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1515课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第四单元第四单元发展:1、农业: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江南地区多种经营模式和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计有玉米、番薯、豆薯、马铃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马豆、西洋苹果、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等湖南一省半山半水至于深山穷谷,地气较迟,全赖包谷、薯、芋、杂粮为生”、“玉蜀黍俗名玉米,荆属傍山及州田多种之”清代湖南方志由于传统的水稻、小麦、粟等作物对水源、土壤和气候要求相对较高,这就使得从美洲引入的玉米、番薯和马铃薯等农作物开始大显身
2、手:一般在山区的低地种植喜欢暖湿气候的番薯,在更高的山地则种植耐旱的玉米,在高寒地区则种植生存能力最强、耐“地气苦寒”的马铃薯。三种美洲作物因地制宜,从而为百姓的生存,和中国的人口大爆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食物动力。明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经商的福建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当时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制定有相当严苛的禁止带出法令。面对各个口岸的森严盘查,陈振龙和儿子想出妙招将一根红薯藤交缠编织在一条缆绳中,躲过西班牙殖民者的关卡,于农历五月下旬
3、回到福建厦门,成功将红薯带回了福建。(2)手工业:明朝后期,江南地区的手工业中出现了手工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白银大量流入与白银货币化。商帮。工商业市镇兴起。2、局限: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1、背景:2、陆王心学:(1)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2)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有助于思想解放。黄帝王守仁(号阳明)为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4、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宁王之乱发生后,震惊朝野,明武宗正值盛年,摩拳擦掌准备亲征。然后大军还未出发,王守仁擒获宁王的捷报已传抵京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相同点相同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不同点不同点 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本心是“理”。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注重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1)李贽李贽离经叛道离经叛
5、道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李贽儒释道均不信,自称“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尤恶。”做官时,坚持正义,常和长官意见不和,屡遭困厄。他曾自述:“余唯以不受管束之故,受尽磨难。一生坎坷,将大地与墨,难尽写也!”3、社会批判思想兴起明清之际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一人之淫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
6、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黄宗羲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黄宗羲(1610-1695),浙江余姚人,学者尊称他为梨洲先生。黄宗羲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世称亭林先生。反清复明失败后多次拒绝清廷招降,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顾炎武反对空谈,注重确实凭据,辨别源流,审核名实,开清代朴学风气。王夫之王夫之对宋明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进行了批判。清兵入关后,王夫之在衡山起兵抗清。失败后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留有遗著船山遗书王夫之终生不剃发,坚持每天打伞穿木履几十年,表示与清廷不共戴天、不踏清朝土地。三 小说与戏曲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小说四大名著、儒林外史戏曲:明清戏曲创作,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京剧的形成。同 光 十 三 绝科技成就 1、传统科学的总结中医药学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农学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工艺学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 2、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西方科技的传入 1、欧洲传教士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了精确的全国地图。四 科技 (明)坤舆万国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