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课时作业 27 老子、孔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时间: 45 分钟 满分: 100 分 )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 1 (2018 濮阳高三调考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 治道 ” 。这说明诸子学派 ( ) 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共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解析: 从材料中的 “ 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 治道 ” 来看,各家都热衷于探讨治国理政的方法和策略,说明诸子学派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故答案为 A 项。从材料中的 “ 政
2、见各异 ” 来看, B 项说法错误,排除;并非所有学派都主张 “ 革故鼎新 ” ,也有主张回到从前,排除 C 项;儒家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并非各派都是如此,排除 D项。 答案: A 2 (2018 衡水金卷全国高三大联考 )韩非子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还要做到 “ 使法择人,不自举也 ” 。这一主张 ( ) A要求君主熟悉法律 B体现王在法下 C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 D突出依法治国 解析: 韩非子选拔官吏的主张是依靠法律选择人,而不是依靠人来选拔,这是对传统贵族世袭制度的否定,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说明君主 是用法选拔官吏,不是熟悉法律,故 A项错误;封建社会仍然是王在法之上,故 B
3、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仍然是人治社会,不是依法治国,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3 (2018 衡水高三上学期一调 )荀子按 “ 上贤、次贤、下贤 ” 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 “ 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 ” 这说明荀子 ( ) A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 B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 C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 D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 解析: “ 严格的选官标准 ” 表述错误,排除 A; “ 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 ” 与题干无关,排除 B;材料强调荀 子按贤能把儒者划分为 “ 上贤、次贤、下贤 ” 三个等级,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故 C
4、正确; “ 原有等级观念 ” 是奴隶社会的等级观念,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材料有关儒者三个等级的标准突破原有等级观念,排除 D。 答案: C 4 (2018 威海高三调研 )韩非子 解老: “ 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由此可知 ( ) A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B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 C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 D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 解析: 从材料中 “ 治大国而数
5、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 ” 可以排除 A 选项,并看出韩非子中含有一定的民本思想,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 C 选项错误,法家主张的就是变法图强; D 选项错误,法家不是不重变革,而是要精简变革。 答案: B 5 (2018 上饶市四校高三联考 )下表为孔子年谱 (摘要 ) 年份 年龄 大事记 前 548 4 岁 在鲁,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 前 517 36 岁 离鲁去齐,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 前 493 59 岁 去卫西行;卫国内乱父子夺位 表格所示内容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影响是 ( ) A以 “ 仁 ” 的宽广胸怀引导世人 B主张 “ 为政以德 ” 的施政原则 C以 “
6、 忠恕 ” 理念对待社会动荡 D对 “ 礼崩乐坏 ” 局面进行反思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 “ 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 ”“ 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 ”“ 卫国内乱父子夺位 ” 等信息,说明这是一个统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的 “ 礼崩乐坏 ” 的时代,对孔子的儒学思想产生很大影响。故答案为 D 项。其他三项与材料联系不紧密,排除 ABC 项。 答案: D 6 (2018 合肥高三统测 )荀子曰: “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 ” 胡适讲道: “ 礼 ” 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 礼 和后来法家的 法 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 这表明 ( )
7、A “ 礼 ” 和 “ 法 ” 功能异步同趋 B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先秦统治强调 “ 隆礼重法 ” D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荀子强调礼对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胡适认为 “ 儒家的 礼 和后来法家的 法 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 ” ,故 A 项正确;礼制主要是儒家思想,诸侯治国的依据 主要是法家思想,故 B 项错误; “ 隆礼重法 ” 就是将道德教化与法律约束、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使礼与法共同化导人心、共建社会秩序,材料未体现,故 C 项错误;D 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答案: A 7 (2018 天水高三统测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董仲舒 “ 罢黜百家,独
8、尊儒术 ” 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新的历史条件 ” 主要是指 ( ) A爆发了 “ 七国之乱 ” ,社会动荡, “ 仁政 ” 受到欢迎 B专制主义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 C政治上的 “ 大一统 ” 需要有文化上的 “ 大一统 ” 作为根基 D道教 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即是政治上的 “ 大一统 ” 需要有文化上的 “ 大一统 ” 作为根基, C 项正【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确。 A 项发生在汉景帝时期,与题干汉武帝时期不符,排除。专制主义
9、体制在秦朝时已经确立, B 项说法错误,排除。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产生于东汉时期,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 答案: C 8 (2018 保定高三期中 )汉元兴元年 (前 134 年 ),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 “ 天人感应 ” 与 “ 罢 黜百家 ” 等主张。有学者认为,董仲舒 “ 罢黜百家 ” 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是 ( ) A人性本善 B礼法并施 C对鬼神敬而远之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 据材料 “ 董仲舒 罢黜百家 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 “ 己所不欲
10、,勿施于人 ” 的和谐思想, “ 罢黜百家 ” 显然违背了这一思想,故 D 项正确; “ 罢黜百家 ” 并未违背 “ 人性本善 ” 的思想,故 A 项错误; “ 礼法并施 ” 属于荀子思想,且董仲舒 “ 罢黜百家 ” 的思想也吸收了法家思想,故并未违背,故B 项错误; “ 对鬼神敬而远之 ” 的思想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故选 D。 答案: D 9 (2018 衡水高三猜题卷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 “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 (可巧 )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穹进脉,川谷之象也。 ” 该主张的本质在于 ( ) A警示君主应该顺应民意 B说明儒学顺应
11、了自然规律 C宣扬加强君权的合理性 D印证儒学为封建正统思想 解析: 据材料 “ 偶天之数也 ? 偶地之厚也 ? 日月之象也 ? 川谷之象也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该主张的本 质在于为封建君主统治服务,故 C 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君主应该顺应民意的主张,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主旨在本质上是说明君主专制统治,不是儒学顺应了自然规律,故 B 选项错误;儒学为封建正统思想,属于 “ 独尊儒术 ” 的结果和影响,不是本质,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C。 答案: C 10 (2018 唐山高三摸底 )钱穆认为: “ 汉政府自武帝后,渐次由宗室、军人、商人之组合转
12、变为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 ” 材料所述的 “ 转变 ”( ) A源于汉初 “ 无为而治 ” 的治国理念 B奠定儒学 “ 独尊 ” 的政治基础 C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 之先河 D促成了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建立 解析: 汉初 “ 无为而治 ” 的道家治国理念已经不适应汉武帝时期 “ 大一统 ” 的需要,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 “ 士人参政之新局面,公卿朝士,名儒辈出 ” 可知是指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的建议,重用儒生,从而使得儒学取得 “ 独尊 ” 的地位, B正确;秦始皇时期中央与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已经开启建立官僚政治体制之先河,故C 项错误;封
13、建君主专制国家的建立始于秦朝,排除 D。 答案: B 11 (2018 荆门高三质检 )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 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 )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西汉时期,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通过政府官办学校著书讲授儒学,使儒学逐渐官方化和制度化,符合题意的是 D 项, A 项错误; B 项中的 “ 世俗化 ” 在题干中不能体现; C 项中 “ 向社会下层扩展 ” 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12 (2018 衡阳高三联考 )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 的信息是( ) A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 B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 C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 D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汉朝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系统,官学又可以分为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办的中央官学和由地方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私学按其程度与学习内容也可分为经馆与书馆两类,故可知汉朝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 A 项正确。图示信息无法体现儒学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排除 B。图示信息无法体现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排除 C。太学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和全国学校的典范,无法体现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