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学习总结单元学习总结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内容索引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一、列强五次大规模侵华一、列强五次大规模侵华n 线索梳理列强侵华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或借口 侵略国 签订条约主要影响鸦片战争(18401842年)打开中国市场禁烟运动英国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修订条约遭拒绝英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朝鲜农民起义日本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2、建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9371945年)灭亡中国借口搜查失踪士兵遭拒日本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形成全民族抗战局面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活动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活动革命活动结果影响旧民主主义革命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军事全盛后期战争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及自身局限性而失败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是农民战争最高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破坏及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推翻了清王朝及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民
3、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叛变及中共右倾错误,国民革命失败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实现了国家的形式统一国共十年对峙毛泽东创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红军长征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共实现了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抗战、敌后根据地的抗战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解放战争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会议、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中共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统治覆灭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为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与
4、和平外交奠定了基础历史上的国共合作与对抗比较历史上的国共合作与对抗比较1.国共两次合作国共两次合作(19241927年和年和19371946年年)n 重点突破项目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历史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救亡组织形式党内合作党外合作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抗日救国共产党的作用领导工农运动中流砥柱,壮大抗日力量国际环境帝国主义干涉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历史结果没有完成任务,国共关系破裂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合作性质四大革命阶级联合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全民族爱国力量联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国共两次对抗国共两次对抗(19271937年和年和19461949年年)(1)革命力量:十年对峙
5、时期的革命力量主要是工人和农民两大阶级;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力量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2)发展趋势:十年对峙时期是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逐渐确立,中国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的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是国民党的统治逐渐崩溃的时期,革命重心由农村逐渐向城市转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时期。(3)结果不同:十年对峙后期国共两党结束对抗,初步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蒋介石败退台湾,造成海峡两岸长期对立。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典型例题典型例题(2017新课标全国卷,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
6、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答案解析解析解析材料体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力量及群众组织的巨大发展,相较于抗战初期,反映出国共力量对比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共产党革命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抗日战争胜利后”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不是统一战线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表述型选择题包括肯定型选择题和否定型选择题。肯定型选择题题干中常用“标志是”“内容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在
7、”“反映出”等提示语。否定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性词语,如“错误”“不正确”“没有”“不是”“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表述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及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表述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高分策略指导高分策略指导表述型选择题一般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通常的解题方法有:直选法,根据自己对史实的认识和理解,直接确定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排除法,通过排除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推理法,若不能确定某个选项时,可以先假设此选项正确,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分析其结论是否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