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专题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试题—中考语文系统复习
- 文言文专题(八年级上册)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试题——2021年中考语文系统复习.doc--点击预览
- 文言文专题(八年级上册)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试题答案——2021年中考语文系统复习.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专题复习一、理解性默写一、理解性默写1.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摆出的事实论据是:,。2.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3.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句子是:,。4.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人要承担重大的使命,就要能经受一系列的磨难,其中经受痛苦与劳累的句子是:,。5.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6.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_;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7.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人们都会犯错误,但要及时改正的句子是:,。8.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是:,。,。,。造就人才成长的客观条件是:,。9.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强调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一旦“,”,国家就必定灭亡的论断。10.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11.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12.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论点:,。,。二、对比阅读二、对比阅读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4文章开头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什么感悟?二、(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辈数人,诚以为贤。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犹为不逮,何也?”魏徵对曰:“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纵于稷、契;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也。”太宗曰:“诚如卿言。”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其所任用公辈数人 B必先苦其心志 莫能尽其忠节C然后能改 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 D征于色 比迹于尧、舜6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8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1)请分别从君臣两个角度,概括出(乙)中魏徵认为唐太宗功业仍不及三皇五帝的原因。(2)魏徵的看法印证(甲)中“_”一句。三、【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选自颜氏家训教子)【注释】中庸之人:中等智力的人,普通人。节:约束,限制。匮:柜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柜”。稚:儿童。笞(ch):用竹杖、荆条打。恣:放纵。诃:同“呵”。怒斥、喝斥。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师保固明(本来)B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C父母威严而有慈(并且)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表并列)D宜诫翻奖(翻转)书之玉版(书写)2乙文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B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C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D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B甲文第二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C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对于一般人,不早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D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笞罚”是唯一的好方法。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比及数岁,可省笞罚。四、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举于市 举一反三 举足轻重 轻举妄动 B人恒过 过目不忘 悔过自新 言过其实C衡于虑 不足为虑 深思熟虑 处心积虑 D征于色 声色俱厉 眉飞色舞 喜形于色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3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一】赵襄子攻瞿,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链接材料二】(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注:【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翟(d)】春秋时期的国家。【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抟(tun)饭】捏成团的饭。【虞】考虑,防范。【从】同“纵”。【罄(qng)】用尽,消耗殆尽。【干戈不戢(j)】战事终年不休。【殒(yn)】死亡。五、(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45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4)诚自古所希46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B(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病复作,则不可救矣C(1)国恒亡(2)河曲智叟亡以应 D(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君谓计将安出4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48甲文探讨了 和 两个问题,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乙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专题复习教师版1.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摆出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人要承担重大的使命,就要能经受一系列的磨难,其中经受痛苦与劳累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5.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6.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_;必先苦其心志_;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行拂乱其所为_;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_体肤,空乏其身_。7.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人们都会犯错误,但要及时改正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人恒过,然后能改。8.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征于色,发于声,而然喻而然喻。造就人才成长的客观条件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9.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强调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一旦“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就必定灭亡的论断。10.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外患者。11.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2.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4文章开头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什么感悟?【答案】1过:犯错误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2(1)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能力。(2)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3是下联的意思。微祸虽然会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4共同点是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后都大有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炼,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1)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过:名词作动词,犯错。(2)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 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1)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能力。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2)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个国家就常常会灭亡。入:在国内。拂,通“弼”,辅佐。出:在国外。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意思是如果上天(命运)要想给你灾祸,那么肯定会先给你一点小小的幸福,让你沾沾自喜从而有点骄傲,所以,当你得到一点幸福的时候不要那么欣喜,炫耀,要懂得受持;如果上天(命运)要想给你幸福,那么肯定会先给你一点小小的磨难挫折,让你提高警惕从而有点敬畏,所以,当你受到一点困难的时候不要那么担忧,要懂得自救。“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说的是困难能够让人有所作为,讲的是“微祸”“福人”,故对应的是下联。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舜从田地之间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相位。他们开始都是平凡人,但是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是苦难造就了他们的人生。所以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迎来不一样的人生。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二、(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辈数人,诚以为贤。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犹为不逮,何也?”魏徵对曰:“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纵于稷、契;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也。”太宗曰:“诚如卿言。”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其所任用公辈数人B必先苦其心志 莫能尽其忠节C然后能改 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D征于色 比迹于尧、舜6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8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1)请分别从君臣两个角度,概括出(乙)中魏徵认为唐太宗功业仍不及三皇五帝的原因。(2)魏徵的看法印证(甲)中“_”一句。【答案】5B6(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我在读书时发现前朝帝王做过的善事,都能身体力行而不知疲倦。7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8(1)从君的角度来说,初即位能励精图治,但安定后就骄奢淫逸;从臣的角度来说,刚被任用时想兼济天下,得到富贵时想保有名利。所以魏徵认为唐太宗功业会不及三皇五帝。(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解析】5考查一词多义。A任务,使命/任用,委派;B他,他的/他,他的;C这样/然而;D在/和;故选 B。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1)困,忧困;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有所作为。本句隐藏了主语:将被上天降大任的人。(2)见,发现;力行,身体力行;倦,疲倦。7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再依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加上虚词辅助来断句。句意:现在少数民族臣服,天下太平无事,的确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盛事。“四夷宾服”“天下无事”是文言常用的四字句,句式整齐。“诚”为常用句首词。辅助断句为: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8考查内容理解。【乙】文是太宗与魏徵关于前代君王治国不及三皇五帝原因的讨论。魏徵认为,君王初即位的“欲励精为政”到安乐时的“骄奢放逸”,是君王不能成就大业的原因。臣子由初任用的“欲匡主济时”到富贵时的“思苟全官爵”,是臣子不能辅助君王成就大业的原因。究其根本,就是不能“常无懈怠”,一国之治与不治,就在于君臣有无忧患意识,有忧患意识就兴盛,无忧患意识就衰亡,用【甲】文中的话说就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参考译文【甲】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在读书时发现前朝帝王做过的善事,都能身体力行而不知疲倦。他们所任用的大臣,也都很贤德,然而和三皇五帝的时代相比,还是无法企及,为什么呢?”魏徵回答说:“现在少数民族臣服,天下太平无事,的确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盛事。然而,历代的帝王刚刚即位的时候,都励精图治,勤于政务,以尧、舜为楷模,可是等到天下太平了,就开始放纵自己,骄奢淫逸,没有谁做到善终。至于臣子,在开始被任用时,都怀有匡扶君主、济世救民的宏愿,追慕古代良臣稷、契的风范。等到他们荣华富贵了,就开始处心积虑地盘算如何才能保住乌纱,苟全性命,没有谁能够做到尽忠职守。如果君臣双方都能不懈怠,铭记善终的道理,那么就可以无为而治,天下无忧了,这样做的话,自然可以超越古人。唐太宗说:“正如你所说。”【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选自颜氏家训教子)【注释】中庸之人:中等智力的人,普通人。节:约束,限制。匮:柜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柜”。稚:儿童。笞(ch):用竹杖、荆条打。恣:放纵。诃:同“呵”。怒斥、喝斥。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拔)师保固明(本来)B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C父母威严而有慈(并且)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表并列)D宜诫翻奖(翻转)书之玉版(书写)2乙文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B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C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D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A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B甲文第二段先正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反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C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对于一般人,不早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D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笞罚”是唯一的好方法。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答案】【答案】1D2D3D4(1)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而安图享乐使人萎靡死亡。(2)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解析】【解析】1.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 项,句意为:傅说是在为人筑墙的时候被任命为宰相的。举:被任用;句意为:担任“师”和“保”的人本来就要明确。固:本来。B 项,句意为:舜从田野间被选拔出来。于:从;句意为: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个人身上时于:给。C 项,句意为:不只要父母既威严又慈爱。而:表并列,并且;句意为:子女自然敬畏谨慎而有孝行了。而:表并列,并且。D 项,句意为:该训诫时反而夸奖。翻:通“反”,反而;句意为:把这些写到玉版上。书:书写。故选 D。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该句子句意为: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故选 D。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D 项,错误。由“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知道:“笞罚”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故选 D。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句重点词语有:“然”,这样;“于”,在。句意为: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而安图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句重点词语有:“比”“及”,等到;“省”,免除。句意为:等到长大几岁,就可省免鞭打惩罚。六、【2019 年中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2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举于市 举一反三 举足轻重 轻举妄动B人恒过 过目不忘 悔过自新 言过其实C衡于虑 不足为虑 深思熟虑 处心积虑D征于色 声色俱厉 眉飞色舞 喜形于色2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2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一】赵襄子攻瞿,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链接材料二】(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注:【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翟(d)】春秋时期的国家。【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抟(tun)饭】捏成团的饭。【虞】考虑,防范。【从】同“纵”。【罄(qng)】用尽,消耗殆尽。【干戈不戢(j)】战事终年不休。【殒(yn)】死亡。【答案】22D23B 24(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赵国没有积累什么德行,很快也会灭亡。是生于忧患的体现。(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耻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解析】22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A:被选拔/提出/举动、向上抬/行动。B:犯过错/经过/过错/超过。C:思虑/忧虑/考虑/思虑。D:都是“脸色、神态”的意思。故选 D。23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理解。甲:“有做不完的事”表述有误,应该是“使他做事不顺”。故选乙。24此题考查的是迁移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是“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材料一中“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是忧患的体现。材料二中“恃其富强,不虞后患”最后落得失败的下场,是死于安乐的体现。据此作答。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材料一:赵襄子派新稚穆子攻打翟国,攻下了左人城、中人城。新稚穆子派使者回来报告襄子,襄子正在吃持成财的饭,听了以后,脸上现出忧愁的神色。身边的人说:“一下子攻下两座城,这是人们感到高兴的事,现在您却忧愁,这是为什么呢?”襄子说:“长江黄河涨水,不超过三天就会退落,疾风暴雨不能整天刮整天下。现在我们赵氏的品行,没有丰厚的蓄积,一下子攻下两座城,灭亡恐怕要让我赶上了!”孔子听到这件事以后说;“赵氏大概要昌盛了吧!”忧虑是昌盛的基础,喜悦是灭亡的起点。材料二:(隋炀帝)不过是依仗国家富强有恃无恐,而不考虑后患。他驱使百姓顺从自己的奢欲,搜刮全天下的财物尽情挥霍,挑选全国的美女,往域外探寻珍宝。装饰宫苑,构筑楼台,徭役无穷无尽,战事终年不休。君臣间外表威严庄重,内心猜忌险恶。奸佞邪恶的进谗者受福不浅,忠诚正直的人却连性命都难保。君臣上下互相欺蒙,离心离德,百姓不堪忍受,国家从此分崩离析。于是一度曾统治四海的国君,竟死在匹夫之手,其子孙也被斩尽杀绝,被天下人所耻笑,这能不令人痛心吗?七、(2018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上:指唐太宗。守成:保持成就。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忽:不注意,不重视。25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然 后 知 生 于 忧 患 而 死 于 安 乐 也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舜发于吠亩之中 发_入则无法家拂土 拂_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_2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知守成之难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C国恒亡 今亡亦死D征与吾共安天下 安求其能千里也28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29(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答案】2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6起,指任用 通“弼”,辅佐 谁 27A28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29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了。故可断为: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6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句意: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发:兴起,指被任用。句意: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句意:创业与守成哪个难?孰:谁。27A故:所以/所以;B之:的/代词;C亡:灭亡/逃走;D安:安定/怎么;故选 A。28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衡,通“横”,梗塞,指不顺。重点词有:然:然而。29解答时,结合选文中唐太宗关于“创业”与“守业”的看法,体会他的治国思想,并联系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的论述,找到两人治国思想的相似点进行分析整理。乙段中唐太宗与房玄龄和魏征探讨关于“创业与守成孰难”的问题时,提出“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说明唐太宗认为国家安定后,(君主)因为富贵而变得骄奢淫逸,因为忽视治理而产生祸乱,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不谋而合。唐太宗和孟子都认识到了君主需要居安思危,才能守住基业。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建国之前,与各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过去的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