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lideIdea Template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主讲教师:张世洲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马克思曾指出:“教育一般来说取决于生活条件。”确实,任何社会办教育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办多少学校,有多少人接受教育,接受教育的时间多少,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保障。一个国家能够用多少钱来发展教育,普及教育到什么程度,培养人才的数量,主要并不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生产力发展提供的可能。(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总是体现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一定的
2、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关系的要求,也就是受教育者要具有一定的阶级意识和世界观;二是当教育培养的人进入社会的生产过程,成为生产力的要素时,需要具有一定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也就是要受生产力的制约。培养什么样的人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历史发展证明,生产力越发展,对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劳动技能和智力发展水平的要求就越高。(三)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古代社会,教学内容主要是哲学、政治、道德、宗教、语言、文字等社会科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扩大和深入,科学知识积
3、累的进程加快,学校教学内容日益丰富,自然科学的比例大为增加。当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引起了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出现了文理、理工、理医相互结合的特点,教学内容出现了综合性、边缘性和横断性的特点。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 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性质,这是由那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直接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教育的普遍特征,欧洲中世纪教育的神学性是由于宗教僧侣对教育的垄断;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阶级性,是由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列宁根据俄国当时的实际指出,俄国教育的等级性完全是由俄国社会制度的封建等级
4、决定的。(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在一定社会里,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这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在不同的社会,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确保教育能够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总是利用他们掌握的国家机器,直接控制教育,确定培养人才的规格标准,使教育为特定的社会关系服务。(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同时也是教育的统治者。统治阶级首先通
5、过国家政权颁布法律、政策、法令,规定办学宗旨、方针,用强制的手段监督执行,并通过任命教育机构的领导人等有效手段掌握教育的领导权。其次,统治阶级还利用经济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他们掌握着教育经费和大量财富,通过国家拨款和个人捐献等办法,实际上左右着教育发展的方向。最后,统治阶级还利用思想上的优势力量,通过对教科书的编审,各种书籍的出版发行和对师生思想行为的监视,影响和控制着教育,以保证教育思想的发展方向。总之,统治阶级总是想方设法地把教育的领导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四)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的受教育机会是否均等,所有儿童是否享有相同的受教育权利,这不是以个人
6、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受教育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的重要标志,谁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有接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等,都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五)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为了实现不同的教育宗旨和教育目的,不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条件下的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特定社会的教育结构也是由该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决定的。教育的管理体制直接受制于政治、经济制度。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一)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 文化的发展不仅仅意味着人类知识的总量和精神财富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它使
7、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体现在教育上,就是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如,中国古代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则是强调教育目的的伦理作用,即大学中所提到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通过修己正人,达到“明人伦”的目的。西方文化则是一种知识型文化,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注重通过知识学习达到对真理的认识。(二)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 教育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人类长期以来积累的文化。首先,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当文化发展水平较低、文化积累很少时,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就很小。反之,文化发展水平越高、内容越丰富、发展速度越快时,教育内容的选
8、择的广度和深度、课程的种类和变革频率也随之增加。其次,文化传统同样影响着教育内容。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不同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塑造了不同的教育。(三)文化影响着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的构成形态具有原始性,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并以感性的、现实的形态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的。受这种文化形态的影响,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的,通过口耳相传的教育方式传至下一代。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知识的积累渐渐增多,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和综合化。传授这种知识,已很难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和社会生活过程中,需要有专门的传授工具、专门的传
9、授场所和专门的施教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出现了专门的学校和教师,教育方法、手段、组织形式随之发生改变。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有了新的飞跃,传播文化的途径越来越多,通信卫星、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到教育中,使教育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教育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更新提供了技术上的前提和保障。四、人口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一)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人口数量多,尤其是学龄人口数量多直接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大、发展速度快,反之亦然。(二)人口质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人口
10、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产生的影响;间接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人的生命通过遗传可以获得,人的劳动能力则不是与生俱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其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学校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提高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提高个体从事某种生产所需掌握的技能熟练程度,还表现在劳动力总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体能力的整体性提高。(二)教育可以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11、,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再生产首先表现在继承性上,教育能够以其独有的教学形式把已经创造出来的科学知识不断地再生产出来,为新的一代掌握和继承。其次,这种再生产又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通过教育,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并不断扩大传播的范围。最后,学校所进行的科学知识再生产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这是因为这种再生产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最高的效率和最短的时间来进行的,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佳途径。(三)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 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教育单位,也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历来的
12、办学基本原则之一是教学与科研不可分割。教学促进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思想,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指引导人们接受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形成适应于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认同感,以及积极参与政治的政治习惯和能力的过程,也就是确保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国家公民的过程。政治社会化主要通过教育来进行,也就是有关“公民教育”的问题。(二)教育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培养所需要的政治管理人才通过培养人才为一定的政治制度服务,这是教育为政治服务的重要方面。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讲:“为政在人”,“人存则政举,人亡则政息”。人是一
13、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且总是作为一定的社会的人而存在。任何阶级社会的教育总是要向受教育者灌输一定的政治、哲学、道德等方面的思想,形成一定的阶级意识和行为品质,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以维护和巩固其政治制度。(三)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为社会服务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历来都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学生云集的地方,他们思想敏锐,有知识、有见解,是新思想、新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此外,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行动、讲演、文章以及学校的教材、书刊等,也能起到宣传思想、制造舆论、动员民众、影响政治生活的作用。(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化,主要是由国家的政体所决定的,也就是政权的组
14、织形式,但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政治民主化的最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而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广度和深度是受民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制约的。一个国家的教育普及度越高,公民素质就越高,就越具有公民意识,重视民主的价值,履行民主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三、教育的文化功能(一)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文化传递是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前人创造、积累起来的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后人。文化的传递是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一切后来的文化都是在先代文化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人类社会能从愚昧与野蛮,走向今天的文明与开放,是文化教化的结果。(二)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 文化是构成教育活
15、动的背景和内容,但教育并非将所有的文化都进行传递,教育对文化的传递具有选择性。对此,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文化过分庞杂,不能全部吸收,必须通过教育“简化”,吸取其基本的内容;文化环境中存在丑陋现象,必须通过教育“净化”,清除其不良的东西,选择其中最优秀的东西;为了使人们避免他所在社会群体的限制,必须通过教育以“平衡”社会文化中的各种成分,以便和更广阔的文化建立充满生气的联系。(三)教育具有文化交流的功能文化交流是指在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下,不同文化间相互影响、吸收和融合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影响,文化的时代性、地域性已被打破,文化的开放性是大势所趋,它也使文化交流成为必
16、然。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广泛交往与合作,加速了各国各民族文化彼此吸收的过程。在诸多的文化交流途径中,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日益成为文化交流的“市场”,通过各种活动,进行经常性、有目的的文化交流。(四)教育具有文化创造的功能 文化的生命不仅在于它的保存和积累,更在于它的更新与创造。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文化的创造提供可能性。人不仅是文化的承担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第二,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场所。通过科学研究活动,能够创造出新的文化。四、教育的人口功能 (一)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控制人口增
17、长的手段很多,发展教育是其中之一,而且被认为是长期起作用的手段。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全体国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人口出生率的高低成反比。(二)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人口素质是由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它们都与教育息息相关。许多人口质量的量化指标是以教育程度来表示的,如每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人口质量是通过教育来提高的。(三)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合理化人口结构的合理化是指人口结构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自然平衡。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四)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教育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受过教育的人口更
18、容易进行远距离选移。第二,教育本身实现着人口的迁移。现代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把各地区的人才集中起来,加以培养、提高,然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者的兴趣、特长、理想等,再把他们输送出去,从而实现跨区域的人才迁移。第三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依据 1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如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教育就应循序渐进地、并根据每一阶段的特点进行。2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教育尽管会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主要通过人的培
19、养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实现着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社会功能。3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 教育一经产生,在社会中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领域后,就会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它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具有自我建构、自我修复的能力和自我更新的潜力。二、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需要把人类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这一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的教育都不是凭空产生,无论就其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来说,都与以往各个时代的教育或多或少有着继承关系,都是在整个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产
20、生的,它都必然要从多方面吸收和利用以往历史阶段的教育成果。教育可以继承的主要有一部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某些教育理论和原则等。3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可能超前也可能滞后。一种情况是教育发展滞后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建立后,与旧的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并没有随之消亡;另一种情况是教育超前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如在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教育的萌芽。总之,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所以不能把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友展水平作为考察教育的全部依据。但是也应该意识到,教育的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育最终还是要由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政治”、“超经济”、“超文化”的错误道路,最终使教育失去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