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战国策》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5272618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1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战国策》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战国策》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战国策》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战国策》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战国策》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战国策专项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公仲朋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一名都,与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计也。”韩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令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已也。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韩得楚救

2、,必轻秦;轻秦,其应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谓韩王曰:“敝邑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实苦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韩氏之兵非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

3、于陈轸,失计于韩朋也。(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B. 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C. 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D. 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11. 对文中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名都,意即著

4、名城邑,往往指大城市,这与贾谊过秦论“隳名城,杀豪杰”一句中“名城”图片意思相同。B. 币,货币。春秋战国时期流通的是铜铸币,但各国货币形式并不统一,主要有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C. 敝邑,在文中意为敝国,称“敝”本已是谦称,楚国使者不称“敝国”而称“敝邑”,是有意在韩王面前谦卑恭敬。D. 韩朋,即公仲朋,“公子”“公孙”“公仲”等表示出自公族(诸侯或君王的宗族),故能以国号加名来指称某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韩浊泽之战,韩国陷入危境。公仲朋提出向秦割地求和并与秦联合伐楚的意见,这样就可以把祸患转嫁给楚国。B. 陈轸对天下形势分析透彻,认为

5、楚国才是秦国的真正目标,一旦楚国做出援救韩国的姿态,楚国的危机就过去了。C. 陈轸善于分化瓦解敌人,对已然与秦国结盟的韩国施以利益诱惑,拉拢腐蚀,化敌为友,最终摧垮敌方联盟。D. 公仲朋和陈轸智谋本不相上下,但楚王虚心纳言,而韩王拒不听谏,贪小而失大。作为谋臣,公仲朋也是无奈。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2)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14. 公仲朋反对韩王与楚交好而绝和于秦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B【解析】句意:秦国想攻伐我国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城市,其财富可以增加兵饷,秦韩两国合兵向

6、南,秦国多年梦寐以求的事今天已经实现了,楚国必然会被进攻。“秦之欲伐我”是“久”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C;“秦韩”是“并兵南向”的主语,所以应在“秦”前面断开,排除D。11. B【解析】A.正确。“隳名城,杀豪杰”中“名城”解释为“著名城邑”;句意:毁坏(六国)的名城,屠杀(六国)的豪杰。B.“币,货币”错误。币,泛指车马皮帛玉器等礼物,并非货币。12. C【解析】“对已然与秦国结盟的韩国”错误。由原文“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韩王大说,乃止公仲”以及“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可知,只是韩国表达了向秦求和结盟的意愿,尚未正式结盟。13. (1)盟国是不能依靠的,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

7、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2)这样秦、韩两国不团结,即使兵临楚国,楚国也不会有太大的危险。【解析】(1)“与国”,盟国;“恃”,依靠,依赖;“因”,通过;“为和于秦”,状语后置,向秦国求和。(2)“是”,这样;“虽”,即使;“病”,困顿,危险。14. 秦国实力压境,楚国不过假意相救,绝秦友楚并不明智;楚、韩并无交情又非反秦盟友,楚言救韩实乃陈轸破坏秦、韩和盟的计谋;韩已遣使告秦欲讲和,又出尔反尔,这是欺骗、得罪秦国。【解析】由原文“夫以实苦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可知,秦国实力压境,楚国不过假意相救,绝秦友楚并不明智;由原文“且楚、韩

8、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可知,楚、韩并无交情又非反秦盟友,楚言救韩实乃陈轸破坏秦、韩和盟的计谋;由原文“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可知,韩已遣使告秦欲讲和,又出尔反尔,这是欺骗、得罪秦国。【参考译文】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告急。公仲朋对韩王说:“盟国不能依靠,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送给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是以一换二的计策。”韩王说:“好。”于是就为公仲朋出行做准备,将到西方同秦国讲和。楚王听此消息,大为恐慌,马上召见陈轸并告诉了他。陈轸说:“秦国想攻伐我国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

9、韩国一座大城市,其财富可以增加兵饷,秦韩两国合兵向南,秦国多年梦寐以求的事今天已经实现了,楚国必然会被进攻。大王要听从我的意见,在全国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使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它。韩国如果不能听从我们,一定会感激大王,绝不会联兵而来。这样秦韩两国不和,秦兵虽然来到,楚国不会遭受大的损失。韩国如果能够听从我们,同秦国决裂,秦国必然大怒,因而痛恨韩国。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一定不恭敬。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疲惫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楚王非常高兴,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

10、救韩国,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让使者对韩王说:“敝国虽小,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希望贵国随心所欲地对付秦国,敝国为韩国将不惜牺牲一切地进行帮助。”韩王十分高兴,便停止公仲朋使秦。公仲朋说:“不行。采取行动使我们吃苦头的是秦国,用虚假的名义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何况楚韩两国不是兄弟国家,又不是预先约定共谋攻打秦国的,情况是秦国要攻打楚国,楚国这才发兵声言援救韩国的,这一定是陈轸的阴谋。再说大王已经派人通知秦国了,如今使者不去,是欺骗秦国。忽视强秦的灾祸,却听信楚国的谋臣,大王一定要后悔的了。”韩王不听从,就同秦国

11、停止讲和。秦国果然大怒,发兵与韩国交战于岸门。楚国的救兵不到,韩国大败。韩国的军队并不弱小,人民并不愚昧,可是军队被秦国俘获,谋略被楚国耻笑,是因为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采纳公仲朋的计策啊。(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

12、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

13、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B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C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D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11对文中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连横,

14、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指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B“期年”与“期年之后,虽欲言”(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期”字含义相同。C乘,古代一车两马为一乘。百乘一般指兵车一百辆,文中意在突出苏秦的显贵。D“谢”的含义丰富,其中之一为“道歉、谢罪”,文本中的“谢”字也是这个含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向秦王讲述连横之说时,应该是自信满满的,但秦王对他的主张并不感兴趣,委婉地拒绝了苏秦。B苏秦回到故乡,但家人并不欢迎他,甚至父母都不愿和他讲话,他认为这都是秦国的过错。C从秦国回来之后,苏秦没有意志消沉,他认为只有变得更强大,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出人头地。D

15、等苏秦功成名就之后,除了妻子依然斜着眼睛表示不屑,其他家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资用乏绝,去秦而归。(2)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14苏秦最终实现了自己封侯拜相的理想,请简要说明他能实现理想的原因。【答案】10B 11C 12D 13(1)游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被推行,苏秦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2)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使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14他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他勤奋刻苦,实现理想不靠空想。他的合纵主张符合六国的共同利益。10句意:找到了姜太

16、公的阴符兵书,埋头诵读,反复挑选其中重要的内容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得太公”和“伏而诵之”两句都省略主语“苏秦”,属于相同结构的谓语宾语句式,应在“伏”前断开,排除CD;“其股”作“引锥自刺”的宾语,中间不能分开,排除A。故选B。11C.“古代一车两马为一乘”错误,古代四马一车为一乘。故选C。12D.“除了妻子依然斜着眼睛表示不屑”错误。原文“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表明妻子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故选D。13(1)第一个“说”,游说;“书”,奏折;“十”,泛指数目多;“资用”,钱财;“去”,离开。(1)“

17、隆”,显赫尊荣;“镒”,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毂”,本意是指车轮中心的圆木,周围与车辐的一端相接,中有圆孔,可以插轴,借指车轮或车;“炫熿”,显耀,闪耀。14“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苏秦在游说秦王的过程中表现了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苏秦不仅有梦想,而且为实现梦想勤奋刻苦,实现理想不靠空想;“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他的合纵主张符合六国的共同利益。译文: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

18、,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几百两铜(战国时代黄金指铜))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

19、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阴符兵书,埋头诵读,反复挑选其中重要的内容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于是在宫殿之下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壁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万镒的黄金为他所使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

20、、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

21、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

22、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

23、。明日鼓之,宜阳拔。(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11对文中下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B“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24、,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C“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甘茂于是主动请求出使魏国,与魏结盟共同讨伐韩国。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

25、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2)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14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答案】:(1)C(2)C(3)C(4)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当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单于召集会见苏武的下属,除去以前已经投降的和死去的,随苏武回汉朝的总共九人。(5)制定联魏攻韩的计策,为秦国获取利益。审时度势,制定盟约,防止秦武王反悔。顶住压力,重赏士兵,振奋士气,攻取宜阳。译文:秦武王

26、对甘茂说:“我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来窥视周王朝的统治,我死后就可以永垂不朽了。”甘茂说:“我要求出使魏国,与他们相约共同攻打韩国。”于是,武王派亲信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武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暂时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把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秦邑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为什么暂时不进攻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间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了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疾和公孙衍

27、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从前,曾子在费地,费地有个与曾子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跑来说:曾子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便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怀疑他,就使曾参的母亲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那样,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人,我恐怕大王是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扔掉梭子逃跑的。”武王说:“我不听信别

28、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和甘茂在息壤订立盟约。后来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不能攻下,于是樗里疾和公孙衍二人就在武王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恰当,武王打算听信他们的意见了,因而特别召回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对武王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也说:“是啊!”于是调动全部兵力,支持甘茂继续进攻。宜阳没有攻下,秦兵已死伤甚众,甘茂准备停战。楚人左成对甘茂说:“您在国内受到樗里疾、公孙衍二人的攻击,在国外又与韩倗结怨,如果您不能建立战功,就会走投无路了。”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连续三次擂鼓进军,但士兵仍然不前进。秦国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研究军事和兵法,就会陷入绝大的困境。”甘茂说:“我是

29、一个寄居在秦国而现在当上了秦国左丞相的人。现在宜阳攻不下,在国内又有公孙衍、樗里疾百般阻挠,国外有韩倗大力抵抗,陷我于困境。这是我的末日到了!明天让我再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甘茂拿出自己的钱来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便被攻下了。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

30、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以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

31、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选自战国策秦策)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B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C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

32、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D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11对文中下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魏绝南阳”中的“绝”是“断绝”之意,和劝学中“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不同。B“秦益强富厚”中的“益”是“更加”之意,和师说中的“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的“益”意思相同。C“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中“敝”与成语“敝帚自珍”中的“敝”意思相同,都是指 “疲惫,困乏”之意。D“顾争于戎狄”中的“顾”和“三顾茅庐”中的“顾”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以“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

33、前”一句交待了事件的起因,继之双方互陈观点。最后以定蜀的结果对双方看法的高下作了最后的裁定。B张仪正面论证伐韩之利后,再从反面论证伐蜀之弊。蜀地偏僻,戎狄之长,荒远贫瘠。胜了,“不足以成名”;取地,“不足以为利”。无名无利,且“敝兵劳众”,其弊大矣。并认为伐蜀将会毁了王业。C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出兵进攻蜀国。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D司马错认为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然而朝政却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就像驱使豺狼追逐羊群一般。13把文中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

34、去王业远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14针对张仪之论,司马错斩钉截铁地用“不然”二字进行反驳,请概括他的理由。(3分)【答案】10B 11C12B13现在三川之地和周室,就是天下争名的朝堂争利的集市,而大王不在这里争夺,反而要与夷狄争夺,这离帝王之业太远了!所以攻取一国,但天下却不认为我们残暴;获得蜀国的全部资财,各国诸侯不认为我们贪婪。14秦地小,民贫,尚不具备成就王业的条件。蜀有桀、纣之乱,易攻易伐,一举数得,既有利又师出有名。伐韩未必有利,又有挟天子的恶名,势必迫使各诸侯国联合抗秦,使秦处于危险的境地。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苏秦为楚合从,说韩

35、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洧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欲西面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过此者矣。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且夫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

36、着之韩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死,必不能事秦。今主君以楚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趺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

37、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名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孟贲是周朝时期的著名勇士,乌获是战国时秦国的大力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人B.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

38、前功/而后更受其祸/C,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D,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11.下列对文中下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合从,苏秦游说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策略。秦在西,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B.交臂,与“失之交臂”“交臂”的意思不同,在这里有因降服而恭敬的意思。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用来泛称国家,文中意思为后者。D.幸,指对方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与“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中的“幸”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秦认

39、为凭着韩国的强大,却想向秦国称臣,给秦王修筑行宫,接受封赏,春秋两季向秦进贡祭品,会被天下人耻笑。B.苏秦认为韩国像臣子一样服从秦国,韩王就会有做“牛后”的丑名,韩王听后非常惭愧,按住手中的宝剑,仰天叹息。C.张仪认为韩国的土地纵横不足九百里,面积有限,粮食出产不足,如果收成不好,百姓就连酒糟和谷皮都吃不上。D.张仪认为违背秦国、顺从楚国的做法,会导致韩国的灭亡,如果能够归顺秦国,会转祸为福,这样做对韩国有利。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4分)(2)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4分)14.张仪劝说韩王

40、采用了怎样的游说策略?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10.C 11.D 12.B 13.(1)拿着有限的土地去迎合那无止境的贪欲,这就是所说的(自己去)购买怨恨和灾祸啊。 (“逆”1分、“市”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就和把千钧的重量压在鸟蛋上没有不同,一定不能幸免。(“无以异于”1分,“集”1分、“幸”1分、句意1分) 14.弱化韩国的实力瓦解其斗志 批驳合从,威逼韩王臣服。(评分标准:1点1分,共3分)【译文】苏秦为楚国组织合纵联盟,游说韩王说:“韩国北面有巩地、洛邑、成皋这样坚固的边城,西面有宜阳、常阪这样的关塞,东面有宛地、穰地和洧水,南面有陉山,土地纵横千里,士兵几十万。天下

41、的强弓劲弩,都是韩国的产物,凭着韩国士兵的勇敢,穿上坚固的铠甲,脚踏强劲的弩弓,佩戴锋利的宝剑,一个人抵挡上百人,不在话下。凭着韩国的强大和大王您的贤明,竟然想要投向西方服事秦国,自称是秦国东方的属国,给秦王修筑行宫,接受封赏,春秋两季向秦进贡祭品,拱手臣服,使整个国家蒙受耻辱以致被天下人耻笑,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问题了。所以希望大王您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大王如果屈服于秦国,秦一定会索取宜阳、成皋。今年把土地献给它,明年又会得寸进尺,要求更多的土地。给它吧,又没有那么多来满足它;不给吧,就前功尽弃,以后遭受秦国侵害。况且大王的土地有穷尽,而秦国的贪欲却没有止境。拿着有限的土地去迎合那无止境的贪欲,这

42、就是说自己去购买怨恨和灾祸啊。我听俗语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现在大王您如果投向西方,拱手屈服,像臣子一样服从秦国,这跟做牛后又有什么区别呢?以大王您的贤能,又拥有这么强大的军队,却有做牛后的丑名,我私下里为您感到惭愧。”韩王气得脸色大变,挥起胳膊,按住手中的宝剑,仰天叹息:“我就算是死了,也一定不屈服于秦国。现在多亏先生把楚王的教诲告诉我,那么请允许我让全国上下听从吩咐。”张仪为秦国连横游说韩王说:“韩国出产的粮食不是麦子就是豆子;如果哪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连酒糟和谷皮吃不上。土地纵横不到九百里,粮食储备也不够吃两年。估计大王的兵力总共不到三十万,其中连杂役和苦力也算在内了。而秦国的军队有百余万

43、,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秦国战马优良,士兵众多,马的前蹄飞腾,后蹄猛蹬, 速度快到前后蹄之间一跃可以跨过三寻的,不可胜数。秦国的士兵与山东六国的士兵相比,犹如勇士和懦夫相比;用重兵压服六国,就像大力士乌获对付婴儿一般容易。用孟贲和乌获这样的勇士去攻打不驯服的弱国,就和把千钧的重量压在鸟蛋上没有不同,肯定不能幸免。各国诸侯根本不考虑自己兵力弱、粮食少的现状,却听信鼓吹合纵者的甜言蜜语,合纵家们结党营私相互掩饰,都说什么:听从我的计谋就可以雄霸天下了。却并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只听信一时的空话,连累君主,这太严重了。大王如果不归顺秦国,秦必定发兵占领宜阳,断绝韩国上党的交通;东进夺取成皋和宜阳,那大

44、王就将失去鸿台宫、桑林苑。秦军封锁成皋、截断上党,那大王的国土岂不是被分割开来了?先归顺秦国就能安全,否则就会招来祸患。那种正在制造灾祸却又想得到好报,计谋浅陋而结怨太深,违背秦国去顺从楚国的做法,哪能不灭亡呢?所以替大王您考虑,不如归顺秦国。韩王说:“幸承您的教诲,我愿意让韩国做秦国的一个郡县,修建秦王行宫,春秋助祭,作东方的藩臣,并将宜阳献给秦国。”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公何患于齐?”蓝诸君曰:“齐强,万乘之国,耻与中

45、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张登曰:“请令燕、赵固辅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蓝诸君曰:“此所欲也。”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可,乃行之。”蓝诸君曰:“愿闻其说。”登曰:“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道奈何?”蓝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张登曰:“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

46、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已据也,今齐之辞云“即佐王”,中山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蓝诸君曰:“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张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辞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以积厚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已亲之也。”虽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君曰:“善。”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节选自:战国策中山与燕赵为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47、,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B.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C.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D.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11对文中下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举趾”意为抬脚,与诗经“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义,文中指中山君亲自前往拜见齐王的事情。B.“千乘”即一千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千乘之国”指春秋时期中等实力的诸侯国。C“吾恐其不吾据也”中的“据”与谏逐客书中“东据成皋之险”中的“据”意思不同。D.“孤”是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比如本文“孤何得无废”中的“孤”是中山君的自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国不能接受中山称王这件事,因为从实力角度看觉得中山不配与自己比肩,于是希望通过贿赂燕、赵两国的方式让他们一起出兵攻打中山。B.蓝诸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二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3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战国策》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