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池塘标准化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根据*精神,为加快推进区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促进区域渔业绿色循环发展,现编制区池塘标准化改造实施方案(2022-2025),明确区域内符合改造条件的池塘面积、改造目的、改造模式、年度实施计划等,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落实落细,实现区水产养殖健康、绿色发展。一、全区概况(一)池塘养殖现状区是*主城区,地处*,区域面积约265.36平方公里,下辖5个街道、4个乡镇和6个园区,共61个社区和62个村,常住人口约54万人。2021年区水产养殖面积2.22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1.28万亩,河沟养殖面积0.94万亩,全年实现水产品总量3800吨,其中淡水养殖产
2、量3300吨,淡水捕捞产量500吨,实现渔业产值19000万元。(二)池塘养殖存在问题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设施的不断改进、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及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产养殖尾水的处理问题日益引起重视,尤其是集中连片的高密度养殖区,集中排放期的尾水中氮、磷等指标含量超标,造成外部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体蓝藻、浮萍等生物爆发,给外部水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亟需对池塘进行标准化改造,提升养殖尾水处理成效,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促进渔业绿色循环发展,确保水产品稳产保供。二、指导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围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产品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需求的目标,加快推进池
3、塘标准化改造,进一步提高池塘养殖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具有特色的新时代鱼米之乡。三、工作目标按照“空间布局合理、规模集中连片、水系及设施配套、尾水处理规范”总体要求,开展区域内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到2025年底,完成全区单个养殖主体50亩以上池塘及百亩连片池塘的标准化改造工作,实现池塘养殖产能稳步提升,尾水排放稳定达标,产品供给稳妥保障,养殖环境稳步改善。四、实施内容(一)实施原则根据“源头防控、科学布局、分类施策”总原则,工作基本原则有:1、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施标准化改造的池塘,符合本地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符合区域特色养殖定位,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同时与国土空间规划、城乡
4、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有关规划相衔接。2、突出重点,分类实施。一方面突出区域重点,以区域内长江、淮河入水口流域、水源地保护区周边、乡村振兴示范带及农(渔)业园区的池塘为重点,尽快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另一方面突出养殖模式重点,对区域内高密度养殖模式、大棚养殖模式等易存在尾水问题的池塘,优先改造,把握重点,分类实施,全面推进。3、科技指导,生态优先。充分发挥现代渔业设施的作用,结合生态预防措施,以池塘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为目标,建成一批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实用性的标准化池塘,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循环发展。4、建管并重,持续发展。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改造工作的监督管理
5、,确保资金分配规范、运转安全、有效使用。落实管护主体,强化检查督导、监测评价,确保养殖池塘尾水持久达标或循环利用。(二)实施标准按照“池埂整齐、深度适宜、灌排配套、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要求,参考省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建设规范(2010年7月发布),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建设规范(Q/BQGL J01-2017),省海洋与渔业局省百亩以上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专项规划(2015-2020年),区池塘标准化改造的基本标准参考附件3。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参考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要求(DB32/4043-2021)。(三)实施及维护主体落实县(市、区)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鼓励以乡镇人民政府、村集体组织为
6、实施主体,通过引导池塘流转或置换等方式,整体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实施。建立健全池塘标准化改造长效机制,积极探索第三方建设及运营维护尾水处理设施,巩固提升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成效。生态环境局及执法部门自2023年6月1日起加强对尾水排放的管理。(四)实施面积据调查统计,区沙头镇、李典镇、头桥镇及经济开发区四个乡镇现有单个养殖主体水面50亩以上养殖户共49户,计养殖面积约7000亩,去除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划入禁养区的养殖面积、稻渔共作养殖面积、基本农田开挖的养殖池塘面积、养殖权不稳定及存在矛盾的池塘面积等不符合改造要求的池塘,符合池塘标准化改造要求的池塘面积1520亩,其中,百亩连片池塘面积705亩,单
7、个养殖主体水面50亩以上的池塘面积815亩。五、进度安排2022年度,完成区池塘标准化改造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确定池塘标准化改造详细规划编制单位,完成改造详细规划编制,完成415亩池塘标准化改造,其中沙头镇300亩,李典镇50亩,头桥镇65亩。2023年度,完成300亩池塘标准化改造,其中沙头镇240亩,头桥镇60亩。2024年度,完成355亩池塘标准化改造,其中沙头镇180亩,头桥镇175亩。2025年度,完成450亩池塘标准化改造,其中沙头镇200亩,李典镇60亩,头桥镇190亩。全面完成“十四五”期间池塘标准化改造任务。具体改造进度安排见附件2。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把池塘标准
8、化改造和尾水治理作为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三农”工作重点目标任务,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能部门及人员,统筹协调机制,将改造任务落实到镇村、具体到塘口,推动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各项工作全面开展。区人民政府牵头各部门,引导镇人民政府或村集体通过池塘流转、回收等方式,把区域内符合改造条件的池塘集中起来统一改造,节约成本,提高质量。(二)细化实施方案各镇(村)池塘标准化改造区,应充分做好实地勘察,充分利用当地各类沟渠、河道、水系资源,因地制宜,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尽量不占用一般耕地,确需占用一般耕地的,实施主体要落实好耕地“进出平衡”。细化池塘标准化改造的施工方案。处在长江、淮河入水口
9、流域、水源地保护区周边、乡村振兴示范带及农(渔)业园区的池塘,应改尽改,在进一步明确改造标准的基础上,聘请有相关设计能力的单位参与进来,落实施工参数和举措,明确施工进度,确保高质量完成相关改造任务。(三)加强部门协作成立区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见附件1),建立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财政、自然资源、发展改革、水利等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的联动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密切沟通配合,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区农业农村部门会同区财政局、区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督促指导各地开展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区发改委将池塘标准化改造列入重大项目范围;区财政局落实本级财政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等工作;区
10、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支持池塘标准化改造合理用地需求;区生态环境局会同区农业农村局监督实施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开展养殖尾水监测,加强对规模养殖主体的环境监管;区水利局加强集中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周边的水系工程配套。(四)加强资金支持加大财政资金引导力度,用足用好省级现代农业发展和省级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专项等政策,积极统筹发展改革条线重大项目、生态环保条线“生态绿岛”项目等资金,以改造任务项目化方式,集中资金、统筹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同时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加强信贷和保险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为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提供多元化资金保障。(五)加强督查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11、,落实长效管理责任主体,进一步强化巡查监督,加强养殖尾水污染管控,规范养殖行为,落实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确保池塘标准化改造成效持久,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循环发展。附件:1、区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领导小组 2、区2022-2025年池塘标准化改造任务表 3、区池塘标准化改造参考标准附件1区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领导小组组 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局,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16 -附件2区2022-2025年池塘标准化改造任务表单位:亩镇别总任务数各年度任务数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152041530035545049065601751901105000
12、60920300240180200附件3区池塘标准化改造参考标准1、池塘标准(1)分布标准标准化建设的池塘满足交通便利、布局合理、形状规则、进排水方便的基本要求。(2)面积标准池塘形状因地制宜,一般为长方形,长宽比约(24:1),长宽比较大的池塘,水流状态较好,生产操作方便,不容易产生水流交换死角和死区,方便养殖管理。根据养殖品种不同,池塘面积适当变动,一般成鱼养殖池塘面积建议10-20亩/个,鱼苗、鱼种培育池塘面积建议1-5亩/个,小龙虾、河蟹、甲鱼池塘面积10-30亩/个,单个池塘面积一般不超过30亩。(3)深度标准成鱼池(亲鱼池)平均池塘深度不低于2.5米,有效蓄水深度不低于2米,鱼种池
13、平均池塘深度不低于2米,有效蓄水深度不低于1.5米,鱼苗池平均池塘深度不低于1.5米,有效蓄水深度不低于1.2米,河蟹、小龙虾、甲鱼等特种品种养殖池塘深度不低于1.5米,有效蓄水深度不低于1.2米,池埂顶面一般高出池中水面0.3米。(4)池底标准池底平坦,为方便排水、水体交换和捕捞,建议池底适当倾斜,在池塘长度方向,从进水口向排水口倾斜形成一定坡比,排水口处为鱼池最深处;在池塘宽度方向,两侧向池中心倾斜,从四周向池中央有一个渐深的坡度,便于排水和捕捞。池底定期浚深,维持平均淤泥厚度不超过0.3米。2、池埂标准(1)顶面标准池埂介于池塘中间,对各个池塘进行隔离。池埂顶面总体要求整齐、平坦、统一,
14、顶面宽度根据功能不同宽度标准不同,一般连接各个塘口的池塘主干道,主要用于货物流通的池埂,顶面宽度3-4m,硬质化,条件许可建议铺设水泥或柏油,方便车辆通行、养殖设施转运等;用于日常巡查、拉网操作的支埂顶面,建议宽度1-2米,铺设碎石或根据养殖需要栽种草饲,满足生产基本需求。(2)埂坡标准池埂坡比:为方便拉网操作,结合池塘土质、深度、养殖品种及养殖方式等,池埂坡比一般为1:(1.53)。虾、蟹、甲鱼等水位较浅的特种品种养殖池塘,采用水泥或砖头护坡的,坡比以1:(12)为宜。(3)池埂护坡养殖生产中,进排水、养殖品种挖洞、风浪冲击等因素,常导致池塘池埂坍塌、损毁。为确保养殖生产安全开展,养殖池塘需
15、实施护坡。常用的护坡方式有水泥预制板、混凝土、砖头、网片、防渗膜等,其中:水泥预制板、混凝土、砖头等硬质护坡,成本高、程序复杂,但牢固性好,使用年限长;网片、防渗膜等软质护坡,成本低,更换方便,但较硬质护坡,易变形损坏,使用年限短,建议根据生产需要和经济许可因需取料。3、进排水系统标准养殖池塘需配套与之相适应的进排水系统,且进排水系统独立分开。(1)进水系统进水系统靠近水源,且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水源周边无不可控的重工业出水口、集中农田灌排口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水集中排放口,确保养殖用水安全。进水口位于池塘靠近水源一侧,进水沟渠或进水井与池塘并联式联通,进水渠底高度高于池塘进水口位置,确保进水顺畅
16、。进水渠建议用砖头或混凝土堆砌,也可使用宽径塑料管作为进水管道,管径根据池塘面积及排水量需求确定。(2)排水系统排水系统远离进水口,一般利用外在河道、沟渠或人工开挖排水渠。排水系统与外界水系交汇的终点应远离区域饮用水源地水源,排水口建设需满足省、市池塘养殖尾水排水口建设及管理要求。规则池塘排水渠通常与进水渠平行对侧,与池塘并联式联通。排水口位置低于进水口位置,一般处于池底最低处,确保排水顺畅。排水渠一般根据外在河道、沟渠因地制宜,宽度不低于2米,深度不低于1米。排水管管径根据池塘面积及最大容水量适当增减,目前常用排水管管径为160mm。4、尾水净化系统标准尾水净化系统由净化池塘、生态沟渠等多个
17、区域组成,根据养殖品种和养殖产量不同,确定合理的净化模式、净化区面积配比即净化方法等。(1)净化面积配置净化区面积占养殖生产直接相关的养殖区域面积(包括养殖池塘面积和尾水净化区面积)6%12%左右比例。其中,亩产高于1000公斤的,净化区面积配比不小于12%;亩产低于1000公斤的,净化区面积配比不低于6%。(2)主要净化模式目前尾水净化的主要模式有:“三池两坝”异位净化模式、简单表面流人工湿地模式、原位净化模式等。“三池两坝”异位净化模式:适用于百亩以上连片规模养殖区,尾水处理主要包含“沉淀池+过滤坝+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五个部分,具体建设指标参考农业农村部2019年主推技术中的第5
18、8项技术淡水池塘养殖尾水生态化综合治理技术。简单表面流人工湿地模式:适用于小龙虾、河蟹或养殖量不高的池塘,尾水处理主要包含“溢流坝+生物净化池”两部分,溢流坝建设参考“三池两坝”技术标准中过滤坝建设标准。原位净化模式:适用于产量低、不连片的分散养殖池塘,尾水处理主要依靠净化池塘一个部分,具体建设指标参考“三池两坝”技术标准中生物净化池建设标准。(3)净化池塘标准净化池塘是尾水净化系统中主要的净化功能区域,单个净化池塘面积较大,可在一个池塘内设置全部处理流程,单个净化池塘面积较小,可将多个净化池塘串连,形成多级净化的净化方式。净化池塘深度以0.52.5米为宜;护坡以种植多种岸生植物形成生态护坡;
19、塘埂坡比常规1:23。(4)辅助净化措施除上述主要净化模式外,在养殖尾水集中排放期,为促进尾水中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尽快降解,也可借助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方法促进尾水快速处理,常见措施如使用微生态制剂、生物膜、改底制剂等。(5)尾水排放处置经净化后的尾水满足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B32/4043-2021)要求后排入外界公共水体或进入内部系统循环使用。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将于2023年6月1日起正式执行,生态环境监测、执法部门将对尾水排放加强管理。5、配套设施标准完善池塘生产区电力、机械、交通、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主要配套设施标准如下:(1)电力标准供电系统安全可靠,供电量、功率配置以满足
20、生产高峰期用电需要为标准,鼓励电源到达每个塘口,并配备应急供电设施,确保养殖生产用电有保障。(2)机械标准养殖池塘配置增氧机、投饵机等基础养殖设备,经济许可建议配套养殖区监控、自动投饵系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互联网+”管理模式,通过在线控制增氧、投饵、巡查等设备,及时了解水质状况,优化日常管理,提升养殖管理科技水平。(3)道路标准区域内主干道净宽不低于3米,路面硬质化,次干道净宽不低于1米,方便生产车辆通行。条件许可在主干道两侧配备照明、绿化等提升养殖区环境。(4)用房标准合法建设生产管理用房,同一区域生产管理用房风格统一、布局合理、整齐美观。常规生产管理用房2060平方米,房内生产工具、饲料、药物等分区域隔开存放。(5)环境标准养殖区内保持环境整洁、美观、有序。生活区生产区均配备相应的垃圾回收桶,促进垃圾分类和农用包装废弃物回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6、日常管理标准加强养殖生产日常管理,以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为抓手,实施生态健康养殖、养殖尾水治理、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和种业质量提升等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强化生产记录管理,加强投入品检查,规范养殖生产用药,加强养殖尾水监测,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水产养殖绿色、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