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篇第五篇 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第十五章 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第十六章 隋唐道教的社会思想第十七章 唐代儒学的社会思想第十八章 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第十九章 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第十八章第十八章 宋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第十八章第十八章 宋宋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代三教合流的理学新儒家社会思想l第一第一节节 张载的社会思想张载的社会思想l第二节第二节 程颐、程颢的社会思想程颐、程颢的社会思想l第三节第三节 朱熹的社会思想朱熹的社会思想第一节第一节 张载的社会思想张载的社会思想第一节第一节 张载的社会
2、思想张载的社会思想l论人性论人性l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l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l论社会治理论社会治理l理想社会构想理想社会构想张载其人张载其人张载张载(年),字年),字子厚,陕西凤翔眉县横渠镇人。他少子厚,陕西凤翔眉县横渠镇人。他少时喜谈兵,在范时喜谈兵,在范 仲淹的指点下转向仲淹的指点下转向学术一途,曾博览群书,阅读了不少学术一途,曾博览群书,阅读了不少佛教与道教的书籍,并研究过佛教与道教的书籍,并研究过 天文、天文、医学等自然科学,后又反求诸医学等自然科学,后又反求诸“六六经经”,并逐渐从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下,并逐渐从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下相对地相对
3、地 解放出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解放出来,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张载岁体系。张载岁(年)(年)中进士第,后历任县令、州中进士第,后历任县令、州 判官、判官、崇文院校书、同知太常礼院等职崇文院校书、同知太常礼院等职。一、论人性一、论人性张载人性论的基础是气化思想。中国古代早有一派思想,认为张载人性论的基础是气化思想。中国古代早有一派思想,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气”构成的。张载继承这一派思想,认为构成的。张载继承这一派思想,认为人是得清气所成,其他物质为得浊气所成,人和万物同出一源。人是得清气所成,其他物质为得浊气所成,人和万物同出一源。一、论人性一、论人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人性的两重性观
4、点,认为人受气于天地,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人性的两重性观点,认为人受气于天地,先先 天具备天具备“天地之性天地之性”,而且人的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同时,而且人的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同时,人们又具备人们又具备“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它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它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追求做一个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追求做一个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君君子子”,应当善于自我反省,清除自己的,应当善于自我反省,清除自己的“气质之性气质之性”,保存,保存 “天地之性天地之性”。一、论人性一、论人性(一)关于(一)关于“气质之性气质之性”张载指出,所谓气质之性有以下几个特点:
5、张载指出,所谓气质之性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性。其一,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自然性。其二,气质之性是人和物都各自具备的属性。其二,气质之性是人和物都各自具备的属性。其三,气质之性可以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而改变。其三,气质之性可以通过学习社会规范而改变。一、论人性一、论人性(二)关于(二)关于“天地之性天地之性”张载指出,天地之性是一般人们所不具备的圣人之性,其特点张载指出,天地之性是一般人们所不具备的圣人之性,其特点如下:如下:其一,天地之性是永恒的,它不受人的生死的影响。其一,天地之性是永恒的,它不受人的生死的影响。其二,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其二,天地之性是至善的。其三,天地之性
6、是其三,天地之性是“浩然道德之气浩然道德之气”、“天理天理”的体现。的体现。一、论人性一、论人性(三)关于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关系(三)关于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的关系张载认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既有区别,又相统一,人人都张载认为,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性既有区别,又相统一,人人都有双重人性。要改变恶劣的气质之性,关键在于学习社会规范,有双重人性。要改变恶劣的气质之性,关键在于学习社会规范,克制自己的旧有行为,消除、制约习克制自己的旧有行为,消除、制约习 俗造成的不良影响。克俗造成的不良影响。克己是儒家在社会化方面的论述。张载认为,克己的重点在于以己是儒家在社会化方面的论述。张载认为,克己的重点在于以
7、社会规范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刻反省自己,使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刻反省自己,使行为符合 “礼礼”的要求。只有这样的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社会化的目的,即才能达到社会化的目的,即“反本反本”成圣,知礼成性。成圣,知礼成性。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一)论(一)论“天序天序”、“天秩天秩”与与“天礼天礼”、“天理天理”张载认为,自然界中一切的生物都是在气的聚散中形成的,张载认为,自然界中一切的生物都是在气的聚散中形成的,“根于天根于天”者为动物,者为动物,“根于地根于地”者为植物,因而就形成了者为植物,因而就形成了天然的秩序。生物间天然的秩序关系包括时间
8、天然的秩序。生物间天然的秩序关系包括时间 序列、空间次序列、空间次序等因素,前者称序等因素,前者称“天序天序”,后者称,后者称“天秩天秩”,使生物可以,使生物可以按照出生先按照出生先 后、大小、高低等排列。生物界的天然秩序是社后、大小、高低等排列。生物界的天然秩序是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的基础。会秩序和社会规范的基础。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在张载看来,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尊卑、大小等关系,是一在张载看来,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尊卑、大小等关系,是一种种“天序天秩天序天秩”,是自然形成而不可人为改变的。,是自然形成而不可人为改变的。“礼礼”是是本于天之自然的,绝非出于人本于天
9、之自然的,绝非出于人 为,人们是为了顺从这种天然为,人们是为了顺从这种天然的社会秩序才按符合这种社会秩序的的社会秩序才按符合这种社会秩序的“天地之礼天地之礼”而行而行 事的。事的。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张载强调指出,天理、天道是一种张载强调指出,天理、天道是一种“不可得而见不可得而见”的东西,的东西,但它依据民众的社会但它依据民众的社会 价值取向而形成,同时又是可以通过民价值取向而形成,同时又是可以通过民众对它的态度加以验证的,所以他说,众对它的态度加以验证的,所以他说,“欲知欲知 天者,占之于天者,占之于人可也人可也”,“人所悦则天必悦之,所恶则天必恶之,只为人必人
10、所悦则天必悦之,所恶则天必恶之,只为人必至公也,至至公也,至 众也众也”。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对于张载的这种理论,我们的看法是:对于张载的这种理论,我们的看法是:第一,他的这一理论体系基于其第一,他的这一理论体系基于其“万物一气万物一气”的世界观,把的世界观,把自然界的生之先后,形之高下、大小的天然秩序用于对社会生自然界的生之先后,形之高下、大小的天然秩序用于对社会生活秩序机制的解释,机械而不科学。活秩序机制的解释,机械而不科学。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第二,张载把上层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等社会关系的第二,张载把上层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尊
11、卑贵贱等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说成是社会规范说成是“自然而有自然而有”的的“天地之礼天地之礼”,人们只能,人们只能 “顺之而已顺之而已”,不得怀疑,更不可否定,这显,不得怀疑,更不可否定,这显 然是上层社会然是上层社会的偏见,应该批判。的偏见,应该批判。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第三,张载的这一思想体系也反映了他作为社会思想家的气魄。第三,张载的这一思想体系也反映了他作为社会思想家的气魄。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二)论具体的社会规范(二)论具体的社会规范张载论述了张载论述了“天理天理”、“天礼天礼”与与“天秩天秩”、“天序天序”的的关系,同时也论述了
12、关系,同时也论述了“天天 理理”、“天礼天礼”的具体内容,即具的具体内容,即具体的社会规范问题。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体的社会规范问题。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第一,论仁、义、礼、智、信第一,论仁、义、礼、智、信“五常五常”之关系。之关系。张载认为,仁、义、礼、智、信即是天理的主要内容。五常出张载认为,仁、义、礼、智、信即是天理的主要内容。五常出自人之常情,五常自人之常情,五常 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互相依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互相依存的关系,而其核心是存的关系,而其核心是“仁仁”。但是,仁也。但是,仁也 需要其他四常的需要其他四常的支
13、持,支持,“仁不得义则不行,不得礼则不立,不得智则不知,不仁不得义则不行,不得礼则不立,不得智则不知,不得信则不守。得信则不守。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第二,论第二,论“礼礼”与与“诚诚”。在社会规范与社会态度之间也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张载把在社会规范与社会态度之间也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张载把 “礼礼”的地位看得很高,认为它是天地之德,颜渊勉勉于非礼的地位看得很高,认为它是天地之德,颜渊勉勉于非礼勿言、勿动,就是要成就天地之性。人的社勿言、勿动,就是要成就天地之性。人的社 会化应以礼的要会化应以礼的要求为标准,做到守礼严谨,持礼有恒。求为标准,做到守礼严谨,持礼有恒。二、论
14、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二、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三)论社会控制(三)论社会控制张载在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社会规范的同时,还唯恐有人产生越张载在设计了一套完整的社会规范的同时,还唯恐有人产生越轨行为,所以又提轨行为,所以又提 出了有关社会控制的理论。他认为,在社出了有关社会控制的理论。他认为,在社会规范之外,还需利用鬼神及肉刑控制人们会规范之外,还需利用鬼神及肉刑控制人们 的行为。的行为。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一)关于处世态度(一)关于处世态度张载认为,人们处世当以仁人君子为楷模。首先,君子处世要张载认为,人们处世当以仁人君子为楷模。首先,君子处世要寡欲,因为欲望问题
15、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及处世态度有重大影响。寡欲,因为欲望问题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及处世态度有重大影响。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其次,他认为君子处世应当其次,他认为君子处世应当“无所争无所争”。最后,他认为君子处世,有最后,他认为君子处世,有“责己、责人、爱人之三术责己、责人、爱人之三术”。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二)关于社会交往准则(二)关于社会交往准则张载认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是张载认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是“礼礼”,即社会,即社会规范。首先,他认为规范。首先,他认为 人们需加强个人修养,按社会规范的要人们需加强个人
16、修养,按社会规范的要求,使求,使“心正心正”而而“公平公平”。只有这样,才能。只有这样,才能 使是非分明,使是非分明,“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其次,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要做到对人恭敬。其次,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要做到对人恭敬。他说,只有对人他说,只有对人“敬而无失敬而无失”,才,才 能能“不为非礼之恭不为非礼之恭”。他强调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严格按社会规范行事。在任何情他强调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严格按社会规范行事。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做到体谅、尊重他人,即使况下都必须做到
17、体谅、尊重他人,即使 有人故意伤害自己,有人故意伤害自己,也应做到也应做到“无怨无怨”,万不可因此而加以报复。,万不可因此而加以报复。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再次,与人交游当以相辅成仁为宗旨。张载从儒家的师友观出再次,与人交游当以相辅成仁为宗旨。张载从儒家的师友观出发,强调交友的目发,强调交友的目 的是互相砥砺,进修德行,使其成为仁人,的是互相砥砺,进修德行,使其成为仁人,绝不是吃喝玩乐。绝不是吃喝玩乐。四、论社会治理四、论社会治理张载也与张载也与 王安石一样,是主张改革以治理社会的,而且其社王安石一样,是主张改革以治理社会的,而且其社会治理思想又都以会治理思想
18、又都以 周礼作为理周礼作为理 论依据。然而,张载并不论依据。然而,张载并不同意王安石的社会改革方式。但他们的目的又是一致的,即都同意王安石的社会改革方式。但他们的目的又是一致的,即都是调适社会生活秩序,稳定地主阶是调适社会生活秩序,稳定地主阶 级的统治。张载的社会治级的统治。张载的社会治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四、论社会治理四、论社会治理第一,张载认为,治理社会的宗旨在于第一,张载认为,治理社会的宗旨在于“利民利民”、“足民足民”。他反对利国就是利民他反对利国就是利民 的观点,认为的观点,认为“利于民则可谓利,利于利于民则可谓利,利于身、利于国皆非利也身、利于国皆非
19、利也”。现实的社会失调问。现实的社会失调问 题,就是由于不题,就是由于不能足民,没有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能足民,没有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四、论社会治理四、论社会治理第二,张载认为,欲治理社会,当恢复井田制。第二,张载认为,欲治理社会,当恢复井田制。四、论社会治理四、论社会治理第三,张载认为,欲治理社会,还必须恢复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三,张载认为,欲治理社会,还必须恢复分封制和宗法制。他提倡恢复分封他提倡恢复分封 制,主要着眼点是减轻中央政府办事负担,制,主要着眼点是减轻中央政府办事负担,加重地方政府的责任,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加重地方政府的责任,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五、理想社会构想五、理想社会构
20、想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体;天地之 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臣者,宗子之吾父母宗子;其臣者,宗子之 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 天下疲窿残天下疲窿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西铭西铭五、理想社会构想五、理想社会构想天地堪称人的父母,它构造了人的躯体并统率着人
21、的本性。所天地堪称人的父母,它构造了人的躯体并统率着人的本性。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有的人都是我们的 同胞兄弟,所有的物都是我们的同伴。君同胞兄弟,所有的物都是我们的同伴。君主是父母的长子,而大臣是帮这位长子管理主是父母的长子,而大臣是帮这位长子管理 家事的人。尊敬家事的人。尊敬老人就是尊敬自己的兄长,怜爱孤弱就是怜爱自己的幼弟。社老人就是尊敬自己的兄长,怜爱孤弱就是怜爱自己的幼弟。社会上所会上所 有疲病者、有残疾者、没有兄弟又丧失父母者及鳏夫有疲病者、有残疾者、没有兄弟又丧失父母者及鳏夫寡妇,都是我们的困顿不堪而又寡妇,都是我们的困顿不堪而又 无可告诉的兄弟。无可告诉的兄弟。五、理想社会构想五、
22、理想社会构想张载的理想社会有以下张载的理想社会有以下 特点:特点:第一,儒家社会思想的传统是不大注意社会的经济生活,而善第一,儒家社会思想的传统是不大注意社会的经济生活,而善于从社会关系方面于从社会关系方面 着眼设计理想社会,张载继承了这一传统。着眼设计理想社会,张载继承了这一传统。第二,他认为人类的躯体及人性都是天地的产物,人们生存于第二,他认为人类的躯体及人性都是天地的产物,人们生存于社会之中,本来都社会之中,本来都 是平等的兄弟关系。是平等的兄弟关系。第三,他认为社会是扩大了的家庭,国政比于家政。第三,他认为社会是扩大了的家庭,国政比于家政。第四,既然第四,既然“民吾同胞民吾同胞”,家庭
23、伦理关系就完全适用于社会,家庭伦理关系就完全适用于社会了。了。第二节第二节 程颐、程颢的社会思想程颐、程颢的社会思想程颐程颢程颐程颢程颢程颢(年),字年),字伯淳,后人称为伯淳,后人称为“明道先生明道先生”。程颐。程颐(年),字正叔,年),字正叔,后人称为后人称为“伊川先生伊川先生”。二程是亲兄。二程是亲兄弟,祖籍安徽徽县,后迁中山博弟,祖籍安徽徽县,后迁中山博 野。野。其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将领,宋其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将领,宋太宗赵匡义为晋王时的心腹幕僚,又是太宗赵匡义为晋王时的心腹幕僚,又是宋宋 真宗的老师,被赐第京师而迁居开真宗的老师,被赐第京师而迁居开封。此后又世代为官,至他
24、们的父亲程封。此后又世代为官,至他们的父亲程珦珦,又迁居,又迁居 洛阳,故二程可谓洛阳人,洛阳,故二程可谓洛阳人,其思想学说也被称之为其思想学说也被称之为“洛学洛学”。第二节第二节 程颐、程颢的社会思想程颐、程颢的社会思想l论天理、性情及欲望论天理、性情及欲望l论社会规范论社会规范l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一、论天理、性情及欲望一、论天理、性情及欲望(一)论(一)论“天理天理”的社会意义的社会意义二程思想的核心范畴是二程思想的核心范畴是“天理天理”,或称,或称“理理”、“道道”。“理理”或或“道道”产生了产生了“气气”,才演化出世界的万物。从社,才演化出世界的万物。从社
25、会学的角度分析,二程是把会学的角度分析,二程是把“理理”作为社会规范的最高准则作为社会规范的最高准则和原和原 理问题。天理是放之四海而皆理问题。天理是放之四海而皆 准的,无论是世界万物还准的,无论是世界万物还是人类的社会生活,都是同样受是人类的社会生活,都是同样受“理理”的支配的。的支配的。一、论天理、性情及欲望一、论天理、性情及欲望二程把父子君臣等各种道德规范和伦常关系视为二程把父子君臣等各种道德规范和伦常关系视为“天下之定天下之定理理”,并认为人类,并认为人类 社会区别于禽兽之处就在于人能社会区别于禽兽之处就在于人能“存一个存一个天理天理”。在二程的。在二程的“洛学洛学”之中,之中,“天理
26、天理”本身已被赋予了本身已被赋予了社会规范社会规范 的意义。这也正是二程的意义。这也正是二程“自家体贴出来自家体贴出来”的的“天天理理”二字的真正目的。二字的真正目的。一、论天理、性情及欲望一、论天理、性情及欲望二程认为,要保持社会生活秩序的协调,关键就在于使人们循二程认为,要保持社会生活秩序的协调,关键就在于使人们循理明道,而且必须理明道,而且必须 达到达到“乐循理乐循理”的程度。为什么必须首先的程度。为什么必须首先做到在心理上、思想上做到在心理上、思想上“乐循理乐循理”呢?二程指出,这是因为呢?二程指出,这是因为明理明理 是力行的基础,这就好像一个人准备去京师,必须先知是力行的基础,这就好
27、像一个人准备去京师,必须先知道出哪个门,走哪条路,然后道出哪个门,走哪条路,然后 才能去一样。才能去一样。一、论天理、性情及欲望一、论天理、性情及欲望二程讲了许多穷理的途径,但所讲的大都是如何进行个人的心二程讲了许多穷理的途径,但所讲的大都是如何进行个人的心理修养及社会价值理修养及社会价值 观念方面的问题。他们不是引导人们通过观念方面的问题。他们不是引导人们通过对现实社会问题的了解和研究掌握社会治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了解和研究掌握社会治理 的规律,并用于的规律,并用于治理社会,而是要引导人们调整心理结构和社会价值取向,回治理社会,而是要引导人们调整心理结构和社会价值取向,回到内心到内心 的精神修
28、养中去。的精神修养中去。一、论天理、性情及欲望一、论天理、性情及欲望(二)论性情(二)论性情在人性问题上,二程肯定孟子的性善论,而且在此基础上深化在人性问题上,二程肯定孟子的性善论,而且在此基础上深化了性善论。他们认了性善论。他们认 为,人性和天理是一回事,人性是天理的为,人性和天理是一回事,人性是天理的体现。体现。天理体现在天,叫作天理体现在天,叫作“命命”;体现;体现 在社会关系与社在社会关系与社会规范上,叫作会规范上,叫作“义义”;而体现在人的品质上,就叫作;而体现在人的品质上,就叫作 “性性”。一、论天理、性情及欲望一、论天理、性情及欲望现实社会中人性有善也有恶,是由几种原因所致:现实
29、社会中人性有善也有恶,是由几种原因所致:第一,是由第一,是由“气禀气禀”所致。所致。第二,是由行为不适中所致。第二,是由行为不适中所致。第三,是由于情有不善所致。第三,是由于情有不善所致。一、论天理、性情及欲望一、论天理、性情及欲望(三)论欲望(三)论欲望在欲望问题上,二程的第一个命题是在欲望问题上,二程的第一个命题是“天理天理”与与“人欲人欲”相相对立。一方面,天理对立。一方面,天理 与人欲呈二元对立的关系,天理与人与人欲呈二元对立的关系,天理与人欲如水火不能相容,而天理是至高无上的,人欲如水火不能相容,而天理是至高无上的,人 欲则是危害自欲则是危害自己和社会的,另一方面,人欲往往干扰了天理
30、,使人性变恶,己和社会的,另一方面,人欲往往干扰了天理,使人性变恶,在欲望的唆使下,产生了损人利己的行为。在欲望的唆使下,产生了损人利己的行为。一、论天理、性情及欲望一、论天理、性情及欲望二程的第二个命题是二程的第二个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人欲的极端就是,人欲的极端就是自私,让自私控制心自私,让自私控制心 灵,人就置天理、天道于脑后,做出种灵,人就置天理、天道于脑后,做出种种不仁不义之事。如何灭私欲呢?二程提出的修持方法就是种不仁不义之事。如何灭私欲呢?二程提出的修持方法就是 “思思”。思就是反省、反思,只有不断。思就是反省、反思,只有不断 地加强反思的自觉性,地加强反思的自
31、觉性,才能遏制欲望的泛滥,保证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才能遏制欲望的泛滥,保证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二、论社会规范二、论社会规范(一)论(一)论“仁仁”在二程眼里在二程眼里“仁仁”依然是社会规范的核心,认为仁爱是天下依然是社会规范的核心,认为仁爱是天下的正理,失去了仁爱的精神,则社会失序,不再和谐。的正理,失去了仁爱的精神,则社会失序,不再和谐。二、论社会规范二、论社会规范二程认为,二程认为,“仁仁”基本上就是基本上就是“公心公心”,或说,或说“公平之公平之心心”。如他们在解释孔子。如他们在解释孔子 的的“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达人”时,就认为孔子用这句话来教育人要
32、公平时,就认为孔子用这句话来教育人要公平 对待他人。对待他人。只要心存公道,就能做到平等对待自己和他人,人就会平和仁只要心存公道,就能做到平等对待自己和他人,人就会平和仁爱。否则,爱。否则,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就是自私自利。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就是自私自利。二、论社会规范二、论社会规范(二)论(二)论“义义”二程指出,儒家视二程指出,儒家视“仁仁”为社会规范内质,体现于人们的行为社会规范内质,体现于人们的行为规范就是为规范就是“义义”。作为社会规范,义强调行为的正当性,。作为社会规范,义强调行为的正当性,即符合情境,要适即符合情境,要适 时、适地、适人,言语适当。时、适地、适人,言语适当。作为行为
33、标作为行为标准,义强调循理而行,辨明正确的行为和准,义强调循理而行,辨明正确的行为和 错误的行为,提高错误的行为,提高行为的自觉性。行为的自觉性。二、论社会规范二、论社会规范(三)论(三)论“忠恕忠恕”忠恕作为对个人社会态度的要求,在宋代社会思想中得到格外忠恕作为对个人社会态度的要求,在宋代社会思想中得到格外的重视。二程认的重视。二程认 为,一个人能做到忠恕,就体现了仁爱,行为,一个人能做到忠恕,就体现了仁爱,行为方面差不多就合于道的要求了。为方面差不多就合于道的要求了。忠就是忠于人、事,恕则忠就是忠于人、事,恕则是推己及人,以体谅自己之心去体谅别人。是推己及人,以体谅自己之心去体谅别人。二、
34、论社会规范二、论社会规范(四)论礼乐(四)论礼乐程颐给礼乐下了明确的定义,他说:程颐给礼乐下了明确的定义,他说:“礼只是一个序,乐只礼只是一个序,乐只是一个和。是一个和。”“”“礼礼”不过是一种用来规定社会各阶级和阶层之不过是一种用来规定社会各阶级和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保持均衡的社会生活秩序间的相互关系,以保持均衡的社会生活秩序 的社会规范的社会规范“序序”;而;而“乐乐”是指社会各成员都遵守这种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各成员都遵守这种社会规范,从而达到了从而达到了 社会均衡状况社会均衡状况“和和”。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一)论处世态度(一)论处世态度二程认为,
35、人们处世应当以二程认为,人们处世应当以“理理”为准则,不可随波逐流。为准则,不可随波逐流。为人处世应处处事事符合为人处世应处处事事符合“天理天理”,而不可违背社会规范随,而不可违背社会规范随俗习污地去迎合低级趣味。遵循理、讲究理则俗习污地去迎合低级趣味。遵循理、讲究理则 生活幸福美满,生活幸福美满,舒适安泰。舒适安泰。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同时,人们处世要有涵养,有广泛的人类之爱。人的心胸应该同时,人们处世要有涵养,有广泛的人类之爱。人的心胸应该像天地那样广阔。像天地那样广阔。天地能容万事万物,能养育万物生长不息,天地能容万事万物,能养育万物生长不息,而不弃一
36、物。而不弃一物。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总之,二程是要求人们处世从修持自己开始,使自己首先拥有总之,二程是要求人们处世从修持自己开始,使自己首先拥有合合“天理天理”的社会的社会 价值取向,从而在接触或处理各项社会事价值取向,从而在接触或处理各项社会事物时有个准则,始终如一地按这个准则处物时有个准则,始终如一地按这个准则处 世、行事。即使受世、行事。即使受到冤屈,也不愤恨、不争辩,以保持整个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到冤屈,也不愤恨、不争辩,以保持整个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 机制。机制。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三、论处世态度与社会交往准则(二)论社会交往(二)论社会交往二
37、程的社会交往思想是与其处世态度相通的。他们所提出的社二程的社会交往思想是与其处世态度相通的。他们所提出的社交准则大致有以下交准则大致有以下 几点:几点:第一,以第一,以“义义”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第二,以诚、敬、恭为社会交往的出发点。第二,以诚、敬、恭为社会交往的出发点。第三,在与人交往中,不可对人多疑。第三,在与人交往中,不可对人多疑。第三节第三节 朱熹的社会思想朱熹的社会思想朱熹其人朱熹其人朱熹朱熹(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年),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南宋徽州婺源号晦庵,南宋徽州婺源(今(今江西江西 婺源)人,婺源)人,宋史卷宋史卷四二九有传。他是一位博学的
38、四二九有传。他是一位博学的思想家,他的学派后人称之为思想家,他的学派后人称之为“闽学闽学”。第三节第三节 朱熹的社会思想朱熹的社会思想l朱熹其人及三教合流朱熹其人及三教合流l论论“理一分殊理一分殊”与社会规范与社会规范l论人的性情论人的性情l论欲望论欲望l论个人修养论个人修养l论人际关系与处世态度论人际关系与处世态度一、朱熹其人及三教合流一、朱熹其人及三教合流朱熹出身于朱熹出身于“婺源著姓婺源著姓”,其父朱松曾做过校书郎、著作郎、,其父朱松曾做过校书郎、著作郎、度支员外郎、史馆度支员外郎、史馆 校勘等官,他岁中进士第,曾历任泉校勘等官,他岁中进士第,曾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知南康军、知漳州、知潭州
39、、焕章阁待制、侍讲州同安主簿、知南康军、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侍讲等官。等官。一、朱熹其人及三教合流一、朱熹其人及三教合流在学术思想方面,他岁时正式拜李侗为师。李侗的老师在学术思想方面,他岁时正式拜李侗为师。李侗的老师 是罗从彦,罗从彦的老师是杨时,而杨时是二程的及门弟子。是罗从彦,罗从彦的老师是杨时,而杨时是二程的及门弟子。他通过李侗,全部继承他通过李侗,全部继承 了二程思想,并将其进一步系统化,了二程思想,并将其进一步系统化,成为二程成为二程“洛学洛学”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朱熹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朱熹 又是佛教又是佛教 (特别是禅宗、华严宗)和道教精神的继承者。(特别是禅宗、华严
40、宗)和道教精神的继承者。一、朱熹其人及三教合流一、朱熹其人及三教合流朱熹的朱熹的 思想体系是儒、道、释融合的产物,而这种思想体系是儒、道、释融合的产物,而这种“三教合三教合一一”又是当时中国社会思想又是当时中国社会思想 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的必然结果。“三教合一三教合一”是包括朱熹在内,宋以后社会思想发展的具体语是包括朱熹在内,宋以后社会思想发展的具体语 境结构。境结构。一、朱熹其人及三教合流一、朱熹其人及三教合流当然,这种当然,这种“三教合一三教合一”也是有其社会基础的。随着宋代高也是有其社会基础的。随着宋代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 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统治者需要一种君主专制制
41、度的建立,统治者需要一种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思想理论,但是传统的儒教思想除重视现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思想理论,但是传统的儒教思想除重视现实的政治和伦理问题之外,其思辨的浓度和高度都赶不上道家实的政治和伦理问题之外,其思辨的浓度和高度都赶不上道家和佛和佛 学,不能回答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重大理论性问学,不能回答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中提出的重大理论性问题。题。一、朱熹其人及三教合流一、朱熹其人及三教合流朱熹的著作很多,主要有朱熹的著作很多,主要有 四书四书集注、近思录、通鉴纲集注、近思录、通鉴纲目、诗集传、楚目、诗集传、楚 辞集辞集注、周易本义、太极图注、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及由他的门人辑录的说解及由
42、他的门人辑录的 朱朱子语类。此外还有子语类。此外还有 其子朱在所其子朱在所编的编的 朱文公文集及清代人李朱文公文集及清代人李光地等所编的光地等所编的 朱子大全等。朱子大全等。二、论二、论“理一分殊理一分殊”与社会规范与社会规范(一)(一)“理一分殊理一分殊”论论关于关于“理理”的意义,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认为的意义,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认为“理理”是是世界本原,是世界本原,是“天地天地 万物之根万物之根”。“理理”生生“气气”,“气气”生生“物物”,“物物”又生又生“理理”,这是朱熹学说的总体,这是朱熹学说的总体 逻辑逻辑结构。他把结构。他把“理理”的学说应用于社会生活,解释现实社会时,的
43、学说应用于社会生活,解释现实社会时,对对“理理”进行社会进行社会 性的解释,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思想理论。性的解释,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思想理论。二、论二、论“理一分殊理一分殊”与社会规范与社会规范什么是什么是“理理”?二、论二、论“理一分殊理一分殊”与社会规范与社会规范第一,理是先天、第一,理是先天、自然的,非人为的道理。自然的,非人为的道理。第二,理是万物自然运行的不可改变的规律。第二,理是万物自然运行的不可改变的规律。第三,理先于事物而存在。第三,理先于事物而存在。二、论二、论“理一分殊理一分殊”与社会规范与社会规范理一分殊:理一分殊:该命题承认二程的思想,世界该命题承认二程的思想,世界 的万物
44、都有一个本原。他曾举的万物都有一个本原。他曾举例说:世界中的物可分为三类,这些东西类别不同,但反例说:世界中的物可分为三类,这些东西类别不同,但反 映映的的“理理”是一致的。是一致的。“理理”就像一棵大树的根,世界上的各就像一棵大树的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就好像是这棵大树的枝、干、花、叶,虽然形态各异,种事物就好像是这棵大树的枝、干、花、叶,虽然形态各异,但却都是从但却都是从“理理”这个根上派生出来的。这些差别都是天理流这个根上派生出来的。这些差别都是天理流行的结果,故他说:行的结果,故他说:“虽其形象变化,有万不同,然其为虽其形象变化,有万不同,然其为 理理一而已矣。一而已矣。”二、论二、论“
45、理一分殊理一分殊”与社会规范与社会规范朱熹的朱熹的“理一分殊理一分殊”理论,表现于社会,这个理论,表现于社会,这个“理理”就是三就是三纲五常的绝对法则,纲五常的绝对法则,“分殊分殊”则是各种社会现象。则是各种社会现象。“理理”在在社会中体现为三纲五常,这是朱熹社会思想的关键论题之一,社会中体现为三纲五常,这是朱熹社会思想的关键论题之一,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二、论二、论“理一分殊理一分殊”与社会规范与社会规范(二)论社会规范(二)论社会规范朱熹的朱熹的“理一分殊理一分殊”论,具体应用于社会伦理规范方面,就论,具体应用于社会伦理规范方面,就是是“三纲五常
46、三纲五常”的的 学说。学说。二、论二、论“理一分殊理一分殊”与社会规范与社会规范关于三纲,朱熹明确指出,关于三纲,朱熹明确指出,“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夫为妻纲”,所谓,所谓“纲纲”,朱熹释为,朱熹释为“网上大绳网上大绳”。二、论二、论“理一分殊理一分殊”与社会规范与社会规范朱熹不但宣扬朱熹不但宣扬“三纲三纲”,还倡导,还倡导“五常五常”,以之作为调适社,以之作为调适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他认为,社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他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核心是仁。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核心是仁。二、论二、
47、论“理一分殊理一分殊”与社会规范与社会规范仁、义、礼、智、信表现于行为又是什么呢?朱熹指出,仁是仁、义、礼、智、信表现于行为又是什么呢?朱熹指出,仁是爱之理,其心理表爱之理,其心理表 现为恻隐;礼是敬之理,其心理表现为恭现为恻隐;礼是敬之理,其心理表现为恭敬;义是适宜与否之理,其心理表现为羞敬;义是适宜与否之理,其心理表现为羞 恶;智是明辨之理,恶;智是明辨之理,其心理表现为是非;信是实有之理,而心理表现为忠信。其心理表现为是非;信是实有之理,而心理表现为忠信。三、论人的性情三、论人的性情(一)关于天命之性(一)关于天命之性其一,天命之性是至善的。是其一,天命之性是至善的。是“理理”在人身上的
48、体现,是人在人身上的体现,是人化了的化了的“理理”。天理。天理 先在,人性得之于天理,所以人性底子先在,人性得之于天理,所以人性底子里是善的,堪称万物之灵。里是善的,堪称万物之灵。其二,天理赋予的人性是普遍的,平等的,无差别的。其二,天理赋予的人性是普遍的,平等的,无差别的。其三,天性之发就是合其三,天性之发就是合“理理”之之“情情”。三、论人的性情三、论人的性情(二)关于气禀之性(二)关于气禀之性既然人的天性是善的,又如何解释现实社会中的所谓既然人的天性是善的,又如何解释现实社会中的所谓“恶恶”的行为呢?对此,朱的行为呢?对此,朱 熹继承了张载、二程的思想,认为这是熹继承了张载、二程的思想,
49、认为这是气禀之性所致。人们天生就有仁义礼智之性,但由于气质之禀气禀之性所致。人们天生就有仁义礼智之性,但由于气质之禀不同,从而使人们良好的天性不得表现。不同,从而使人们良好的天性不得表现。三、论人的性情三、论人的性情磨盘为农业社会中粉碎谷物的工具之一,圆形,分上下两圆磨盘为农业社会中粉碎谷物的工具之一,圆形,分上下两圆 片,上动下静,谷物从上片中央的磨眼进入,随着上片的转动,片,上动下静,谷物从上片中央的磨眼进入,随着上片的转动,磨碎了的谷物从两磨磨碎了的谷物从两磨 片之间均匀分布的缝隙中流出。上天造片之间均匀分布的缝隙中流出。上天造物与转动着的磨盘相似,人类万物也如面粉般物与转动着的磨盘相似
50、,人类万物也如面粉般 有粗有细,各有粗有细,各有不同。有不同。三、论人的性情三、论人的性情(三)关于(三)关于“人心人心”与与“道心道心”在朱熹的人性论中,还有关于人心、道心的理论,在朱熹的人性论中,还有关于人心、道心的理论,古文尚古文尚书书大禹谟篇说:大禹谟篇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执厥中。”意思是说,人心是危殆不安的,道心是隐微难见的,意思是说,人心是危殆不安的,道心是隐微难见的,必须精细地体察它们并专一地保持道心的行为,才能恰到好处,必须精细地体察它们并专一地保持道心的行为,才能恰到好处,既无既无 不足,也不过分。不足,也不过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