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军事防护与急救 第一节核武器 第二节化学武器 第三节生物武器 第四节防化器材简介 第五节战场救护常识目标透视 1.了解核武器的杀伤方式和防护要点。2.了解化学武器的杀伤特点和防护方法。3.了解生物武器的袭击方式和防护方法。4.了解防护器材的分类和使用方法。5.掌握战场创伤的种类和针对性的急救方法。第一节 核武器 一、核武器概述 核武器是19世纪40年代出现的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性的武器。美国于1945年7月16日在本国新墨西哥州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试验。(一)核武器的概念和分类 核武器(亦称原子武器)是利用爆炸性核反应放出的巨大能量,对目标造成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核武器包括原子弹、
2、氢弹、中子弹及其使用兵器。1.原子弹 原子弹是利用重核裂变链式反应放出的能量对目标造成杀伤破坏作用的核武器。原子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核装料、起爆装置、中子源和中子反射层等。核装料由铀235、钚239裂变物质制成。原子弹爆炸过程:起爆装置引爆炸药,利用炸药爆炸的挤压作用,使数块核装料迅速合拢达到超临界状态。此时在中子源放出的大量中子的作用下,核装料发生裂变,形成链式反应,在瞬间放出巨大能量,形成猛烈的爆炸。1千克铀235或钚239的原子核全部裂变时,释放出的核能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由于原子弹内每块装料不能超过临界质量,因此原子弹的威力受到一定的限制。2.氢弹 氢弹是利用轻核聚
3、变反应放出的巨大能量对目标造成杀伤破坏作用的核武器。氢弹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引爆装置和热核装料。氢弹的爆炸过程:裂变爆炸装置发生裂变反应,产生大量中子和极高的温度。在产生的中子作用下,氘化锂中的锂即生成氚。在高温高压下氘化锂中的氘和氚迅速发生聚变反应,在极短时间内放出巨大的核能,形成猛烈的爆炸。3.中子弹 中子弹亦称加强辐射弹,是利用聚变反应产生的大量高能中子作为主要杀伤因素的一种战术核武器。中子弹的构造,一般用当量很小的原子弹作为引爆装置,用铍作中子反射层,用氘氚作为核装料。因此,中子弹可以认为是一种小当量的氢弹。其特点是中子的产量多,能量高,早期核辐射效应增强;当量小;冲击波、光辐射的作用减弱
4、;放射性沾染程度轻等。4.使用兵器 用原子弹、氢弹、中子弹制成的各种核弹头、核炸弹、核炮弹、核鱼雷,可使用火箭、导弹、火炮、舰艇、飞机发射和投掷,还可制成核地雷使用。(二)核武器的威力 1.核武器威力的表示方法 核武器的威力是指核弹爆炸时所释放出的能量,而不是指核爆炸的杀伤破坏范围。核武器的威力通常用“TNT当量”(简称“当量”)表示。当量是指核爆炸时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多少重量(吨)的TNT炸药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2.核武器威力等级的划分 核武器的威力等级通常按当量大小划分为十吨级、百吨级、千吨级、万吨级、十万吨级、百万吨级、千万吨级。所谓“万吨级”的核武器,是指其当量在1万吨10万吨(不含1
5、0万吨)之间的核武器。其他等级的含义相同。按核袭击任务还可将核武器分为战略核武器和战术核武器(或战役战术核武器)。(三)核爆炸方式 核爆炸方式对核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有很大的影响。当量相同而方式不同的核爆炸,它们对目标的杀伤破坏效果、造成的放射性沾染程度和爆炸景象等都不相同。核武器爆炸方式通常划分为空中爆炸、地面(水面)爆炸和地下(水下)爆炸。空中爆炸又分为低空、中空、高空、超高空爆炸。(四)核爆炸景象 核爆炸方式不同,其外观景象也不同。根据外观景象的特征,可粗略地判断出爆炸方式和威力。1.空中爆炸景象 几种空中爆炸(超高空爆炸除外)景象的共同点是依次出现闪光、火球、蘑菇状烟云,此外还可听到巨大
6、响声。比高在200左右的核爆炸烟云和尘柱通常是不相连接的。2.地面爆炸景象 地面爆炸时的外观景象与空中爆炸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火球与地面接触,近似半球形,烟云颜色深暗,尘柱粗大,烟云与尘柱几乎从形成时就连接在一起。此外,比高小于15的地面爆炸还会形成很大、很深的弹坑。3.地下爆炸景象 地下爆炸时,通常看不见闪光和火球,但产生强烈的地震波。火球的高温高压气体突破地面时,把大量泥土、石块抛向四方,形成比地面爆炸时更深、更大的弹坑,并同时听到巨大的响声。4.水下爆炸景象 水下爆炸时,在近距离上能看到一个明亮的发光区,火球在水中形成高温高压的气泡向外猛烈膨胀并迅速上升,把大量水掀起形成空心水柱,并在顶
7、端喷出烟云,形成菜花状云团。水柱回降时,在水面激起巨浪向四周扩散,同时在水柱基部还形成具有较强烈的放射性基雾,它在向四周扩散的同时,还上升与云团相混,并随高空风向顺风飘移。经过的区域常有放射性雨降落。水下爆炸时还可听到低沉的爆炸响声。二、核武器杀伤破坏因素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有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5种。前4种因素的作用时间短,统称为瞬时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作用时间长,称为延缓杀伤因素。(一)瞬时杀伤破坏因素1.光辐射光辐射是指核爆炸高温火球辐射出来的光和热。(1)形成。核爆炸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形成一个有几千万摄氏度和几百亿个大气压的明亮火球向四周辐射光和热。
8、(2)特性。光辐射与太阳光相似,以光速沿直线传播。其强度用“光冲量”表示,单位卡厘米2。与光的传播相似,光辐射在遇到不同物体时也会被吸收或反射,而使其光冲量减弱或增强。如通过云雾雨雪时,光冲量可能减弱2030,而由于水面或冰雪覆盖地面的反射,光冲量可能增强4090。光辐射的能量释放时间很短,但仍然有个过程。其作用时间随当量增大而增长。通常只有零点几到几十秒。(3)对人员、物体等目标的杀伤破坏作用。光辐射对人员可造成皮肤、眼、呼吸道烧伤和闪光盲。皮肤烧伤分为直接和间接烧伤。烧伤程度根据烧伤面积、深度、部位、全身症状和对战斗力的影响,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中度烧伤的人员多数将丧失战斗力。眼
9、烧伤包括眼角膜和视网膜烧伤。核爆炸的闪光能使人员发生暂时失明、眼前发黑等症状的闪光盲,它的作用半径可达几十至几百千米,夜间作用距离更远。人员吸入炽热的空气,可导致呼吸道烧伤。光辐射能使物体熔化、灼焦、炭化和燃烧。光辐射可能对城市和森林造成火灾。2.冲击波 冲击波是指从爆炸中心向四周传播的高压高速气浪。(1)形成。核爆炸瞬间产生的高温高压火球迅速向四周膨胀,压缩周围空气而形成一个高于大气压的压缩区。随着火球的膨胀,压缩区按惯性仍继续扩大,当脱离火球时,其后即出现一个低于大气压的稀疏区。压缩区和稀疏区迅速向外传播而成为核爆炸的冲击波。(2)特性。其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超压和动压。冲击波超压通常
10、是指位于压缩区前界(亦称冲击波波阵面)上超过正常大气压的那部分压力,单位是千克厘米2。它对人员、物体能起挤压作用。冲击波动压通常是指位于波阵面上的高速气流所形成的冲击力,单位是千克厘米2。它对人员、物体能起到冲击或抛掷的作用。压缩区内的气流方向与冲击波传播方向一致,气流速度很大。负压。冲击波负压是指稀疏区气压低于正常大气压的差值,单位是千克厘米2。稀疏区内气流方向与冲击波传播方向相反,气流速度较小。传播速度。冲击波传播速度是指波阵面传播速度。它是以超音速向外传播的,但随着距离增加,传播速度也逐渐减小,最后在大气中消失。如1万吨当量原子弹空爆时,冲击波到达1千米处约需2秒,到达2千米处约需4.7
11、秒,到达3千米处约需7.5秒。作用时间。冲击波作用时间主要是指超压对人员物体作用的持续时间。它对核爆炸杀伤破坏人员物体的程度是有影响的。同样超压值作用于人员物体时,超压作用时间长的对人员物体的杀伤破坏就严重些,反之则轻些。地形对冲击波的影响。高山、山丘和建筑物等的正面可使冲击波超压增大17倍,其反斜面可使超压下降6070。(3)对人员、物体的杀伤破坏作用。冲击波对人员可造成直接杀伤和间接杀伤。直接杀伤是指冲击波超压和动压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的损伤。超压对人体的突然挤压,可造成人员的耳鼓膜和心、肺、胃等内脏出血或破裂损伤。动压可使人体被抛掷而撞击地面或其他物体上,造成颅脑损伤、骨折、肝脾破裂、体表
12、撕裂等损伤。冲击波对人员造成的损伤和光辐射一样也分4个等级。中度损伤的人员多数将丧失战斗力。间接杀伤是指工事、建筑物的倒塌、飞散的石块或玻璃碎片等对人员造成的损伤。另外,在冲击波作用下,扬起的尘土可进入口腔和呼吸道内而引起呼吸阻塞。核爆炸对各种装甲车辆、火炮、飞机、汽车、舰艇、工事、轻武器等目标的破坏,冲击波起主要作用。冲击波可将它们翻倒、滚翻或抛掷出十几至几十米以外(轻武器可抛出数百米),可将坦克炮塔掀掉,火炮大架、飞机机体折断,舰体变形、破裂,工事主体塌陷、入口堵塞。核武器对上述目标破坏的程度可分为轻微、中等、严重破坏3个等级。3.早期核辐射早期核辐射是核爆炸最初十几至几十秒内放出的中子流
13、和射线。它是核武器特有的杀伤破坏因素。(1)来源。中子流主要是由核装料发生裂变或聚变反应时的瞬间放出的。内射线主要是核裂变碎片在衰变过程中以及空气中的氮原子核在中子作用下放出来的。(2)特性。其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播速度。射线是以光速传播的。中子流的速度可达几千至几万千米每秒。因此,发现核爆炸闪光时,人员已受到早期核辐射的作用了。贯穿作用和电离作用。射线和中子流穿透力很强,能穿透人体和较厚的物质层。但在穿过物质的过程中,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会发生光电、康普顿、电子对3种效应;中子流与物质相互作用会发生散射和吸收作用,因而早期核辐射将被削弱。通常用半削弱层(或削弱系数)来表示各种物质对早期核
14、辐射的削弱程度。将射线或中子流剂量削弱一半所需要的物质厚度叫半削弱层(削弱系数是指早期核辐射通过物质层前后剂量的比值)。不同物质对早期核辐射的半削弱层厚度是不同的。由于空气层能削弱早期核辐射,因此,再大当量的核爆炸所产生的早期核辐射对人员或物体的作用距离也超不过4千米。能发生散射。早期核辐射是以直线传播的,当与空气中原子相碰撞时,会发生散射而改变运动方向。因此,隐蔽在高地反斜面或堑壕内的人员可能会受一部分散射来的早期核辐射的照射。作用时间短。由于核裂变碎片多数半衰期短,衰变快,而且又随火球烟云迅速上升,因此早期核辐射对地面目标作用时间只有十几秒钟。能使某些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土壤、兵器、含盐食
15、品、药物等被早期核辐射的中子照射后,会产生放射性(称感生放射性)。其原因是这些物质中的钠、钾、铅、铁、锰等元素在吸收中子后变成了放射性同位素。(3)对人员、物体的杀伤破坏作用。人员受到早期核辐射一定剂量照射时,由于电离作用,会造成人体生理机能失调(如造血功能发生障碍、胃肠功能紊乱和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等),产生一种全身性疾病称为急性放射病(简称放射病)。放射病轻重主要决定于吸收剂量大小和人员身体健康状态。人员得放射病后,根据病情轻重,通常会出现头昏、疲乏、失眠、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脱发、发烧、贫血、腹泻出血、严重脱水、上吐下泻、意识障碍、抽筋等不同症状。放射病按轻重分4个等级。早期核辐射对大多数
16、物体没有破坏作用,但能使照相材料感光而失效;使光学仪器的玻璃变暗而影响观察效果;使某些半导体元件和药品失效。另外,中子流能使某些武器装备、含盐食品产生感生放射性而影响使用或不能食用。4.瞬时杀伤因素对人员的综合杀伤作用(1)复合伤。核爆炸后,人员常常会受到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3种瞬时杀伤因素的综合作用。人员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杀伤因素综合作用后,所造成的损伤叫复合伤。地面暴露人员的复合伤伤类主要分为以放射损伤为主的放烧冲复合伤(即放射损伤合并烧伤和冲击伤)和以烧伤为主的烧冲放复合伤(即烧伤合并冲击伤和放射损伤)两类。随着核爆炸当量不断增加,3种瞬时杀伤因素对暴露人员中度杀伤半径大小有不同变
17、化。核爆炸当量在1万吨以下时,大多数伤员是以放射损伤为主的复合伤,当量在2万吨以上时,大多数伤员是以烧伤为主的复合伤。掩盖工事和坦克内的人员,会有少数人发生以冲击伤为主的复合伤。复合伤对人员伤害的特点:一是伤情复杂并相互加重,增加了死亡率;二是复合伤中主要单伤决定其伤情发展。(2)综合杀伤半径。3种瞬时杀伤因素对开阔地的暴露人员造成相同伤害程度的杀伤半径各不相同,通常取其中最大杀伤半径作为核武器综合杀伤半径(亦称复合杀伤半径)。5.核电磁脉冲核电磁脉冲是核爆炸瞬间发出的电磁脉冲。它很像雷击时产生的电磁脉冲,但它只对电子、电气设备起破坏、干扰作用。它也是核武器特有的破坏因素。(1)形成。核武器在
18、靠近地面大气层中爆炸时,辐射出的射线是产生电磁脉冲的主要原因。射线和周围空气中的原子和分子作用,使它们电离产生自由电子和带正电荷的离子(正离子),这些电子以比正离子更快的速度向外运动,使电荷分离,产生径向电流,形成径向电场。由于周围环境以及弹体结构等不对称因素,造成径向电场也不对称,因此,发生电流震荡,从而导致了电磁脉中的辐射。(2)特性。其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电场强度高。在几千米范围内电场强度可达10万伏米,比通信设备和脉冲雷达附近场强高出1 00010 000倍。上升快,持续时间短。核电磁脉冲的电场强度可在0.010.03微秒的时间内上升到最大值,并以光速向外传播。它的作用时间只有几十
19、微秒,总持续时间不大于1秒。频谱很宽。核电磁脉冲的频谱从甚低频到超高频。它包括了大部分现代电子设备的工作频率,因此对雷达、通信以及自动控制和指挥系统都能起破坏、干扰作用。作用范围广。地面、低空核爆炸生产的核电磁脉冲的作用范围可达几十千米。超高空爆炸时,它的作用范围更大,可达1 0002 000千米。(3)破坏、干扰作用。核电磁脉冲对人员、武器、车辆、房屋等没有杀伤破坏作用。它只对电气、电子设备有破坏作用,即工作干扰和功能损坏。工作干扰是指电子系统工作时,核电磁脉冲使设备引进附加信号而导致暂时的工作紊乱、操作失灵等。功能损坏是指电子系统内的某些敏感元器件由于引入强电磁脉冲而被击穿或烧毁,导致整个
20、系统不能继续工作。(二)延缓杀伤破坏因素放射性沾染放射性沾染是指核武器爆炸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地面、人员、水、空气和物体等所造成的沾染。它也是核武器特有的杀伤破坏因素。1.来源与形态核爆炸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来源于核裂变碎片、感生放射性物质和未裂变的核装料。地面核爆炸时,上述被气化的放射性物质与被卷入火球并受其高温而气化和熔化的大量泥土和砂石充分混合在一起(空爆时只有少量泥土混入),火球冷却后,形成了放射性熔渣(空爆时没有)和放射性尘粒(亦称放射性落下灰或沉降物)。放射性熔渣的形态呈黑色玻璃或焦炭状。有的像炉渣一样联结成片,有的像围棋子状散落在爆炸中心附近几百米的地面上。它有很强的放射性。放射性
21、尘粒的状态呈球形或哑铃形等形状,其直径多数在几十至几百微米(空爆时直径为几至几十微米)的小颗粒。它们随高空风顺风飘移,沉降在距爆炸中心不同距离的地面或物体上。2.特性(1)能不断放出、三种射线。核裂变碎片、感生放射性物质和未反应的核装料在衰变过程中都能不断自发地放出各种射线。这些射线包括、三种射线。半衰期是指一定强度的放射性物质衰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通常用半衰期的长短来表示放射性物质衰变速度的快慢。不同的放射性物质具有不同的半衰期。(2)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难以改变。实验证明各种放射性物质所具有的半衰期是固定的,用一般的物理、化学方法不能改变它的衰变速度,更不能改变它的放射性。因此只有用冲洗或扫
22、除等方法将放射性物质从地面或物体上除掉,才能去掉地面的沾染或放射性的物体。(3)沾染持续时间长。一定量的放射性物质在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原子核数,叫该物质的放射性强度。它的单位是衰变数秒或衰变数分。在实践中常用居里、毫居里、微居里等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为:1居里=3.71010衰变数秒=2.21012衰变数分地面或物体的沾染程度将随着它们的放射性强度逐渐减弱而减弱。但是有些放射性物质半衰期很长,可达数月、数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地面或物体的放射性沾染也将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3.地面放射性沾染 核爆炸造成的地面沾染通常分为爆炸地域沾染区(简称爆区)和烟云径迹地带沾染区(简称云迹区)。军事上把地面照
23、射率在2伦时以上的区域叫沾染区,并分成4个沾染地段,即轻微210伦时;中等1050伦时;严重50100伦时;极严重100以上伦时。照射率(亦称辐射级)是指单位时间内受照射物体所受的照射量,其单位是伦时、毫伦时。照射量是指沾染地面的放射性物质放出射线的照射剂量,它的单位是伦、毫伦、微伦。地爆时造成地面放射性沾染的特点是沾染程度重、范围大、持续作用时间长,对军队行动和人民群众安全有严重影响。而空爆时地面沾染的特点是沾染轻、范围小,作用时间短,对军队的行动和人民群众的安全影响小甚至没有影响。(1)形成与分布。地爆区地面沾染由放射性溶渣、大颗粒落下灰和感生放射性土壤形成。比高大于120的空爆区地面沾染
24、由感生放射性土壤形成。(2)地面沾染的衰变规律。根据放射性沾染的特性,地面沾染区特别是云迹区从开始形成到形成后衰变的整个时间内,它的地面照射率将随着爆炸后时间的增加,由从零到最高值和由最高值不断降低的变化过程,其范围有个由小到大和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通常在爆后半小时到半年内,地面照射率随爆后时间衰减规律可粗略地概括为“2倍规律”“6倍规律”和“10倍规律”。2倍(6倍、10倍)规律:爆后时间增加到原来的2倍(6倍、10倍)时,则地面照射率约下降为原来的410(110、120)。用上述3个规律可概略推算地面照射率随爆后时间增加的衰减情况4.人员、武器装备、空气、水和食物的放射性沾染核爆炸后放射性
25、落下灰沉降时,对人员、武器装备、空气、水和食物都能造成放射性沾染。有些食物和武器装备还会产生感生放射性。通常用沾染程度(受染单位面积上的放射性强度)表示人体、服装装具、武器装备等物体表面的沾染情况,其单位是衰变数(分厘米2);用沾染浓度(单位体积受染物中所具有的放射性强度)表示空气、水的沾染情况,其单位是居里升、微居里升;用沾染比度(单位重量受染物中所具有的放射性强度)表示粮食等沾染情况,其单位是微居里千克。当人员、车辆、大兵器装备通过沾染区时,都会重新或加重遭到沾染,其沾染程度会超过允许标准,同时还能成倍地增加空气的沾染浓度。受染的水源通常深水比浅水、活水比死水沾染轻。对可能产生感生放射性的
26、受染食物或武器装备,须经沾染检查方能确定是否可以食用或使用。5.放射性沾染对人员的伤害放射性沾染是通过射线对人体组织的电离作用而引起伤害的。其伤害途径有以下3种。(1)体外照射的伤害。人员在沾染区行动或接近严重沾染的物体时,射线直接从外部照射人体而引起与早期核辐射损伤相类似的体外照射伤害。其伤害等级和剂量与早期核辐射相同。体外照射伤害的程度主要决定于射线照射剂量(或吸收剂量)的大小。照射剂量不仅与吸收剂量有关,而且与被照射的物质有关。例如,1伦射线照射剂量对我国人体约等于0.9拉德的吸收剂量。人员在沾染区停留时间所受射线体外照射的吸收剂量称为停留吸收剂量(简称停留剂量)。人员在通过沾染区时间内
27、,所受射线体外照射的吸收剂量,称为通过吸收剂量(简称通过剂量)。(2)体内照射的伤害。人员吸入受染空气或误食了受染食物和水或伤口、黏膜沾染了落下灰,都能引起体内照射的伤害。落下灰食入体内通常大部分会排泄出来,只有百分之几被人体吸收而存留几个月直至几年。引起体内照射伤害的主要是射线。(3)皮肤灼伤。落下灰落在皮肤上或人体接触了沾染严重的物体时,都有可能引起皮肤的灼伤。它的症状与普通烧伤相似,皮肤发红、起水泡和溃烂等,但不会引起全身症状。引起皮肤灼伤主要是射线。三、人员对核武器的防护 1.利用各种工事防护 2.利用地形防护 3.人员防护动作和药物预防 4.抢救抢修 5.消除放射性沾染 6.在受染地
28、域行动时的防护第二节 化学武器一、军用毒剂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和毁坏植物的各种有毒物质叫军用毒剂(简称毒剂)。(一)毒剂分类1.按毒害作用分类神经性毒剂,是指破坏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毒剂。主要有沙林、梭曼、维埃克斯。糜烂性毒剂,是指糜烂皮肤和伤害各部器官的毒剂。主要有芥子气、路易氏气。全身中毒性毒剂,是指破坏组织细胞氧化功能的毒剂。主要有氢氰酸、氯化氰。失能性毒剂,是指使人的思维和运动机能发生障碍,暂时失去战斗能力的毒剂。主要有毕兹。窒息性毒剂,是指伤害肺部使人员缺氧窒息的毒剂。主要有光气、双光气。刺激性毒剂,是指直接刺激眼睛、上呼吸道和皮肤的毒剂。主要有苯氯乙酮、亚当氏气、西埃斯。2.按
29、杀伤作用持续时间长短分类暂时性毒剂,是指主要造成空气染毒的毒剂,其杀伤作用持续时间比较短,只有几分至几十分钟。如沙林、氢氰酸、光气和呈烟状使用的毕兹、苯氯乙酮等。空气染毒的程度,用染毒浓度(指单位体积空气内含毒剂的重量)来表示,其单位是毫克升、微克升。持久性毒剂,是指主要以毒剂液滴造成人员、地面、物体、水源等染毒的毒剂,其杀伤作用持续时间比较长,可达数小时至数天,甚至数十天。如芥子气、路易氏气、维埃克斯、梭曼等。地面、物体的染毒程度,用染毒密度(指单位面积上沾染毒剂的重量)来表示,其单位是克米2、毫克米2、毫克厘米2。水染毒程度用染毒浓度表示。3.按杀伤作用的速度分类速效性毒剂,如沙林、西埃斯
30、。非速效性毒剂,如芥子气。4.按杀伤作用的后果分类致死性毒剂,如沙林、氰氢酸。非致死性毒剂,如西埃斯。(二)毒剂战术技术性能1.毒剂战斗状态化学武器使用后,毒剂发挥杀伤作用的状态称战斗状态。它有蒸气状、雾状、烟状、液滴状和微粉状5种。毒剂以雾状和烟状分散在空气中,可形成气溶胶。上述的几种毒剂战斗状态,构成了化学武器对人员的3种伤害形式:毒剂初生云,指化学武器使用后直接形成的毒剂蒸气或气溶胶的云团。毒剂液滴,指化学武器使用后,所形成的地面、物体的染毒液滴。毒剂再生云,指由毒剂液滴自然蒸发出的蒸气形成的毒剂云团。2.中毒途径在实战条件下,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伤口、消化道中毒。不同的中毒途
31、径对人员的伤害程度有很大差别。通常同一种毒剂,在不同中毒途径条件下,对人员伤害严重程度的顺序:呼吸道眼睛伤口消化道皮肤。如染毒浓度为0.15毫克升的雾态芥子气,对皮肤作用15分钟,仅引起局部红斑、水泡,而经呼吸道吸入15分钟,则可引起死亡。同一种毒剂对不同部位的皮肤,其穿透能力是不同的,可相差约20倍。3.毒害剂量 毒剂对机体的作用量称毒害剂量。由于毒剂的中毒途径不同,毒害剂量的表示方法也不同。毒剂蒸气(或气溶胶)经吸入和皮肤吸收的毒害剂量(D),在人员静止状态下,等于毒剂的染毒浓度(C)和人员在染毒空气中的暴露时间(t)的乘积,即 D=Ct(微克分升或毫克分升)毒剂液滴经皮肤吸收的毒害剂量,
32、用每千克体重所沾染的毒剂重量来表示。其单位是微克千克、毫克千克或粗略地用毫克人、克人来表示。毒害剂量级,是指伤害程度等级相对应的毒害剂量。毒害剂量的数值随着人员活动状态的不同可相差数倍。二、化学武器的分类和性能 化学武器,是指装有毒剂(或毒剂的二元组分),并将其造成战斗状态的武器和器材。如化学弹药、毒烟器材和布洒器。(一)化学弹药 利用弹药中炸药爆炸的能量,将装填的毒剂分散成战斗状态的各种弹药称化学弹药。它们可根据被装填的毒剂名称,直接叫沙林炮弹、芥子气航弹、维埃克斯导弹弹头等,还可根据毒剂持续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暂时性、持久性毒剂弹和固体毒剂弹。化学弹药通常由弹体、引信、炸药、毒剂等几个主要
33、部分构成。化学弹药爆炸后可造成空气和地面染毒,形成初生云、液滴、再生云3种伤害形式。单发化学弹药,可造成杀伤或有效染毒面积数百至数万平方米。(二)毒烟器材利用燃烧剂的热能,将固体毒剂加热升华生成毒烟的器材称毒烟器材。毒烟罐和毒烟手榴弹通常需用擦火棒像火柴一样擦火点燃(有的毒烟手榴弹拔去保险栓投出即自动点燃)燃烧剂,固体毒剂开始蒸发形成烟状初生云,发烟时间一般为数十秒至数分钟。毒烟发生器,它从飞机投下,即自动点燃并从器材两头冒黄色云团形成初生云。发烟时间为数分钟。(三)毒剂布洒器利用压力或机械装置,将毒剂从容器中喷出,在空气中分散成露状或小液滴状态的容器叫毒剂布洒器。它有航空布洒器和汽车布洒器两
34、种。航空布洒器是一个较大的橄榄形金属容器。它通常安装在飞机、直升机或无人驾驶飞机的机翼下或弹仓中。一架飞机可载24具航空布洒器,其布洒高度为200250米,有时可低于100米。航空布洒器按使用方法分多次使用和一次使用两种。它布洒毒剂后将形成初生云、液滴、再生云3种伤害形式。三、化学袭击方式 在战斗中使用化学武器时,通常可采取下列3种不同袭击方(一)杀伤性化学袭击(二)迟滞性化学袭击(三)扰乱(疲惫)性化学袭击四、化学武器的杀伤特点(一)杀伤范围大 化学武器能使较大范围的空气或地面染毒,同时毒剂云团还能随风扩散到一定的地域。此外,毒剂云团还能渗入无防护设施和不密闭的工事、战斗车辆、舰艇、飞机、建
35、筑物内部空间,从而造成染毒、杀伤隐蔽的有生力量。(二)伤害形式、中毒途径和毒害作用多 不同种类的毒剂可造成空气、地面物体、水源、食物等染毒并形成初生云、液滴、再生云3种伤害形式。当人员吸入染毒空气,皮肤或伤口接触了毒剂液滴,误食了染毒的水或食物时,都会引起不同的中毒症状,受到不同的毒害和杀伤。(三)持续时间长 化学武器的杀伤作用持续时间较长。例如,沙林毒剂弹爆炸后,毒剂云团的杀伤作用时间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维埃克斯毒剂使地面、物体染毒后,其杀伤作用时间则可持续几天至几周。(四)易受气象、地形条件的影响 气象条件对化学武器的使用影响很大。条件有利时,能充分发挥其杀伤作用和扩大其杀伤范围,反之
36、,则使其杀伤作用大大降低,甚至无法使用。地形条件对化学武器也有一定影响。在山谷洼地、居民地和丛林中,毒剂云团不易传播和扩散,因而杀伤范围将缩小,但滞留时间长;高地、开阔地、水面,毒剂云团扩散快,因而杀伤作用范围大,但持续时间短。五、人员对化学武器的防护(一)防护动作和药物预防(二)消毒(三)急救1.对神经性毒剂中毒的急救2.对糜烂性毒剂中毒的急救3.对全身中毒性毒剂的急救4.对窒息性毒剂中毒的急救第三节 生物武器一、生物战剂战争中用来伤害人、畜,毁坏农作物的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病毒等)和细菌所产生的毒素,叫生物战剂。(一)生物战剂分类1.按对人员伤害程度分类(1)失能性战剂
37、。主要使人员暂时丧失战斗力,一般不会造成死亡。如布氏杆菌、葡萄球菌肠毒素等。(2)致死性战剂。能使人员患严重疾病,其死亡率大于10,有的高于30以上。如鼠疫杆菌、黄热病毒等。2.按所致疾病有无传染性分类(1)传染性战剂。它传染快,一旦流行,易形成疫区,能持续一定的时间。因此,常用来袭击对方纵深内战略目标,如霍乱弧菌、天花病毒等。(2)非传染性战剂。它只感染接触者,无传染作用,因此常用来袭击需要攻占的对方战术目标,如野兔热杆菌、肉毒毒素等。(二)生物战剂侵入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吸入绝大多数生物战剂,可通过其气溶胶方式,经呼吸道吸入人体,使人员发病。2.消化道食入人员误食或误饮被生物战剂污染的食物
38、或水等,经消化道进入人体,使其发生中毒。3.皮肤接触生物战剂可直接经皮肤、黏膜、伤口或带菌昆虫叮咬进入人体,使人员发病。由于施放方法的不同和战剂本身性质的差异,各种战剂侵入人体途径不完全一样。生物战剂侵入人体后,能破坏人员的生理机能而发病。各种生物战剂致使人员发病后的症状,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二、生物武器施放生物战剂的方式装填有生物战剂的各种生物弹、气溶胶发生器和布洒箱等统称生物武器。施放生物战剂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施放生物战剂气溶胶固体或液体生物战剂的微粒在空气中形成的悬浮体称为生物战剂气溶胶。它能随风传播,大面积地污染空气、地面、食物、水源等,并能渗入无防护设施的各种工事。
39、施放生物战剂气溶胶,是敌人撒布生物战剂的主要方式。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1.生物弹爆炸施放以小炸弹、集束炸弹和火箭、导弹弹头通过弹内炸药爆炸形成生物战剂气溶胶。此种方法使用方便、成本低,但生物战剂损失较大。2.气溶胶发生器施放借助装在该发生器内压力源的高压和喷嘴装置,将战剂喷出形成生物战剂气溶胶。这种方法,生物战剂损失小,且无爆炸声。但成本高,工艺复杂。3.布洒箱施放将布洒箱装在飞机和舰艇上,在目标上风方向低空喷洒或从海面上施放吹向目标。它装置大,生物战剂损失小,适宜大面积污染。(二)投掷带菌媒介物 将带菌昆虫等装在特制的容器里,由飞机等投放。此种施放方式,生物战剂损失少,并且在带菌昆虫生存的整
40、个过程中都能造成杀伤。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1.四格弹布撒 该弹形状类似重磅炸弹,分四格,使用时,由飞机投下,在离地面约30米左右裂开,将装在其中的昆虫、小动物和染菌物撒在地面上。2.带降落伞的硬纸筒布撒 筒的外形与照明弹相似,系在降落伞下,用于撒布生命力较弱的蚊类。3.薄壳器布撒 用石灰制成的球形外壳内,装有各种昆虫、小动物,飞机投出落地时摔碎,昆虫、小动物散出。(三)其他方式 派遣特务施放生物战剂,污染水源、食物、通风管道或在撤退时,遗弃带菌物品或烈性传染病死者尸体等。当敌人使用生物武器后,受到生物战剂气溶胶污染的或带菌昆虫、小动物、玩具等散布的地区,称为污染区。生物战剂引起传染病发生和流行
41、的地区称为疫区。三、生物武器袭击方法 在战斗中使用生物武器时,通常可采取下列两种袭击方法。(一)直接袭击方法 在目标区内或目标上空,使用生物武器直接进行袭击。其特点是便于控制,受风向、风速影响不大。(二)间接袭击方法 在大面积目标上风方向,使用生物武器,使生物战剂气溶胶随风飘向目标。其特点是不易被敌军发现,但控制较困难,并易受气象条件影响。当使用生物武器进行生物袭击时,可采取“单点源施放”“多点源施放”“线源施放”3种手段造成目标污染。(1)“单点源施放”。即由一个点用一枚小生物炸弹或一具发生器作为点源布洒生物战剂,其气溶胶随风飘向目标,使其污染。(2)“多点源施放”。它是用多个小生物炸弹不规
42、则地分布在目标地域上,形成多个单点源布洒生物战剂,各点气溶胶汇合后,使整个目标污染。(3)“线源施放”。它是在目标上风方向,用飞机布洒箱做为空中线源或用多个小生物炸弹,呈线形落在地面上,形成地面线源布洒生物战剂,造成的气溶胶随风飘向目标,使其污染。四、生物武器的杀伤特点(一)致病力强,可造成失能或死亡少量生物战剂侵入人体即可引起发病甚至死亡。各种不同性质的生物战剂,致病的途径多,发病的症状不同,伤害的效果也不一样,可造成失能或死亡。(二)有传染性,可造成疫病流行多数生物战剂可引起人和人之间的传染,这是生物武器的重要特点。如鼠疫、天花、霍乱、斑疹、伤寒等都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引起人员发病,特别
43、是在人口稠密的大、中城市,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很快传播,造成疾病流行,迅速漫延为疫区。敌人撒布带生物战剂的昆虫,也可能因昆虫叮咬野生动物而形成自然疫源地。(三)污染范围广,且不易发现施放的生物战剂,如在气象、地形等适宜的条件下,可造成大范围的污染。用一架飞机喷洒生物战剂,即可造成几百至几千平方千米的污染区。而且生物战剂无色无味,投放的带菌昆虫、小动物,也易与当地原有者相混淆,因此不易发现。(四)危害作用时间长 生物战剂气溶胶的危害时间通常为数小时(昼间约2小时,夜间约8小时),条件适宜时,时间会更长。散布在水中的霍乱弧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存活数十天。鼠疫杆菌在背阴处可存活数周。炭疽杆菌芽
44、孢,在土壤中能存活几十年。有的生物战剂在昆虫体内能长期存活,甚至传代。(五)没有立即杀伤作用 生物战剂侵入人体后,不能立即使人致病,要经过一个潜伏期,其长短主要取决于战剂种类和侵入人体的剂量等,一般短者数十分钟,长者十几天。五、人员对生物武器的防护 一)个人防护动作和药物预防、免疫接种 当敌方施放生物战剂气溶胶时,人员应戴防毒面具或防疫、防尘口罩,同时还应戴上防毒眼镜和穿着防毒衣或防疫服。有条件时,可进入具有滤毒通风设施的掩蔽部、坑道等工事进行防护。当敌方投带菌昆虫时,人员为了保护暴露的皮肤,防止昆虫叮咬,应利用工事、房屋、帐篷和个人防护器材进行防护,同时还应在暴露皮肤上涂抹驱蚊灵等驱避剂。为
45、了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提高治疗效果,人员应在战斗前,进行免疫接种,当确知敌人使用生物武器时,还应使用药物进行预防。此外,人人还须搞好个人卫生和战场卫生。(二)消毒、杀虫、灭鼠 对污染的人员皮肤可用个人防护盒内的皮肤消毒液或1的三合二水溶液,以擦拭法进行消毒。对污染的服装装具可用煮沸法、日晒法或药物浸泡法进行消毒。对污染武器装备的消毒方法,相同于对染毒的武器装备消毒。对污染的粮秣、食物,通常要销毁,如密封包装的,可用消毒剂,对外表擦拭2至3次,放置30分钟后方可食用。对污染的水,煮沸15分钟,方可饮用。对污染的地面、工事可用火烧法、铲除法和喷洒消毒剂,进行消毒。同时,还应迅速组织人员烧燎、熏蒸和捕
46、打敌方投放的昆虫、鼠类及其他动物。第四节 防化器材简介一、个人制式防护器材(一)防毒面具我军目前装备有65型、69型和64型防毒面具,对目前敌人装备的毒剂和放射性灰尘、生物战剂都能防护。1.用途与性能防毒面具用来保护人的呼吸器官、眼睛和面部不受毒剂伤害,防止放射性灰尘和细菌进入人体。(1)65型防毒面具。65型面具是头戴式通话面具。由面罩、过滤元件、面具袋3部分组成。面罩由罩体、头带、眼窗、通话器等组成,用于保护面部免受伤害。面罩分1、2、3号,1号最小,号码标志在罩体的右下头带调节环的橡皮上。过滤元件由连接管、护板、过滤板、滤烟纸、隔板等组成。将受染空气过滤成洁净空气。面具袋用帆布做成,用于
47、携带和保护面具。袋内装有附件盒及塑料袋,塑料袋用以存放面具,防止进水或受潮。附件盒内装有保明片和通话膜。(2)69型防毒面具。69型面具是头盔式通话面具。由面罩、滤毒罐和面具袋3部分组成。面罩由罩体、眼窗、通话器、Y形管和进气孔等部件组成。分1、2、3、4、5号,1号最小,号码标在面罩的左下方。2.构造与功用滤毒罐:滤毒罐装在面罩左侧。罐内装有滤毒层和滤烟层。滤毒层由浸炭纱布制成。滤烟层由超细玻璃纤维纸折叠而成。面罩袋:内有两个小口袋,一个装备份滤毒罐,另一个装备份盒。备份盒内装有通话膜和塑料垫圈等。3.滤毒原理(1)防毒炭的滤毒原理。防毒炭是浸渍了铜、银、铬金属氧化物等化学药剂的活性炭。活性
48、炭具有疏松、多孔、表面积大的特点。其滤毒原理主要是通过物理吸附、化学吸着和催化作用来完成。所谓物理吸附作用是指毒剂蒸气分子进入防毒炭的孔隙后,受周围孔壁分子吸引力的作用而被固定下来,使大部分毒剂(如神经性、窒息性、糜烂性毒剂等)不会透过滤毒罐伤害人员。所谓化学吸着作用,是指防毒炭上的化学药剂与毒剂蒸气分子起化学反应生成不易挥发的物质,被吸着在防毒炭上。所谓催化作用,是指某些毒剂分子在金属氧化物的作用下,使之与空气中的氧和水起化学反应,生成无毒物质。(2)滤烟层的滤毒原理。滤烟层由滤烟纸折叠而成,主要通过多层纤维网格阻断毒剂气溶胶(毒烟、毒雾)、放射性气溶胶(烟、雾、灰尘)和生物战剂气溶胶而起作
49、用。4.面具的选配选择大小合适的面具是防护确实的必要条件之一。选配时可参照军帽的号码,一般戴小于4号军帽的可配1号面具,戴3号军帽的可配2号面具,戴1、2号军帽的可配3号面具。5.面具的检查检查面具的目的是检查面具能否确实有效地防毒。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外观检查。检查各部件有无损坏,结合是否牢固。(2)气密检查。用于实毒检查或执行任务之前。方法是首先正确地戴好面具,然后用手掌堵住进气口,同时用力吸气,若感到堵塞不透气,则说明面具气密良好;如感觉漏气,则应首先检查佩戴是否正确,然后检查呼气活门有无异物及面罩有无损坏,根据情况处理后再重新检查。(3)实毒检查。利用帐篷、掩蔽部、房屋、仓库等进
50、行。方法是检查前,应指定专人将毒剂按每立方米0.5毫升的用量洒在布块上,在室内摆动,使之自然蒸发,造成一定浓度。也可利用喷雾器在室内造成一定浓度,但禁止用加热办法布毒。检查时,应有干部负责和医务人员参加,并明确注意事项。人员戴好面具后,分组进入毒气室,做弯腰、摇头、原地跑、跳等动作,停留5分钟左右,如无刺激,则说明面具良好,佩戴动作要领符合要求。若有刺激,应立即停止呼吸,闭上眼睛,举手报告后,迅速到室外,待查明原因或更换面具后,再进行检查。检查完毕后,人员依次离开毒气室,到上风方向吹散身上的毒气,脱下面具。毒气室使用完毕后,应通风消毒。6.面具的使用对65型面具的使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