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20232023年年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新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目 录考点帮必备知识通关考点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点2 手工业的发展考点3 商业的发展考点4“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目 录考法帮解题能力提升考法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法2 手工业的发展考法3 商业的发展考法4 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法5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知考法命题扫描目 录考法帮解题能力提升情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探情境创新应用目 录素养1 运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解读古代中国以农耕为基础的 经济形态 素养2 运用历史解释认识“天朝上国”观念下官府控制的对外 贸易 高分帮“双一流”名校冲刺明素养
2、知识贯通目 录 高分帮“双一流”名校冲刺研析1 古代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精耕细作育思维材料研析研析2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高光时段:宋、明时期研析3 商业版图的扩大与萎缩:明清时期的中外贸易 考情解读考情解读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农业的劳作方式2019全国卷,T27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2020全国卷,T262017海南高考,T6历史解释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2020天津高考,T1历史解释古代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及作用2020全国卷,T25历史解释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2017全国卷
3、,T262018北京高考,T13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手工业的发展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2018全国卷,T26历史解释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及特点2020全国卷,T27历史解释古代手工业品的传播2019北京高考,T12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手工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018全国卷,T24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考情解读考情解读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商业的发展 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区域性差异2016全国卷,T302020北京高考,T4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2019全国卷,T272020海南高考,T4
4、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古代商业发展的影响2020全国卷,T24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2019全国卷,T27历史解释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赋税政策的影响2018全国卷,T25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西汉政府对经济的控制2020山东高考,T2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宋代地方官员的重农抑商思想2019北京高考,T14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知识体系构知识体系构建建 时空坐标通时空坐标通览览考点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点2 手工业的发展考点3 商业的发展考点4“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考点帮必备知识通关 考点1 农业的主要
5、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发达的古代农业耕作模式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商周时期)铁犁牛耕(春秋战国)。生产工具铁犁:耦犁(东汉)曲辕犁(隋唐)。至此,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并为后世沿用。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北方旱地)、耕耙(南方水田)。耕作制度a.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b.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水利灌溉2016江苏高考第3题水利工程:战国时期出现了都江堰和郑国渠,汉朝有漕渠、白渠、龙首渠等。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劳作方式商周时期:
6、井田制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及以后a.个体农耕出现,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租佃制下,佃农耕种地主土地,交纳地租,地主与佃农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c.庄园经济(大地主田庄):田庄劳动者(既有佃农,也有无人身自由的劳动者)集体劳动,与田庄主人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2016全国卷第25题思维拓展明至清前中期,中国普遍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农业生产进一步向精耕细作化发展。美洲新大陆的许多作物被引进中国,对中国的农作物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二、土地制度高频点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历史
7、时期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一切土地归国家(国王)所有;国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可以再分封,但不许买卖;在贵族封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2019江苏高考第1题历史时期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掌握土地):屯田制。如曹魏时期的军屯、民屯,即让士兵和农民垦种,以取得军队给养和税粮;明代的商屯,即盐商在边境屯垦以纳粮换取盐引。2020全国卷第25题均田制(北魏到唐前期)。为保障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而实行。皇田、王庄。宫廷有关部门掌管土
8、地,用于君主私人开支。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个体农民拥有少量土地;需要交纳赋税,服兵役和徭役,是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主要来源。2.古代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原因、过程与特点(1)原因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税制改革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化。(2)过程春秋时期 井田制开始崩溃,私有制开始产生。表现:公田被抛荒,私田成为私有土地。税制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战国时期私有制正式确立。标志:秦国商鞅变法“除井田,民得买卖”。(3)特点土地私人所有且允许买卖或转让,这使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
9、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封建国家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思维拓展 认识土地兼并问题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危害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加剧贫富分化,使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安定,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徭役的征派。解决方式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如北魏到隋唐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等,使土地兼并状况得到一定的缓解。认识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利于大型农具和先进耕作技术的推广;但在封建社会,土地
10、兼并问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最多只能缓解,因为封建国家不可能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图解历史 农业文明下的封建秩序三、小农经济1.产生条件(1)生产力: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2)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农民自身: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4)政府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重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2.特点2018天津高考第12题第(2)问(1)组织形式的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一家一户,分散经营。(2)经营过程的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可以实现自给自足。(3)生产工艺的精细性:土地有限,投入人力、时间较多,耕作技术相
11、对发达,单位产值较高。(4)生产目的的封闭性:生产只是为了满足家庭单位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纳税,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合作。(5)生产水平的落后性:生产规模小、生产工具相对简单,生产力发展较慢。(6)生产单位的脆弱性:收成有限,转迁不便,易受天灾人祸影响而破产。概念辨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相对立,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佃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指拥有部分土
12、地,以个体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经济形式,是小农经济的一种形式。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综上所述,自然经济侧重于生产目的,小农经济侧重于经营规模,自耕农经济侧重于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三者都具有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的特征。易错警示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事实上,在封建制度下,农民生活得非常艰辛,受到封建政府沉重的压迫,还受到战争、动乱和自然灾害等的威胁。3.地位(1)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经济基础。(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安危。(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
13、占主导地位。名师提醒 农产品的商品化2017海南高考第6题农产品的商品化,主要指的是经济作物的种植。唐朝以前,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典型。元朝时,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朝时推向江北。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烟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化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和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影响(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其发展,故加强中央集权成为历代政府要解决的重大政治课题。(2)经济:小农
14、经济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充当着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3)政策:脆弱的小农经济要求政府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因此,历代政府基本沿用“重农抑商”政策。(4)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学等领域,这使古代中国的科技具有实用性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缓慢也导致古代中国的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5)文学艺术:很多文学艺术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憧憬的生活,如桃花源记天仙配等。(6)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也是“重男轻女”思想产生和流传的重要原因;另外,重视邻里和睦等
15、观念也深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图解历史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四、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新教材知识1.演变(1)编户齐民制度:西汉开始实行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被载入户籍的百姓要承担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2)租调制:北魏均田制下,受田的农民每年须交纳一定数量的谷物,叫作租;交纳定量的帛(绢)或布,叫作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3)租庸调制:唐朝规定除租、调外,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4)两税法:唐中期开始实行。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5)一条鞭法:明朝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
16、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6)摊丁入亩(即地丁银制):清前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2.演变趋势(1)税收形态: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2)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逐渐取消。(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五、经济重心的转移1.原因: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南迁,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有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历程:就整个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经济重心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步转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加快;唐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7、。3.影响: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趋向平衡;促使南方沿海城市迅速发展,导致商路中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提升了南方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人才分布变化明显;使国家税收由倚重北方转变为倚重南方;江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017全国卷第26题 考点2 手工业的发展一、手工业的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经营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地位评价官营手工业2020全国卷第27题官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军用品、皇室和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上流通。明中叶以前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资金雄厚,规模经营,管理严格,分工细密,技术水平较高。但产品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弊端丛生。民营手工业2018全国卷第2
18、6题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供民间消费。在市场上流通。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兴起,成为手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成分。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中孕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与农业相结合,稳定了小农经济。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思维拓展 田庄手工业 田庄是汉代出现的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由豪强地主控制。田庄内实行统一管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自给自足,但同外部市场存在一定的商品贸易。因此田庄手工业既具有家庭手工业的性质,又具有私营手工业的性质。中国古代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
19、织的小农经济具有自足性,因此,广大农民对市场上供应的商品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规模大、技术精,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其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营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概念解读 “匠户”与“匠籍”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西周时期,官府设工官管理手工业,手工业者在职业上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唐代时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时匠户常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元代时,政府将工匠编入专门的“匠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工匠不得脱籍改业,必须世代相袭,承
20、担指定的工役。这样,统治者就可以十分方便地征调各类工匠。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的束缚。明代时,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工匠除分班定期服役外,其余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政府宣布废除“匠籍”,工匠获得自由身份。二、手工业的成就1.纺织业2019北京高考第12题丝织业 地位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 已学会养蚕缫丝。商周时期 丝织技艺进步、品种丰富、花色图案精美,出现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汉丝绸外销,丝绸之路形成,中国被称为“丝国”。唐出现缂丝技艺;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丝织
21、品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宋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成为丝织业中心。明中后期丝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缎成为清朝丝织品代表。棉纺织业发展概况宋末元初以来,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迅速向内地扩展。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推动我国棉纺织业发展。元明时,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百姓的主要衣料。概念解读 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是封建社会末期在商品经济比较繁荣的地区局部出现的以工场生产和雇佣劳动为特征的一种现象。学界普遍认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清朝末期基本停滞。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2、在13、14世纪,当时出现了新的租地农场、手工工场经营模式。农场主、工场主使用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需求进行生产。2.制瓷业(1)发展历程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出现青瓷。北朝:出现白瓷。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首创釉下彩绘;出现秘色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元代:出现成熟青花瓷,瓷艺术和绘画艺术相结合。明清时期:明朝时,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佳;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顶峰;中外闻名的珐琅彩出现。(2)出口概况开始:至迟从唐代起。影
23、响: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传入世界:17世纪,风靡欧洲;18世纪,遍销全世界。3.冶金业(1)青铜铸造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这一时期的青铜器数量多、种类齐备、铸造技艺精湛,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青铜器主要供贵族使用,较少用于农业。(2)冶铁业:春秋时期,铁器时代到来。冶铁技术的进步:春秋生铁冶炼和块炼铁;西汉淬火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南北朝发明灌钢法。冶金燃料的发展:煤(汉代开始、北宋普遍)焦炭(南宋末年开始)。三、手工业的特点1.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朝中后期出现使用雇佣劳动的手工工场。3.官营
24、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4.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5.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6.农业与手工业紧密结合,手工业的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7.手工业技术具有显著的封闭性特征。名师提醒手工业技术具有封闭性特征的原因1.手工业技术的创造主体是一些富有经验、心灵手巧的工匠,他们的技术大都是经验型而非理论型,这限制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播。2.历史上工匠技术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一般只在家族内传承,这也限制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播与发展。3.唐宋以来行会的出现与发展,为手工业技术的传播又添一道枷锁。考点3 商业的发展一、商业概况高频点商朝出现了专门
25、从事商品交换的独立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城以及周边地区;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西周“工商食官”,商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私商逐渐兴起。秦朝统一货币、车轨、度量衡,全国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加强。汉朝汉初,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汉武帝严格限制国内商业发展。商运活跃,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兴盛;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发展成著名的商业中心。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使商业贸易逐渐兴盛;农村集市贸易兴起;柜坊和飞钱问世;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成为大都会。宋元时期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坊市制度逐步瓦解;商业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兴盛;出现了纸币交
26、子、会子;海外贸易发达;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2020海南高考第4题,2015北京高考第14题明清时期商业繁荣,专业化的商业市镇涌现;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地域性商帮形成;白银大量流入,货币经济占主导。2019全国卷第27题,2018北京高考第15题概念解读 工商食官 “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二、货币的发展1.发展历程(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
27、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演变。秦统一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圆形方孔半两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汉武帝收回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再书写重量。(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演变。北宋四川地区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仅是我国最早
28、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演变。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光绪年间,政府已开始向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2.发展的原因及货币的地位2020全国卷第24题(1)原因: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使产品交换日益频繁;统治者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商业贸易的日益发展,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2)地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思维拓展 纸币在中国古代难以流通的原因 宋元明清时期政府都发行过纸币,但均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人们只看到它的好处,而没有看到发行它应当具备的条件。政府发行纸币的目的应该定
29、位于方便商品流通、活跃和完善金融市场,而不是解决财政困难或者聚财敛财。纸币的发行程序应当极为严格,发行额度应当经过科学计算。滥发纸币其实是把其变成了一种面向整个社会的强迫性公债,必然使其失去信誉,进而引发通货膨胀和金融市场的混乱。三、城市的发展1.“城”“市”概念2.城市的特点(1)从周至唐:县治以上设交易场所市;商业受官府严格限制;坊市严格分开;交易时间受到严格限制;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交通枢纽。(2)宋元时期:坊市界限和交易时间限制被打破;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3)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城市的生产性
30、、专业性、商业性功能增强。3.城市的变化规律(1)从兴起原因看,唐朝以前城市多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唐朝以后以工商业发展为基础的商业都市兴起。(2)从城市功能看,政治功能相对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3)从政府管理看,政府逐渐放宽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如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还出现了早市、夜市。(4)从地域分布看,战国至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唐朝以后,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都市数量逐渐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5)从城市布局看,城市建设出现中轴线,体现了权力至上的设计理念。(6)从影响看,市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西汉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两
31、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中国同亚非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政府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特点:以朝贡贸易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闭关锁国、贸易萎缩。3.影响(1)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海外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认同与融合,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
32、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2)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贸易形态助长了封建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以至于近代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五、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活动场所由城市向农村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专业性市镇;先是固定时间、场所,到后来打破时空限制。交易内容先以贩运及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交易媒介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到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流通领域商品最初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逐渐出现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商人组织由最初的亲缘关系组织发
33、展为地缘关系组织和业缘关系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商人地位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贸易空间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商业发展的影响高频点1.对城市: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性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与壮大。2.对封建统治: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中心);封建社会中期,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都
34、城是商业中心,商业税收比重逐渐增加);封建社会末期,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和文学艺术作品出现)。2017全国卷第27题 3.对经济发展:刺激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4.对思想观念: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重农抑商”等传统观念发出了挑战(如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5.对文学艺术:促进了文学艺术的世俗化(如唐代传奇、宋代话本、明清小说)。考点4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及产生: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沿用这种政策。2.原因(1)根源:封建经济的
35、必然产物,生产力水平不高的表现。(2)其他原因:维护封建社会物质基础的需要;商业具有不稳定性,商人流动性大,与统治者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相矛盾;儒家“重义轻利”,法家贬斥商人;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3.主要表现(1)重农:奖励农耕,劝课农桑,轻徭薄赋;抑制土地兼并;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2)抑商:实行专卖制度,限制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2020山东高考第2题4.影响(1)封建社会初期及新王朝建立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
36、的繁荣,巩固了封建统治。(2)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成长,阻碍了社会进步。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海禁”闭关锁国基本含义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原因 根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主观:统治者盲目自大、狭隘的民族观念。明清统治者担心海外敌对势力危及统治。西方殖民主义势力逐渐增强。表现禁止商民私自出海贸易,将沿海居民内迁。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实质 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中的体现。影响积极:有利于防范海外敌对势力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消极: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
37、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形成了虚骄狂妄的心理,统治者闭目塞听、观念落后。名师提醒1.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如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根据当时的国情不断调整的,如明后期开放海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宣布解除海禁。考法帮解题能力提升考法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考法2 手工业的发展考法3 商业的发展考法4 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法5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情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探情境创新应用知考法命题扫描 考法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命题透视 近几年高考集中考查古代
38、中国农业经济的阶段性发展,尤其关注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变化、土地私有制和租佃制度的发展历程、封建生产关系的加强与松动等,多设置新情境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型一般为选择题。需注意的是,近两年高考增加了对劳动教育的考查,考生复习备考时要多加关注。已考视角预测视角1.古代中国农业的劳作方式2.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3.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4.古代中国土地政策的调整及作用1.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地位和贡献2.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3.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4.古代农业生产体现的劳动价值观示例1 2020全国卷,25,4分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
39、,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析 本题考查曹操实行屯田制的影响。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解决了农民起义、军阀割据造成的田地荒芜和流民问题,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地分离的矛盾,D项符合题意。曹操大力发展屯田,大量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客观上限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屯田与农业商品化无直接联系,B项错误。中原人口南迁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战乱连绵、动荡不安,曹操实行屯田制后这一人口南迁现象有所减少,排除C项。答案 D示例2
40、 2020全国卷,26,4分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解析 本题通过占城稻种植北扩和大、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考查宋代农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江淮两浙诸路种植扩大到北方诸路”“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等信息可知,宋代占城稻种植北扩,大、小麦种植在南方推广,不仅增加了粮食的产量,而且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A项正确。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
41、溉,故B项错误。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但材料体现不出均衡发展,故C项错误。水稻与大、小麦的种植推广能改善民众的饮食结构,但北面南米的饮食结构并未根本改变,D项说法错误。答案 A示例3 2019全国卷,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 本题从乾隆时期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切入,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形式。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
42、时江南农村地区租佃关系蓬勃发展,佃户、佃农形式的个体农耕成为主要生产形式,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土地所有权变更及商品化生产的信息,A、D两项错误;“江南地主”“郡城之富户”控制大量农村土地,农业生产并非无利可图,B项错误。答案 C知识拓展 租佃关系 租佃关系是地主与农民通过租佃契约形成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交纳一定地租,起初交纳的是实物地租。实物地租下,土地种植的收成越多,地主所得就越多,所以地主往往监督、干预佃农的生产经营,佃农基本没有自主权。之后定额地租产生并发展。定额地租下,佃农按契约规定交租,地主不再干预佃农的生产经营,佃农因此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提高了生产积极
43、性,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明末清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居地主逐步从农业生产领域退出,减少对农业生产的介入,把自己手中拥有的“地亩山场”等生产资料交给佃户打理经营,从而出现了上述材料中租佃关系变动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了封建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考法2 手工业的发展命题透视 近几年高考对古代手工业的考查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古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影响、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及特点、手工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复习备考时要重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手工业的发展史以及古代手工业品体现的艺术之美。已考视角预测视角1.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2.官营手工业
44、的发展状况及特点3.古代手工业品的传播4.手工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地位2.古代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3.民营手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与“丝绸之路”的联系示例4 2020全国卷,27,4分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根据材料可知,明中叶后匠户需在市场上出售其生产的产品换取银两以交纳匠银,成为事实上的私营手工业者,且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
45、地位遭到削弱,故D项正确,C项错误。明中叶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但并不是唯一的货币,没有取代其他货币,故A项错误。明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雇佣劳动并未发展为主要的用工方式,故B项错误。答案 D 考法3 商业的发展命题透视 商业的发展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高考常考查社会转型时期(如春秋战国时期、唐宋及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商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等。备考时要重点把握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已考视角预测视角1.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区域性差异2.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区位、政策因
46、素等)3.古代商业发展的影响(对等级秩序、货币演变等的影响)4.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1.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的逆势发展2.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3.社会观念变化、文化发展与商业发展的相互作用4.商业市镇的发展示例5 2020全国卷,24,4分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货币形制的演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两个关键信息“形制变化”“共同原因”。从商周贝币到汉五铢钱,货币形制的演变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信用、便利、数量的需要,B项符合题意。商周贝币流行时期铸铁技术尚未出现,
47、而汉五铢钱为铜币,排除A项。货币形制的演变与审美观念有关,但不是图示货币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分裂割据,D项排除。答案 B示例6 2019全国卷,27,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解析 本题从明朝中后期地区间商业贸易切入,考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棉花被江淮商人收购后,在江南织成布,之后棉布又被卖回山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不同地
48、区的经济具有差异性,故D项正确。运河运输是隋唐以后重要的交通方式,故A项错误。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经济特色,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非土地制度调整的产物,与货币制度改变没有关系,故B、C两项错误。答案 D名师点拨古代商业的发展历来是高考命题的热点,本题涉及农业、商业、手工业的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值得重视。另外,还要注意在抑商思想下,古代商业仍然取得了发展,出现逆势发展的现象。考法4 经济重心的南移命题透视 本知识点是近几年高考中的重要考点。高考常通过文字、图片、数据统计表等考查经济重心的南移及其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备考时要注意不同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表
49、现,以及南北方经济的相互交流。已考视角预测视角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2.经济重心南移与国家赋税政策的调整示例7 2017全国卷,26,4分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 本题从唐中期南方人的喝茶习俗为北方人接受切入,考查经济发展对生活习俗的影响。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南茶北运开始的时间,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
50、习惯趋于一致的结论,B项错误;由“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以得出南方经济文化的影响力上升,C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D项错误。答案 C名师点拨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的一次巨大变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从20世纪 30年代开始,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许多讨论,但在许多重要问题上(如何时形成、何时南移、为何南移等)仍未达成一致。考法5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命题透视 重农抑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复习备考时要多关注不同时期商业政策的调整及商业的发展情况,如汉代的抑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