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白演示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二单元第 7 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目录第一部分选官制度第二部分三省六部制第三部分赋税制度选官制度选官制度1.1.前代选官制度前代选官制度先秦先秦秦秦(商鞅变法)汉朝汉朝魏晋魏晋世卿世禄军功授爵察举制(孝、廉)九品中正制(门第)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举秀才,
2、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汉汉 童谣童谣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上品无寒门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下品无势族 。晋书晋书刘毅传刘毅传注意其时代性2.2.科举制科举制(1 1)演变:)演变:隋文帝分科取士;隋炀帝设进士科(形成);唐、宋发展完善;元曾一度中断;明、清八股取士;1905年废科举。(2 2)特点:)特点: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制度化,比较公平公正天下英雄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入吾彀中矣!矣!春风得意马蹄疾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日看尽长安花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
3、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明末清初)顾(明末清初)顾炎武炎武日知录日知录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因此之故,前清时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盛
4、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白衣公卿”,又曰,又曰“一品白衫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王定保唐摭言卷一“(“(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英英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
5、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这对培养求是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这种制度虽然使中国保持了上千年的稳定,但是它同样也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3 3)影响:)影响:积极:把人才选拔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阶层流动进阶层流动,推动社会进步;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提高了官
6、员文化素质官员文化素质,影响了社会风气。消极:压抑个性,禁锢了思想;形成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不利于科技发展。草拟草拟吏吏部部户户部部礼礼部部兵兵部部刑刑部部工工部部皇帝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政事堂政事堂执行执行审核审核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特点:特点:科学分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科学分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牵制,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君主专制。加强君主专制。影响:影响:标志着中国古代标志着中国古代行政行政制度的成熟;对后世制度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时魏晋南北朝时,中央政治体制进一步发生变化中央政治体制进一步发生变化,尚书尚书
7、、中书中书、门下三省的体制在这一时期形成门下三省的体制在这一时期形成。变化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当时当时权臣对皇帝的威胁权臣对皇帝的威胁很大很大,权臣篡夺皇位的现象时有发生权臣篡夺皇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为防止大臣特别是为防止大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重丞相权力过重,最高统治者便将相权分散最高统治者便将相权分散,逐步形成了三省制逐步形成了三省制。马永波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向三省六部制演变的马永波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制是如何向三省六部制演变的国之中枢国之中枢秦秦三公九卿三公九卿制制汉汉内外朝内外朝制制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尚书省与中书省、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形成门下省形成三省三省隋文帝隋文帝正式
8、正式确立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唐朝唐朝政事堂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后改称中书门下 总的趋势是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 三省制将皇帝的决策权纳入到政务运行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皇帝个人的事,皇帝实际上三省制将皇帝的决策权纳入到政务运行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皇帝个人的事,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但其效果与皇帝个人素质有很大关系);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但其效果与皇帝个人素质有很大关系);六部制已经完全是管理国家事务的机构,不像六部制已经完全是管理国家事务的机构,不像“九卿九卿”大多管皇帝家事,大多管皇帝家事,将皇帝家事与将皇帝家事与国家政事分离,是行政制度
9、的巨大进步。国家政事分离,是行政制度的巨大进步。三三税税税税税税税税 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积累莫返之害”。黄宗羲定律黄宗羲定律时期时期税制税制内容内容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初税亩、相地而衰征初税亩、相地而衰征编户齐民编户齐民秦汉秦汉 田税;丁税;徭役;兵役。魏晋魏晋租调制租调制 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北魏均田制和均田制和租调制租调制 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唐
10、朝唐朝前期前期均田制和租均田制和租庸庸调制调制 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男子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代役纳绢代役。后期后期两税法两税法(780780年,杨炎)年,杨炎)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调和一切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1.1.唐以前的赋役制度唐以前的赋役制度2.2.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两税法背景背景政府掌握大量荒地大量荒地,均田制均田制实行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均田制遭到破坏,财政困难征收标准征收标准户口人头为主户口人头为主土地与财产为主土地与财产为主内容内容租:谷物;调:绢和布;庸:纳庸:纳绢代
11、役绢代役量出为入;按人丁和资产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田亩缴纳地税;每年分夏、秋夏、秋两次纳税,户税以钱币钱币交纳。意义意义 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收入;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负担相对减轻,促进经济发展;府兵制得到巩固。简化税收名目,扩大了税源,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定额加重,配赋不均,百姓负担加重;土地买卖合法化,土地兼并严重;以货币征税,币值不稳,负担加重。均田制均田制 时间:时间:开始于北魏;唐中后期瓦解 内容:内容: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不准买卖,以抑兼并。(露田不许买卖,老死还田,永业田可买卖)性质:
12、性质:封建的土地国有制 作用: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瓦解原因: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土地兼并严重 户口人头户口人头为主为主 转向转向 土地财产土地财产为主为主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征税标准:人身控制:征税形式:人身控制逐渐人身控制逐渐放松放松 实物实物租税转向租税转向货币货币租税租税 (明朝一条鞭法)(明朝一条鞭法)赋税负担:不断加重不断加重(黄宗羲定律)(黄宗羲定律)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的影响租调制与均田令(魏晋南北朝时期)租庸调制(唐朝初期)两税法(唐朝中后期)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中央官制 选官制度赋税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本课小结 学习拓展学习拓展 唐朝注重法律的制定。流传到今天的唐律唐朝注重法律的制定。流传到今天的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并且完整的法典,在中国和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并且完整的法典,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请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初步了解唐律疏议请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初步了解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法制史上的地位。的主要特点,及其在法制史上的地位。敦煌唐律疏议残卷中华法系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