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 能根据注释准确地翻译全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2. 能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3. 能培养自身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质疑思辨能力。教学过程:一、 导入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吧?有谁能来复述一下?这个人是怎么寻找他丢失的剑的?而这篇课文就记述了几个人寻找沉入水中的石兽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又是怎样找到的。二、 全文翻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终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
2、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
3、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有很多,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三、 字词梳理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指讲学家说的话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之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兽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至石之半:结构助词,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古今异义:阅:古,经历 今,看物理:古,事物的道理 今,一门学科是:古,这 今,表判
4、断的动词已:古,停止 今,已经(课堂检测翻译)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最终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有很多,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四、 内容分析1. 文中
5、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二种僧顺流而下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中失败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2. 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并填写表格。他们采用这种方法寻找石兽的原因理由僧以为顺流下矣。讲学家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3. 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前三种方法失败以及第四种
6、方法成功的原因人物失败或成功的原因第一种僧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五、 道理探究1.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3. 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陆游(宋)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毛泽东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法沃韦纳戈理论上一切争论而未决的问题,都完全由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来解决。车尔尼雪夫斯基(俄)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践。歌德(德)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林希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