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我国古代秦末农民战争中有这样一位领袖人物,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也有英雄末路的哀鸣,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既然他自诩为“力拔山、气盖世”,那为什么还会落入穷途末路的境地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一、课堂导一、课堂导入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现象,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能熟练翻译本文。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
2、所起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的兴趣,多角度理解这一悲剧的英雄。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现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生于龙门,10岁开始诵读古文,后随父亲至长安学习经史,师事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从董仲舒学习春秋。20岁外出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30岁左右初任郎中,汉武帝元封八年(前108年,38岁)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42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
3、行改革,并开始编纂史书。天汉三年(前97年,49岁),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前91年完成史记,前后历时14年。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公。西汉司马迁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作目的是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而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包括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记诸侯)、世家(记诸侯)、70列传列传(记录人臣事迹)、(记录人
4、臣事迹)、8书(记录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书(记录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面的情况)、10表(历史上重大事件年表)。表(历史上重大事件年表)。史记记事比较严谨真实,史料比较可靠,善于记事写人,被后世奉为史传文学的典范,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史记简介简介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
5、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写作背景 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楚汉相争”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这个名为“宴会”,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生动地对比了斗争双方策略高下的悬殊,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写作背景听朗诵,扫清字音,理解文本大意:听朗诵,扫清字音,理解文本大意:正正 音音欲欲王王wng关中关中 飨飨xing士卒士卒 为为wi击破沛公军击破沛公军崤崤xio
6、山山 好好ho美美姬姬j 鲰鲰zu生生说说shu我我孰与君少孰与君少长长zhng 奉奉卮卮zh酒为寿酒为寿 从百余从百余骑骑j戮戮l力而攻秦力而攻秦 范增范增数数shu目项王目项王 樊樊哙哙kui举所佩玉举所佩玉玦玦ju 交交戟戟j之卫士之卫士 瞋瞋chn目视项王目视项王目目眦眦z尽裂尽裂 按剑而按剑而跽跽j 沛公之参沛公之参乘乘shng赐之赐之彘彘zh肩肩 切而切而啖啖dn之之 如恐不如恐不胜胜shng人方为刀人方为刀俎俎z 何辞何辞为为wi 道道芷芷zh阳阳掌握字词含义分析文中内容【整体感知】【整体感知】层次:宴前交代鸿门宴的由来;宴中鸿门宴上的斗争;宴后会后余事。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
7、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宴前】【宴前】第1段:课文第1段记叙了哪两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无伤告密:故事开端;范增说羽:激化矛盾。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明确:项羽击败了秦军主力,各路诸侯都听命于他,承认他的“霸主”地位,所以入关后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立即决定进攻,
8、表现了他自矜功伐(居功自傲)的性格。第2段:项伯夜访形势转化;第3、4段:张良献计情节变化关键;第5段:项伯说情气氛缓和。小结:课文15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最后气氛缓和。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宴中】【宴中】第6段:沛公谢罪沛公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明确:并非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第7段:范增举玦(紧张),项
9、庄舞剑(严峻)。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明确: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宴中】【宴中】第8、9段:樊哙闯帐。“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个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描绘的这个形象?明确: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
10、盾以撞,卫土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毗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樊哙(有勇有谋、能言善辩、粗中有细、忠诚)是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出场的,说明作者善于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形象。樊哙在席上的讲话和刘邦有何相同与不同处?明确:相同之处:说话的内容一致,对刘邦和项羽的关系的认识一致,吹捧项羽的态度一致。用假话骗人的做法一致。同心协力,上下齐心。【宴中】【宴中】不同之处:一是为自己辩解,一是指责对方失信;一是在澄清“真相”,一是向对方提出要求;一是可怜低下,一是慷慨激昂。从措辞看,也有区别,一称“将军”,一称“大王”;
11、一说“秋豪”,一说“豪毛”;一说“籍吏民,封府库”,一说“封闭宫室”。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则是“以攻为守”。二者有本质区别,体现了两个人不同的身份、个性和情势,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小结:课文69段记述“鸿门宴”上刘、项双方的激烈斗争。刘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范增举玦,危机依然四伏,项庄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哙闯帐,故事到达高潮。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范增之计,终于让刘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宴后】【宴后】第10段:沛公出逃;第11段:张良入谢;第12段:沛公除奸。宴后,刘邦逃走,张良入谢,
12、刘邦诛杀内奸,给项羽和刘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明确:对项:坐失良机,加深了项、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败的祸根;对刘:刘诛杀了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尝试用精炼的语言给主要情节拟小标题。尝试用精炼的语言给主要情节拟小标题。曹范项张刘刘项范项樊项沛张项沛无增伯良项邦羽增庄哙王公良王公伤说访献约谢设示舞闯赐出入受除告项张计婚罪宴意剑帐酒逃谢璧奸密羽良策姻座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明确:沽名钓誉,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玦,项王不应。胸无城府,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
13、的态度更是如此。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置若罔闻。1.1.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提问:项羽的性格特点如何,依据是什么?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文章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对比烘托也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文章对刘邦的刻画,突出其善于用人(与项羽约为婚姻,对张良言听计从)、能言善变、狡诈多端、当机立断(诛杀曹无伤)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为突出主要人物项羽服务的。2 2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项羽的性格特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这一人物形象的?补充: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
14、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高祖常徭咸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明确:项羽直率粗犷与刘邦胸有成府判若分明。项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单纯的政治理想,和刘邦入关称王、野心勃勃形成鲜明对比。明确:在灭秦战争中,刘邦大军几乎兵不血刃,秦军即闻风瓦解。反观项羽却一路苦战,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之中来到咸阳时,已是姗姗来迟。补充:秦末,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遣类,皆坑之,诸所过无不残
15、灭。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卒不许项羽,而遣沛公西略地。补充:项羽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明确:性格急躁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明确: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明确: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写的,他一方面号称号称“西楚霸王西楚霸王”,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另一方面由于自矜功伐而致“乌江乌江自刎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的
16、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补充:补充: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急,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袭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刘邦刘邦:知人善用,能言善辩,狡诈伪饰,见机能断知人善用,能言善辩,狡诈伪饰,见机能断。他在二次危急关头,说了三次“奈何?”着实惊慌。可是,他处惊不乱,懂得向部属问计。见了项伯,“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懂得抓住机遇,抓住关键人物。“然不
17、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不自意:不曾料想到”能言善辩,狡诈伪饰。脱逃的机会终于来了,刘邦借口上厕所,逃离项营之前交代张良,强调二点:一是“公为我献之”;二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然后,刘邦等人急忙就近抄小路逃之夭夭,并且立诛曹无伤,当机立断。3 3.提问:提问:刘邦刘邦的性格特点如何的性格特点如何了了?明确: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临变不惊,处事有方。A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B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
18、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与刘邦,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骄横浮躁。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张良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4.分析张良的人物形象。范增:洞察敏锐、老谋深算、骄横浮躁洞察敏锐、老谋深算、骄横浮躁。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根据刘
19、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此其志不在小”“有天子气”,洞察敏锐。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尔后的历史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其后果被刘邦利用。另外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匆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并且擅自布置项庄舞剑。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不能准确把握项羽的思想动态,一味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一方面由于他年龄地位,一方面由于他对时事观察和对项羽的忠心。他既不知人,也
20、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5.分析范增的人物形象。“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刘邦。【小结】【小结】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缺乏远虑,用人唯亲,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轻敌麻痹,养奸贻患,内部不团结;刘邦则与之相反,虽处劣势,但能忍辱负重,虚心下问,善于机变,知人善任,使谋臣尽施其谋,将士尽效其力,并瓦解敌方为自己效劳,及时清除内奸。这最终导致了“项废东吴、刘兴西蜀”的结局。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
21、奈若何?大风歌大风歌 刘邦刘邦 大风起兮云扬,大风起兮云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知识点补充一知识点补充一 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题乌江亭题乌江亭 杜牧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绝句绝句 李清照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当作
22、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地)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6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7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通“纳”,使进入)知识点补充二:知识点补充二:二、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道芷阳间行(道,取道)沛公军霸上(军,驻军)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名册)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若入前为寿(前,上前)2、形容词用作名词
23、 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3、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善,对友善)4、名词用作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在夜晚)吾得兄事之(兄,像对待兄长一样,表对人的态度)日夜望将军至(日夜,每日每夜,日日夜夜)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道芷阳间行(间,从小道,抄小路,表方式)头发上指(上,向上)5、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下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跟随)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他为王)。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止步)三、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此亡秦之续耳。楚左尹项伯者,
24、项羽季父也。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亡去不义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宾语前置)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吾”)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四、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2、孰与君少长
25、(“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还要干什么呢”,“为”是语气词。)五、成语 1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3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六、古代文化常识(一)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二)古代“座次”问题: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