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过程与方法讲述课文知识,让学生了解隋朝建立的基本概况;仔细地讲解大运河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会识图看图;探讨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兴起的积极历史作用,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愫【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
2、影响。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炀帝陵罗 隐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隋炀帝居然忍心把先王夺取的江山大业,只换取了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正所谓天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但隋炀帝居然在数十年间便把先帝创下的基业消耗殆尽,繁荣却又短暂的大隋王朝在这几十年间究竟是经历了哪些事情呢?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2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巩固统治。这些措施的实施带来了哪些影响?答案提示:(1)措施: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2)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1教师讲述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基本概况。(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2图片展示。3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四段从北至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连接了海河、
4、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4.史料解读。材料一: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材料二: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5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评价大运河开通带来的影响。答案提示:(1)积极影响:经济上: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带动了沿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一方面,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使南北物资互通有无,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造福至今。政治上:大运河的开通,有助于隋朝控制江南、稳固统治,从而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起了重大作用。(2)消极影响:开凿大运河加重了人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给百姓带来了苦难,从而激
5、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隋的灭亡。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1结合课本知识:概括科举制创立的基本情况。答案提示:(1)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史料解读。材料一: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门阀世族,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出身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材料二:隋唐时期,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统一的中
6、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3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选官制度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答案提示:(1)基本情况:在九品中正制下,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2)影响:通过这种制度选拔出来的人大都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4根据材料二,学生分组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
7、(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3)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5总结历史认识:科举制创立的影响。答案提示:(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2)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目标导学四:隋朝的灭亡1史料解读。材料:隋末,天下地主武装纷纷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权为根据地的关中地区最多,关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在地方上势力强大,在社会上声望卓著,在政治上辐射很广。2根据材料和课本知
8、识分组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答案提示:(1)根本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2)直接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3教师讲述:隋朝灭亡的基本情况。(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三、课堂总结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朝代。开凿大运河,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的统一,具有重要的作用。大运河是隋朝劳动人民对中国历史的伟大贡献。本课还学了科举制这一内容,它从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衰落,到1905年废除,共约1300年的历史。隋唐的科举
9、制是今天考试制度的起源,它的创立目的是为了选官。今天的考试,有的是为了选拔人才,如“高考”“中考”;更主要的是演化成为一种评价我们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手段,时时刻刻在发挥作用。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出作为统治者应该如何施政和做人的教训;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的创立过程,体会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体会科举制对古代、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管是古代的科举制,还是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等,都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生观和价值取向。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唐太宗
10、、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11、”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并全面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还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繁荣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了解这段历史。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
12、朝,他就是唐高祖。)2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3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答案提示:(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2)客观措施: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4史料解读。材料一:
13、(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5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目标导学二:女皇帝武则天1图片展示。武则天像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
14、即可。教师概要: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史上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目标导学三:“开元盛世”的开创1史料解读。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阳),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
15、),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载:“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16、)。2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表现。答案提示: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3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带来的结果。答案提示:(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2)具体措施: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3)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三、课堂总结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时居安思危,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徭役,
17、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在这一课中我们还学习了唐玄宗前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繁荣局面,封建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而在这其中,劳动人民发挥了聪明才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的局面,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还学习了唐玄宗在位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要让学生认识到唐朝的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居于先进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3课盛唐气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
18、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关系;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知道唐代诗歌和书画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概括盛唐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通过诗歌了解几位大诗人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这种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朝诗歌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艺术极具特色,才华过人,而且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
19、感,以此教育学生做人应当德才兼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光耀千古的诗坛。教学难点: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中国诗词大会中关于唐诗的视频。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而这其中,唐诗作为中国古诗词的代表,被提及最多、引用最广。唐朝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将进酒望岳琵琶行朗朗上口;诗人才华横溢,风流
20、倜傥,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贯耳。正所谓时势造英雄,盛唐造就了诗歌盛世,而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首唐诗,也足以带我们领略那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经济的繁荣1史料解读。2根据材料中的图片并结合教材,老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答案提示:(1)农业: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其中代表:越窑、邢窑、唐三彩。(3)商业: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
21、国际性的大都会。目标导学二:唐蕃关系1史料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乌廷玉隋唐史话2教师讲述:吐蕃族的基本概况。(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3读图并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松赞干布的情况。答案提示: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
22、化。4读材料三和课本知识,老师引导学生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答案提示:(1)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2)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读教材,老师引导学生概述唐朝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表现。答案提示:(1)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2)表现: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目标导学
23、三:开放的社会风气1图片展示。2提出问题:结合图片和课本知识,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答案提示: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目标导学四:多彩的文学艺术1展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画像。2分组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的内容。答案提示:(1)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2)杜甫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3)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
24、人民的疾苦。3史料解读。材料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材料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学生分组朗诵材料中的诗句并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有哪些特点。答案提示:(1)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2)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3)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5填写唐朝书法和绘画大家的基本概况简表。艺术家代表作作品特点颜真卿颜氏家庙碑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金刚经
25、碑方折峻丽,笔力劲健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送子天王图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三、课堂总结我们今天了解了唐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学习了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尤其是与吐蕃的关系,认识到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还了解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文学艺术。唐朝时期,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应该发扬中华民族的勤劳刻苦和认真钻研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26、,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学生提问、回答过程中,适时、合理引导。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识记遣唐使、鉴真东渡、与新罗的关系和玄奘西行的史实及贡献;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影响,认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的影响及启示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朝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唐朝出现频繁对外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鉴真六次东
27、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行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朝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白龙马。“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同学们小时候应该都听过这首歌、看过这部动画片吧,它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在历史上唐僧的人物原型是谁呢?他要去的西天是哪里?他经历千难万险取回来的经又有怎样
28、的作用呢?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遣唐使1图片展示。弘法大师行状绘词2教师讲述:日本派遣使节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3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答案提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标导学二:鉴真东渡1图片展示。唐招提寺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3提出
29、问题:鉴真东渡对日本有怎样的影响?答案提示: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目标导学三:唐与新罗的关系1教师讲述: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的目的。(学习中国文化。)2提出问题:学生讲述唐与新罗交往的概况。答案提示: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目标导学四:玄奘西行1史料解读。材料: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王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
30、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春天,西行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2提出问题: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答案提示:印度。3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玄奘的历史功绩。答案提示:(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三、课堂总结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一个国家只
31、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本课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要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我们能从唐朝的对外交往中得到很多启迪。第一,我们必须具备安定团结的、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同时,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经济文化水平,这样才有条件投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第二,我们必须学习唐朝广博的胸怀,在传播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善于吸收他国之长,为己所用,有容人之度量。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
32、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景、时间和影响;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分析其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2教学过程一、
33、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这句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但是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其实还有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大家想知道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使唐朝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吗?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唐玄宗像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
34、使,逐渐扩张势力。2史料解读。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3教师结合材料和课本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内调西北地区精兵,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平定了叛乱。)4读教材,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目
35、标导学二: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1学生读教材和图,抢答黄巢起义的背景和结果。答案提示:(1)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2)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2教师讲述: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史料解读。材料:五代十国,包括五代与十国等众多割据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政权分立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建立为止;也可以定义为到宋朝统一十国剩余政权为止。2根据
36、课本知识和材料,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答案提示:唐末藩镇割据。3结合教材,概括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三、课堂总结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一百多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再现了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重点是识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
37、中得出正确的教训和人生观。在本课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以此启发学生,让他们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另外,要让学生明白五代十国虽然混乱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使其领悟到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夙愿。第6课北宋的政治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出
38、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辩证地、长远地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后果。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历史小故事: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最精锐的一支部队。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做主,
39、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后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这段历史向来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演变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
40、,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2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案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3史料解读。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兵权;设立枢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
41、内外相维”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材料三:财权和司法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4根据材料说说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答案提示:(1)军事方面:皇帝直接统辖禁军;设枢密院和三衙掌管军务,枢密院有
42、权调兵,无权领兵,三衙有领兵权力,却无调度之权;“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局面;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致使对外防守空虚无力,这也是北宋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权力,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主要派文臣担任知州等。(3)财政、司法方面:设置转运使;同时规定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5教师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五代十国北宋军权有大军指挥调度权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财权拥有辖区的财政权力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
43、转运使民权拥有辖区的民政处理权力下派文官做知州和通判,掌管民政、司法人事调度可以自主任命下面官员人事调度权全部归属中央目标导学三:重文轻武的时代1史料解读。材料: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所以,今天看宋朝历史,就会觉得奇怪。宋朝文化兴盛,经济繁荣,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可实际上,宋王朝这种积贫积弱的局面却是其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2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讨论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答案提示:(1)经济文化兴盛,但军事上却软弱至极。(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3)遇有战事,也由文官挂帅出征。(4)科举考试,文举兴盛,
44、武举录取人数少。3宋太祖重文轻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提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4宋代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说说由此带来了哪些影响。答案提示: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5重文轻武政策给宋朝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答案提示:(1)积极影响: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2)消极影响: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6史料解读。材料:关于宋朝GDP的统计。一是香港科技大学的刘光临先生,据他的统计与推算,宋
45、朝的人均国民收入位于历代最高峰,为7.5两白银,远远高于晚明的2.88两,要到19世纪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水平。二是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他认为:“在9601280年间,尽管中国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着此水平。欧洲在9601280年间,人口增加了70%,人均国内总值则从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说,宋代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不但在纵向上优于其他时代,而且在横向上也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7读材料,说说宋朝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利有弊,这启发我们国家在实施大政方针时应
46、该遵循怎样的原则?答案提示:(1)状况:宋朝经济发展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原则: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要综合、全盘考虑战略问题;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范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国家林立、局部地区战火不断的时代,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三、课堂总结史学家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代。宋朝创造了辉煌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力,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重文轻武,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社会状态,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3板书设计4教学反思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的社会影响,重点是识记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示。在本课中,以材料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权措施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果,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和启示。因为本课采用了强烈的材料对比,为学生创设了可思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宋朝强与弱的反差,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误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