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56页的例1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九第1-3题。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教学难点:从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学准备:课前完成预习内容并书上练习九的第2题教学过程:一、自觉回顾,复习铺垫1.小讲师活动:讲猴子分桃子的故事。2.复习加法各部分名称。【设计意图:通过小讲师分享“朝三暮四”分桃子的故事明确3+4=4+3,又通过复习加法各部分的名称回忆加数、加数和和的关系,为学习加法交换律做铺垫。】二、 自主探索,寻找规律(一) 加法交换
2、律1.观看例1的情境图以及第一个问题。完成预习单1: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里分享,再在全班汇报展示。明确: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都是求的跳绳的总人数。可以写成等式:28+17=45或者17+28=45。2.仔细观察这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说说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初步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3.独立完成预习单2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再分组展示汇报。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 + b = b + a ,这就是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4.其实加法交换律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习什么知识时应用
3、了加法交换律?【设计意图:学习加法交换律时,遵循先观察再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律,再举例验证,进而发现总结规律的思路来教学。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到小组学习的优势,课堂氛围和谐、活泼、宽松。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提升了知识的抽象概括水准,为以后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二) 加法结合律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独立完成预习单3,小组交流,班内展示汇报。明确:可以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列式:(28+17)+23;也可以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列式:28+(17+23)。明确:两道算式计算顺序不同,但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它们
4、的得数相同。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什么样的等式?明确:(28+17)+23=28+(17+23)仔细观察,等号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发现?2.加深认识、探索规律。(1)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45+25)+1645+(25+16)(39+18)+2239+(18+22)(2)组织观察: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吗?比较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小组汇报展示。明确:每组两个算式中的三个加数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a+b
5、)+c=a+(b+c),这就是加法结合律。【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感知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概括出字母表示的加法结合律。】三、巩固内化,反馈完善1.自主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1)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2)独立完成后汇报。(3)注意: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自主完成教材练习九第1题。(1)自己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2)小组展示汇报,反思错误原因。(3)思考:第3个、第4个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用哪边的算式更容易算出题中三个数的和?3.交流展示练习九第2题。核对答案,订正。4.自主完成教材练习九第3题。(1)先独立计算,展示交流。(2)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你有什么感受?5.变式练习。独立完成后,展示汇报。【设计意图:通过这几个层次的练习,既巩固了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灵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四、回顾整理,总结反思回顾反思: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总结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整理总结中再次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激励学生不断探索、发现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