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 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5319040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 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 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 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 期末试卷分类汇编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选文一】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

2、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

3、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

4、、秦事以观之也?(取材于汉书贾谊传)【选文二】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

5、,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取材于贾谊过秦论(上)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上者告讦也 讦:揭发B. 此亡它故矣 亡:灭亡C. 德被蛮貊四夷 被:覆盖D. 奋六世之余烈 烈:功业8. 下列

6、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及秦而不然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B. 为人主计者 为之于未有C. 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 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D. 因河为池 欲因此时降武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B.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C.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

7、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D.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10.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选文一】提到,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后,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B. 【选文一】认为,君主面对各种不同的言论,必须有正确的辨别之道,那就是以事实验证,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观察他所说的是否符合事实。C. 【选文二】中,秦统一天下后一系列愚民、弱民的措施及防卫策略,突显了统治者仍以武力治天下的思维,为下文的

8、“过秦”做铺垫。D. 【选文一】作者提出,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因而怨恨充斥天下,这一观点与【选文二】中归纳的秦的过失基本吻合。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2)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12. 【选文一】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作用?【答案】7. B 8. A 9. C 10. A 11. (1)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的时候,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2)一个戍卒率众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

9、里,被天下人耻笑,(被动句1分)这是为什么呢? 12. (1)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2)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3)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亡:通“无”,没有。这里没有别的原因。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均表示转折,却。句意分别为:到秦朝却不是这样/那些有四种德行却自认为不行的人。B.介词,替。句意:替君主出谋划策。动词,做。句意: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C.主谓之间,取独。句意: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定语后置标志。句意:人们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D.

10、凭借。句意:凭借着黄河来做护城河。 趁着。句意:想要趁此机会逼迫苏武投降。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随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世主欲民之善同”句意完整,“同”作“世主欲民之善”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道之以德教者”与“驱之以法令者”为对称句式,各自断开,排除A。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

11、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后”错误。原文说“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礼的作用应该是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前。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贵”,形容词作名词,最可贵之处;“起教”,推行教化;“远罪”,远离罪恶。(2)“隳”,毁坏,此处指“灭亡”;“为”,被;“者,也”表判断。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贵绝恶于未萌”,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参考

12、译文:【选文一】 夏朝的天子传了十几代,然后由殷商继承。殷商的天子传了二十几代,然后由周继承。周朝的天子传了三十几代,然后由秦继承。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 人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为什么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维持了长期的统治,而秦王朝的君主残暴无道呢?这个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举行礼仪,所以,太子从婴儿的时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礼义。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经的事,所听到的都是正派的语言,所实行的都是正确的原则,左右前后都是正直的人。一直与正直的人相处,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长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话一样;经常与不正直的人相处,就会变

13、成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国话一样。到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的风俗本来就不崇尚谦让,它崇尚的是奸诈;本来就不崇尚礼义,它崇尚的是刑罚。 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前,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庆赏来奖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政令,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能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的时候,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

14、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孔子说:“让我断案,我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有什么独特见解,那就是推行仁义),使讼案不再发生。”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如首先确定选择什么抛弃什么,取舍标准一旦在心中确定,相应的安危后果就会表现出来。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天下危亡也不是一天促成的,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观察它的积累过程。君主所积聚的治国方法,在于他选择什么,抛弃什么。选择礼义方法治国的君主便积聚礼义,选择刑罚治国的君主便积聚刑罚。刑罚积聚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会埋怨而背叛君主,礼义积聚到一定程度,百姓就会和睦而亲近朝廷。 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

15、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随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这与商汤王和周武王是相同的,但是,商汤王、周武王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建立的国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家政权好比一个大器物,现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险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就在于天子

16、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因而恩德滋润天下,禽兽蔓延,草木富饶,四方蛮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德和恩都没有,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几乎祸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这不是充分证明了取舍不同后果就明显不同吗?有人说:“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观察他所说的事实,那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取材于汉书贾谊传)【选文二】 到始皇的

17、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

18、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

19、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三、(10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氏山房藏书记苏轼(宋)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

20、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

21、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注】李氏:指李常,字公择,南昌建昌人,曾

22、做过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7.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用之则弊 同“敝”:破旧,损坏B.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 盖:大概C. 然学者益以苟简 苟简:草率简略D. 藏书凡九千余卷 凡:凡是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迩之事父,远之事君B. 季札聘于上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 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则所用之异也D. 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9. 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五谷:上古五种谷物的统称,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说法是:黍、稷、麦、豆、麻。B. 老聃:老子,姓李名耳,战国

23、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为道德经。C. “风、雅、颂”属于诗经六义,另外三点是作为表现手法的“赋、比、兴”。D. 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是西汉司马迁,断代史汉书的主要编撰者是东汉班固。10. 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B.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C.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D.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记述了李氏苦读成就和家中藏书情况,赞扬李氏藏书赠来者的

24、仁者之心。B. 第一段列举了两类东西,和读书做对比,既生动通俗,又凸显了书的宝贵价值。C. 作者批评前朝科举士子“束书不观,游谈无根”风气,强调认真读书的必要性。D. “山中之人思之”是写李君深受山人尊敬,“藏书凡九千余卷”说明藏书丰富。12. 翻译文中的句子。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答案】7. D 8. C 9. B 10. B 11. C 12. (1)从秦汉以来,写文章的人更多,造纸方法和文字笔画一天比一天趋向简便。(2)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啊!【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

25、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凡”:一共句意:藏书共九千多卷。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第二个“之”,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象牙、犀角、珍珠、宝玉等奇异珍贵之物。/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B.第一个“于”,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第二个“于”,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向”等。句意:季札被中原诸侯国邀请。/指走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迈第一步开始的。C.两个“所”,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句意:把他住过的僧房命

26、名为“李氏山房”。/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D.第一个“以”,用来。第二个“以”,所以、因此。句意:公择要求我写篇文章以作藏书记。/所以圣明的人不做就不会失败,没有也就无所谓丢失。故选C。【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战国时思想家”错误。老子是春秋末期人。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 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被世人利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曾见过的书。“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是并列关系的句子,主语都为“余”,“既衰且病”不能分开,“无所用于世”不能分开,排除ACD;“惟得”和“尽读”主语也都是“余”,应为“余惟得数年之闲”和“

27、余尽读其所未见之书”属并列关系的动宾短语,其间应分开,排除AC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作者批评前朝科举士子”错误。原文“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可知作者批评的是年轻的科举士子,即后生晚辈。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作者”,写文章的人;“纸”,造纸方法;“字画”,文字笔画。(2)“是以”,因此;“故”,先前;“之也”,表判断的固定句式。参考译文: 象牙、犀角、珍珠、宝玉等奇异珍贵之物,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然而不适于实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能适于实用,但用过就败坏,索取

28、就穷尽。能让人看了感到愉悦,而又适于实用;用它而不坏,取它而不尽;贤和不贤的收获,各凭他们的才华;仁者和智者的见解,各随他们的天分;尽管才华天分各不相同,然而只要求取就没有人无收获的,只有书啊! 孔子这样的圣人,他的学习一定从读书开始。在这个时候,只有周朝的柱下史老聃掌管很多书。韩宣子到鲁国,然后见到易象和鲁春秋。季札被中原诸侯国邀请,然后才能听到诗经的风、雅、颂。而楚国只有左史倚相,能读到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学习可说是很困难的。然他们对礼乐都很熟悉,道德修养都很深厚,不是后代的君子所能赶上的。从秦汉以来,写文章的人更多,造纸方法和文字笔画一天

29、比一天趋向简便,而书也更多,世人没有谁不拥有,然而学习的人愈加地马虎不认真,什么道理呢?我还赶上看见老儒先辈,自称他们年轻时,要想求取史记汉书而不能得到,侥幸得到了,都亲手抄写,日夜诵读,惟恐来不及读。近年书商辗转翻刻,诸子百家的书,一天要流传一万张纸,书对学习的人来说,多而且容易获取到这样的地步,他们的文章学术,理应超过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轻的科举士子,都把书捆起来不读,谈吐没有根底,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我的朋友李公择,年轻时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读书。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僧房命名为“李氏山房”,藏书共九千多卷。公择涉猎其流,探索其源以后,吸取它们的精华,咀嚼它们的韵味,

30、而转化为自己的学养,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上,而在当代出名了。然而书还是和先前一样,未曾稍有损坏。他将它赠送给后来之人,供他们无穷无尽地索求,而满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应的需求。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啊! 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被世人利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曾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想去游览但不能成行,(如能成行)恐怕我将终老在那里了。我将全部打开公择的藏书,拾取他丢弃的书来充实自己,或许有益吧?公择要求我写篇文章以作藏书记,于是替他写了几句,让后来主人知道从前君子读书的困难,而现在求学的人有书却不读是可惜的。阅读墨子兼爱(上)的片断,完成下面

31、小题。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爱人若爱其身/其未兆易谋B. 视人之室若其室/魏王贻我大瓠之种C. 若使天下兼相爱/彼与彼年相若D. 若此则天下治/于

32、其身也,则耻师焉10.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开篇使用设问句,明确指出,天下的纷乱之事,都是起于不相爱。B. 作者正面立意,号召各方都要互相爱护,以此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C. 作者运用反复手法,追求百姓自由的相爱主张,不断重复,深入人心。D. 作者在这里描绘天下兼相爱一旦得以实施的理想社会,颇具感染力。【答案】9. B 10. C【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其”,代词,自己/代词,事情。句意: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当事情还未露先兆时容易谋划。B“之”,都是结构助词,的。句意: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魏王送给我大葫芦

33、的种子。C“若”,连词,如果/动词,类似、相同。句意: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他和他年龄差不多。D“则”,连词,表顺承,便、就/连词,表转折,却。句意: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好了/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运用反复手法”错。应为运用铺排手法。“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作者采用铺排的说法、反诘的语气,坚定鲜明地推出了只有相爱才能止乱的观点。故选C。参考译文: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让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

34、?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谁还会做盗贼?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好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先生一岁必两归钱

35、塘。归后无事,或携钱数百与里中少年博望仙桥下。时钱文敏视学浙中。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踏过桥下,文敏从舆中望见先生短葛衣,持蕉扇,与诸少年博正酣。文敏即出舆揖曰:“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障,业知不可避即回面话曰:“汝已见我耶?”文敏曰:“正诣宅谒前辈耳。”曰:“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始寻道反。文敏去,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曰:“汝何人?学使见敬若此?”曰:“此我衙门中后辈耳。”遂不告姓名去。(选自 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注释】:先生:指清人杭世俊,他官至翰林院检讨(即翰林院里掌管编修国史的人)。钱塘:今浙江杭州市。视学:职官名称。此指以视学身份视察学校

36、。舆:轿子。学使:即“视学”。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归后无事 归:归隐B. 时先生以扇自障 障:遮挡C. 吾屋舍甚隘 隘:窄小D. 始寻道反 反:返回12. 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译文:一天,正值酷暑,(钱文敏)自作主张地打了把伞去拜访杭世俊先生。B. 正诣宅谒前辈耳。译文:正要到府上去拜访老前辈您呢。C. 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译文:钱文敏坚持想要前往,先生杭世俊坚决推辞了他。D. 汝何人?学使见敬若此?译文:您究竟是什么人?学使见到您会如此尊敬?【答案】11. A 12. A【解析】【11题详解】

3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A.归:回家。句意:回家以后无事(可干)。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盛暑”,酷暑;“张盖”,坐轿子;“访”,拜访。句意:一天正值酷暑,(钱文敏)坐轿子前去拜访杭世俊。故选A。参考译文:杭世俊一年必然回钱塘两次。归家以后无事,有时拿着数百铜钱与家乡中的少年在望仙桥下赌博。当时钱文敏以视学身份在浙江视察学校。一天正值酷暑,(钱文敏)坐轿子前去拜访杭世俊。踏过桥下,钱文敏从轿子里看见先生穿着短衣,手拿着芭蕉扇,与各位少年赌博兴致正浓。钱文敏立刻走出轿子拱手说:“前辈是在这里吗?”当时先生用扇子遮住自己,却已经知道不可

38、以躲避了,立即转过脸说:“你已经见到我了吗?”钱文敏说:“正要到宅子去拜访先生。”(杭世俊)说:“我的家很小,不能容纳你跟随的人。”钱文敏坚持想要前往,杭世俊坚持推辞他。(钱文敏)才寻找原路返回了。钱文敏离开后,各位一起赌博的少年从桥下走出,吃惊地问道:“你究竟是什么人?学使如此尊敬你?”(杭世俊)说:“这是我衙门中后辈。”就不告姓名离开了。4(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

39、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上篇)【乙】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

40、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丙】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

41、,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缩小B.秦王足己而不问问:向人请教C.审权势之宜审:审问D.而不委郡邑,是矣是:正确(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 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B.因而不改践华为城,因河为池C.先

42、王知壅蔽之伤国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D.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庄宗受而蔵之于庙(3)下列选项的句式与例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为天下笑者,何也A.信而见疑B.而智勇多困于所溺C.为降虏于蛮夷D.皆为陛下所成就(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B.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C.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D.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43、甲】文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秦与陈涉、陈涉与山东诸国进行对比,指出双方实力悬殊,为抒发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B.【乙】文认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进献忠言容易被杀戮,因此秦王朝尽管也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却因恐惧而不敢进言纠正主上之过。C.【丙】文先写秦朝在统一了全国之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了郡县,废除诸侯而任命了郡县长官,再加上它自身地形上的优势,有利于它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D.【丙】文认为,秦朝的快速衰亡,是郡县制的设立而导致了暴政,引发了百姓自下而上的反抗,失去了人心,最终失去天下。(6)翻译文中划线句子。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7)贾谊认为,后代的君子应如何治理国家呢

44、?请结合乙文,概括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每个句子的含义,正确判断文言句式。(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

45、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6)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C.审:详知。句意: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故选:C。(2)A.介词,跟,和;介词,从,由。句意: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祸患常常是由平时不注意的细节积累造成的。B.因循;凭借,依靠。句意:因循不改;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C.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屈原痛心于楚怀王听不到正确的意见。D.连词,

46、表并列;连词,表顺承。句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庄宗皇帝接受并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故选:C。(3)例句为被动句,“为”表被动。句意:被天下人耻笑,为什么呢?A.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诚信却被怀疑。B.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而智慧勇敢的人多被所溺爱的人或事物困扰。C.状语后置句,相当于:于蛮夷为降虏。句意: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D.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都被陛下提拔。故选:C。(4)句意: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三主失道”“忠臣不谏”“智士不谋”是三个并列的句子,都是主谓结构,各自断开,注意“而”在这里表并列关系,领起“忠臣不谏”,可在其前停顿,排除B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二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 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