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

上传人(卖家):Q123 文档编号:5416086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主备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 时间: 月 日 课 题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总第 1 课时课标解读1. 体会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2. 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3. 感受大家风范,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学情分析本文是作者一个报告文学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同学们对议论文已有所了解。但要想加深对议论文的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学习此篇课文时,还是需要通过结合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目标要求1.积累词语:“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修身、齐家、诚意、正心”等词语。2.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3.用“

2、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4.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5.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重点难点重点:1.深刻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及效果。难点:1.理解树立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2.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做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教法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点拨法评价任务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的内涵及意义。 2.学习文章的举例与说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

3、一名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人。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景创设】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二、【探究新知】/【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生字词的读音和词语意义。A.读准字音:朱熹(x)彷徨(png hung)肇(zho)B.弄懂词义: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彷徨: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即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组内研学】1.学生快速默读原文,圈点批注。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努力找到并理解作者的观点,初步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4、标出论证方法,勾画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圈点批注,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各段的关键句、过渡段、过渡衔接的词语等。不懂的句子勾画出来,以备下面的小组交流和质疑交流。2.小组交流。在圈点批注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交流本文的思路脉络,弄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分小组进行交流,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就提出了他的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于是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作者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论证。然后,分析科学上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从科学发展历史的角度,重申新

5、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而不是由自我探讨就可求到的。阐述了实验的过程和要求:实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探索过程的向导。以探察竹子的性质为例,说明要得到竹子的知识,只有靠科学实验,消极观察、袖手旁观是无济于事的。接着,作者指出,“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一是中国学生大都偏重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重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考试的成绩很好,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常不知所措。二是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证,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误以为靠埋头读书能应付一切,结果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这就更加深刻地揭露了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说明了重视实验精神

6、的重要性。最后,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作者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一是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二是应付世界环境也不可缺少。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结尾提出了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路来行文的。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学生展学】/【自学展示】/【小组展示】先回忆复习上一课学过的论证方法;然后浏览本文,标注本文的论证方法,再小组交流。本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正反结合论证有力、充分。1.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作者在课文第4段举了王阳

7、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11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12段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在讲道理上,课文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610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13段记述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也是讲道理。2.对比论证。作者还运用了对比论证,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

8、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3.作者现身说法。现身说法,举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体验,亲切而有说服力。【教师点学】/【解疑答惑】对学生交流阅读时勾画的疑难问题,质疑、交流、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对话,通过思考交流弄明白疑难问题。在平等的氛围里积极探讨明确下列问题: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又是什么?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谈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

9、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明确:提倡“格物致知”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定的;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课堂检测】见学案专项测试【最优化最小量作业布置】见助学【板书设计思维导图】提出问题(引论):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分析问题(本论)传统教育的弊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实验精神的重要性解决问题(结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部)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docx)为本站会员(Q123)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