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当堂达标题.docx

上传人(卖家):教师相关 文档编号:5416501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当堂达标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当堂达标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当堂达标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当堂达标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当堂达标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作业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单选题1政事堂制度是唐代议政制度。唐初,政事堂设在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三省长官在此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政事堂的变化有利于()A加强中央集权B分割宰相权力C避免决策失误D提高工作效率2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表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A“龙生龙,凤生凤”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C“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步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汉代制度中体现“平民政权”

2、的是()A九品中正制B察举制C世卿世禄制D科举制4政事堂为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联合办公场所,初设在门下省,唐高宗末移至中书省。唐玄宗时因宰相张说的奏请,改为中书门下,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于其后,分曹办事。这一制度的变化()A减少了决策失误B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D平衡了中枢权力5如下图为东晋至唐朝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中变化出现的原因是()A社会阶层的流动B门第观念的取消C儒家思想的影响D科举制度的实行6宋书记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这说明九品中正制()A是对察举制的全面突破B以“人才优劣”作为选官标准C成为

3、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D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7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是指()A科举制和郡县制B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C分封制和科举制D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8唐太宗时,宰相不能单独与君主议政,只能集体晋见,共商军国大事,并规定:“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奏事,必使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此举旨在( )A提高行政效率B完善三省权力制衡C强化君主专权D彰显决策的科学性9汉代官吏升迁除逐级而进外,还存在不按秩等次第、大幅度越级而迁或打破任期限制、短期内晋升的“超迁”特殊形态。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资料显

4、示,超迁不限于京官或地方郡县长吏,也包括郡县低级属吏甚至更基层的胥吏。这体现出()A察举选官制度确立B爵位等级观念淡化C上计制度不断完善D政治环境相对开放10唐朝中书、门下同处北面宫城,共掌机要,二位一体,所以通谓“北省”,与主行政的尚书省则隔着宫墙(下图),南北分开,时人称曰:“南省务疏于北省”。这种设置旨在()A促进三省分权制衡B构建家国同构体制C建立起三省六部制D加强君主专制制度11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率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其中户税部分以征钱为主(过去租腐调以实物征收为主),农民需将自家出产的绢帛等实物变卖。这一措施()A违背历史发展潮流B加强对农民人身束缚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D限制

5、地主的土地兼并12如图所示的是中国古代某种选官制度。该制度()A促进了读书重学的风气B主要强调人的道德水平C以门第为主要选拔标准D消融了社会阶级的差别13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推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材料表明两税法()A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量出为入,减轻农民的负担C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14唐朝初期租庸调制规定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缴纳一定的绢布来替代徭役;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传统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不抑兼

6、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15如表所示为唐朝前期均田制下一般农户的赋税量及家庭支出、收入统计表。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名目租庸调户税(非正税)地税(义仓税)数量粟2石绢6丈绢4丈钱250文粟0.8石赋税共计粟2.8石;绢2.5匹(10丈);钱250文支出共计(含赋税)粟39.1石;绢3.5匹(14丈);钱570文收入共计粟54石;绢4匹(16丈);钱800文A政府税收比例较为合理B国家对百姓人身控制加强C普通百姓生活丰富多彩D地主向农民转嫁赋税负担16下图呈现了唐朝两税法实施前后的变化。这一变化()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遏制了土地兼并的现象C有效缓解了吏治的腐败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

7、入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汉官仪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晋书材料三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

8、才毓行者,咸出于是。杜佑通典(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其理由。(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18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材料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

9、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材料三“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材料四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注如“参知政事”、“参议得失”“参知机务”、“专典机密”等)

10、。(宋)欧阳修新唐书百官志(1)根据材料一说出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在政治制度上有什么创新之处。这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汉承(继承)泰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各主要指什么政治制度。简述汉武帝是如何解决材料三中问题的?(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期三省制指哪三省?各自分工如何,并分析三省制作用。参考答案:1D【详解】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有一定的决策程序,而政事堂的设立使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有助于简化程序,从而提高行政效率,故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涉及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

11、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决策程序发生的变化,并没有涉及权力分割,排除B项;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变化能够提高行政效率,但不一定就能避免决策失误,排除C项。故选D项。2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分为进士科和明经科,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A选项是对世官制的描述,排除A项;是对九品中正制的描述,排除B项;; D选项是对察举制的描述,排除D项。故选C项。3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察举是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符合材料中“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在魏晋时期,排除A

12、项;世卿世禄制是在先秦时期,排除C项;科举制开创于隋朝,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由于三省事权分立,往往产生弊端,尤其是掌握出令权的中书省和掌握政令审核的门下省不时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扯皮、推诿搪塞。因此唐太宗遂决定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最早设置于门下省,后迁往中书省。唐玄宗时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宰相议政和办公之所,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为处理各项事务的秘书机构。这一制度的变化提高了行政效率,B项正确;中书门下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中央决策程序,减少

13、决策失误不是其主要作用,排除A项;中书门下制度属于中央官制,不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C项;中书门下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中枢权力分配,排除D项。故选B项。5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唐以来,寒门子弟的比重显著上升,这主要和科举制的推行有关,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D项正确,排除A项;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据材料“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中国家设中正官,把人才分为上下九等,以“人才优劣”作为选官标准,不按出身门第,B项正确;材料

14、只是涉及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而未涉及其他方面,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九品中正制以“人才优劣”作为选官标准,而未涉及其作用,排除C项;D项是九品中正制后期的状况,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公开选拔人才。在中央推行三省六部制,加强君主专制,B项正确;郡县制不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推行的制度,排除ACD项。故选B项。8C【详解】宰相“集体晋见,共商军国大事”,官员奏事必有谏官匡正和史官记录等规定,有助于宰相间相互制约和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减少决策失误,其主要目的是强化君权,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高官的监督,而非提高行

15、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三省权力制衡,而且三省制衡也是为了加强君权,排除B项;材料的做法有利于防止个人专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但材料是要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以强化君权,排除D项。故选C项。9D【详解】根据“汉代官吏升迁除逐级而进外,还存在不按秩等次第、大幅度越级而迁或打破任期限制、短期内晋升的超迁特殊形态。”得出汉代打破层级,灵活用人,体现出政治环境相对开放,D项正确;察举制是官员选拔的制度,材料主要讲官员升迁,排除A项;汉代爵等观念虽然日益淡化,但依然存在论功行赏、渐次升迁的现象,这并非超迁的原因,排除B项;上计制是官员考核制度,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10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

16、知,唐代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是政令起草和审核机构,尚书省是政令的执行机构,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开是为了防止权力的过度集中,从而加强君主专制,D项正确;这种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并不是为了促进三省分权制衡和构建家国同构,排除AB项;唐朝实行的就是三省六部制,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根据材料“户税部分以征钱为主”可知,两税法部分税收以征钱为主,促进了商品交换中货币的流通,这显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两税法部分税收以征钱为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以资产为宗,减轻了农民的人身束缚,符合历史发展潮流,A项错误,排除A项;B项错误,两税法的推行减轻了

17、农民的人身束缚,不是加强了人身束缚,排除B项;两税法的实行不能起到抑制地主兼并土地的作用,两税法的推行是在均田制瓦解,土地兼并加强的趋势下做出的税制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根据“进士”、“殿试”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科举制,科举制确立了读书考试做官的路径,从而促进了读书重学的风气,A项正确;科举制主要是强调才学,并不是道德水平,也不以门第为主要选拔标准,排除BC项;“消融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A项。13A【详解】根据题干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在征税标准上“不以丁身为本”,体现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A项正确;量出为入和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收税属于两税法改革的

18、内容,但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C项;题干强调了两税法的征收标准,不能体现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排除D项。故选A项。14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的租庸调制基本按人头收税,即从“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中征税,但到了两税法的时候,每户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人口在征税中的作用下降,这表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B项正确;国家废除了传统的人丁税是在清朝,排除A项;土地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安史之乱后,唐朝小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政府税收减少,再此情况下政府被迫改租庸调制为两税法,排除D项。故选B项。15A【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唐朝前期均田制下一般

19、农户的赋税量相较于家庭总支出和总收入,占比较低,比较合理,特别是“租”,占比更低,A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下,国家对百姓人身控制有所减弱,排除B项;材料本身体现不出普通百姓生活丰富多彩,排除C项;材料没有地主向农民转嫁赋税负担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6D【详解】根据材料“不再享有优免权”“也要征税”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扩大了征税面,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项正确;“两税法”简化了税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C项材料并未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17(1)制度:察举制。标准:品行和才能。(2)观点:废除九

20、品中正制。理由: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不利于选拔人才。(3)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社会向学的风气。(4)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向才学转变;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选拔程序渐趋严密、科学;选官制度化并趋向公开、公平、客观。【详解】(1)根据材料“汉代四科取士”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根据材料“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可知察举制的标准是品行和才能。(2)根据材料“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得出观点是废除九品中正制。根

21、据材料“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得出理由是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不利于选拔人才。(3)意义:根据材料“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征文射策,以取禄位”得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得出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社会向学的风气。(4)趋势:根据材料“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得出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向才学转变;根据材料“今立中正,定九品”“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得出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

22、试,选拔程序渐趋严密、科学;结合所学“科举制的史实”得出选官制度化并趋向公开、公平、客观。18(1)创新之处:西周实行分封制。创新目的:加强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政治制度: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国并行;措施:实行推恩令(诸侯国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诸侯国必须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它子弟作为诸侯国,建立较小的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3)三省制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分工: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作用: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工合作,提高效率,减少决策失误。【详解】(1)创新之处根据“(西)周分封71国”得出西周实行分封制。创新目的根据“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

23、联系”并结合所学可知主要为了加强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2)制度:依据材料“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等信息归纳如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国并行制。措施:依据材料“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信息并结合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归纳如下:实施“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消除地方分裂的物质基础。(3)根据“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可知,三省制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各自分工;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制的作用是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工合作,提高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当堂达标题.docx)为本站会员(教师相关)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