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托物以言志闻一多红烛 “吹哨人”李文亮医生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令其困厄于荆棘。不可令其困厄于荆棘。联系现实begin 三年疫情,网络上曾流行这样一段文字:敢问医者何往?战病疫,救苍生。敢问医者何往?战病疫,救苍生。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这简单的两问两答中,展现了医者舍生取义,无私奉献。医者此种牺牲自我、健康他人的精神,医者此种牺牲自我、健康他人的精神,转换为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便是李转换为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便是李商隐笔下的春蚕和蜡烛商隐笔下的春蚕和蜡烛。联系诗句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相关拓展走近时代背景走近课文学习任务课前作业设计目录Contents肆叁贰壹第一章节课前作业设计走近闻一多一诗一文一烟斗,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一代英豪一红烛。这首小诗说的正是:闻一多课前作业设计 无问西东电影中,王力宏饰演的西南联大学生沈光耀在教室里静坐听雨的镜头,让许多人为之动容。也许正是这一刻,坐在大屏幕前的我们,体会到了独属于西南联大的“风骨”。课前
3、作业设计 现假如你是无问西东剧组的一个成员,现如今要在片中以闻一多先生为主角现如今要在片中以闻一多先生为主角展示从西南联大看中国风骨小单元展示从西南联大看中国风骨小单元,你会如何设计?请和你的小组成员一起合作,写出你的剧本。课前作业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吹开掩埋历史的尘埃,从史实中感受真正的西南联大之风骨。课前作业设计 到了昆明,房租贵,置办家具花了一大笔钱,闻一多很快用完了手头的存款。加上通货膨胀,堂堂的大教授,月薪不过等于战前的九块八毛他给妻子写信说:快一个月他给妻子写信说:快一个月了,我没吃过茶,每天喝白开水。今天到了了,我没吃过茶,每天喝白开水。今天到了陈梦家那去,他把不要的茶叶给我,哈
4、,我陈梦家那去,他把不要的茶叶给我,哈,我总算是开荤了总算是开荤了小单元片段拍摄场景1:闻一多的茶课前作业设计 闻一多生性桀骜不驯,在中文系为研究生王瑶半业一事,给梅贻琦校长的短简,直如下令一般:中国文学部研究生王瑶申请举行中国文学部研究生王瑶申请举行半业初试半业初试嘱文书科下通知,并乞嘱事务嘱文书科下通知,并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备茶点。组届时照例备茶点。身为校长的梅贻琦先生也不生气,在这封短简上仅写照办二字。小单元片段拍摄场景2:闻一多的短简课前作业设计 闻一多的课,场场爆满,讲古代神话与传说课,尤其受欢迎,名气大到,连昆明城另一头的工学院同学都知道,每次上课,工学院同学便呼朋引伴,浩浩荡荡一
5、行人专程从拓东路赶来听。小单元片段拍摄场景3:闻一多的课课前作业设计 作为教授兼诗人的闻一多,有时会在黄昏的联大校园点起蜡烛,反复吟诵楚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艰!一些同学受其感染,当场泪下。一些同学受其感染,当场泪下。小单元片段拍摄场景4:闻一多吟诗课前作业设计 “你可知你可知Macau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开你太久了母亲”1999年12月20日,七子之歌澳门作为澳门回归庆典活动的主题曲传遍大江南北,走向世界,并逐渐成为澳门的一个文化符号。小单元片段拍摄场景5:闻一多在现代课前作业设计 2019年5月31日,国家主席习
6、近平给澳门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的小朋友们回信,信中提到:“我经我经常想起七子之歌,歌中表达的游子对回到母亲常想起七子之歌,歌中表达的游子对回到母亲怀抱的渴望十分感人。怀抱的渴望十分感人。”这首歌的歌词正出自诗人闻一多之手。七子之歌是闻一多1925年留学美国时创作的组诗,包括“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和“旅顺、大连”7篇。小单元片段拍摄场景5:闻一多在现代课前作业设计 诗人以第一人称口吻反复吟咏“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作品以优美的旋律、真挚的感情,表达了闻一多乃至海外留学生的心灵寄托和精神归属,跨越近百年,其爱国情怀闪耀至今。七子之歌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不少
7、诗作在中外读者心中都具有恒久的魅力,这与他既这与他既深谙中国诗学传统,又从西方现代诗歌潮流中得到深谙中国诗学传统,又从西方现代诗歌潮流中得到启迪息息相关。启迪息息相关。小单元片段拍摄场景5:闻一多在现代18 1945年,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留影 左起: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走近闻一多19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
8、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走近闻一多20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走近闻一多提出诗歌创作“三美”21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提出诗歌创作“三美”22 音乐美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建筑美建筑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第二章节走近时代背景创作时代背景 相信同学们对电视剧觉醒年代再现了一百年
9、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还记忆犹新。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红烛,感受闻一多先生身处那个时代的澎湃岁月。创作时代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其诗的深层根基。创作时代背景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
10、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创作时代背景 1946年7月15日,为了新中国的民主解放事业,闻一多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暗杀。闻一多早年曾说过,拜伦战死在疆场上,是他“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同样,闻一多的壮烈牺牲,也是他一生中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首壮丽的诗篇。毛泽东同志说毛泽东同志说:“:“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肯倒下去,不愿屈服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第三章节走近课文学习任务任务一:整体感知,概括每节内
11、容。第1节:赞美“红”的本色。第2节:抒写“烧”的困惑。第3-4节:颂扬“光”的意义。第5-6节:追思“泪”的价值。第7节:展望“花”的快乐。第8节:感叹“果”的“灰心”第9节:点明红烛的精神本质。任务二:重点赏析,体悟诗人心中的“红烛精神”思考1:如何理解第2节的“一误再误”?诗人心中的矛盾是什么,冲突又是什么?【明确】“一误再误”并无固定答案,大体指向“燃烧成灰”和“发出光热”。诗人心中的矛盾在于,作为个体的蜡烛为什么必须牺牲自我才能实现奉献的目标?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任务二:重点赏析,体悟诗人心中的“红烛精神”思考2
12、:第4节中的“红烛”与世人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立与反差,“世人”是什么样的人,与“诗人”有何差别?该节中的“监狱”有何含义?【明确】“世人”即普通国民,具有鲁迅所言的劣根性;“诗人”则是播种者,起着唤醒民众的作用。“监狱”更多指向囚禁进步思想和现代文明的精神牢狱。任务二:重点赏析,体悟诗人心中的“红烛精神”思考3:第7-8节中,既然“红烛”可以“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为何还会“灰心”?【明确】花与果只是理想中的产物,并非现实。现实人生的更大可能,在于虽有奉献牺牲,却依旧无法改变沉沉暗夜。沉沉暗夜之中,红烛所有的牺牲却并未催生出灿烂的光明,只能换来“灰心流泪”的苍凉落寞。其次从红烛的
13、主观意愿而言,其所有的付出并不希望带来自身的任何回报,但它渴望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肥沃中华的土地,为了这样的愿望,它竭尽全力地燃烧,努力发出最大的光亮。任务二:重点赏析,体悟诗人心中的“红烛精神”思考4: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内涵?【明确】这是诗人的行动宣言,将现实人生的各种“灰心”毅然决然地抛诸脑后,只留下一颗执着的心,在理想与幻灭并存的大地上无怨无悔地耕耘。也是诗人的自我勉励,表达诗人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精神。任务三:知人论世,思考托物言志的写法 红烛是一首咏物诗。咏物,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闻一多借“红烛”这一意象,言了何志,抒了何怀?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
14、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红烛精神 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社会大变革中,诗人怀揣赤诚的爱国爱民之心,可能通过自身的奉献而唤醒世人沉睡的灵魂。可以说,“红烛红烛”就是诗人光辉就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人格的写照。第四章节相关拓展相关拓展1 西南联大的校歌里
15、,有这样一句: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相关拓展2 评价中国文人,离不开评价中国文人,离不开“风风骨骨”这个词,将这个词,将“风骨风骨”一词分一词分开,就是开,就是“风度风度”和和“骨气骨气”。风度,源于传统文化的浸润与培植;骨气,则来自对民族大义的忠诚和天下为公的坚守。(引用自:刘金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相关拓展3 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美国新诗运动出现“中国热”潮流。闻一多
16、正是这一潮流的助推者,回国后,他还将意象派的影响扩大至中国诗坛,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他以极大的热情搜集、阅读、欣赏和研究意象派诗歌,还曾在书信中抄录和评价罗厄尔的风与银、蒙罗的爱之歌山之歌等诗歌。相关拓展4 当我们回望历史,深情地注视着这个乱世里矗立于红土高原上的学校,我们可以知道,它最了不起的地方,不是出产了多少的著作、多少的院士、多少的奖项。而是在炮声和空袭的侵扰下,在臭虫和蛀虫腐蚀的政权下,在臭虫和蛀虫腐蚀的政权下,在时局的动荡中,在生活的贫寒中,它竟然奇迹般的,在时局的动荡中,在生活的贫寒中,它竟然奇迹般的,保留下几千年的文化种子。保留下几千年的文化种子。它让一批学术泰斗没有变成流亡海外的亡国奴,让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让这种倔强的皮实劲儿,在火的洗礼中刚毅坚卓。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