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考明向,以考促教2023年云南省高三第二次统测语文试卷评析2023年,云南省高考第一次使用“新课标卷”,为实现平稳过渡,云南省在组织了第一次适应性测试,帮助考生基本熟悉试卷结构之后,又于4月6-7日组织了第二次统测。本次统测充分体现了以“考”促“教”的理念,从题型和考点分布看,能够帮助我们在“考”中找寻真正的“星”,帮助我们查漏补缺,为我们指明备考方向。本次统测语文试题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2023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的精神与理念并参照新高考和第一次省统测试题命题,一定程度上落实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具体要求。试题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出新,聚
2、焦“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紧密结合高三复习内容,突出高中语文的主干知识点,覆盖面广,以真实、具体、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载体,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相关任务。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选材聚焦核心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爱国精神,引导考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奋斗精神。信息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朱彦民的从甲骨文说到中国文化自信,通过论述甲骨文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让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文学类文本阅读落雪之夜节选自巴金赴朝采访后创作的中篇小说团圆,向我们展现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体验,弘
3、扬了中国革命文化;文言文选自越绝书内径九术和新五代史伶官传,通过讲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的不同结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语言文字运用材料分别介绍了南京云锦和中医针灸,为我们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二、聚焦核心素养,考察关键能力科学考查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既是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一贯追求。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键能力是指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时,必须具备的高质量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统测语文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着力实现对学科关键能力
4、的考查。(一)着力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概括能力阅读是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认知的基本途径,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高考语文加大了对考生实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力度。甄别信息、整理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成为重要的语文能力。阅读聚焦文体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全面筛选、整合相关信息,试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强化了对信息整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注重教考衔接,引导日常教学。选择题中,有较为传统的基于文本细读的选项设计,如信息类文本阅读第1题A选项“所刻记内容为占卜辞”属于以偏概全,只要考生认真阅读原文第2段“之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所刻内容多为占卜内
5、容”,就可以发现刻记的内容不仅仅是“占卜辞”,还有“所占事项”和“有关记事”。再比如第3题,A、B、C三个选项,只要我们认真细度文本,均可以发现其与原文的差异。选择题中更有需要综合理解后的推断命题,既紧贴材料,又衔接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和阅读积累,有助于学生走出“抠字眼式”僵化阅读的死胡同。如信息类文本阅读第3题D选项、文言文阅读第12题A选项需要对文本表述整体理解后加以判断。主观题注重因文设题,考察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概括能力,如信息类文本阅读第4题,需要考生阅读文本,从中概括甲骨文的价值、意义;文学类文本阅读第8题需要考生梳理相关情节,概括人物心理变化;文言文第14题需要考生结合两则材料,
6、查找概括夫差灭亡和勾践取胜的原因;第22题需要考生先概括文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再按要求拟写句子。(二)突出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言积累与建构”的课程目标,要求考生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本次统测语文试题语言文字运用模块重点考查成语填空、句式转换、病句修改、语句补写、文段压缩等,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第18题考查长短句的变换,第19题考查修改病句,第20题考查补写句子,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判定需要补写的内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道题有助于强化教学中对学生思维
7、品质的重视意识。成语填空的考查,目的在于考生能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语感,并结合具体的语境辨析相似句式表达效果。(三)聚焦写作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鲜活表征,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作文试题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本次作文的三则材料共同围绕“为我”与“为公”这个话题,引导考生辩证思考“小我”“大我”的内涵、关系,引导当代青年独立思考与质疑,从而做出正确选择。这三则材料反映了在“为我”和“为公”上的不同取舍。杨朱主张“为我
8、”思想虽然尊重个体权益,但人类社会是公众的社会,若每个人都只为自己而活,社会将会变成一盘散沙,个人反而可能会得不到幸福。礼记的“为公”思想是我们千百年来的理想追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林则徐的名句则进一步点明当“为我”“为公”矛盾冲突时,我们当如何抉择:若有利国家、有利万人,当不畏生死、不计祸福。材料的指向是非常清晰的,站在青年的角度,应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将“小我”融入祖国发展与昌盛的“大我”之中,坚定信念,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勇于担当新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三、关注基础知识,更加注重教考衔接中国高考报告(2023)中指出,高考命题严格依据高中课程标准,确保“内容不超范围
9、、深度不超要求”。考查内容限定在课程标准范围之内,既注重考查内容的全面性,又突出主干和重点内容的考查,引导中学依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本次统测命题遵循教育规律,注重考查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引导学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悟,以考促教,服务教学提质增效。如文言文阅读第11题,从文中选取了四个文言实词,将它们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与教材中的含义和用法加以比较,考查了考生对常见文言实词不同含意、用法的掌握情况,同时,文言文翻译中重要字词、句式都一一与教材关联,很好地控制了难度,既注意到与教材知识的比较,又注意到古今词又异同的鉴别。试题关联教材,权
10、衡古今,考查方法灵活,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启发性。再比如文学类文本第7题,考查手法术语“悬念”的使用,名篇名句默写第17题直接考查教材内容,这些题均关注了基本知识、衔接了教材,让认真学习教材的学生在高考中有明确的获得感。四、研考明向,以考促教本次统测在距离高考仅有50余天这一关键节点上举行,为最后冲刺备考指明了方向。透析本次统测试题,我们可以更好地在“考”中找寻真正的“星”,不断完善备考策略,更好地复习备考。(一)回扣教材,注重基础本次省统测,从第11题中“疲”的使动用法、“说”通“悦”的通假现象、“晦”的引申义、偏义复词,到文言文翻译中的“婴”“镂”,再到第17题名篇名句默写、第7题中的“悬念
11、”,均出自教材,体现出对基础的重视,所以在后期的复习备考中,可以充分利用早读等时间,回扣教材,夯实基础。让学生在早读中加强对必背篇目的理解背诵,强化对手法、风格等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二)强化阅读,注重能力关注社会热点,加强信息类文本(包括学术论文、时评、政论文、科普文、新闻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尤其是散文、小说)等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信息类文本阅读注重培养学术阅读、理论阅读、思辨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按照出处(标题)主观题文本的思路,用边读边勾画批注的方式进行阅读,在读出处中查找文本写作中心,在读主观题中发现读文关键,在读文中勾画关键句(观点句、论据句)、关键词(重要
12、概念、人名、关联词,以及一些修饰限定性的程度词、范围词、时态词),在勾画中明确句子关系,理清文本思路,从而宏观把握文本内容,提高阅读效率,提升阅读能力。(三)加强总结,注重规范参照本次统测个小题阅卷细则,可以发现阅卷过程中注重关键词的查找,基本上都是看关键词给分。比如第4题阅卷时找两组关键词给分,第一组找到史料价值、信史、延伸文明史即可给2分,第二组找到文化价值、多学科交叉渗透、成为.窗口即可给2分。所以在后期训练中,要引导学生加强总结,从平时训练中总结答题规范,在考试答题中呈现答题关键。(四)训练思维,注重方法本次统测注重因文设题,考查学生思维,比如信息类文本第5题考查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属
13、于分析文本论证特色题,可以从结构层次、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语言方向思考,再比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句式变换题、病句修改题,均有较为明确的答题思维和方法。所以在后期复习中,要不断强化思维训练,注重答题方法的讲解,比如病句可以引导学生以关联词语、句子主干、修饰成分、并列短语、数量短语、否定词、介词为切入点,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搭配不当、位置不当、不合逻辑、成分残缺等语病,从而针对病因进行修改。(五)训练审题,注重速度本次统测选择题有8个,主观题有16个(含2个翻译,1篇作文),主观题书写量较大,150分钟的答题时间比较紧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时间不够,出现了空题和作文未写完的情况。还有一部分学生应为时间比较紧张,匆忙审题,出现偏题、答非所问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在后期复习备考中,要加强训练,在练习中提升审题能力,快速抓住题干中心,问什么答什么,避免偏离方向,浪费时间,同时还必须提升语文素养,知道问什么后快速从脑海知识库中提炼回答问题的知识,从而提高答题效率。“春风浩荡开胜景,扬帆破浪正当时”。新教材新考察,让我们以这次统测为风向标,认真研究,以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策略应对剩下五十余天的复习备考,迎战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