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阳光灿烂杨老师 文档编号:5340697 上传时间:2023-03-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大自然的壮美秀丽,增进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语言运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思维能力: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审美创造: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课前解析】 关注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他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 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 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关注写作方法:文章按照游

2、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全文线索清晰,顺序鲜明,重点突出,对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有借鉴价值。【教学目标】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 15 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 15个词语。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教学重点】了解文章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

3、写“浙、罗”等 15 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 15个词语。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2)1.教师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跟随着巴金爷爷一起感受了壮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学习了“按变化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神奇的地下溶洞。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学生齐读课题。2.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你参观过溶洞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溶洞是怎样形成的吧。溶洞:石灰岩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溶解、腐蚀而形成的天然洞穴。洞内有各种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和石柱。(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

4、入,快速引出课题,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教师过渡: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叶圣陶先生,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吧。请你自己读一读。叶圣陶 (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文化教育界的巨匠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脚步集,童话集稻草人等。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5)(1)教师播放范读,感悟句子的魅力。(2)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3)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4)教师组织交流:游览的先后顺序。(设计意图:

5、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感受课文的写作顺序,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2.学习字词(出示课件6)出示认字词语:浙江 一簇 臀部 漆黑 蜿蜒 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1)(出示课件7)学会识字方法:对比识字。例如:渐与浙;臂与臀,比较两字之间的字形与读音上不同。(2) (出示课件8)识字游戏:游溶洞,指名读、开火车读并随机正音:蜿 额 臀 漆 浙 蜒(出示课件9)出示写字:浙zh 罗lu 杜d 鹃jun 窄zhi 郁y 肩jin 臀tn 移y 额 陆l 乳r 笋sn 端dun 源yun (1)先指名学生在无拼音的情况进行读,开火车读,(2)再进行听读,纠正字词读音。(3)学生观察

6、字形,交流生字书写要领,重点指导“鹃”“郁”“肩”“臀”里的“月”。(4)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5)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0):观察下面两组左右结构的字:第一组:杜、陆、端、源;第二组:鹃、郁、移、额、 乳,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预设:第一组是左窄右宽;第二组是左右同宽。(3) 重难点字、易错字进行书写指导(出示课件11):“窄”读“zhi”,上部短撇与点要协调;下部横距均匀,长短有变化;“笋”读“sn”,下部“尹”横长贯穿,撇长有力,稳住重心。出示第三组词语:端 蜿蜒 突兀森郁指导学生进行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预设:(出示课件12)“端”在“这些石钟乳和石笋,

7、形状变化多端”,“端”还有(东西的)头;(事情的)开头;原因,起因;方面,项目这四种解释。文中“变化多端”指“石钟乳和石笋的样子多”。(出示课件13)“蜿蜒”近义词有“弯曲、绵延、逶迤、崎岖”,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出示课件14)“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用在文中,突出了洞口的气势,造句为“这片山山势巍峨,突兀森郁,气势壮观。”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5):记金华双龙洞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了叶圣陶爷爷在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时所看到的景象。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游双龙洞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找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

8、语句。预设:(出示课件16、17)学生在教材中勾画表示游览路线的词语,指名学生回答。例如: 路上: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渐渐入山。洞口: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外洞: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孔隙: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内洞:这就到了内洞。出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教师组织交流总结(出示课件18):线索一,作者的游览路线: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师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2.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9):通读全文,找出泉水流经的景点,将泉水流经的来路与作者的游览路线对照,说说你

9、的发现。预设:(出示课件20)在路上的时候是一路迎着溪流。在路口是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在外洞时,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在孔隙时,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时,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教师组织交流总结(出示课件21):线索二,泉水的来路:一路迎着溪流洞口,溪流从洞里出来外洞,泉水从孔隙流出内洞,泉水靠着右边流,所以每一处景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3.教师小结(出示课件22):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我们发现了两条线索,那作者又是怎样记叙游览过程的?

10、他又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重点内容的梳理,对线索的挖掘,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加深了学生对“按游览顺序写景”的体会。)五、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3、24)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2.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5)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按照游览的顺序初步感受了双龙洞的神奇。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学生填写,教师顺势出示答案。预设总结: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11、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看看他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回顾唤起学生记忆,为本节课重点感受双龙洞景物特点、领悟写景方法做铺垫。)二、精读细研,领悟写法(一)研读第2-3自然段 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6):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去感受路上的生机与明艳,思考:一路上,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指名回答。预设1(出示课件27):作者看到了盘曲而上的公路。预设2(出示课件28):作者看到“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从“开满”两字,可以感受到映山红的多。教师追问:作者说映山红要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更

12、有精神,更有精神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预设:因为大自然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更显得自然环境春意盎然、生机勃勃。预设3(出示课件29):作者看到了“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说明油桐长得很茂盛,这儿一丛,那儿一簇,体现了花儿的多。预设4(出示课件30):作者看到“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教师追问:作者说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这种沙土非常的独特、与众不同。预设5(出示课件31):作者看到了“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眼前一片明艳,说明那儿的景色也是明艳的。预设6(出示课件32):从“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

13、,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作者看得了溪流。教师追问:这里有四个“时而”,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出示图片),从这两对反义词中写了山中溪流的什么景物?感受到了什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预设:这里说的是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随着时高时低,时断时续。将溪流形美、声美的特点写了出来,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与丰富,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写了出来。教师总结: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作者抓住了路边具体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下,去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与丰富吧。(二)研读第4-7自然段1.教师提出问题

14、(出示课件33):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哪里?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教师提示(出示课件34):第4自然段,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了双龙洞前,映入眼帘的是双龙洞的洞口和外洞。教师提出问题:从这里你能感受到什么?预设:从“洞口像桥洞似的”洞口让我感受到这里很宽。教师追问:顺势走去,已置身外洞之中,外洞又是什么特点呢?预设:作者首先提到的是“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接着说“那里

15、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给我留下的是容纳人数多、很宽敞的印象,让我觉得外洞非常的大。教师总结:“大会堂”,“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都是作者想象的、感受的,这是通过表达自身感受来描写外洞的特点,让读者身临其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双龙洞外洞的照片感受一下吧。 欣赏图片。(出示课件35)2.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6):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预设1:(出示课件37)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教师提出问题:这里是怎么描写孔

16、隙的狭小,从哪里体会到的?预设:从文中所说的五个“小”字,以及对小船的自问自答, 通过写小船的小,衬托孔隙的狭小,这是对孔隙狭小的直观描写。教师继续追问(出示课件38):这里有两个句子,请同学们对比读一读,第一句: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第二句: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的小船。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第二句少了两个“小”字,有“小”字的更能说明小船非常非常小,更加体会到了孔隙的狭小。预设2: (出示课件39)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

17、来。教师提出问题:这里你是怎么感受到孔隙的狭小,从哪里体会到的?预设:从“里边拉绳子”到外洞“拉另一头绳子”,不仅说明了孔隙的狭小,而且也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更想去一探究竟。预设3:(出示课件40)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教师提出问题:这里你是怎么感受到孔隙的狭小,从哪里体会到的?预设:“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身体不能和船有一点缝隙,并且通过自身感受,一个“贴”字,更加说明仰卧的姿势没法再低了,突出了孔隙的窄小、低矮。预设4:(出示课件41)眼前昏暗了,可是

18、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教师提出问题:这里你又是怎么感受到孔隙的狭小,从哪里体会到的?预设:从“挤压”“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些作者的自身感受,说明孔隙极度窄小,石壁就紧贴着脸上方,空间很小,乘船过去不容易。3. 教师提出问题:走过了狭小的孔隙,我们终于来到了神奇的内洞,内洞中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它的特点的。预设1:(出示课件42)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教师提出问题:这里描写内洞怎样的特点?从哪里

19、体会到的?预设:从“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和“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这里直接描写了内洞的黑。预设2:(出示课件43)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教师提出问题:这里描写内洞怎样的特点?从哪里体会到的?预设:从“双龙”这个词,作者暗示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不仅间接地点明了课文题目,同时洞中有龙更使人感到奇特。预设3:(出示课件44)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教师提出问题:这里又描写内洞怎样的特点?从哪里体会到的?预设:这里描写了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更加体会到

20、了它的神奇。预设4:(出示课件45)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教师提出问题:这里又描写内洞怎样的特点?从哪里体会到的?预设:通过内洞与外洞的对比外洞已经很大了,但是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更加突出了内洞的大。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作者再次通过直观描写和表达感受,写出了内洞黑、奇、大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一副美丽奇特的画面。4.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46):通过对双龙洞各处景物的阅读与分析,我们感受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一路上作者所看到景物的特点吧。预设1:在路上,景色是明艳的、溪流是在

21、欢唱的。教师板书:景色明艳、溪流欢唱预设2:在洞口、外洞的特点是很宽、宽敞。教师板书:很宽 宽敞预设3:孔隙的特点是狭小的。教师板书:狭小预设4:内洞里是黑、奇、大的特点。教师板书:黑、奇、大5.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47) :如果我们也想把自己游览的地方写下来,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预设:一是要按照游览顺序写;二是要抓住景物特点,写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描述,按照游览顺序一同领略了双龙洞的神奇风光,感受到了各处景物不同的特点,还学会了作者运用多种写作的方法以及生动形象地语言,使我们身临其境。(设计意图:通过对双龙洞各处景物的阅读分析,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景物的特点,更让学生从中

22、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是如何把景物写清楚的。)三、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9)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 游览 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2.拓展延伸(1)播放视频,双龙洞风景。(出示课件50) (2)浏览图片,我国溶洞小览。(出示课件51、52) 例如:桂林银子岩溶洞、北京石花洞、湖南梅山龙宫、湖北腾龙洞。四、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53)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54)教师布置作业:你去过哪些有名或者有趣的地方?课下和同学分享吧,要说清楚自己的感受。【板书

23、设计】【教学反思】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通过对海上日出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记金华的双龙洞以游览顺序组织全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理解,为后续习作训练再加一块基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这有利于学生发现文章按游览顺序写作的特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篇文章以“泉水”为暗线,和作者的游览顺序相呼应,使整篇文章变得更生动、充实,让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有所积累。文章第2-7 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双龙洞各处景物。在教学中,我以景物特点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品读中,重点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尤其是对孔隙这一处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通过直观描写和感受描写相呼应的方法,将重点景物写清楚的,从而为今后的写作积累方法,打下基础。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内容充实,所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有些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品味特点。总的来说,本节课我从单元语文要素出发,在学习了海上日出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感受按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体会按顺序写景的好处,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四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阳光灿烂杨老师)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