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三章 中国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林毅夫 李周 蔡昉著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8 田国强、陈旭东: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中信出版社,2014年7月。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 逻辑起点:重工业优先增长目标 1949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466亿元,人均66.1元。其中农业占70%,工业占30%,重工业7.9%。国际环境: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备战备荒。中央的共识:能否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尽快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关系国际和政权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工业化是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同义词。选择重工业优先增长的原因第一,根据霍夫曼定律,重工业意味着现代化大工业,较
2、高的重工业比重标志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当时第三世界国家大多走进口替代的赶超战略。第二,当时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使中国迫切需要迅速建立比较完备、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而重工业则是其中的关键。第三,工业化积累方式的约束。苏联的经验:重工业具有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产业特征。经过19501952年经济恢复以后,(李富春)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要求建立和扩建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建立和扩建现代化的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和基本化学工业;建立制造大型金属切削机床、发电设备、冶金设备、采矿
3、设备和汽车、拖拉机、飞机的机器制造业。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建设周期长;发展早期需要进口大部分的设备;初始的投资规模巨大。而当时中国的经济现状:资金十分短缺、利率高昂;可供出口的产品少,外汇短缺、由市场决定的汇率高;经济剩余少,资金动员能力弱。市场机制无法让中国走上重工业战略。推行赶超战略的宏观政策环境 1.低利率政策 2.低汇率政策 3.低工资和低能源、原材料价格政策 4.低农产品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及服务价格策略 问题:如何保证被压低了价格的要素和产品的流向,以及经济中剩余的积累有利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这是一个难题!首先是金融管理体制的形成 其次是外贸外汇管理体制的形成 第
4、三是物资管理体制的形成 最后是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的建立 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以国有化和人民公社化为特征的微观经营机制 首先是国有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其次是实现农业经营的人民公社化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 逻辑起点是赶超战略的选择 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是体制的核心 高度统制的管理体制是扭曲政策的实施保障 传统的经济体制: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毫无独立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病 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的极大扭曲 缺乏激励机制和效率低下1952-1978年投资结构的变化年份固定资产总投资(亿元)基本建设总投资(亿元)基本建
5、设投资结构(%)合计农轻重其农轻重其他一五时期二五时期1963-1965三五时期四五时期1976-1978611.581307499.451209.092276.371740.967.111.317.610.79.810.86.46.43.94.45.85.936.254.045.951.149.649.650.328.332.633.834.833.71952-1978年劳动力就业结构年份农业劳动力份额工业劳动力其他产业劳动力份额合计轻重195219571965197883.581.281.673.36.05.96.412.54.23.63.04.61.82.33.47.910.512.91
6、2.014.2我国产业结构的极大扭曲 产业结构背离资源比较优势压抑了经济增长速度 扭曲的产业结构降低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低下 结构扭曲使人民生活水平在长达20多年的时期内改善甚微 违背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导致国民经济结构的内向性进一步提高缺乏激励机制和效率低下 首先是计划体制所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其次是缺乏竞争,生产效率低下 第三是劳动激励不高步履维艰的赶超 第一,不尽人意的增长速度和较低的收入水平 1960-1981年,印度3.5%,菲律宾5-6%,巴西前10年5.4%,后11年8.4%,阿根廷前10年4.3%后11年1.9%,乌拉圭前10年1.2%后11年3.1%第二,
7、扭曲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导致收入分配恶化。第三,低效率和福利损失 第四,财政状况恶化和通货膨胀经济改革的历程 第一阶段(1978年底-1984.10),重点改革微观经营机制 第二阶段(1984.10-1991年底),重点是改革资源配置制度 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重点改革宏观政策环境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企业改革(三阶段)1979-1984,围绕以权利换效率展开。主要措施:增加工资、发放奖金、实行利润留成,刺激职工企业家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以下放财政和物资分配等权力为手段,诱发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关注企业经济效益的积极性。1984-1986,围绕增强企业活力展开。主要措施为简
8、政放权,改革税制和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1987以后,围绕重建企业经营机制展开。基本措施是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包括大中型企业的承包制,小企业的租赁制和股份制的试点资源计划配置制度改革 物资管理体制改革 外贸管理体制改革 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物资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阶段(1979-1984)重点是放松对计划分配物资的管理,使赋予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部分利润的配置权能落到实处。主要措施:扩大生产企业的产品销售权;对部门计划分配物资实行敞开订货;实行灵活的供给办法;开办生产资料市场;依托城市和按经济区域合理组织物资流通,发展物资经营网点,以降低资源流动的机会成本 第二阶段(1985-)重点是缩小计划分
9、配物资的品种、数量和范围,建立多种形式不同规模的生产资料市场。主要措施:缩减国家计划分配物资的品种、数量和范围;改善生产资料价格,依靠计划内适当调整,计划外逐步放开的做法,对煤炭、木材、生铁、钢铁、水泥、烧碱、纯碱、硫酸、轮胎等物资的计划价格作了不同程度的上调;拓展物资流通的指导性计划;发育市场外贸管理体制改革 1978年底-1986年,改革重点是,扩大地方、部门和企业的外贸经营权;改革外贸计划体制。调整外贸财务体制;改革外贸经营方式;实行外汇留成制度 1987-1990,重点是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地方向中央承包出口创汇、上缴外汇和经济效益指标;外贸企业实行自负盈亏;进一步改革外贸计划体制
10、;进一步改革外贸经营体制;进一步扩大地方外汇留成比例 1991-确立“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联合统一对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旨在结束外贸长期“吃补贴”的历史。金融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初步建立起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专业银行为主体,各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 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扬弃“统存统贷、利润全部上缴”的做法 改革利率管理制度,包括调整存放款利率水平、利息率档次和管理权限;改革信用制度,适当开放国家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突破一切信用都集中在银行的框框。发育金融市场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 价格改革 汇率改革 利率改革价格改革 1978
11、-1984.比价调整,没有涉及价格机制的改革,即由政府物价部门出面,提高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降低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使商品价格趋向均衡价格。1985-,价格改革进入将市场机制引入产品、物资价格形成过程。主要措施,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逐步放开产品和物资的价格,形成了同一种产品和物资计划内部分实行政府定价、计划外部门实行市场定价的双轨制。汇率改革 第一阶段改革单一汇率为多重汇率,即官方汇率、内部结算汇率和调剂汇率 第二阶段是该多重汇率为双重汇率 第三阶段将双重汇率合并为单一的市场汇率,旨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利率改革 经济改革的成就 高速的经济增长 经济激励与经济效率的改进 经济结构的矫正 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经济结构的矫正 背离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得到矫正 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转换的就业结构得到了矫正 内向型的国民经济结构得到了矫正 单一依靠国家积累的投资结构得到矫正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