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拟行路难南朝 宋 鲍照作者简介:鲍照,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但生平遭遇、创作风格与二人有很大不同。鲍照家境贫困,年少时曾从事农耕;元嘉十二年(435),鲍照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擢为临川王国侍郎,之后又先后入刘义季和刘濬幕府,随后依随宋孝武帝刘骏;大明五年(461),鲍照出任刘子顼(x)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泰始二年(466),鲍照于乱军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做官)点(多用于口语)擢、拔进、升陟、加超迁:越级升迁
2、超擢:破格提拔贬、谪放、出窜、左.黜、绌免、夺告老:官员年老辞职。解官:辞去官职。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乞身:古时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改、调徙、转权:暂时代理官职。摄:暂代官职。假:临时的、代理的。兼:兼任,同时监管。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如:再迁为太史令。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写作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士
3、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鲍照的悲剧人生: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
4、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你认为本诗最重要的两个字是什么?/本诗的关键词“愁”“命”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水倒在平地上,会向不同方向流淌。人生也像这流水一样,各自有
5、自己的命运,怎么能走着坐着都叹息发愁呢?酌酒来自我安慰,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人心不是木石,怎能没有感触?(只是)徘徊不前不敢出声而已。感情线索:认命不认命认命抨击 悲愤 无奈小结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本诗仅仅是言愁吗?1、地位低下,无言的资格,自然不敢言。2、社会专制黑暗,人们无言的自由。因怀才不遇而愤懑 但沉郁难舒之情表现手法分析:首联:比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的高低贵贱决定的。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颔联: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尾联: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