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贝壳高中课堂绝密资料 禁止外传 20192019 衡水名师原创语文专题卷衡水名师原创语文专题卷 专题专题九九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章阅读)论述类文章阅读) 考点 23 论述类文章阅读 5 颗星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00 分 说明:请将选择题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18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6 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来源】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考点 23 中难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 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
2、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 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主要表 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 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也涉及 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 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 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 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 排放空间时, 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 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
3、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 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 因而存 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 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 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 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 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 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
4、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面授人为原 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 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 这是符合后代利益 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 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设 计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 贝壳高中课堂绝密资料 禁止外传 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页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 1下列
5、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6 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6 分) A.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
6、候正义立场。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6 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18 分,每小题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来源】河南省大联考 2017 届高三阶段性测试(六A 卷) 考点 23 中难 礼
7、是植根于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社会土壤上的道德伦理规范体系,而礼治则是依赖这种 体系构建起来的社会秩序。孟德斯鸠曾谓中国古代“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 ,此乃中 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 引礼入法, 意味着礼治的精神和原则贯彻于法律, 完成了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的重要一环,达至“礼法社会”模式的形成,其形成是以古代 法律的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入法的方式实现。由于礼本身所具有的义理内涵,更使得 这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礼法社会”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礼本身所具备的道德规范意义不仅使引礼入法成为可能, 更使得这个过程顺理成章, 水到渠 成。道德与法律共同肩负维系社会秩序的
8、使命,两者相互支持和补充。任何一种法制文明都 必须面对并解决两者关系问题, 引礼入法则是传统中国的解决方案: 以道德精神挈领和改造 法律,并直接将部分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我国古代民事立法极不发达,民事法律关系的调 整,主要依靠礼, “礼达而分定” 。蔡元培说: “我国古代有礼、法之别。法者,令之所谓刑 法也;而今之所谓民法,则颇具于礼。 ”国家法制层面,德主刑辅、出礼入刑成为精神原则; 社会生活层面,由于礼兼具了感召和约束双重功能,礼的权威性的提升,为民间社会构建良 风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提供了可能。 法家只迷信暴力,完全无视道德教化的功能,故其律以严刑峻法著称。唐律固“一准乎礼” , 而
9、“得古夸之平” 。这个“平” ,一方面表现为德主刑辅,礼刑互济,使得法律的重刑主义色 贝壳高中课堂绝密资料 禁止外传 彩全面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心允平缓。另一方面,与“骨肉可刑,亲戚可灭”的法家立 场不同,儒家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唐律中老幼废疾减免刑罚以及亲亲相隐、存 留养亲等制度体现出礼的精神,弘孝敦伦,原情循理,无疑具有积极的义理价值成分。 西周礼治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主张罪疑从轻、从赦;提出了“中道” “中罚”等概念。 孔子主张“哀矜折教” ,孟子则以“仁政”为诉求,以为“杀一无罪,非仁也” ,并重申了“罪 人不孥”的古训。这些具有积极价值的思想和主张,伴随着汉朝以后“经
10、义决狱”的不断深 入和推广,不同程度贯彻或体现于司法审判活动之中。 值得强调的是,儒、法两家在追求和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方面并无本质的差异。 司马迁说: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韩非则首倡“三纲”之说, 以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乃“天下之常道” 。法家主张“一断于法”当然值得肯定, 但其中包含的法律平等意义十分有限,因为其“法”非良法,其“断”则完全落脚在君主个 人的独断。儒、法之争主要体现在手段和策略不同而已,及至“德主刑辅” 、礼法并用思想 被奉为一尊, 两家即和衷共济了。 沿着儒法合流、 法律儒家化、 外儒内法的历史线索去把握, 应该是评价引礼入法
11、这一历史现象的恰当途径。 (摘编自马作武引礼人法奠定中华法系基石 )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6 分) 考点 23 难 A礼是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也是在我国古代民事立法落后的情况 下,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主要依据。 B传统中国采取引礼入法的方案来解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即以道德精神来挈领和改 造法律,并将部分道德规范作为法律。 C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礼颇有权威性,且具有感召和约束的功能,因此有利于民间社会建 立美好风俗、自然和谐的道德秩序。 D法家主张“一断于法” ,实行严刑峻法,认为“骨肉可刑,亲戚可灭” ,过于崇信暴力, “严而少恩” ,完全忽视道德教化
12、功能。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6 分) 考点 23 中 A引礼入法是完成我国传统社会礼治秩序构建并达到“礼法社会”模式形成的重要环节, 并意味着礼治的精神原则贯彻于法律。 B作为道德伦理规范体系的礼是构建礼治秩序的基础,礼的义理内涵使“礼法社会”的出 现有合理性和必然性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配。 C唐律以“礼”得“平” ,主张“宽严适度” ,全面消退了法律的重刑主义色彩,其中一些 制度体现出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孝道亲情的精神。 D从西周开始,我国在礼治方面就提出了一些有积极价值的思想和主张,随着历史的发展, 它们或多或少地贯彻或体现于司法审判活动之中。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
13、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6 分) 考点 23 中 A礼所具备的义理内涵使引礼人法能够有效实现,而引礼人法对中国古代法文化有着重大 的影响,促使中国古代法律呈现出“礼法合一”的特征。 B从西周司法领域提倡慎刑恤狱到孔孟思想,从汉代以后“经义决狱”到唐律的“一准乎 礼”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礼法社会”是逐步形成的。 C儒、法两家其实都维系等级政治乃至纲常伦理秩序,但采取的手段和策略不同,儒家主 张德主刑辅,法家主张刑主德辅,最终两家共尊礼法并用的思想。 D中国古代“礼法社会”的形成是“法律儒家化运动为背景,通过引礼人法的方式实现, 因此,评价引礼人法应把握儒法合流、法律儒家化等的历史线索。 (三)(
14、18 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贝壳高中课堂绝密资料 禁止外传 【来源】20172017 年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年河南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考点 23 中难 儒家最关心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 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 即所谓的“人 伦”或广义的“伦理”,其实就是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套制度规范,儒家称之为 “礼”。一部周礼 ,其实就是一整套社会规范建构和制度安排。 在这个意义上,儒学 就是“礼学”。 对于儒家的“礼”, 社会上甚至儒学界内部都存在着认识上的严重误区, 这导致当前儒学复 兴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就是往往用前现代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来评判现代性
15、的社会生 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这是由于人们未能明白,在周孔孟荀的原典儒学中,作为社会 规范及其制度的“礼”既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又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任何社会群体都需要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都需要一套 “礼”,就此而论,“礼”是普遍的、永恒的。孔子指出:“无礼则乱。” 荀子讲得更为 具体:“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 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因此,孔子要求人们“克己复礼” ,即克制个 体的情欲、而遵守社会群体的规范及其制度。“不学礼,无以立” ,即是说,一个人如果 不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必
16、定为这个群体所不容。这一点直到现代 自由社会依然是成立的, 因为自由的保障是法治, 而法治意味着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法律及 其制度成为社会的最高规则,即没有任何人或组织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如果仅仅这样理解“礼”,那还是偏颇的,因为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需要 不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这就意味着“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论语 记载, 子张问: “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 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孔子的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的“礼”有所不同;都是根据 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或删减的。 确实, 中国社会的制度规范经过三个最大的历史形态 宗族
17、王权社会的制度规范、家族皇权社会的制度规范、个体民权社会的制度规范。在这些 大的社会形态中,还存在着许多具体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的局部变革。在这个意义上,儒学 本质上是“革命”的。 孔子的这个思想概括为“礼有损益”。 对于现存既有的制度规范体系、 即“礼”的系统来说, 所谓“损”就是去掉一些旧的内容, 所谓“益”就是增加一些新的内 容,结果就是一个新的伦理政治体系。而具有极强的保守性、对扰性和排他性的原教旨主义 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懂得孔子所讲的“礼有损益”的道理。 (摘编自黄玉顺论“生活与哲学”与“生活的儒学”) 贝壳高中课堂绝密资料 禁止外传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6 分
18、)考点 23 易 A 所谓的“人伦”或广义的“伦理”,是群体生存秩序在观念领域中的反映,实质上就是 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B 对于儒家 “礼”的认识,目前存在着“严重误区”,即用现代的“礼”来评判现代性 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 C 认为“礼”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基于任何社会群体都需要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 D “不学礼,无以立” ,强调的是,个体要想立足于社会,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 度。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6 分) 考点 23 中 A 儒家最关心的是群体生存秩序问题, 而“礼”则是关于群体生存的一套社会规范及其制 度所以,在某
19、种意义上说儒学就是“礼学”。 B 荀子认为,人为了满足欲望就会争抢,争抢就会引发混乱,因此需要制定“礼”,这和 孔子的“无礼则乱”一样,都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C “礼”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生活方式需要不同的社会规范及其制度, 因而“礼”具有特殊性和变动性。 D “殷因于夏礼” “周因于殷礼”,孔子认为殷、周都是沿袭前朝旧礼而不进行变革, 才对社会群体造成了伤害。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6 分) 考点 23 难 A自由的保障是法治,法治及其制度是法治社会的最高规则,任何人或组织都必须遵守, 否则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B “儒学本质上是革命的,这一论断得以确立
20、的主要依据是,“礼”在三个最大的历 史形态内部都存在着具体的局部变革。 C 原教旨主义具有极强的保守性、对扰性和排他性,不懂得对原有的制度体系进行去旧增 新而成就一个新的伦理政治体系的道理。 D “克己复礼”能保障个体被群体容纳。“礼有损益”能构建新的伦理政治体系,二者在 维护社会群体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18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6 6 分)分) 【来源】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 20172017 届高三届高三 3 3 月月考月月考语文试卷语文试卷 考点 23 中难 贝壳高中课堂绝密资料 禁止外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
21、”条,其本义是指 整个社会道德沉沦, 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 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 亡国和亡天下。 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 人,人将相食”的境况。文中反映出对当时知识界空谈误国又屈膝侍清的愤懑。他最后感叹 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 贱与有责焉耳矣。” 1915 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 文, 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 文章题目表明不仅是痛定 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
22、:“斯乃真顾亭林所 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不同于顾炎武,他所讲的“天下”实 指国家, “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 “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 人士;“责任”是指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 政等。 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 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 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天下情怀。孟子认为 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
23、道德,也关乎 政治。其次是民本思想。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再次是主人意识。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 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最后是以正心为本。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认为“天下 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以史为鉴,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 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 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 今天, 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
24、 我们有理由以“天 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 衰;“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 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 贝壳高中课堂绝密资料 禁止外传 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称名,便 是“世界公民”。 马克思曾以“世界公民”自称, 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同对人类命运的 关切紧紧联系在一起。 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知行合一。如果每一个人都自 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长治久
25、安,每一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 10.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6 分)考点 23 中难 A. 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亡国只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是仁义被扼杀,统治者 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天下即将灭亡。 B. 顾炎武认为保护一家一姓的国家不致倾覆既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又是每一个 普通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 C. 梁启超的痛定罪言一文既呼吁人们要看清政府的无能,又唤醒人们应作深入的自我 检讨,他认为要雪国耻,关键在于要自我修正。 D. 顾炎武、梁启超在社会危难时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其中梁启超在顾炎 武观点的
26、基础上又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且赋予其新的内涵。 11.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6 分)考点 23 中 A. 梁启超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知识分子面对国家的振兴与危倾,都有 责任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来救亡图存,这与顾炎武的明显不同。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念的思想根源来自孟子,顾炎武、梁启超在论述自己的 这一观念时就很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了孟子的言论。 C. 孟子认为人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 道路上,即拥有天下情怀。 D. 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后世广泛流传,他认为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 为轻,这
27、一观点的提出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1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于(6 分)考点 23 中 A. 孟子认为人不应自惭形秽,而要有主人意识,只要我们每个人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完 善自己,最终就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的人。 B. “正人心”,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孟子认为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 家的根本在于自身,桀纣之所以失天下主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贝壳高中课堂绝密资料 禁止外传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可理解为,人类生存的世界,小到个人修养 大到社会的兴衰,每个人都要有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D. 孟子所说的“天民”与古希腊晚期斯
28、多葛派的“世界公民”类似,马克思就曾要求自己 做这样的人,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1- -3 3 题。 (题。 (1818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6 6 分)分) 【来源】20172017 年四川省南充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年四川省南充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考点 23 中难 中华文明从何时开始,从哪里起源,这些问题成为一代代学者兀兀穷年的追问。 于是有了上世纪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有了从本世纪初持续至今的“中华文明探 源工程”。目前,探源工程第二阶段的工作已经结束,人们都想知道,经过 8 年的探寻,对 于中华文明的起
29、源,又向前推进了多少。 在古代中国,“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从字形上可以看出,一个邦国是以 都城为中心而与四域的农村结合在一起的,“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 河南偃师的二里头,在麦田覆盖的地下,掩藏着最早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 古所研究员许宏在他的新作最早的中国中如是说。 二里头遗址是 1959 年在探索夏墟时发现的。此前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在考古学上 确立了殷商文明的存在。中国的考古学家认为,殷墟的甲骨文非常成熟,而文字从形成期步 入成熟期至少需要千年的历史。殷墟精湛的青铜器制作工艺,不会从天而降。在商之前,必 然有更早的文明,二里头文化就是更早的文明。在二里头从事
30、十余次挖掘的许宏说,二里头 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展现了成熟的文明。 它至少有五个“之最”: 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 王朝都城遗址、 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群、 最早的“紫禁城”、 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青铜作坊, 还有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这些都表明了王朝文化已经形成。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儒家礼制,都可以在二里头找到源头。二里头出 土的三足酒爵, 与商朝出土的酒爵造型大致相同, 贵族墓葬里出土的青铜器、 乐器、 玉礼器, 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乐文明。而这正是华夏早期文明的特质。” 许宏说:“迄今为止,二里头的王朝归属问题仍是待解之谜。二里头无论是夏晚期还 是商早期,都不妨碍它是最早的中国的雏形
31、。” 在考古界,就是最保守的人也承认,在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国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但 二里头所呈现的也是相当成熟的文明,应该也是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才可以抵达 贝壳高中课堂绝密资料 禁止外传 的。那么,在这个最早的中国之前又处于怎样的状态?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负责人王巍说, 一个又一个的重大发现, 一次又一次地证明的 确存在着比二里头文化更为遥远却更为发达的文明形态。 在辽西凌源、喀左、建平三市县交界处,发现了距今约 5000 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 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相似。随葬种类丰富、玉器制作精致的 贵族墓葬, 表明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贵贱贫富的分化。 这一重大
32、发现几乎把中华文明史提前 了 1000 多年,被形容为触摸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人们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发现了一支二孔骨笛。经测定,这支骨笛被认定 为 9000 年前的物件,是迄今为止世界考古界发现的最早的二孔骨笛,证明了早在新石器时 代早期这里就已经创造了发达的音乐文明。 还有在长江流域下游发现的距今 4300 年的古城,这个古城被认为是新石器时期(距 今 4000 到 5300 年之间)良渚文化的一部分。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认为,这个古城可能是良 渚王国的首都。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么良渚文化就不仅仅是史前文化,它将有可能成为中 国的一个朝代,并且早于夏代。 在距今 6000
33、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中华大地的文明火花如满天星斗一样璀璨。在 甘青地区有齐家文化系统,在辽西地区有红山文化系统,在海岱地区有龙山文化系统,在长 江中游地区有石家河文化系统, 在长江下游地区有良渚文化系统, 在中原地区有仰韶文化系 统。这些文化系统各有其根源,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 在中华文明起源的问题上, 长期以来“中原中心说”成为主流, 而现在更多的人认同 “多元一体说”。但这满天的星斗是如何分布的,又是如何闪烁消失的,正是探源工程第三 阶段的主要任务。 13.下列对文中“二里头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6 分) 考点 23 中难 A“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确立了殷商文明的存在
34、,说明了殷朝的文字已经进 入成熟期。 B “二里头文化”已经呈现了我国古代相当成熟的文明, 表明了王朝文化在当时已经行成。 C“二里头文化”带有我国早期文明的特质,人们熟知的各种儒家礼制都可以从中找到源 头。 D虽然“二里头文化”行成的确切时间目前还难以确定,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发现所产生的 意义。 14.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6 分) 考点 23 中难 贝壳高中课堂绝密资料 禁止外传 A“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研究我国历史以及我国文明从何时开 始、从哪里起源等问题。 B许宏认为,“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的意思,在二里头文化中,已经 出现了最早的“
35、中国”。 C距今 5000 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的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 1000 年,被形容为触 摸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D在距今 6000 年左右,从辽西到良渚,我国出现了许多根源各不相同的文化系统,但也有 共同点,那就是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6 分) 考点 23 中难 A 中华文明并不是起源于“二里头文化”, 因为“二里头文化”呈现的是相当成熟的文明, 应该经过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 B生活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一带的人们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能制造出世界上最早 的二孔骨笛,创造了发达的音乐文明。 C 满天星斗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
36、黄河是中华文明唯一的摇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我国众多的早期文明是如何发布、发展、消失的。 D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可能将有更多的古文明形态被发 现,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有可能向前推移。 (六)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1010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13 3 题。题。 【来源】铁岭市 20162017 学年度协作体第一次联考试题 考点 23 中难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型期, 这种转型标志着文学意识觉醒, 文学开始走向自觉。 而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 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 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 直接
37、与深刻的体现, 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 远而巨大的影响。 魏晋时期儒学开始全面没落, 多元化的文化逐渐介入人们的生活。 儒家追求的人格是个 体绝对服从群体,以群体作为个体价值实现的基础。老庄哲学与佛教相融合兴起的玄学,极 力强调个体存在的自由性和独立性,力图打破儒家的束缚,唤醒士人心中潜伏的个体意识。 加上魏晋时期社会经历了一次次的大动荡,许多名士死于非命,如何晏、陆机、潘岳、刘琨 等人先后被杀, 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担忧, 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 和深重的哀伤。 魏晋社会的大动乱带来了人的思想的大解放, 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
38、贝壳高中课堂绝密资料 禁止外传 体存在意识。阮籍的白眼对俗礼与尽哀哭女,嵇康的行刑前索奏广陵散 ,王子猷的雪夜 访戴安道等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 是对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在约束的颠覆, 是个人的独立存在性的反映。正是这种人格的独立意识,奠定了中国文人的基本人格精神。 魏晋时期也是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魏晋士人现实理想的遗 落深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从而转向生活的诗性追求。于是,诗和酒成了魏晋 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两个核心内容。诗自不待言,魏晋名士从群体到个人生活都极尽诗意, 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诗;酒则从阮籍的饮酒全身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
39、 谛,获得了特殊的社会意味。魏晋名士群体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曹丕与建 安七子宴游唱酬的邺下之游,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优游畅饮,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 的雅意,无不是群体性的诗性追求。个人诗意化的典型也不乏其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 适固是千古美谈,即使是终身留连仕途的陆机在战败被杀之时也发出“华亭鹤唳,岂可复闻 乎”的感叹,魏晋风度在死亡阴影里也显出了诗意的美丽和悲怆。可贵的是魏晋士人对人生 艺术化的追求并不只是士大夫式的吟咏清谈, 他们的诗意能落实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 陶渊 明笔下的草屋、桃李、鸡鸣、狗吠等日常事物融注了冲淡的诗意,即使是艰苦的农耕生活, 也有“带月荷锄归”的
40、诗意蕴涵其中,他在晚年衣食堪虞的时候,诗、酒也是不可或缺的。 魏晋风度的诗性是既空灵又沉重的, 谓它空灵是魏晋士人的潇洒通脱, 所谓沉重则是指 士人任诞简傲行为的背后是对人生的理性思索。 阮籍大醉六十日、 率意独驾看似通脱的行为, 其实是人生无路可走下精神极度苦闷的渲泄。 陶渊明的田园诗尽管静穆安闲, 但从他三仕三 隐的反复中仍可窥见他归隐也有不能忘怀现实的一面, 他以隐居田园的诗性方式来表达对宦 途的既厌倦又有所留恋遗憾的心态,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选自魏晋风度的文化透视 ,有删改)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考点 23 中难 A魏晋时期是社会动荡的年代
41、,也是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转型, 标志着中国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 B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当时文化哲学最直接和深刻的体现,对之后的中国 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有深远和巨大的影响。 C 魏晋士人对人生充满的忧虑和深重的哀伤, 源于当时残酷的政治迫害和对生命的担忧, 而这样的情绪也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 D魏晋士人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颠覆了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在约束, 反映了个人的独立存在性,体现了人格的独立意识。 贝壳高中课堂绝密资料 禁止外传 1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考点 23 中难 A魏晋时期多元化
42、的文化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其中的玄学强调个体存在的独立性,这 不同于儒家追求的个体绝对服从群体的人格。 B魏晋士人转向追求生活的诗性,是因为他们现实理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 和生存方式,于是诗成了他们艺术化人生的核心内容之一。 C魏晋士人能将诗意落实在平凡的生活中,而不是士大夫式的吟咏清谈,这是值得肯定 的,陶渊明就是将诗意生活化的典型。 D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独驾的行为,既有潇洒通脱的空灵,又有人生无路可走之下精 神极度苦闷的沉重,体现了魏晋风度的诗性特征。 18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 分)考点 23 中难 A魏晋名士生活的诗意随处可见,就连死亡也能显出诗意
43、,典型例子就是陆机在战败被 杀之时发出的“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的感叹。 B酒作为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一个核心内容,有着特殊的社会意味,这是从阮籍的 饮酒全身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中获得的。 C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畅饮和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都是魏晋名士群体 性的诗性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 D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就只表现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行为上,陶渊明以隐居田园 的诗性方式表达了对仕途既厌倦又有所留恋遗憾的心态。 贝壳高中课堂绝密资料 禁止外传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D2.C3.C 【解析】 1D 试题分析:A 项范围扩大,原文是“一些
44、非政府组织”,遗漏了“一些”;B 项说 法绝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国内公平,不只是单一的“限制排放”。C 项对象错误,不只 “为后代设定义务”,也要“为自己设定义务”。D 项是总括了二三段的内容得出的正 确结论。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对照原文,内查语意。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 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对象、数量、范围、先后顺序等。 2C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重在比对词语: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 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
45、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 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 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3B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 项关系错 误,不仅是“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还有“义务”需要分担。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 (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 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
46、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 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4答案 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思路点拨 偷换概念, “礼是中华文明注重人伦道德教化自然演进的结果”说法不当,根据 原文第一段“孟德斯鸠曾谓中曰古代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 ,此乃中华文明注重人 伦道德教化白然演进的结果”可判断。 5答案 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逻辑关系错误。 “礼的义理内涵使礼法社会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配” 说法不当。根据原文第一段第最后一行“更使得这种与中困传统文化相匹配的礼法社会
47、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 ,可知,原文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配”是“礼法社会”本 身具有的,而不是“礼的义理内涵”使礼法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匹配。 6答案 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 曲解原文内容。 “儒家主张德主刑辅,法家主张刑主德辅,最终两家共尊礼法并 用的思想”说法不当。根据原文第三段及最后一段内容,可知,儒家以家族为本位,重人伦 孝道亲情;法家只迷信暴力,完全无视道德教化的功能,主张“一断丁法” ;及至“德主刑 贝壳高中课堂绝密资料 禁止外传 辅” 、礼法并用思想被奉为一尊,两家即和衷共济了。 7.B、从原文第二自然段来看,“
48、来评判现代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人的行为方式”对原 文的“严重误区”和“严重问题”理解有误故选 B 8.D、“才对社会群体造成了伤害”无中生有故选 D 9.B、从原文最后一段“中国社会的制度规范经过三个最大的历史形态宗族王权社会的 制度规范、家族皇权社会的制度规范、个体民权社会的制度规范”来看,主要依据应是三个 最大的历史形态之间的最本质的变革故选 B 【点评】 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意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的具体语境中来辨析, 通过对其 前后句含意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意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隐 含在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 或者是原句, 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 理解句子要瞻
49、前顾后, 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10.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 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B 项曲解文意, 由原文“保国者,其君其臣, 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知“又是一个普通百姓义不容辞的责 任”错。 11. B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 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B 项曲解文意,“这一观念 的思想根源来自孟子”错,原文是“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 孟子之学最为集中”。 点睛: 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 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 容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