养工人掌握多种技术成为多能工,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工种之间劳动力不平衡的问题,而且也有助于通过兼职或轮换工作,解决由于分工过细所带来的工作单调、乏味的问题,有利于身心健康,愉快劳动。应注意:(二)劳动协作要求职工严格遵守考勤制度,不迟到、不早退,坚守工作岗位,执行请假制度等。劳动协作,是指许多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