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 3 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选择题 1 (2017 淄博三模 )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 “ 位卑权重 ” 的原则。这种做法 ( )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 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 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 “ 位卑权重 ” 的原则,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 A 项正确;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的监察制度的效果,故 C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监
2、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作用,故 D 项错误。 2 (2017 昆明一中第八次高考适应性训练, 25)“ 位卑权重、位高权轻 ” 是中国古代设置官吏的重要原则,对品级较低者委以重任便于控制。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 A秦始皇时期的 “ 三公 ” B汉武帝时期的 “ 中朝 ” C唐太宗时期的 “ 三省 ” D宋太祖时期的 “ 二府 ”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 “ 三公 ” 位高权重,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西汉时期的 “ 中朝 ” 指汉武帝任用自己身边的侍从担任中朝决策机构,体现了 “ 位 卑权重 ” ,三公九卿转变成了 “ 外朝 ” 执行机构,属于 “ 位高
3、权轻 ” ,故 B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拥有实权,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宋朝的 “ 二府 ” 属于 “ 位高权重 ” ,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 3 (2017 内江五模, 25)汉书 武帝纪载: “ 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 ” 汉仪载: “ 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 ” 材料表明 ( ) A汉朝的封国制与周朝分封制相比较有一定变化 B刺史行使在地方的察举权 C刺史出现对丞相权力有一定的牵制作用 D造成刺史滥用职 权干预地方的现象产生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 “ 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奉诏六条察州
4、 ” 说明汉代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这与周朝的分封制有所不同,故 A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在地方行使的是监察权,故 B 项错误;【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因而对相权没有牵制作用,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刺史滥用职权的现象,故 D 项错误。 4 (2018 保定一模, 26)三国志 卢毓传记载:卢毓于曹魏之时两为吏部尚书,前后历五、六年, “ 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 ” 。这表明当时选官制度 ( ) A较好地 反映了民意 B仍以德才为主要标准 C受世家大族影响较大 D被科举制取代具有必然性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5、范围有限,不能较好地反映民意,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 “ 及选举,先举性行,而后言才 ” 得出当时选官制度仍以德才为主要标准,故 B 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可知 “ 受世家大族影响较大 ” 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当时选官制度的进步性,不能体现被科举制取代的必然性,故 D 项错误。 5 (2017 孝义三模, 25)唐代科举制规定:凡在礼部考中进士者,均须在吏部再考一次,主要考 “ 身、 言、书、判 ” 。 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 ) A重视选拔法律人才 B注重官员的综合素质 C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D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法律仅是对官员 “ 判 ” 方面的要
6、求,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 “ 身、言、书、判 ” ,吏部注重官员综合方面的素质,故 B 项正确;促进文化的繁荣,仅涉及 “ 书 ” 方面的要求,故 C 项错误;经世致用由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故 D 项错误。 6 (2017 临汾二模, 25)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了征兵 18 岁以下体壮者的敕书,但时为门下省给事中的魏征拒不署敕,结果把事情搞黄了。材料主要说 明 ( ) A三省制有利于决策合理 B门下省是三省的核心 C唐太宗对于魏征信任有加 D三省之间分权制衡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只反映出决策过程中门下省的作用,与三省制对决策的影响无关,故 A 项错误;门下省可以对政令封驳,有利于纠正决策的
7、失误,是三省的核心,故 B 项正确;材料魏征拒不署敕唐太宗敕书,没有体现出他们之间的信任,故 C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决策过程中门下省的作用,没有反映出三省之间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7 (2017 洛阳三模, 24)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 可临时【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差遣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这一做法有利于 ( ) A完善中央官制 B加强君主专权 C决策更加科学 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一做法实质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 完善中央官制 ” 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 “ 加强君主专权 ” 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
8、 “ 决策更加科学 ” 不合题意,故 C 项错误; “ 提高行政效率 ” 不合题意,故D 项错误。 8 (2017 天津河北区二模, 1)秦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唐代设御史台,作为独立机构,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形成三省 六部一台。这说明唐代 ( ) A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 B进一步弱化专制 C更加注重分权以加强皇权 D管理体制更完备 答案 C 解析 材料未对秦、唐的官僚机构与官员的数量进行比较,因而无法得出唐朝比秦朝 “ 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 ” 的结论,故 A 项错误;秦至唐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故 B 项错误;秦代御史大夫既具有监察权又具有行政权
9、,而唐代监察权独立,说明唐代 “ 更加注重分权以加强皇权 ” ,故 C 项正确;材料仅对秦、唐监察机构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唐朝 “ 管理体制更完备 ” 的结论,故 D 项错误。 9 (2017 银川二模, 25)唐代御史若进言莅事不当,会被杖责;明代开始实行廷杖制度;而宋朝则无此类事情发生,号称 “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 。由此可知 ( ) A两宋政治远比唐代清明 B宋朝重文轻武特征显著 C宋朝君主集权远逊唐明 D唐明两朝君权更为集中 答案 B 解析 唐代政治清明程度要高于两宋,故 A 项错误;唐朝与明朝均会对谏议官员实行杖责制度,而宋朝无廷杖且 “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 ,说明宋朝重视文人治国
10、,故 B 项正确;宋朝君主集权程度要高于唐朝,故 C 项错误;D 项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 10 (2017 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 )北 宋前期规定:中书令 “ 不与朝政 ” ,中书侍郎 “ 不领省职 ” , “ 但掌册文、覆奏、考帐 ” 。这反映出当时 ( ) A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B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 C三省体制得到了发展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答案 A 解析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与材料中 “ 不与朝政 ” , “ 不领省职 ” 相符,故 A项正确;宋代有中书门下的设置,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也曾经实行以三省长官并为宰相的体制
11、,材料中 “ 中书令 ”“ 中书侍郎 ” 不等于中书省,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 “ 中书令 ”“ 中书侍郎 ” ,未涉及三省体制,故 C 项错误;材料 中 “ 中书令 不与朝政 ” ,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表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故D 项错误。 11 (2018 贵阳一模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大臣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 “ 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 。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B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C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 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答案 A 解析 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 “ 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12、” 属于对宰相权力的削弱,其结果是加强了君主专制,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相位的争夺, 故 B 项错误;监察官员的监察对象是所有官僚,是皇帝监管百官的一种手段,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否定宰相位高权重的事实,故 D 项错误。 12 (2018 全国 100 所名校高考冲刺一, 27)元代,行省实行圆署会议,行省所掌重要政务, “ 事从公议 ” ,且常有 “ 大事集议,众论不齐 ” 等情况。这一做法 ( ) A不利于强化集权 B具有原始民主性 C可减少决策失误 D削弱了行省职权 答案 C 解析 元朝行省制加强了集权,故 A 项错误;材料与原始民主性无关,故 B 项错误; “ 事从公议 ”
13、,且常有 “ 大事集议,众论不齐 ” 等情况,说 明行省有助于集体讨论,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行省职权的削弱,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 (2018 潍坊一模,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 (中书 )、纳言 (门下 ),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永瑢历代职官表 内阁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 朱子语类 材料三 议事已定,德彝 (尚书仆射 )数反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 (中书令 )、杜如晦新用事,皆疏 瑀 (尚书仆射 )而亲德彝, (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 )瑀 不能平 ,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 瑀 与陈叔达 (宰【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相 )忿争于上前, 瑀 、叔达皆坐不敬,免官。 (此后,李世民下旨 ):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辅政体制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辅政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 “ 制衡 ” 与 “ 专制 ” 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