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篇第三篇 食物贸易食物贸易 第六章第六章 世界食物贸易的发展现状世界食物贸易的发展现状 第七章第七章 中国粮食贸易格局中国粮食贸易格局 第八章第八章 豆争之惑:中国大豆生产和豆争之惑:中国大豆生产和贸易格局的演变贸易格局的演变7.1 世界粮食贸易格局世界粮食贸易格局 7.1.1 7.1.1 世界粮食贸易规模的发展世界粮食贸易规模的发展1961年,世界粮食进口量仅为83.73Mt,1981年已增至258.52Mt,比20年前增长208.75%,年均增长率超过10%。进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进行,逐步形成了涵盖削减和取消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和贸易扭曲的农业支持政策等内
2、容的农业协定,如配额、出口补贴等措施的使用受到了国际贸易规则的约束,既影响了粮食的市场供求状况,也束缚了世界粮食贸易的快速发展。1985-1986年度及1993-1994年度,世界粮食贸易都出现连续下滑,进入21世纪前基本处于缓慢上涨态势,2001年世界谷物粮食出口320.31Mt,比1981年仅上涨61.79Mt。进人21世纪以来,世界粮食贸易呈平稳上升态势。1-3 7.1.2 7.1.2 世界粮食贸易品种结构的演变世界粮食贸易品种结构的演变 7.1.2 7.1.2 世界粮食贸易品种结构的演变世界粮食贸易品种结构的演变 7.1.3 7.1.3 世界粮食贸易地区结构的演变世界粮食贸易地区结构的
3、演变 7.1.3 7.1.3 世界粮食贸易地区结构的演变世界粮食贸易地区结构的演变 7.1.3 7.1.3 世界粮食贸易地区结构的演变世界粮食贸易地区结构的演变 7.1.4 7.1.4 世界粮食贸易发展趋势世界粮食贸易发展趋势世界粮食贸易规模将继续呈平稳扩大之势;受生物燃料发展、饲用及加工用粮需求增长的影响,世界玉米贸易将快于其他粮食品种贸易的发展,小麦和大米作为主要的口粮,其世界贸易量将维持小幅增长趋势,大豆贸易的增速仍将快于谷物粮食贸易平均增速发展。而随着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的发展,粮食贸易格局也已由传统的以自然资源禀赋为基础,发展为以自然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等综合禀赋为基
4、础,欧美地区的粮食出口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亚非地区的粮食进口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粮食贸易的地区差异将更为显著。7.2 中国粮食贸易格局 7.2.1 7.2.1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粮食贸易现状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粮食贸易现状(1 1)中国已经成为玉米净进口国)中国已经成为玉米净进口国 从近五年玉米进口情况看,中国进口量年平均达3.53百万吨,占全球进口总量的2.77%,尤其是2014年,玉米进口量达到5.52百万吨,位居全球进口第八位。近五年玉米出口量非常有限,2015年中国出口玉米1万吨左右,中国已由玉米净出口国变成了玉米进口大国。从全球玉米进口总量的变化看,全球玉米进口量从2012年的100.55
5、百万吨到 2016年的139.71百万吨,增长了38.95%,年均增长7.79%。从近五年玉米出口情况看,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乌克兰是最重要的四大玉米出口国。7.2 中国粮食贸易格局 7.2.1 7.2.1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粮食贸易现状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粮食贸易现状(2 2)中国已经成为小麦净进口国)中国已经成为小麦净进口国 从近五年小麦进口情况看,中国进口量平均为3.73百万吨,占全球进口总量的2.28%,尤其是2013年,中国小麦进口量达6.77百万吨,一跃成为全球第五大小麦进口国。近五年,中国小麦出口量年平均约80万吨,成为小麦净进口国。从全球小麦进口总量的变化看,全球小麦进口量从20
6、12年的147.30百万吨到2016年的173.60百万吨,增长了17.85%,年均增长3.57%。从近五年小麦出口情况看,俄罗斯、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最重要的前五大小麦出口国。7.2.1 7.2.1 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粮食贸易现状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粮食贸易现状(3 3)中国是全球最大稻米进口国)中国是全球最大稻米进口国 从近五年稻米进口情况看,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稻米生产国,但也是全球 最大稻米进口国,从2012年的3.5百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5百万吨,稻米进口量增长了42.86%,年均增长8.57%。进口量的最高点在2014年,达5.15 百万吨。中国稻米近五年平均进口量为4.5
7、4百万吨,占全球进口总量的 10.95%。从稻米出口量变化看,全球最重要的稻米出口国家是印度、泰国和越南,这三个国家的稻米出口量超过全球总出口量的50%,可以看出,这三个国家既是稻米生产大国也是出口大国。与之不同的是,中国是稻米最大生产国却也是最大进口国,同时中国的稻米出口量仅占全球总出口量的0.81%。美国虽不是稻米生产的大国,却在稻米出口国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年均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8.04%。7.2.2 7.2.2 粮食迷局:为何粮食迷局:为何“三量齐增三量齐增”?近几年来,中国粮食出现产量、库存量与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粮食进口突破1亿吨;粮食库存:“库满为患
8、”!目前玉米临储库存达1.54亿吨,稻谷最低收购价库存超过6000万吨粮价支持政策是根本原因 为什么粮食会“三量齐增”: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与包括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在内的粮食政策连续高强度刺激、促进粮食连年增产密切相关,也与人民币汇率调整、全球粮价走低等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对粮食贸易和消费需求的深刻影响直接相连。从本质上看,近几年连续大幅度提高临储价格和最低收购价所形成的市场扭曲机制,全面颠覆国内粮食市场体系和价格关系,是根本原因。自实施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以来,我国粮食价格一直处于上涨阶段。稻谷的平均出售价格从2007年的1.70元/公斤上涨到2014年的2.81元/公斤,七年间价
9、格上涨了1.11元/公斤,涨幅达65.29%;小麦的平均出售价格从2007年的1.51元/公斤上涨到2014年的2.41元/公斤,七年时间价格上涨了0.9元/公斤,涨幅达59.60%;玉米的平均出售价格从2007年的1.50元/公斤上涨到2014年的2.24元/公斤,七年时间价格上涨了0.74元/公斤,涨幅达49.33%。从涨幅程度看,三大品种在七年时间涨幅都很大,由于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格的不断提高,我国粮食市场形成了“只涨不跌”的局面,严重扭曲了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与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趋势也发生了严重背离。中国农业部2016年9月监测预警数据显示,稻米的国际价格比国内价格低24.3%
10、,小麦的国际价格比国内价格低33.7%,玉米在今年取消了临时收储政策,因此,玉米的国际价格比国内价格从之前(1月至8月)的低20%左右下降到低7.3%左右,玉米的国内外价格差距还在进一步缩小。第一,临储价格“大步快走”提高刺激粮食全局性增产。2008年玉米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以来的7年,玉米临储提价达50%,尤其是2010年以来,年均提价达10%。临储政策从最初解决农民卖粮难的保障性收购措施,演变为农民种粮收益保护措施,使农民形成玉米价格只涨不跌、种植稳赚不赔的预期,促进刺激玉米种植面积快速扩张、全局性增产。以矛盾最突出的玉米为例 东北产区,农民弃种大豆、杂粮,腾出来的耕地主要转向玉米种植;部分地
11、方开垦荒地湿地,增加玉米种植面积。临储政策在支撑东北产区价格的同时,也抬高全国玉米价格,促进华北、西北、华中地区扩大玉米种植,逐步形成对东北玉米传统市场的替代。西南市场是东北的传统销区,但去年该地区400万吨玉米缺口,基本由过去从未调出玉米的西北产区填补。据统计,2008-2014年期间,全国玉米面积扩大24%、产量增加30%。其中,东北产区面积增加35%,产量在全国的份额,由2008年的 39%,增加到2014年的43%。2012年,玉米超越稻谷,总产量突破2亿吨,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第二,临储提价直接导致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推动粮食替代品、副产品及下游产品进口激增,形成“国外粮食入市,
12、国产玉米入库”局面。近年来,在美国燃料乙醇增速放缓、受前期高价刺激玉米产能扩张,加之美元走强,国际玉米市场从2012年下半年进入新一轮熊市的背景下,我国却连续提高玉米临储价格,导致国内外玉米价格倒挂,价差不断扩大。如2013年国内外玉米价差500元/吨,2014年以来价差持续在1000元/吨左右。据海关统计,2014年,高粱、大麦、DDGS、木薯及木薯淀粉进口2707万吨,扣除啤酒用大麦,约2500万吨直接或间接替代国产玉米。国外玉米、高粱、大麦从西南边境走私进入国内市场,估计玉米走私数量达180万吨。特别是,受国内玉米高价影响,肉类产品和青霉素等玉米深加工产品生产成本抬升,由过去的出口逆转为
13、进口,既挤压同类产品的国内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国内玉米消费。第三,收储压力全面向国库转移,市场基本不再存粮。一般情况下,市场存粮应在5000-6000万吨。若按农民存粮占其产量30%测算,东北地区农户储粮约3000万吨;饲料企业存15天用量的粮食,计500万吨;深加工企业存粮约2个月用量,共2000万吨,贸易商则择机存一部分粮食。受临储提价政策的影响,加之近年国际国内供求形势逆转,国内玉米出现产区与销区价格倒挂、原料与成品价格倒挂扭曲现象,颠覆各类粮食主体的存粮意愿,使市场收购与库存压力全面向国家收储转移,近几年形成老库存拍卖出库不畅、新库存迅速增加的困局。如2012年,东北产区政策性临储
14、3083万吨,次年增加到6919万吨,2014年高达8329万吨,相当于收储了东北产区玉米全年产量的80%。在价格倒挂的刺激下,部分华北玉米有可能倒流进东北进入临储。据估计,东北临储玉米中约有10%是来自关内倒流。第四,消费不旺、出口受阻导致粮食有效需求低迷,加剧国内库存压力。玉米的饲用消费增速趋缓,国内配合饲料产量在2012年达到1.96亿吨后徘徊不前。玉米深加工消费,则受饲料消费低迷(DDGS、赖氨酸等主要用于饲料)、进口木薯和木薯淀粉替代、深加工产品出口受阻影响,亏损严重,开工不足,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降至45%以下。尽管国内库存爆满、供给过剩,但由于国内价格大幅高于国际价格,国内玉米根本
15、不具备出口竞争力,无法通过出口渠道消解库存。2015年调整临储政策:从1.12调低到1元 根据玉米库存问题突出的实际,2015年国家对玉米临时收购价格作出重大调整,从去年的1.12/斤降到1元/斤。初步评估:2015年调低临储价格属于过渡性调整,虽然有利于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但可能无助于缓解当前玉米高库存问题,政策调整远未到位。若不及时采取配套措施,2015年玉米库存可能会继续增加,而且还可能引发更加严峻的新问题。第一,2015年的临储价格仍属较高水平,临储收购量仍将比较大。在国家严控收储质量标准(霉变严格控制在2%以内)的前提下,预计今年东北玉米临储收购量将达到5000-6000万吨。若后期放
16、宽对霉变的控制,收购量将进一步放大。第二,有可能导致粮食产能向稻谷等品种转移集中。近年来水稻在最低收购价政策刺激下(2008年以来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了约1倍),目前库存高达6200万吨,压力仅次于玉米。今年国家调低玉米临储价格,给农民发出玉米降价减产信号,如果水稻最低收购价不随之调低,水稻比价优势将更为明显,部分农民可能由种玉米转向种水稻,将使稻谷库存压力进一步增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稻谷容易陈化,品质风险高、新陈价差大,相对玉米而言,消化库存的难度会更大。第三,有可能引发部分地区的土地流转违约和纠纷。在临储政策的支撑下,由于玉米种植有利可图,极大推动东北地区土地流转,黑龙江土地流转面积甚至达
17、到70%以上。本次调低临储价格,反应最为强烈的是那些流转土地的规模经营主体,认为大大压缩了他们的利润空间。因此,调低临储价格,有可能会改变高临储价下形成的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格局,部分地区也有可能出现土地流转违约与纠纷,对此需早作应对准备和化解预案。从201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给玉米的种植者带来沉重打击,某些地区实施“价补分离”,该项政策正在初期摸索阶段,具体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还有待于继续跟踪和考察,总体看,国家已经放弃了对玉米的价格支持政策。参考文献 张小瑜,世界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与发展趋势,农业展望,2015(1)王溶花、曾福生,世界粮食贸易格局的演变分析及发展趋势分析,世界农业,2015(2)张瑞娟、李国祥,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粮食贸易格局与国家粮食安全,国际贸易,2016(12)程国强,粮价政策改革:逻辑与路径(学术讲座PPT)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