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章 社会变迁与现代化第一节 社会变迁概述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理论第三节 现代化第四节 发达社会的未来第一节 社会变迁概论一、社会变迁的定义二、社会变迁的原因三、社会变迁的类型一、社会变迁的定义定义一: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的模式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变化。定义二:社会结构的变动。定义三:社会系统结构和功能生成变化的过程。定义四:社会制度和文化发生的变化。定义五:各种稳定的社会关系模式的变化社会变迁过程的基本特征1.社会变迁的速度有所不同,但却是普遍存在的。2.社会变迁既是有意的,也是无计划的。工业社会运动鼓励更多的社会变迁,但是变迁的结果和影响往往是没法预料的。3.社会变迁常是争议较大的。社会变
2、迁可能带来好的结果(正效应),也可能产生不良的结果(负效应)。例如汽车,电视等4.社会变迁的结果是易变的。有些社会变迁仅是昙花一现的辉煌,而另外一些社会变迁却可持续几代。二、社会变迁的原因1.物质环境2.人口3.技术4.非物质文化5.文化进程6.经济发展7.有目的地促进变迁1、物质环境社会变迁最显著(虽然不是最普遍)的原因之一就是自然灾害,如水灾和地震。灾难带来迁移的后果:一个曾经紧密相连的社区分裂成为零散的个人和家庭,并且人们发现迁移后很难建立起新的社会联系。并非所有的物质环境环境变迁都是如此剧烈和突然,例如,工业污染就可能是逐渐形成的,但它同样是改变一个社区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2、人口一个
3、社会的人口数量和人口构成的变迁会产生巨大影响。在一些发展中社会,由于他们处于人口转型(demographic transition)的阶段,人口的显著增长直接导致城市规模的过渡扩张,促进各种社会制度的重大变迁,导致自然资源的耗竭,反过来这些又促使全球的经济和政治体系发生广泛的变迁。人口构成中的变迁同样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老龄化倾向,新的城市移民的性别比例不平衡等都对社会和文化生活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3、技术由技术导致的社会变迁(即为了实现目的而利用知识和工具对环境进行控制)往往具有非计划的、似乎是必然的性质。一旦发明了一项新技术,一般来说,人们就会不顾其在道德和社会方面的重大潜在影响
4、去利用它。例如使用汽油的机动车的使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许多技术发明的采用都没有考虑到它们的长远影响,也没有计划过如何面对这些影响。比如,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基因配接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等。威廉奥格本的“文化滞后”概念文化滞后(cultural lag):是指新技术的采纳和与之相应的非物质文化的补偿性变迁之间的非协调期。通常来说采纳物质文化和技术新成果的速度是十分迅速的,这是因为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指出新技术优于传统方法的方面。然而,采纳为适应新技术而进行修正的非物质文化内容的过程,则往往要比前者要慢得多。例如医学技术的发展先于医学伦理的发展。文化滞后概念对于分析某些社会变迁中存在的困境提供了非
5、常有益的洞察力。例如汽车技术与城市去中心化,核能和生化技术的应用与政治和军事技术机构改革等。4、非物质文化与奥格本的观点相反,许多社会学家强调非物质文化的变迁要限于物质文化的变迁。韦伯对新教价值观和信仰的社会影响的研究就是把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变迁原因的经典分析。他认为新教有关工作、储蓄和成功的价值观及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发展。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对许多国家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5、文化进程文化变迁既可能由一个文化内部的发展引发,也可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一个文化中两个最常见的社会变迁原因就是发现和发明(创新)。-发现:对一直存在的,但过去却没有被认识的事物的
6、认识。如基因分子。-发明:来源于尝试对一个文化中的固有成分以新的方式加以组合。如电脑。文化传播(cultural diffusion):文化特质(traits)从一个群体或社会传导另一个群体或社会的过程。6、经济发展现代化:指较为典型地发生在传统的前工业社会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广泛的内在社会变迁。现代化概念的三个关键要素:1.工业化:指从人力能源到非人力能源的转变以及进行经济生产的工厂体系的兴起。2.城市化(urbanization):指人们从农村地区向工厂所在的城镇和城市的流动。3.科层制(bureaucratization):指大规模的正式组织的兴起。现代化的这三个结构要素反过来导
7、致其他社会制度的变迁,如宗教、政治和家庭的变迁。7、有目的地促进变迁在现代社会,随着我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不断增长,人们越来越试图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向塑造社会。大型公司中研究与发展部(R&D)的成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其显著功能是使公司能够朝着自己设想的未来而进行商业发展。广泛而多样的社会运动的重要性的日益增加,是现代社会的社会和文化变迁越来越具有人为因素的又一例证。例如杰出的社会运动领导人成功地推动了公共领域的大规模变迁;妇女运动也使私人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变迁。三、社会变迁的类型1.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各种报酬、工具设施和人员的循环流转。关键特点在于变化是发生在一个现存的结构之中,而现存结构并未发生变
8、化。2.增殖:指那些同现在结构中所有构成单元在性质上并无区别的单元的增殖。例如市场的需求增加,新的厂商随之增加;随着结婚率提高,新的家庭便诞生更快。3.结构变迁:指同以往性质不同的社会角色和组织的出现。例如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组织中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时所产生的新角色(职业经理人和股票持有者)出现了,新型组织也出现了。4.社会群体结构的变迁:群体结构、群体意识水平和群体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变迁。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理论1.社会文化进化论2.循环论3.社会均衡论(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4.冲突论的观点5.马克思主义理论1、社会文化进化论社会文化进化论(socio-cultural evolution
9、ary theory)是最为广泛接受的社会变迁理论,该观点认为,社会和文化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地发展,从较为简单的形式向较为复杂的形式转变(伦斯基,帕森斯)。单线进化论(unilinear evolution):古典社会学家设想所有的社会变迁都是呈线性发展模式的,即沿单一的途径发展。这一设想使它的支持者们论证了西方的文明必定是变迁过程的终点,在理论上论证了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实行经济和政治统治的合法性。-社会变迁是自然的和永恒的。-社会进化是一个有方向性的积累过程。-变迁增加了社会的分化、复杂性和人们的适应力。单线进化论由于意识形态基础和缺乏经验研究支持的原因而遭到广泛的批评。当代社会文化进化论当代
10、社会文化进化论者认为社会变迁是多线的,即总的变迁趋势还是从简单到复杂,但是不同变迁方式可能发生在不同的社会中。现代进化论思想对于指导第三世界正在经历的快速的经济发展是很有帮助的。现代进化论者指出的三个主要的进化论趋势:1.技术发展提高了社会控制环境的能力。2.群体、组织和社会制度的进一步专门化过程,即社会分化。3.社会构成要素的功能性相互依赖,每个社会的构成单位都更加依赖于其他社会构成单位的帮助而得以执行自己的任务。续英国工业革命所导致的大规模社会变迁正是这些大趋势的反映。当代学者没有提出这些趋势总是能增加人类的幸福。例如物质的进步可能使价值沦丧。他们也没有认为这些变迁模式是不可避免的,这些趋
11、势在某种程度上是受人控制的。另外,现代进化论者认为这些趋势在未来可能掉转发展方向。例如,如今社会的一些部分明显地变得越来越相似,而不是越来越多样化这正是与社会分化相反。例如大众传播促进了文化的标准化;一些地域、阶级、种族和宗教的差异正在缩小。一种“世界文化”正在影响全球各地的生活方式。2、循环论(cyclical theory)德国历史学家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沦落(1918)中提出:社会类似于生物的有机体,每个时代都有其产生、生长和衰老死亡的变化过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这样循环往复,而倒退与衰败便是终结。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1972年提出了社会变迁“升降”理论。在他的“挑战与反应”模型中,汤因比认
12、为历史就是不断接受挑战和作出反应的历史,挑战与反应的多次重复循环就构成了社会变迁。俄裔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在社会和文化动力学(1941)中提出了社会变迁的循环理论。索罗金的循环理论的内容索罗金的理论试图说明一个社会或一种文明为什么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变化,他认为所有的社会都在经历着社会变迁,而且这种变迁源于它们的文化,同时他把文化分为两种具体类型。1.感性文化:这种文化基本上是为了满足人们感官的需求,因而强调建立在感觉经验的重要性的价值上。其特质是鼓励感性经验、自我表达、个人意愿的满足。(科学是核心)2.观念文化:强调精神价值、努力工作、自我克制和一种严格的道德规范。(宗教是核心)索罗金认为所有社
13、会在其发展中总是在感性文化和观念文化之间变动。希腊文化(观念文化)罗马文化(感性文化)中世纪(观念文化)20世纪(感性文化)。他认为最理想的阶段是两种文化相互交接、混合的中间阶段。3、社会均衡论(equilibrium theories)帕森斯(1951)把社会理解为一个各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的体系,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为体系的维持作出一定的贡献。他认为一个社会体系的自然条件就是均衡,即体系所有要素之间的平衡。但是,帕森斯又认为社会变迁是可以发生的,这源于两个因素:它可以来源于一个特定体系的外部,即别的体系中;也可以产生于体系内部的张力和紧张关系。正因为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的,所以一个部分的变
14、化必然会引起其他部分的变化,甚至可能改变整个系统。但是,系统中的各部分对于变化是可以适应的,所以该体系的均衡状态将会得到恢复。续帕森斯强调,文化(共同信仰、规范和价值观)是维持社会紧密结合的“胶水”,因为它特别不易变化。社会结构的变迁如果和文化相冲突,其变迁速度将会非常缓慢。批评:它过分强调了外部环境作为社会变迁源泉的作用。虽然帕森斯明确指出了社会变迁能够产生与体系内部的张力和紧张关系,但由于他一开始就假设社会体系通常是处于均衡状态,所以只有认为社会变迁的最主要原因是存在于体系之外才是符合逻辑的。批评家指出,虽然一个实施功能的社会能够满足起成员的需求,并达到一种暂时的均衡状态,但这种需要的满足
15、只是最低程度的满足,这样,该社会就会承受严重的内部紧张和不协调状况。因此,功能主义者应该更关注分析社会系统内部产生的变迁源泉。4、冲突论的观点达伦多夫(Dahrendorf,1959)以下假设条件作为社会变迁的冲突论的基础。1.每一个社会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普遍存在的。2.每一个社会每时每刻都表现出不一致和冲突;社会冲突是普遍存在的。3.社会中的每一个要素对社会的分解和变迁都发挥着作用。4.每一个社会都是以其中一些成员对另外一些成员的压制为基础的。续冲突论的观点主要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要关注社会中由经济因素决定的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达伦多夫和其他当代的冲突论者
16、已经大大地扩展了他们 认为冲突在其中发挥作用的领域的范围。民族和种族群体、政党以及宗教群体也进入到了冲突的研究中来。在所有这些领域中,造成冲突的最基本的原因是权力和权威的不平等分配。因而在冲突论者看来,社会变迁总要涉及权再分配的斗争。这种权力变迁可能突然爆发,也可能缓慢地发生。5、马克思主义理论(Marxism theory)马克思社会结构论明显优于其他社会结构论的地方在于它不必在社会结构以外寻找社会变迁的根源。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大块构成的,而社会变迁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引起的。马克思将社会结构的变迁与他所创
17、立的阶级斗争学说结合了起来,从而使他的社会变迁理论不仅具有结构上的严谨性而且具有现实性。第三节 现代化1.现代化的概念2.现代化的涵义3.现代化的构成要素4.西方关于现代化的理论5.中国的现代化1、现代化的概念定义一:现代化是不同社会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来全面改造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过程。定义二:现代化是指一个前工业社会在经济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内在的社会变迁。2、现代化的涵义现代化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国家通过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追赶世界水平的历史进程。现代化实质上就上一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现代化就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
18、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是自然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现代化可以看作是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3、现代化的构成要素经济关系从其他社会关系中分离出来。工厂体系改变了工人和他们工作之间的联系。劳动力的主要经济活动从第一产业的农民和自然资源开发转向第二产业的制造业,随后又转向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现代化使许多新的职业角色得以发展起来。职业角色的专门化导致了一种新型的、必不可少的经济活动产生:行政管理组织。新的职业角色的发展增加了地域和社会的流动。社会分层体系发生了变化。先赋地位趋向于被自致地位所代替,并且
19、,封闭性的社会分层体系也变得越来越开放。续因为核心家庭能更好地适应工业社会,所以尽管联合(扩展)家庭一直没有完全消失,但正在日趋瓦解。这种变化又改变了家庭生活的特征。家庭结构中减少了独裁性而增加了民主性。家庭作为日常生活全天中心的作用减少了,更多的是人们夜晚的归宿。家庭和亲属的非正式社会控制机制由于社会和居住地流动的压力而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正式的国家机制。在世俗化的过程中,一些宗教信仰让位于理性和科学。大众交往、大众教育、以及最终的大众文化蓬勃发展起来了。一些艺术形式变得标准化和商业化了。在多数的现代化国家,中央集权化的官僚体制政治权力得到了明显的发展。最后,现代化过程伴随着人们的心理和价值
20、观的变化。包括对接受新事物以及新发明的开明态度;民主导向的政治思想;坚信个人以及人类的尊严和对科学技术的信赖。4、西方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一、19世纪古典社会学家的现代化思想滕尼斯迪尔凯姆韦伯马克思二、20世纪社会科学中的现代化思想和理论现代化研究中的国家理论现代化研究中的现代化理论现代化研究中的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趋同论趋同论(convergence theory)现代化的早期支持者认为现代化进程将会影响到世界上的所有人,趋同论的理论核心是所有社会将因为现代化过程而变得越来越相似。是否所有社会都在日趋一致?是否存在着一个通往共同目的地的趋势?世界上的社会如此的多样化并且处于多种不同发展阶段的事实
21、,意味着上述的主要理论概括必然存在许多例外。-趋同论没有充分考虑到世界各地之间极大的环境差异。-许多国家都选择了保护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过度城市化问题,而且他们不可能创造出一个足够强大的经济基础来为大量涌入城市的人提供像样的生活标准,因此,这些国家更注重农村的发展。结果导致农村人口数量大。5、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中国现代化的目标选择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过程20世纪60和70年代的自力更生运动20世纪末的改革开放中国现代化的目标选择1.人口、资源、环境与中国的现代化2.中国工业化战略中所应采取
22、的组织和制度措施3.国际政治、技术引进与贸易战略4.科学、技术与教育5.速度、公平与效率第四节 发达社会的未来1.后工业社会2.悲观主义情结:增长的极限3.乐观主义情结:未来主义1、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在工业社会中,最典型的活动是制造业、农业和资源开发业。而在后工业时期服务行业将成为主导的经济活动。工业时期是机器的时代,后工业时期就是电脑的时代。工业时代蓝领工人占大多数,而在后工业时代劳动大军主要由白领和中产阶级工人组成。后工业社会的问题一般需要通过高技术的途径来解决,与工业社会那些缺乏正规教育的企业家不同,后工业社会中的关键性工作人员都是些科学家和受过教
23、育的专家。如同商业主导工业时代一样,政府将主导后工业时代。2、悲观主义情结:增长的极限增长的极限的观点(the limit-to-growth perspective):一种对发达国家未来的悲观看法。这一观点极大地促使我们去保存资源,重新评价我们对增长取向的特殊喜好,并且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遵从“增长越少才是更好的”。能否有足够的资源以保证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即使经济增长能够持续下去,也必然是以极大的损失为代价的。工业污染已经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从环境条件来看我们的生活水准也有所下降。人类能够负担这样高昂的发展代价。3、乐观主义情结:未来主义科恩:未来将给高科技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这些发明包
24、括更有效地利用能源,生物技术上的突破,保健和医疗成本的降低,更有效清洁的交通工具,有想像力的电脑网络以及食品制造方法的进步。托夫勒:他认为那些对变迁持悲观观点的人,错误地把过时的逻辑运用于新的环境。后工业社会的兴起,引起了一个全新的个人价值观、社会制度和工作组织为特征的重构过程。“人们将不再是通过更加刻苦的工作而成功,而是通过更加灵巧的工作而成功”。耐斯比特和阿布迪恩:认为未来的全世界商业活动是有希望的,而且一个全球规模的商业意味着国际关系的进步,即束缚人、货物、服务以及货币的流动的障碍将被打破。他们预见,生物技术的进步将继续成为提高世界人口健康和幸福程度的最重要的力量。文艺复兴和宗教复兴也将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