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宇宙的定义: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称天体的定义: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的分类如何判断天体:1、物质宇宙间的物质(非自然现象)2、位置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独立存在宇宙之中3、轨道有运转轨道(非依附其他天体运行)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自然天体宇宙中自然形成的物质人造天体人类制造进入太空的飞行物流行是天体吗:1. 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是流星体 2.到达地球大气层时,是流星3.到达地球内部,是陨石宇宙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物质组成气体与尘埃炽热气体金星、地球等月球尘粒,固体小块冰物质气体、尘埃特点质量大,云雾状质量大。发光质量小,不发光绕行星公转,不发光质量小,数量多绕太阳公转,云雾状稀薄
2、,密度小天体系统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河外星系个性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有固体表面,体积较小)巨行星:木星、土星(主要由气体构成,体积巨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主要由气体构成、与太阳距离远)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共性八大行星(由地球和月球组成,中心天体是地球,月球的地球是唯一的天然卫星)(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行星际空间物质构成,中心天体是太阳)月球地球地月系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银河系天体系统的层次1、 适宜的温度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公转、自转周期适中)2、
3、 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体积质量适中)3、 有液态水 (地平均温度约为15度)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1、 太阳状态稳定2、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1、 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近球状天体2、 运动特征与其他行星一致,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形等特征3、 在质量、体积、密度、运动周期方面,与其他类地行星相似为什么说地球既普通又特殊:特殊的原因普通的原因太阳活动定义:太阳大气的变化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黑子和耀斑。太阳活动的强弱的变化周期为11年。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 纬度因素:由高纬向低纬递减(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一般越大,太阳辐射能越大)2、 地
4、形因素:地势越高,太阳辐射越强(海拔越高,大气密度越小,空气越稀薄,固体杂质水汽少,大气透明度高,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弱,获得的太阳辐射能越大。)3、 天气因素:晴天越多,太阳辐射越多(降水多的地区,空气中云量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小。 )4、 昼长因素:白昼越长,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白昼时间越长,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能越多)对地球的影响概念: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能量的现象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不利影响:过多的紫外线会危害地球生物直接影响: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例如:人们利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利用太阳能电池发电间接影响: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
5、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太阳射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2、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3、自然界的岩石风化太阳射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形状:巨大炽热的气体星球主要成分:氢和氦表面温度:约6000K太阳概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类型黑子耀斑日珥日冕物质抛射概念黑子区域温度比周围低。大而亮的斑块喷射的气体呈弧状带电粒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地球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高能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爆”现象-耀斑、太阳风。高能带电粒子流轰击两极地高层大气形成高纬度地
6、区美丽的“极光”。-太阳风损害航天器、空间通信、电网、海底输油管道等。影响地球气候,诱发地震、水早灾害等。-黑子。 1、 地球的历史:约有46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途径。3、地层:沉积岩,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特点:(1)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2)含有化石:沉积岩中含有生物遗体或遗迹。 分布规律:越古老的岩层含有越简单、越低级的生物化石。地球的历史开始年代宙代纪主要事件生物演化海陆变迁成矿时期距今6600万年至今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格局;形成众多山脉
7、。新近纪古近纪距今2.52亿-6600万年中生代白垩纪恐龙在白垩纪和侏罗纪达到大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中后期向鸟类进化;出现小型哺乳动物;裸子植物兴盛;中生代晚期,出现了物种大灭绝。包括恐龙灭绝事件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漂移成煤期侏罗纪三叠纪距今5.41亿年-2.52亿年古生代晚古生代二叠纪脊椎动物发展时代,鱼类大量繁衍,鱼类两栖类 爬行动物;裸子植物(银杏、苏铁)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末期出现地球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海洋缩小,陆地扩大重要的成煤期石炭纪泥盆纪早古生代志留纪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珊瑚等空前繁殖,为海洋无脊椎动物的时代。以陆地低等植物为主,
8、袍子植物出现奥陶纪寒武纪距今5.41亿年前(时间跨度40亿年,约占地球历史的90%元古宙前寒武纪太古宙时期,蓝细菌(蓝藻)大爆发;冥古宙时期出现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海洋和陆地逐渐形成矿产成矿时期(铁、金、镍、铬等)口诀:古生二叠石碳泥,志留奥陶寒武纪;中生白垩侏罗三,新生四新古近纪内部圈层:(1)地壳: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是一个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2)地幔:介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 2 800 千米。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 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了岩石圈。 (3)地核:古登堡面以下,厚度
9、约 3 400 千米。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可分为外核和内核,内核为 固态,外核为液态。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我们把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内部圈层界面 (1)莫霍面:在地下平均约 33 千米处(大陆部分),纵波、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2)古登堡面:在地下约 2 900 千米处,横波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外部圈层概念组成作用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使得地球温度变化和缓,提供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大气圈中的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息息相关。水圈地表和近地表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主体是海洋,包括陆地上河湖、沼泽、冰川、地下水等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多数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起着重要作用。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