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加强诵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2、结合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3、反复诵读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品析课文的语言。【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加强诵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3、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2、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教学时数】 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东晋末年,国家分裂,政权交
2、替,战争频繁。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人民生活在水火之中。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就走进桃花源,去领略它的美妙。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二、作者简介1、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
3、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2、全班齐背饮酒三、朗读课文(一)听课文朗读录音在听读中注意字词读音、语句的停顿、情感的把握三个方面。老师
4、强调朗读时,应注意的几个细节:1字音要读准。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2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要读出对衬感来。3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二)读准字音 (出示字词拼音) (三)再次朗读课文多媒体出示朱熹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四) 划分句子节奏1.忘 路 之 远 近。2.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3.率 妻 子 邑 人 来 此 绝 境。4.问 今 是 何 世 。5. 此 人 一 一 为 具 言 所 闻。(五)断句。将课文标点符号全部去掉,提问学生断句。四、翻译原文1、全班同学对照注释,根据积累,按
5、照翻译的六字法,口头翻译课文,大致读懂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下自己的心得或疑惑。同学之间可以交流。2、提问同学口译课文。要求学生做到重点词句翻译准确,句子大意清晰,但不必逐字逐句硬译。每人译完后,请其他同学及时纠错、补充。3、补充注释为业:作为。夹岸:溪流的两岸。杂:别的。芳:花。甚;很,非常。复;又,再。得:发现。若;好像。舍:舍弃,放弃。初:刚开始的时候。平旷:平坦开阔。舍:房屋。怡然自乐:和约愉快,自得其乐。所从来:从哪儿来。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延:邀请。语云:告诉(他)说
6、。既:已经。如此:像这样。即:立即。遣:派。遂:竟然,终于。欣然:高兴地。终:去世。五、 总结课文六、 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及词语解释。2、整理本文的特殊文言字词,并按照类别归类: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异词同义、课文中的成语,做积累卡。3、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第二课时一、检查积累卡二、分析课文1、根据画面来记忆背诵课文。2、多媒体展示课文,学生翻译课文。3、复述文章内容。学生按记叙文六要素,简述课文。先让学生自己结合注解,快速了解本文大致内容,准备复述,要求学生尽量不看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适当加进自己的想象。(注意:复述要抓住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
7、因、经过、结果。)(先让一个学生讲,其他同学进行细部补充)4、 概括课文内容,明确文章的线索。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5、“渔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明确:渔人的“具言”应该是说:桃花源以外的社会,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灾难深重。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三、 课堂练笔课堂练笔:渔人回来后“诣太守,说如此”,请同学们想象渔人会对太守说什么?结合文本,用句式“那里 ,真是个 的地方。”来表达。提示,可以从“景美,生活美,
8、人心更美”这些方面来思考。示例:那里有弯弯曲曲的小路,整齐的房屋,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青葱茂密,真是个美丽如画的地方。那里桃花灼灼,落花繁多,花草鲜美,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让人神往)那里人们安居乐业,老人小孩都安闲快乐,真是个幸福的地方。那里人们淳朴善良,对渔人这个陌生人也热情相待,真是个民风淳朴的地方。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动乱,真是个理想的地方。那里与世隔绝,真是个躲避战乱的地方。四、把握主题:1、 请用一句话概括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2、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3、 背景资料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
9、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x年用毒酒杀害晋恭帝。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陶渊明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对刘裕政权不满,却无力改变现实,只好借创作来寄托他的政治理想。4、 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5、 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