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优质课件课程改革的历史与趋势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221375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8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优质课件课程改革的历史与趋势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小学优质课件课程改革的历史与趋势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小学优质课件课程改革的历史与趋势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小学优质课件课程改革的历史与趋势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小学优质课件课程改革的历史与趋势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二讲 课程改革的历史与趋势世界课程改革的历史 科学化课程时期(20世纪20年代)学科中心课程(discipline-centered curriculum)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实践性课程(Practical Curriculum)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学科中心课程 所谓学科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科领域为核是指以专门的学科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心开发的课程。学科有两层涵义:组织起来的知识领域,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构成;该知识领域的研究方法。学科结构即以基本概念为基石、以基本规律为核心,以基本方法为纽带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基本特征:基本特征

2、: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实践性课程 实践性课程的构成要素:实践性课程的构成要素:实践性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内涵。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审议审议”(deliberatedeliberate),即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景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性课程开发的主体是“课程集体课程集体”,其中,教师和学生是核心。实践性课程的本质:实践兴趣。实践性课程的本质:实践兴趣。

3、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 概念重建课程范式对传统课程的评判;概念重建课程范式对传统课程的评判;第一,传统课程理论秉承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成为课程实践的控制工具;第二,传统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课程开发的普适性的程序和规则,揭示有关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规律。这是不可能的。第三,传统的课程开发理论维持了现行的社会控制体系。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 概念重建课程范式的理论倾向:概念重建课程范式的理论倾向:第一,“存在现象学”课程论。第二,批判课程论。概念重建课程范式的本质:追求概念重建课程范式的本质:追求“解放兴趣解放兴趣”世界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世界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课程政

4、策发展趋势 课程内容发展趋势 课程结构发展趋势 课程实施发展趋势 课程评价发展趋势课程政策变化的一般趋势 课程政策的变化是为了应对变化中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政策强调了社会协同社会协同(social cohesion)、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课程政策的变化是为了有效适应国际、国内变化,以及日益适应国际、国内变化,以及日益增多的地方需要增多的地方需要;课程政策的变化是为了开发这样一种课程框架:既确保核心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课程政策的变化确认了整体主义的(ho

5、1lstic)课程取向,这种取向强调心智、情感、心理和精神向度的平衡强调心智、情感、心理和精神向度的平衡;课程政策的变化强强调了儿童中心的、活动本位的调了儿童中心的、活动本位的(activity-based)的教学方式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促进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并鼓励自我导向学习;尽管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政策开发与允准依然是中央集权的,但在课程政策开发中存在尽可能征询多方面意见的趋势,对课程实施问题的决策制定则倾向于下移到地方和学校一级决策开发与实决策开发与实施强调中央与地方的结合。施强调中央与地方的结合。课程政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策变化的具体表现 课程决策权力分配:走向均权化今

6、的发展趋势是:集权化的课程行政体制开始重视地方今的发展趋势是:集权化的课程行政体制开始重视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分权化的课程行政体制则开和学校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分权化的课程行政体制则开始加强国家对课程开发的千预力度,课程决策的权力分始加强国家对课程开发的千预力度,课程决策的权力分配由此呈现均权化的态势。配由此呈现均权化的态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呈现一种看似矛盾、实则非常辩证的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呈现一种看似矛盾、实则非常辩证的现象:一方面强调国家在课程改革中的聿导作用,推出现象:一方面强调国家在课程改革中的聿导作用,推出有力的有力的”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另一方面又非

7、常强调地方、学校;另一方面又非常强调地方、学校对课程改革的主体参与,倡导因地制宜、丰富多采的对课程改革的主体参与,倡导因地制宜、丰富多采的“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发展趋势课程内容发展趋势 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信息技术知识和个人知识两个方面。基本能力的培养基本能力的培养 价值观、态度和道德修养价值观、态度和道德修养 体能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体能和健康教育、公民教育 课程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 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content based)转向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competency based)的多样化结合,以保证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有效获得;调整课程结构

8、以吸纳新出现的学科领域,这些新学科领域或者被整合进既存学科之中(如环境教育),或者作为独立学科(如增加外语学科);小学和初中阶段诸学科的连续性日益增加课程种类的更新 各国所设置的课程种类大致包括如下方面:各国所设置的课程种类大致包括如下方面:第一类为工具类学科工具类学科,主要包括数学、国语和外语,这在许多国家是作为核心课程出现的;第二类为社会研究社会研究,主要包括历史、地理、公民、经济、政治等,这类学科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类为科学科学,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这类学科在课程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第四类为技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通讯、电子、机械等,这类学科特别是信息技术日呈方兴未艾之

9、势;第五类为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主要包括伦理或宗教、道德或价值教育、阶层和文化背景,这类学科在不同国家存在很大差异,且与一国的意识形态有内在关联,不过国际理解教育、关爱自然的伦理观是许多国家所倡导的;第六类为创造和表演艺术创造和表演艺术,主要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这类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呈上升之势;第七类为体育和健康教育体育和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体育、健康教育、个人管理、运动和游戏等,这类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比较稳定;第八类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商务、家政、服务、职前训练等,这类学科也存在很大文化差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分权制的国家有加强必修课程的趋势,以提高

10、分权制的国家有加强必修课程的趋势,以提高学生的共同的基础学力,保障基础教育质量。学生的共同的基础学力,保障基础教育质量。集权制的国家有加强选修课程的趋势,以适应集权制的国家有加强选修课程的趋势,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生的个性发展。课程综合化 强调课程综合化是90年代以来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原因:第一,第一,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二,第二,个性发展的要求 第三,第三,知识论的变迁 第四,第四,脑科学研究的进展 课程实施发展趋势课程实施发展趋势 忠实取向正在被“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所代替;通过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

11、的机会帮助教师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变化;课程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增加、多种媒体的作用日益明显;政府下达的课程要求的弹性日益增大,以使学校能够充分考虑地方的情况和需要、作出更多决策、用最好的方式实施课程政策;缺乏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不充分的基础结构和设施、不合格的教师、课程变革的速度和程度等依然是许多国家课程实施存在的关键问题;许多国家优先强调增强教师和学校从事持续进行的“校本评定”(school-based assessment)的能力 课程评价发展趋势课程评价发展趋势 “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即研究”、“评价即合作性意义建构”等理念

12、巳深入人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被认为是基本评价方略;对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成为课程变革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许多国家主张运用多种策略对所推行的课程体系进行多侧度评价,其中,把本国的课程推向世界,纳入国际组织、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展开合作性评价被认为是有效的课程评价方略对学生的发展评价是课程评价的有机构成部分文革”结束“前我国课程的改革 第一阶段:引进苏联模式阶段(19491957)。苏联中小学课程体系的特点是: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学科再不断地加以分化;重视自然科学课程;注重学术人才的培养。课程决策集中于中央,中央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订课程计划、编制课程。(第一次课程改革)(第一次课程改革)

13、第二阶段:教育革命阶段(19581966)。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当时的教育革命当时的教育革命(包括课程改革)呈现了政治化、实用化和国家功利主义等方面的(包括课程改革)呈现了政治化、实用化和国家功利主义等方面的倾向倾向。(第二次课程改革)(第二次课程改革)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阶段(19661976)。教育受到空前摧残,阶级斗争成了学校最重要的课程,文科为语录代替,理科几乎完全围绕“三机一泵”。教育质量严重下降。(第三次课程改革)(第三次课程改革)

14、文革”结束“前我国课程的改革 197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编写通编教材,它以1963年12年制的中小学教材为参考,改正了在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践等问题上一些不适当的处理方法,注意到基础知识的选择,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第四次课程改革(第四次课程改革)1981年,根据国家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学计划,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修订原10年制教材和编制12年制教材,对课程教材体系进行调整,但旧教材存在的问题基本上未能克服。(第五次课程改革)(第五次课程改革)1988年,原国家教委发布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写规划方案,可是实施“一纲多本”的改革方案。(第六次课程改革)(第六次课程改革)1992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

15、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第一次规定了设置地方课程。(第七次课程改革)(第七次课程改革)“文革文革”后我国课程改革的内容后我国课程改革的内容 第一,课程行政主体多元化的改革。第二,课程教材多样化的改革。第三,学习历程个别化的改革。“文革文革”后我国课程改革的理后我国课程改革的理念念 社会多样化的需要和课程改革社会多样化的需要和课程改革 第一,社会需要的多样化和多样化的人才。“文革”后我国课程改革的精髓是满足受教育者生动活泼和谐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协调统一。第二,多样化的人才和学生特长的发展。第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在教育上的统一性与个别性。教育不能没有统一的要求,这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需要;但 教育的目的又是个体的社会化,促进个性的充分和谐发展。学生发展规律与课程改革学生发展规律与课程改革 第一,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研究表明,人的一生只用了10%的大脑潜能,还有90%的能力未能得到开发;第二,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兴趣也是完全不同的;第三,学生的潜力需要合理的教育加以开发;第四,发展学生的特长。要求教学计划的灵活性、教育活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 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 从“双基”到“四基”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课程综合化 课程社会化和生活化 课程体系三级管理 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 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小学优质课件课程改革的历史与趋势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