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点(政治、经济、思想)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3.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4、最高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6、农业经济为主,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7.青铜文化发达。8.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统治阶级中占主导的是民本思想多元一体,华夏认同。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目标:1.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各国变法的必然性2.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及影响3.了解各学派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时周幽王,为褒姒(b
2、o s)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BC775-BC221)时期。政治: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道德沦丧。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诸侯争霸,各国进行变法运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伐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 材料二:(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
3、(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史记楚世家 材料一: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后,因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向鲁国求助丧葬费。桓王死后,财政枯竭,七年后才得以埋葬。经济上:铁犁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兴建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竞相改革的潮流中,一批士人冲破礼法束缚,四处游说、讲学,极大的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觉醒。孔子讲学图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思想阶级:“士”阶层活跃,私学兴盛。百家争鸣。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华夏蛮貊,罔
4、不率俾”。根源于春秋战国大变革背景下,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唐人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族创造了中国的绝大部分历史。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了。其后,华夏族也曾称为秦人、汉人,甚至唐人。后来的“中华民族”一称,则是涵盖了我国境内所有民族。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华夏认同。1.背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 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崩溃,各国争霸战争,变法图强,国家由分散走向统一趋势。文化上:私学兴起(造就
5、大批文士)。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社会环境自由。百家争鸣。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并日益受到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华夏认同。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农业: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产生。井田制瓦解,土私确立。手工业:分工细密,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产生工商业:繁荣,政策:重农抑商。私商;货币流通广泛;中心城市:邯郸、临淄、范蠡。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灵渠(1)经济发展(2)各国变法(以商鞅变法为例)4)思想:1)经济:2)政治:时代背景:3)阶 级: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不断提高。井田制走向崩溃。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5)军事(目
6、的):为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国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私学兴盛,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法家思想因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各诸侯国变法的思想理论依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分裂割据,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成为社会发展的要求。6)秦孝公支持、商鞅才能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斩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材料二:凡编入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度。2)建立什伍组织内容根据材料提炼商鞅变法的措
7、施并分析其作用。材料三:鞅以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3)废井田,开阡陌材料四: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从三晋地区招徕无地农民到秦国垦荒,给他们田宅,并免除三世的兵役和劳役。4)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垦荒材料五:平斗桶权衡仗尺居五年,秦人富强.5)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材料六:(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居五年,秦人富强。6)建立县制材料七: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7)推行什伍连坐制度材料八:颁布秦律,盗窃牛
8、马者死罪,弃灰于道路者在过去被斩脚趾,此时要被处以死刑。8)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材料九:商鞅认为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这些是推行耕战政策、富国强兵以及依法治国的大敌,是亡国之俗,应该统统毁灭。焚烧诗书2 2、商鞅变法(战国后期)内容目的及作用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度,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农耕经济,增加了税收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互相纠察和告发;秦律;焚烧诗书。政府加强了管理和控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废分封,建立
9、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打破世袭贵族的军事垄断特权,秦国军事实力迅速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秦国富兵强井田制土地私有分封制郡县制(中央集权制)世袭(血缘)军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史记“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战国)韩非子“(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西汉)桑弘羊“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宋代)王安石2、历史作用(积极性)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1、性质
10、:变法的局限(1)轻视教化,强调严刑峻法(2)文化高压政策不利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经济:确立土地私有制,发展了地主经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政治:沉重打击旧贵族,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统治秩序。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进秦国社会的发展,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为秦始皇统一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军事:壮大军事力量。利于争霸战争。1)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根本原因根本原因3)秦孝公的大力支持2)改革措施行之有效,符合秦国国情商鞅变法为何能成功?4)商鞅个人因素(政治才干、铁血手腕、坚持改革、与旧贵斗争)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百家”,是泛指,意
11、为数量多,主要: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学术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原因1、经济:2、政治:3、阶级:4、文化:铁犁牛耕使用,促使井田制崩溃,和生产力大发展(物质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环境自由;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造就大批文士)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根本原因:社会大变
12、革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v哲学思想:(1)核心思想:1、道家创始人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材料一:材料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材料二:材料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朴素唯物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法则。道家“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为无为,则无不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
13、物而不争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哲学、伦理学、思维方式、道德人格)其政治思想悲观消极,反映了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思想(2)小国寡民:主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原始纯朴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具有保守性。24庄子庄子“逍遥”的人生态度,旁观、超然、无所恃。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百家争鸣道家 2、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春秋时期)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1)政治思想:仁(核心)“仁者爱人”:有差别的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的目的:协调社会人际关系,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名正言顺、贵贱有序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维护奴隶制,体现了保守的一面 孔子过泰
14、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2)为政以德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对鬼神敬而远之。重人事,远鬼神。(3 3)哲学思想)哲学思想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了他的人本主义思想。(4)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范围“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15、怠”A、政治思想:“仁政”(核心)“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赋敛,勿夺农时B、民本思想: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评价: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3、儒家思想继承者孟子(亚圣)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C.性本善论(3)(哲学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事物发展有客观规律)制天命而用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2)伦理思想:性恶论(4)经济思想:强本节用、开源节流、鼓励农业(1)政治思想:A、君舟民水(民本);“
16、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B、礼法并用、王霸并重(法表礼里)4、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5.5.墨子(战国)墨子(战国)代表平民阶级的利益代表平民阶级的利益政治思想(1)兼爱(核心):“兼相爱,交相利”主张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同于孔子的仁(2)非攻:(3)尚贤:(4)节葬(5)节用(6)非乐(7)非命(8)尚力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一个人富贵贫贱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努力或不努力的结果。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战国)理论来源法、术、势三派;道家、儒家思想主张(1)将“法”、“术”、“势”相结合,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
17、,势是法和术的前提,法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术是君主时刻不能分离的“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3)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以法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4)反对儒家“以古非今”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256.阴阳家:邹衍“相生相胜”理论;“五德终始”、“五德转移”说;邹衍邹衍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的理论“百家争鸣”历史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性质);2.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4、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