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实用必备!).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5310738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2.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实用必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实用必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实用必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实用必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实用必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文明的内涵(一)文明的内涵 是社会表现出较高发展阶段的状态,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二)文明的特征(文明诞生的标志):私有制、阶级、城市、国家、文字等二、人类文明的产生(一)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1、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2、农耕和畜牧的产生表现 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在这些地区,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3、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1)原因:随着

2、农业的发展,人们要求有质量更好、更方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2)手工业和商业出现手工业: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商业: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3)脑力劳动者的出现: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4)城市的出现: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拓展补充】早期人类历史发展上的社会分工1、第一次分工原始社会后期发生的畜牧业同农业的分离。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了部落间的产品交换,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2、第二

3、次分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这次社会大分工促地了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促使私有制的形成。3、第三次分工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它促进了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开始积累了商业资本,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二)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1、阶级对立 阶级分化: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阶级对立:为争夺土地和资源,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成为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斗争。2、 国家的出现原因: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国家

4、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形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原来的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统治者。影响:人类进入奴隶社会。3、文字的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总结】早期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原因(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生产工具制造水平的提高。(2)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3)自然地理因素:多分布于大河流域,适合人类生存。(4)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能够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过程(1)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2)私有制产生:部落首领

5、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3)贫富分化:在私有制基础上出现了贫富分化。(4)阶级对抗: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成为最早的阶级对抗形式。(5)国家开始形成: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三、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一)多元特点1、最初的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出现了最初的文明。2、特点:(1)社会形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

6、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2)相互关系: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原因),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3)地理位置:大多邻近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土壤肥沃);基本位于中纬度、北温带;3、类型:海洋文明、大河文明(农耕文明)(二)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1、自然条件: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肥沃的冲击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2、发展概况:(1)文明出现: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里出现了最初的文明。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2)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

7、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下有各类官员管理政务和军事;原来的城市大多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必须服从国家命令、向宫廷纳贡的地方行政单位);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拓展补充】汉谟拉比法典内容:法典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法典详细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违背法律后的具体惩罚措施,涉及社会结构、婚姻、个人道德、兵役和劳役,租赁、借贷、债务,以及奴隶地位等方面。法典要求所有人必须遵守法典,违反者将遭受严厉惩罚。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性质: 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8、价值: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3、文化成就:(1)文字: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2)文学: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3)传说: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4)数学: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5)军事:最早使用战车作战的文明。(三)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1、自然条件:(1)水源:地处干旱地区,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交通:尼罗河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2、发展概况:(1)文明出现: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2)埃及的

9、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3、文化成就:(1)文学: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2)文字: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一样古老;(对字母文字产生重要影响)(3)历法: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3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另加五天为节日;(4)建筑和数学:金字塔的建造不仅体现了法老至上的权威,而且证明了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5)书写材料:尼罗河的特产莎草被加工成莎草纸,是古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

10、资。(四)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1、条件:(1)历史:公元前3千纪,古代印度文明诞生;铁器时代来临,生产工具进步。(2)自然:恒河流域雨水丰沛、植被茂盛。2、国家出现:到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雅利安人国家。【拓展补充】雅利安人迁徙与印度文明时空: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印欧人发展为的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对区域文化的影响: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3、制度:种姓制度(

11、1)基础: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2)特点:等级森严、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3)内容: 统治阶级: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劳动阶层: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后来,在四个种姓之外,还出现了“贱民”。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4)影响:延续下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积极: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古代,使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护统治,维持社会安定。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2、。消极: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限制社会的阶层流动。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了社会发展的进程。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印度的统一与团结。4、文化成就:(1)佛教产生: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2)文学艺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著名的史诗。(3)科学技术: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五)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1、自然条件: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这里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2、爱琴文明:公元前2

13、千纪,这里曾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3、城邦政治(1)产生: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2)典型特征:城邦数量众多,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3)代表:斯巴达是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公民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雅典民主的实质是奴隶制民主政治。(2)评价:古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知识深化】古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发展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1)直接民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14、2)主权在民:公民大会对国家事务拥有最高的决策权,是“主权在民”的集中表现。(3)轮番而治:公民轮流担任公职,负责国家事务。(4)崇尚法治:“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是雅典民主政治运行的基本政治原则。雅典城邦民主政治评价(1)进步性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体现人民主权,有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热情。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开创民主政治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创造出了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议会制、任期制等民主运作方式。(2)局限性 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使不同素养的人享有国家管理权,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大

15、量外邦人、妇女、奴隶被排除在民主范围之外,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4、文化成就:(1)文学:古代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2)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他被认为是“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代表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3)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主要成就苏格拉底: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他用对话形式提出的哲学思想由其学生记录下来,流传后世。“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要求人们追求真理和智慧, 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柏拉图:

16、创建的“学园”将哲学和数学知识融会贯通,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理想国”,追求智慧、正义、理性;理念是万物本原。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和诸多科学领域,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真理高于一切;创立了逻辑学,提出了归纳和演绎的两种思维方式;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人类最初的文明概况:文明之间相互独立,联系甚少。一、古代文明的扩展(一)农耕文明1.扩张的因素 (1)农耕文明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的潜

17、能。(2)农耕文明区经济相对发达,这为其不断扩大范围奠定了物质基础。(3)随着经济的发展,农耕文明区需要更多的土地、金属、马匹等,统治阶级需要追求更多土地和人口以获得税收。(4)农耕地区有比较先进的组织系统,能够动员人力、物力等。2.扩张的表现(1)古代埃及文明扩展原因及方向:由于尼罗河南部山高谷深,不适合农耕,故主要向东北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发展:新王国时期,势力向北到达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向南达到尼罗河第四瀑布以外的地方。影响:促进了西亚北非和整个地中海东部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埃及经济的发展。(2)西亚文明:方向: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8世纪

18、,阿摩利人建立了古代巴比伦,在第六代王汉谟拉比采取远交近攻的方式,实现了南部两河流域的统一,势力伸展地中海东岸。亚述:地处两河流域北部,公元前3千纪末已建立国家,到公元前10世纪开始大规模扩张,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形成一个地跨亚非两洲的大帝国。(二)海洋文明古代希腊文明的扩展1.原因城邦政治斗争的产物。斗争中失败的集团在本城邦难以立足便纷纷外迁。工商业发展需要。工商业奴隶主十分活跃,为了寻求更多的原料和奴隶的来源而另辟新路。社会贫富分化的推动。在贫富分化过程中欠债失地的农民为了谋生,只得纷纷外流。人口过剩,人地矛盾突出。狭小的城邦范围内,当时的生产力发展

19、水平满足不了更多人口的需要。2.方式方向: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3.殖民范围: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4.扩展条件: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5.特点:沿地中海北岸和黑海周边建立据点,呈现线状分布;殖民城邦一般都沿袭母邦的制度和习惯,但又是独立的,不依附母邦。6.影响:希腊殖民者侵占土著居民的土地,掳掠奴隶、掠夺资料,进行商业剥削和海盗抢劫,给殖民地原有居民造成了巨大灾难;加强了城邦和海外各地的联系,客观上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使古希腊人打开了眼界,吸取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自己的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基础。一定程度上

20、解决了土地问题,促进古希腊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有利于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三)古代文明扩展的影响1.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相互交流,相互影响。2.促使古代世界帝国的崛起。二、古代世界的帝国(一)大帝国的兴起古代文明各自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赫梯、埃及新王国和公元前8世纪前后的亚述都已经是统治范围比较广的国家。这些国家后来也被称为帝国。(二)波斯帝国(前6世纪前4世纪)1.建立: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等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2.统治政策中央: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国王是

21、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权力被认为来自神。地方: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管理: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以统治社会发展水平和风俗都非常不同的广大地区。3.灭亡: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入侵并灭亡波斯【拓展补充】1.希波战争: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自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前后持续了半个世纪。战争以波斯战败告终,波斯帝国从此一蹶不振,阶级矛盾激化,最终被马其顿所灭。2.波斯帝国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波斯帝国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政治、军事、经济制度,并且为后来的帝国所承袭。(2)

22、波斯帝国的形成,客观上为西亚、北非这一广大地区,提供了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舞台,但同时它的征服战争也给这一地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破了该地区的正常秩序和规则。(3)波斯帝国以落后民族征服三大文明中心,承袭了古代文明,既为西亚、北非的古代文明做了总结,同时又为希腊文明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在文化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三)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1.建立: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击败波斯军队的抵抗,先后占领小亚细亚、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灭亡了波斯帝国,并进一步向东扩张,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继波斯之后再次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

23、的大帝国。2.统治政策:继承: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地方实行行省制,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变化: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3.分裂衰亡: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公元前3世纪初,分裂成三个王国:马其顿王国、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王国、塞琉西王朝统治下的王国。【拓展补充】1.亚历山大东征带来了哪些影响(1)积极影响:帝国的建立和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往来。(2)消极影响: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是通过具有侵略性质的东征建立的,给东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2.亚历山大帝国与希腊化时代开启(1)

24、亚历山大在东征路上建立一系列希腊城市,这些城市多位于商贸要道之上,也是重要的战略防御要地,经过一个世纪后,它们多数都发展起来,有许多雄伟的建筑以及众多的居民。(2)亚历山大东征结束了波斯帝国存在近两个世纪的政治制度,希腊城邦这种特殊的政治形态也退出了地中海地区的政治舞台,超乎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之上的普遍的文化希腊化文化成为地中海地区共享的文化。3、希腊化世界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这些区域统称为“希腊化世界”。自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被称为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打破了历史上形成的东、西方各自

25、独立发展的模型,将他们合二为一,是东西方文明的大交汇。(四)罗马帝国(前27年4世纪)1.建立与发展:(1)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建立(2)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3)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4)公元1-2世纪:由于奴隶和广大平民辛勤劳动、地中海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2.版图: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先后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把整个地中海变成罗马的内海。3.统治:奴隶制迅速发展(在罗马扩张过程中,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卖为奴隶)(1)政治: 中央:实行帝制 地方:行省制(行省都派总督治理,总督拥有

26、该行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2)法律:以罗马法维系统治,罗马法不断发展(3)经济:经济联系加强、发展(4)文化: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4.衰亡:(1)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2)4世纪末帝国分裂,由于内部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外部蛮族入侵,公元395年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3)5世纪后期(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奴隶制度在西欧崩溃。【拓展补充】1.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1)内因:奴隶制生产关系制约经济的发展,罗马农业萎缩,工商业萧条,城市衰落,财政枯竭。封建制因素的增长和大地产

27、经济的发展又日益瓦解着日益腐朽的奴隶制度。罗马帝国依靠军事发家、靠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缺乏内部凝聚力,各地之间缺乏成为共同国家的基础。政治混乱,行省离心倾向严重。帝国后期,皇位变更频仍,中央集权的帝国政府陷于瘫痪,导致政局动荡。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尖锐,奴隶起义频繁严重削弱了罗马统治的基础。(2)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2.罗马帝国扩张产生的影响给被侵略地区带来巨大伤害 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制定并传播法律,奠定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基础。传播了基督教,使基督教传出欧洲大陆,为基督教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文明的交流1. 总趋势:文明之间交往的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

28、断扩大。2. 科技文化交流领域传播技术传播农耕技术西亚的农耕技术,向东传到中亚(伊朗高原);向西传入欧洲(希腊,并进一步传到西欧和北欧);向南传入北非(埃及、利比亚等)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逐渐扩展到埃及和希腊等地。艺术交流神话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雕刻艺术希腊的雕刻艺术,在很多方面模仿埃及。字母文字起源西亚地区的腓尼基文字向东腓尼基字母阿拉马字母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向西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后两种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3.经贸往来(1)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到达地中海东岸。(2)罗马帝国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汉朝有间接的经贸和文

29、化交流。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2世纪,已有罗马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中古时期”一般是指欧洲封建社会的历史。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的这段时期。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

30、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一、西欧封建社会(一)时间:公元5至15世纪。(二)形成背景1.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5世纪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公元前73年,意大利半岛中部爆发了著名的斯巴达克起义。起义者坚持两年,纵横意大利南北,一度威胁到罗马城。虽然这些起义最后都被镇压,但冲击了奴隶制,深刻影响了罗马历史发展进程。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2.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

31、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的基础上,西欧封建社会产生了。 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日耳曼人迁徙后相继建立了一批国家。有法兰克王国、东哥特王国、汪达尔王国、勃艮第王国、苏维汇王国、伦巴德王国、盎格鲁撒克逊等国。 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三)基本特征(内容):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基督教会1.封君封臣制度(1)背景:社会动荡,蛮族国家林立、战争频繁;自然经济发展;(2)内容: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

32、土地者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义务)。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权力)。(3)特征:等级森严;层层分封;以土地的封赐为基础和纽带;权利和义务相结合;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层级间相互独立、没有越级服从的义务;王权有限。(4)关系:封君和封臣之间互有义务,形成了一定的契约关系。封君要善待封臣,并且按照规定赏赐封臣,这里主要指赏赐土地;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与封君同敌共友,而且对封君的命令不能违背。(5)结果: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给王权加强提供了合法性,孕育统一的力量。封

33、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地方实力膨胀,经济上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知识深化】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1.相同点:(1)都是有条件的分封:权利与义务相互交织;(2)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3)都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4)内容:都分土地;(5)影响:前期加强统治,后期造成地方割据。2.不同点 (1)社会性质不同:西欧是在封建社会形成时期;西周是在奴隶制强盛时期。(2)维持形式不同:西欧封君和封臣关系形成是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维系;西周分封关系是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来维系。(3)统治方式不同:西欧封君和封臣制度下各级封建主不可越级统治

3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有天下共主的地位。(4)内部关系不同:西欧层级间相互独立,“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附庸”;西周的天子是大宗,是分封制下各级小宗的共同大宗。2.庄园和农奴制度(1)性质: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政治单位。(2)内容:土地类型经营管理者权利与义务领主自营地领主1、领主直接经营,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2、主持庄园法庭,审理案件,维护庄园秩序农民份地(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自耕自收)自由农份地自由农1、交纳地租,服一定时间的劳役;2、法律上自由农奴份地农奴1、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2、交纳地租,自备工具服劳役3、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

35、上(3)特征: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政治上: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受田租和劳役剥削; 领主或其管家主持庄园法庭,维持社会秩序。【总结】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封君封臣制是封建主阶级内部的等级制度,它规定了各个层级封君封臣的权利和义务,在维持和协调封建主阶级内部的关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经济:庄园和农奴制度农奴制作为封建主压迫剥削的手段,则成为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3)文化:受基督教神权思想统治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遭受严重的摧残而趋于沉寂,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基督教的宗教文化是西欧文化的主流,支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一)王权加强1.

36、趋势: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不同程度的加强。2.原因: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经济增长。3.表现:(1)英格兰:英格兰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王权,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2)法兰西: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而且王权获得城市不同程度的支持,12-13世纪王室领地持续扩大。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3)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4.影响: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城市的

37、兴起与自治1.城市发展的原因、条件(1)1114世纪的西欧免于外敌入侵,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2)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农业得到发展,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2.概况:10-11世纪,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3.自治城市(1)原因: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城市市民收到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对市民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2)形式(途径):与封建主谈判,以金钱赎买,武装暴动。(3)结果:大多数城市赢得一定的自治权。(4)影响 经济:促进城市经济手工业、商业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市民阶层

38、形成,冲击封建主力量。政治: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文化: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使大学兴起;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知识深化】西欧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1、政治上:城市与王权结盟,有利于王权加强和国家统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新的社会力量市民阶层产生,为近代资产阶级的产生提供条件,市民阶级参与政治,促进了议会制度的出现。2、经济上:城市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货币关系渗透到农村,推动庄园的瓦解。3、思想上:在西欧城市市民争取自治的过程中,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意识逐步觉醒,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人性解放、谋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观念

39、得以张扬。4、文化上: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进理性、世俗文化的发展,促进大学的兴起;随着城市的出现,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一批大学出现,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做了准备。5、阶级关系上:城市的兴起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新的阶级市民阶级。这些市民的经济力量、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稳步提高,使国家日益重视和支持他们的利益及他们的对外冒险事业。6、社会制度和近现代文明: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到重要作用。(三)基督教会1.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1)1世纪,基督教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2)2世纪后,基督教教义发生变化,宣扬忍

40、耐顺从、君权神授等思想,有利于罗马的统治。(3)4世纪末,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4)5世纪,法兰克国王把基督教作为国家宗教制度,在被征服地区强制推广,成了西欧民众普遍信仰的宗教。2.特权(1)政治:教权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在整个中世纪一直与王权博弈。(2)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3)社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4)思想: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3.地位:教会利用强大的经济力量和宗教势力,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总结对比】领域中古前期的西欧中古中后期的西

41、欧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民族国家尚未形成。王权加强,但教权仍高于王权;社会走向稳定。民族国家有发展。经济庄园经济和封建农奴制11世纪起城市兴起与城市自治文化基督教会控制着精神生活和文化教育世俗文化与大学兴起孕育着思想解放三、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一)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1.由来:西罗马帝国灭亡(5世纪后期)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2.兴盛(1)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2)扩张:6 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

42、意大利等地。(3)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备。评价罗马民法大全 积极性: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推动帝国长治久安,是欧洲民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局限性: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法律平等”,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知识深化】 1.市民法与万民法项目市民法(公民法)万民法定义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是适用自己特有的法律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

43、尊重,叫做万民法,是适用全人类共同的法律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帝国背景平民与贵族斗争疆域扩大,民族矛盾,经济纠纷适用范围罗马公民罗马境内各族人民意义公民法的实施,使平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极大激发和调动爱国热情与参政的积极性。万民法适应了罗马帝国新的社会发展要求,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联系万民法不是凌驾于公民法之上的法律,而是以不触动原有公民法体系为前提,对公民法的补充、继承和发展。2.拜占庭文化: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

44、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拜占庭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3.衰落(6世纪中期1453年)(1)原因:长期的军事扩张,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自身资源;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统治者心态保守,固步自封。奥斯曼土耳其的蚕食。(2)结果: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二)俄罗斯1.基辅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国家制度和宗教信仰深受拜占庭影响。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2.汗国臣属: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3.莫斯科公国:在反击蒙古统治过程中逐渐兴起,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并向外扩张。4.沙

45、皇俄国: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沙皇,推行一系列措施,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继续扩张。领域内容政治颁行新法典,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分权确立政厅制度,健全中央机关,增设一部分管理国家事务的机构实行县制改革,推行地方自治制度,地方大贵族仍然控制自治机关建立沙皇特辖区军事颁布兵役条例,采邑分封是新军的物质基础,新军来源主要依靠中小贵族对外扩张5.俄罗斯帝国:17世纪末,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18世纪初发展成为俄罗斯帝国。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一、阿拉伯帝国(一)阿拉伯帝国的发展1.7世纪初,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2.建立政权: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

46、范围逐渐扩大。3.统一:632年,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4.对外扩张:7世纪中期起,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5.建立帝国: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6.衰落:10世纪衰落,1258年被蒙古西征军所灭。(二)阿拉伯帝国兴起和建立的有利条件1.政治基础:7世纪,默罕默德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实行政教合一的体制。2.经济因素:北方土地肥沃的新月地区文明的吸引。3.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提供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4.军事因素:阿拉伯军队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引进先进武器,提高军队战斗力。5.群众基础:下层人民的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详细版(实用必备!).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