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考点提纲第一单元各具特色的国家 第一课国体与政体1.1国家是什么一、国家的本质1.国家产生: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在原始社会瓦解、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以后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2.国家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它们是国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主权。【特别提醒】主权是指一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决定对内对外政策、处理国内国际一切事务的权力。没有主权也就不能称为国家。3.国家性质:含义: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
2、的阶级本质。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4.国家的本质:国家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国家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5.国家的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如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等。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根本职能)6.民主与专政的关系7.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新型的民主与新型的专政。当今世界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国家。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3、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专政的对象也不同。社会主义民主资本主义民主不同点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绝大多数人民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不同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对大多数的人民实行专政民主的特点不同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虚伪性和欺骗性本质不同人民当家作主资产阶级专政相同点都属于民主政体,都是由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的,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都服务于统治阶级,都具有阶级性。二、认识国体与政体1.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区别: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国家管理形式,主要是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关系。(2)联系:相互作用: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一定的政体服务于
4、一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用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3)一个国家的政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这种变化既包括随着国体的变化而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也包括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变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变化。2.影响政体的因素:除了国体对政体的决定作用,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都是影响政体的因素。3.代议制:(1)含义: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2)原因: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因此,代议制是公民和国
5、家之间的政治纽带,这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1.2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一、人民代表大会制1.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形成: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3.原因:(1)重要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决定着国家的其他具体制度。它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2)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
6、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政治制度。4.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2)既要积极借鉴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成果,又要保持中国特色,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二、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从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及其职权范围看,现代国家大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区别国家元首产生办法经过选举产生由世袭的君主担任国家元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在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中,国家元首没有实权;在总统制共和制国家中,国家元首同时又
7、是政府首脑,有实权在宪法框架内,君主的权力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其职责多是礼仪性的形成原因遵循民主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产物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或对君主制进行改良的产物采用的国家现代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如美国、法国、德国等少数国家采用,但国家政权的实际运行与民主共和制大体相同,如英国、日本等联系都是现代国家所采取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相对于君主专制,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上的巨大进步三、议会制和总统制从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关系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即议会制国家、总统制国家、半总统制国家。1.3政党和利益集团一、政党现代政党内容产生在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
8、定阶段的产物性质有组织的政治团体地位是阶级的领导者主要目标以执政为主要目标。也有些政党致力于推广政治思想、维护政治利益目标体现在政党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体现在其政纲或党章中主要手段参加选举本质属性阶级性政党制度类型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5.政党类型:(1)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类型有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政治,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都无法改变其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欺骗人民大众的根本性质。(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
9、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二、利益集团1.含义:指具有共同利益,向政府或社会提岀诉求,或以合法手段施加压力,借以影响公共政策,以争取其团体利益及其成员利益的社会团体。2.地位:利益集团又称压力团体或倡议团体,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目标:在既有政治体制内进行完全合法的活动,影响政府公共政策,以争取其团体利益及其成员利益4.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游说、宣传、助选、集会游行、司法诉讼。5.作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集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知识拓展】利益集团的类型【特别提示】政党和利益集团的区别政党利益集团主要目标是:掌握政权
10、、统治国家(执政)主要目标是:争取其集团利益及其成员利益争取政权的主要手段:参加选举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游说、宣传、助选、集会游行、司法诉讼等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其方针政策体现在其政纲或党章中具有共同利益第二课国家的结构形式2.1主权统一与政权分层一、国家主权1.含义:国家主权是现代国家得以存在的法理依据,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是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2.重要性:国家主权是一种自主自决的最高权威,没有任何其他权力主体可以对其加以否决事驳回。3.重要体现: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是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国家主权通常以法律形式在宪法中加以规定,对外则国家之
11、间的相互承认。【特别提醒】国家主权对内表现为国家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的独立自主性,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国家主权原则是当代国际法的基石。主权平等是指各国均有平等权利与责任,并为国际社会的平等会员国。主权平等尤其包括:法律地位平等;享有充分主权之固有权利;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之人格;国家之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不得侵犯;有权利自由选择并发展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制度;履行国际义务,并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国家主权如何成立的途径:“宣示说”一国政府宣布其国家主权之时,其国家主权自然形成。“承认说”,一国主权之存在,离不开其他国家的承认。3.主权国家的权利:主权国家依据国际法享有独立权、管辖
12、权、平等权、自卫权等基本权利。二、中央与地方1.国家采取某一结构形式的原因:(1)必要性: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不可能通过唯一的中央政府进行直接的、简单化的、事无巨细的管理。国家之内的行政区划,通常是为了管理上的便利和有效而产生的。(2)影响因素:行政区划的界线和分层,往往需要考虑民族、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军事等诸多因素。2.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划分:(1)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各自行使自身在法定范围内的权力。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权力划分,往往通过国家宪法加以规定。(2)一般而言,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国家秩序与整体发展、军事、外交等国家级事务,地方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各自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社会
13、治安等地方性事务。3.我国行政区划的类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4.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构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划分职权。一方面,地方利益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一部分,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另一方面,在保证中央统一领导的同时,必须考虑地方特殊利益,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拓展:怎样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1)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的全局性利益与地方的局部性利益,国家的全局性问题与地方的区域性问题之间的关系。(2)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关键:发挥两个积极性。(3)中央与地方之间要有
14、分权:中央与地方的适度分权既要实行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又要在中央集中领导下赋予地方必要的自主权力。(4)具体说来,在中央权力配置方面,实行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的权威。在地方权力配置方面,中央赋予地方以处理涉及区域性问题和利益的权力,即凡属地方的问题,由地方政府机关自主安排和处理。2.2单一制和复合制一、单一制和联邦制当今国家的结构形式的基本类型:单一制和复合制(邦联和联邦)。单一制联邦制含义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由若干成员单位组成的联盟国家组成单位按地域划分的普通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央享有最高权力,地方政权被置于中央政权统一领导
15、下联邦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其成员也有某些外交权特征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种法律体系中央与地方分享政治权力、在各自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典型国家中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波兰、蒙古等美国、德国、瑞士、俄罗斯、印度、缅甸、巴西等二、复合制1.联邦制(1)联邦制国家的组成单位:邦国家的组成单位是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2)联邦制国家政体与部分的关系:在联邦制国家中,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权限范围由联邦宪法规定,都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联邦各组成单位的权力并非由联邦政体所授予,而是它自身作为政治实体所固有的。联邦制的典型国家:
16、美国、德国、俄罗斯、瑞士、印度、巴西2.邦联:是主权国家为某种共同利益而组成的国家联盟。邦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不具有完整的国际法主体资格。【特别提醒】联邦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拥有国家主权。邦联是国家的联盟,不具有完整的国际法主体资格。三、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1.一个国家采用何种国家结构形式,是阶级、民族、历史、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选择国家结构形式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第二单元世界多极化 第三课多极化趋势3.1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一、世界多极化的形成与发展1.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
17、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但是,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2.世界多极化的形成(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2)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3.影响:(1)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的,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在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过程中,传统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与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力量逐渐增强,国际政治中的
18、权力关系正在经历变化,国际关系朝着民主化方向发展。4.世界多极化的发展(1)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2)传统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与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力量逐渐增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关系正在经历变化,国际关系朝着民主方向发展。【易混易错】世界多极化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发展趋势,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目前没有最终形成。比较: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二、世界主要力量1.当今世界的力量中心:(1)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最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并且极力维护其世界唯
19、一超级大国地位。(2)中国、欧盟、俄罗斯和日本成为多极化国际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3)进入21世纪以来,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不断壮大,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提示】新兴国家就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包括亚洲的中国、印度、伊朗;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和巴西;欧洲的土耳其、俄罗斯等2.中国的发展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1)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2)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合作,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积极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3)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
20、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3.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及对世界发展的作用(1)发展中国家在人口、经济、贸易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反对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2)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联合自强,使全球发展更加全面均衡,成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3)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极大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和平的基础更为坚实稳固。3.2国际关系一、认识国际关系1.含义: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
21、与国家之间的关系。2.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3.基本形式:竞争、合作与冲突。4.国际关系领域的探究主要聚焦于:主要聚焦于主权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等问题。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和平与发展。【易混易错】国际关系包括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包括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中,竞争、合作与冲突不是单独存在的,有合作的同时也有竞争和冲突,有冲突未必没有合作。4.国际交往的主要方式:包括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外交磋商,领导人互访,缔结条约或协定,等等。5.国际法:(1)含义:国际交往中,各国逐渐以条约和习
22、惯做法为基础,发展出了一些被普遍遵守的行为规则,被称作国际法。(2)作用:当前,国际法规范着国际交往的各个方面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维护国际关系稳定,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遵守国际法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3)遵守国际法的必要性: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遵守国际法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6.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二、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1.影响因素: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宗教、文化和历史等。2.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影
23、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1)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2)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易混易错】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根本利益,如主权利益,所以国家间的根本利益是不一致的,但可以有共同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国家实力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保障。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任何国家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采取行动,首先维护本国的主权和安全,其次是谋求和保护本国的发展利益。维护国家利益的态度: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
24、全,干涉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3.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1)中国的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2)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我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3)我国对待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态度: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
25、展。4.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保障:(1)国家利益与国家实力的关系: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保障是强大的国家实力。国家实力衰弱不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弱国无外交”。(2)国家实力的内涵:国家实力通常用一国的综合国力来衡量。国家实力既包括一国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内在的硬实力,也包括一国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我国提升国家实力的措施:我国应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实力。拓展:如何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国家角度: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实力;
26、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公民角度:我们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 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政治性义务,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第四课和平与发展4.1时代的主题一、时代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发展问题含义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
27、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世界现状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联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需要国际社会保持持久和平的环境,为各国正常发展和政治经济的往来提供保障。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发展是和平的基础。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才能够为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贫困,减少地区冲突的发生,消除不稳定的因素,为维系持久和平提供动力。【提示】“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与“和平与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讲述问题本身,
28、后者讲述问题的现状。“和平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发展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因素1.经济全球化发展加深了各国相互依赖程度。国家间日益增强的贸易往来,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各国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上的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愿不断增强。2.不同力量中心之间相互制衡。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增强,新兴经济体实力提升,壮大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和战争面貌。3.谈判与对话成为解决冲突的主要手段。随着国际协调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多边主义的深入发展,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日趋成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间
29、的冲突。4.2挑战与应对一、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基本含义:个别大国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进而导致他国内政出现混乱或者主权遭受严重侵犯。(2)实质(本质):将本国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之上,严重违背国际社会主权平等原则,片面强调本国利益,忽视或否认他国的合理关切。(3)表现:凭借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对他国进行控制、干涉或侵略。利用国际旧秩序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或者侵略。(4)巨大危害:损害他国利益的同时,还会造成世界的动荡不安。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危害的国家,主权受到侵害,发展受到威胁,国际不稳
30、定因素增加,世界走向动荡不安,和平与发展遭受巨大挑战。2.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1)表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问题,尤其是全球发展最突出的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2)原因: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国际旧秩序客观上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贫穷和饥饿。3.和平与发展的非传统安全因素:(1)传统安全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争与冲突、贫困与饥饿,都是对和平与发展构成挑战的传统安全问题。(2)非传统安全因素: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贸易摩擦、恐怖主义等对和平与发展也构成严重挑战。4.积极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
31、安全威胁因素的挑战,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措施)(1)倡导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2)在尊重和遵循联合国宪章精神的基础上,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3)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二、国际关系民主化1.面对影响和平与发展的诸多挑战,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1)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原因:中国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影响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诸多挑战,是顺应时代潮流、解决时代问题的重要举措,符合热爱和平、追求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2)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核心内容与本质
32、要求。核心内容:国际关系民主化要求,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商量着办。本质特征:和平、发展、合作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本质特征。2.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1)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原因: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各国的事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国际上的事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是落后于时代的,是逆时代潮流而动。(2)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措施:国际社会应该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共同推动建立适应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的全球治理体
33、系,更好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维护国际关系民主化,应该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第五课中国的外交5.1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外交政策的含义: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2.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4、提供了可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长期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能有力捍卫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有利于展现出我国爱好和平的负责任大国形象。(2)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基本内容:【易混易错】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也不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形成历程:(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加活跃的时期。(2)党的
35、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这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时为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指明了方向。2.目标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仅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己任,而且将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展现更大担当。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弘扬了中华民族世界大同、四海一家的传统精神,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潮流,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一面鲜明旗帜。这一理念超越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与国关系,展现了世界情怀和全球视野,是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4.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及对世界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中国是维护世界
36、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5.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1.原因:(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程度日益加深。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宇宙只有一个,人类共有一个家园。(2)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大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
37、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充分表达了人类追求和平和发展的愿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2.举措:我们要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在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2)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3)经济上,要同
38、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4)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5)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二、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哪些方面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和平事业、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3.中国如何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在行动中?(1)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以共建“一
39、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加强自身建设)(2)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国际合作)(3)我国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从塑大国形象)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贯彻落实(1)为全球生态和谐、国际和平事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就全球治理来讲,我们提出了共
40、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3)就推动经济全球化而言,我们提出了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发展方向。(4)就国与国关系来说,我们提出了坚持正确义利观的外交理念,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5)就全球安全来看,我们提出了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6)在积极推进国际合作方面,我们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付诸实践、取得积极成效。(7)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坚持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第三单元经济全球化第六课走进经济全球化6.1认识经济全球化一、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1.当今世界经济的
41、显著特征: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2.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是指商品、服务及技术、资金、劳务等要素,通过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和广泛配置,世界经济出现了高度融合的局面。3.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1)生产全球化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表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作用生产全球化可以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2)贸易全球化【相关链接】了解国际贸易的形式国际贸易的形式体现在出口贸易将
42、本国所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进行销售。进口贸易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市场进行销售。转口贸易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不直接买卖商品,而是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买卖。过境贸易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进行的商品买卖活动,其运输如果必须通过第三国国境,对第三国而言,就构成了该国的过境贸易。(3)金融全球化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迅速扩张,形成了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通过信息网络运行的、全球统一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国内外金融市场相互贯通的、无国界的全球性金融市场。主要体现为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易混易错】如何判断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二、影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经济全球化是不
43、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多种动因驱动的结果,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1.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必然性(1)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2)新的科技革命,一方面使得发达国家的物质生产能力达到新的高度,生产力不断扩大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更加突出,扩张国外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运输和通信手段发生革命性变化,形成了全球性的低成本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2.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世界各国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追求。对利益的不断追求,驱使资本不断在全球到处落户,使得商品、服务、技术、资金、劳务等在全球范围自由流动。3
44、.经济全球化的体制基础: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体制基础。(1)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没有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也就没有真正的经济全球化。(2)市场经济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力量。正是市场竞争和市场的逐利性打破了经济运行的国家和地区限制。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1.跨国公司的含义: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大型企业。2.地位: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3.影响:(1)积极影响:跨国公司推动着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与国际分工的深化,把国际分工发展为跨国公司
45、的内部分工,把国际贸易发展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形成了以公司内部分工和贸易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促进了全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全球的科技合作与进步。(2)负面影响:如不考虑母国或东道国的国家利益,实行跨国行业垄断,破坏国际市场的公平竞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各国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尽可能减少跨国公司的负面影响。6.2日益开放的世界经济一、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1.机遇:经济全球化符合经济规律,符合各方利益。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经济全球化促进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促法国际分工水平提高和国际贸易
46、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科技进步、 产业转移与结构开级,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现金管理经验并实现管理创新;加速工业进程;提升产业结构;发挥本国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提升经济竞争力。)2.挑战:(1)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平衡问题,我们必须高度关注贫困和饥饿问题,同时要正视和妥善处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给不同产业、不同群体带来的冲击。(2)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剧。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酿成国际性的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3.对策: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既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又要勇敢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实现合作共赢。我国将继续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二、让经济全球化更有活力1.让经济全球化更具活力的措施:(1)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方向)(2)要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