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5.1 植被知能素养对标必备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学考对标高考对标高考考向植被与环境学习理解能力观察与记忆比较与关联概括与归纳应用实践能力解释与实践综合与推论迁移创新能力迁移与探究区域判断与定位评价规划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水平1水平4【考查内容】次生林与人工林:外来树种与本地树种;植被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指示作用;主要植被类型。【考查题型】选择题、综合题森林水平3草原与荒漠第一部分 本节教材解析走近学科素养【必备知识一:植被与环境】地理事实1.植被的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2.植被的类型(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2)人工植被
2、: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3植被与环境(1)植被的发展过程:裸地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更多种类的植物生长形成稳定的植被。(2)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光照: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气温和降水: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3)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核心概念裸地:指自然界没有土壤、没有植被的裸露地面。地上成层现象:指植物在地面以上不同的高度所形成的垂直结构。在森林群落里最为明显,通常分为乔木
3、层、灌木层、草本层和由苔藓、地衣构成的地被层等四个基本层次。喜光植物:要求有充足的阳光直接照射才能生长或生长得良好的植物,多生长于林上及阳坡。喜阴植物:要求在适度隐蔽的条件下才能生长或生长良好的植物,多生长于林下及阴坡。【必备知识二:森林】地理事实1.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2.划分依据: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3.类型(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2)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
4、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这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3)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这里夏季炎热或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且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4)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这里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核心概念茎花:指花直接在乔木树干上形成,花和果围绕乔木树干的
5、现象。茎花现象是热带雨林乔木群落典型的特征。板根:植物树体高大,根部难以固定,因支撑树体重量而自行变宽、变高、变长,突出地面,向四周延伸,像一块块横置的木板,加强了树木的支撑能力,使整株树体不容易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倒伏,在热带雨林常见。板根的共同性状:大都树体高大、材质松软、速生乔木。革质叶片:叶片的质地坚韧且较厚。藤本植物:茎干细长、不能直立,匍匐地面或攀附他物而生长的植物。附生植物:借助树的干枝生长,有些还附着在岩石等物体上,附生植物不同于寄生植物,它们不从附着的植物体上吸收营养。【必备知识三:草原与荒漠】地理事实1.环境特征与植被: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
6、主的植被;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2.草原(1)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这里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2)温带草原地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3.荒漠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荒漠植物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核心概念草原:广义草原包括在较干旱环境下形成的以
7、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主要包括两大类型:热带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和温带草原。狭义草原则只包括温带草原,因为热带草原上有相当多的树木。荒漠:通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发量大而引起气候干燥、植被贫乏、环境荒凉的地区。有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等。灌木:指没有明显的主干、呈丛生状态且比较矮小的树木。第二部分 本节典例设计落实学科素养【本节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主要落实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内容要求。根据课程标准,本节分三部分内容:植被与环境、森林、草原与荒漠。第一部分,从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入手,介绍植被的概念、分类、植被的演化过程以及植被的垂直结
8、构;第二部分,通过图文资料从植被外貌、垂直结构和生态特征等方面了解各种森林的差异;第三部分,通过图文资料了解草原和荒漠的分类及差异。需要注意的是:(1)植物群落是自然界植物存在的实体,也是植物种或种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形式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地球表面或某一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和,称为植被。(2)分析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应从微观处着眼从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中寻找隐藏在背后的时空分布和演变规律,可推论出植被与环境之间尤其是与气候之间的关系,这样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状况。(3)实践活动是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反过来讲实践活动会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且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本节
9、内容包含的核心知识及所体现的核心素养如下:核心知识1.植被与环境2.森林3.草原与荒漠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学情整体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植物有着初步的了解,但对于植被、植物群落、叶片、花期、垂直结构等概念则较为陌生,这就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教学活动准备】实践活动设计活动名称:探究树木与环境的关系。活动目标:调查植被与气候、地形、土壤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活动准备:1.在互联网上搜集本区域植被、气候、地形、土壤等图片及资料介绍。2.实地观察本地植被、地形、土壤状况。3.制作植被与气候、地形、土壤等要素之间关系的表格。任务专题设计任务一 植被与环境活动1:植被的概念
10、、分类、演化过程、垂直结构和适应性活动2:案例分析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任务二 森林活动:森林的类型、分布地区和景观特征任务三 草原与荒漠活动:草原、荒漠的类型、分布地区和景观特征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类型。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天然植被的环境观,懂得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教学策略设计创设情境,借助丰富的图文材料认识不同类型的植被;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组织实地考察,结合经典案例,理解正确营造人工林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观。教学方法建议案例分析法、图表归纳
11、法、分组讨论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植被的类型、分布、特征。难点: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教学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教学活动设计】(课时建议:2课时)教学导入教师: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的沙漠地区出现罕见的丰沛降雨。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不毛的沙漠,遍地野花绽放,俨然成为花的海洋。这片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为什么会短时间内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要解答这两个问题,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节课内容植被。(设计意图)通过智利北部沙漠地区雨后花海这一案例,激发学生探究植被与环境关系的兴趣。教学精讲任务一 植被与环境活动1:植被的概
12、念、分类、演化过程、垂直结构和适应性(整体设计分步落实)依据教材,逐步掌握以下内容。1.植被的概念。2.植被的分类。3.稳定植被的演化过程。4.植被的垂直分层。5.植被的适应性。教师:在地球表面,除了极端干旱、寒冷等地方,几乎都有植物生长。我们把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结合教材P82内容,观察多媒体展示的两幅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哪一幅代表植被?理由是什么?植被有哪些分类?【多媒体展示】地理景观植物与植被学生1:图1为植被,因为除了树还有草。 学生2:图2为植物,因为只有一棵树。学生3:植被比植物的概念要大。 学生4:植被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比较和关联能力)关联、比较植物
13、和植被,使学生理解植物是个体,植被是整体。教师:植被对植物个体来说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如森林、灌木、草丛、果园、玉米地等都是植被。一棵树木、一株草、一棵玉米等都是植物的概念,而不是植被。植被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一种是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结合教材P82内容,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总结植被演替过程。【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裸岩上的植被演替过程学生:植被演替的过程是裸地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少教精教)结合教材P82及图片,使学生理解稳定植被的形成是按照一定规律演化的结果。教师:植被演替
14、到森林阶段形成结构复杂、相对稳定的植被。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结合教材P83内容,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植被垂直分层的原因、规律。(自主学习)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学生能够掌握植被演替的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分析植被演替过程的基础上学习植被的垂直分层。【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森林中的成层现象学生1:植被光合作用离不开热量和水分,所以植被垂直分层的原因是热量和水分。学生2:植被垂直分层的规律体现在上层是高大的乔木,中
15、间是灌木,最下层的是草本植物。(以学定教)学生对植被的垂直分层和适应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通过学习该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垂直分层现象的原因、规律,了解植被的适应性。教师: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由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地衣层等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植物形态与生长环境相适应。结合教材P83内容,观察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植被适应性的特征体现。(意义学习)依据图示,通过学习植被的成层现象和适应性,初
16、步理解植被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多媒体展示】地理景观植被的适应性学生1:图1植被是沙漠地区的仙人掌,叶子变得和针一样,是因为气候干旱,水分很少。学生2:图2植被是池塘里面的荷叶,叶子很大,是因为水分充足。(综合和推论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植被垂直分层示意图及植被的适应性示意图,会综合、推论植被垂直分层的原因及植被形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师总结:同人类和动物一样,植物必须适应周围的环境以求生存,最明显的就是植物外部形态与生长环境相适应。水分条件好的环境下,植物的叶子肥大,如荷叶;如果气候干旱,植物的叶子就会很小,甚至退化成针状,如仙人掌等。自然界植被都是如此,有的区域水热充足,就会形成森林;有的区域水
17、热不足,就会形成草原甚至是荒漠。(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问题的逐步推进,学生能够掌握植被的概念、分类、演化过程、垂直结构和适应性。【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植被的概念、分类、演化过程、垂直结构和适应性1.概念:一定的地方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2.分类: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天然植被(天然形成):森林、草原、荒漠等。人工植被(人工栽培):经济林、人工草场等。3演化过程:裸地少数种类的植物生长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更多种类的植物生长形成稳定的植被。4.垂直结构:由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地衣层组成。5适应性: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且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活动2:案
18、例分析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教师:学习了植被的概念、分类、演化过程、垂直结构、适应性等,接下来让我们借助红树林深入学习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设活动、深探究)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理解不同区域的植被具有不同特征。教师组织学生在阅读教材P85-86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案例中所提出的问题。【多媒体展示】地理景观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红树林植物具有以下特点:1.支柱根和板状根。红树林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支柱根自树干基部生出,逐渐下伸,最后插入土中,形成弓状的稳固支架,纵横交错,高度过人。有些树种发育明显的板状根,高30-50厘米。2.呼吸根。红树林发育各种形状的凸出地面的呼吸根
19、。呼吸根的外表有粗大的皮孔,便于通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可贮藏空气。呼吸根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3.“胎生”。红树科植物的种子在还没有离开母树的果实时就开始萌发,长出绿色棒状的胚轴,长13-30厘米,下端粗大,顶端渐尖,到一定时候便和果实一起下落或脱离果实坠入淤泥中,数小时内即可扎根,生长成为独立的植株。胚轴组织疏松,含有空气,可长期漂浮海上而不失生命力。4.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情境学习)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图文信息学会分析红树林的特点以及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问题:(1)针对上述红树林植物的特点,分别说明其适应的环境条件。(2)说明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小组1:红树林有着发达
20、的根系,可以防止风浪的冲击小组2:红树林的种子是“胎生”而且离开母树后数小时就可以扎根,防止被海浪冲走。小组3:红树林有可排盐分的腺体。小组4:红树林可以固岸护堤,同时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教师总结:红树林的特点体现了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同时红树林也丰富了海岸生物多样性,还能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可见植被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影响环境。(解释和实践能力)分析红树林的特征,解释形成红树林特征的原因。【多媒体展示】答案示例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1.支柱根和板状根适应和防止风浪冲击;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便于通气,内有海绵状通气组织,可贮藏空气;“胎生”适应滩涂和海流,增强生存能力;
21、排盐腺体适应海水浸泡。2.(1)红树林丰富了海岸生物多样性,为海洋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2)红树林能够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等。(设计意图)以红树林为例了解植被的环境适应性。任务二 森林活动:森林的类型、分布地区和景观特征教师:“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不同区域的植被由于气候、土壤、水文等条件的差异,其植被外貌、垂直结构和生态特征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景观特征。教师出示森林景观照片,组织学生结合教材P8485,从植被外部形态、垂直结构和生态特征等方面比较不同森林的差异,讨论并制成表格。(
22、少教精教)组织学生识别森林类型,总结森林分布地区、景观特征。【多媒体展示】地理景观森林的类型(意义学习)阅读教材P84-85,概括森林的类型、分布地区、景观特征。学生1:图1为热带雨林,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学生2:图2为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这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
23、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学生3:图3为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这里夏季炎热或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且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学生4:图4为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这里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概括和归纳能力)观察森林景观照片,概括、归纳不同类型森林分布地区、景观特征。教师总结:不同区域的森林类型不同,其垂直结构和生态特征等景观特征也不同。这是因为植物生长需要光、热、水、土等要素不同,不同区域的气
24、候、地形、土壤等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森林类型的差异。【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森林的类型、分布地区、景观特征森林类型分布地区景观特征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高大茂密、物种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热带雨林简单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植被以松、杉为主;叶片呈针状,以抗寒抗旱(设计意图)依据教材,总结不同类型森林的类型、分布地区、景观特征。任务三 草原与荒漠活动:草原、荒漠的类型、分布地区和景观特征
25、教师:学习了森林的类型、分布地区、景观特征,接下来学习草原和荒漠。教师出示草原、荒漠景观照片,让学生从分布地区、景观特征等方面比较草原、荒漠的差异,讨论并制成表格。(先学后教)精读教材,以小组的方式总结草原和荒漠的类型、分布地区、景观特征。【多媒体展示】地理景观草原与荒漠(整体学习)从多个角度整体对比分析草原和荒漠的区别。学生1:图1为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这里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学生2:图2为温带草原,其分布地区气候干燥,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
26、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学生3:图3为热带荒漠,植被稀少且耐旱。学生4:图4为温带荒漠,植被稀少且耐旱。(概括和归纳能力)依据提示,概括草原和荒漠的类型、分布地区、景观特征。教师总结: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设计意图)依据教材总结不同类型草原、荒漠的分布地区、景观特征。【多媒体展示】重点知识草原、荒漠的类型、分布地区、景观特征植被类型分布地区景观特征草原热带草原热带草原气候区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温带
27、草原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荒漠热带荒漠热带沙漠气候区荒漠景观,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与结构温带荒漠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实践活动(方向与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树木调查,要求根据校园实际情况,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也可独自进行。通过校园树木调查,体会因地制宜进行校园绿化的意义。1实地观察校园树木并编号记录。2.室内整理:统计每种树木的植株数量,并按数量由多至少排序。不认识的树木通过网络查询、查阅资料或请教相关人员等方式解决。3查阅资料,了解每一种树木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如气温、湿度、光照、土壤等。查阅当地气温、土壤等信息。将每种树木生长所需的环境
28、条件与当地环境条件比较,并结合经验把所有树种分为“当地树种”和“引进树种”两类。针对“引进树种”类树木的生长状况(如良好或不佳),探究原因。4.以“因地制宜绿化校园”为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解释和实践能力)在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中能够识别常见植被类型,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评价(设计意图)在学习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忆能力、比较和关联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综合和推论能力、解释和实践能力,并逐步使学生形成与教学要求相适应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成为秋天最绚烂的景象。10月底至11月初可以去北京的钓鱼台
29、银杏大道,11月中下旬可以去浙江的长兴十里古银杏长廊,11月中旬至12月初是在云南腾冲银杏村游玩的好时节。据此完成12题。1.银杏林属于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解析】从材料和银杏林的景观图可知,银杏林属于阔叶林。每当秋风吹起,一片片银杏叶由绿变黄,且从图片中可以观察出秋天有大量落叶,颜色变化明显,属于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分布区的典型植被,树叶更替颜色变化不明显。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的典型植被,树叶更替颜色变化不明显,不符合我国分布的银杏林植被特点。针叶林一般分布在气候较为寒冷地区(亚寒带地区),树叶多为针状。银杏林是落叶乔木,叶片
30、成扇形。答案A2.近年来银杏叶变黄的时间偏晚,原因可能是A.气候变干 B.气候变暖 C.温差增大 D.光照减弱【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影响银杏树叶变黄时间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因素,气温越高,银杏叶变黄的时间越晚,近年来银杏叶变黄的时间偏晩,说明气候变暖可能是影响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干反映的是水分因素,和温度无关。温差增大,说明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差值变大,银杏叶变黄是秋天的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即会出现的现象,和温差无关。光照减弱可能会造成气温变低,可能会使银杏叶变黄时间提前。答案B板书设计(以学定教)以植被为核心梳理常见的植被类型,引导学生思考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为选择性必修1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反思
31、本节内容优点:1.结合教学实际需要,按照学生的认识程度逐步解读植被的概念、分类、演化型等。2.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红树林等相关问题的讨论中。3.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用地理视角去观察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在感受和体验中进一步提升理性认识。不足:在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不够全面系统。(以学论教)本节内容依据课程标准,紧紧围绕识别主要植被类型以及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两个要求展开。第三部分 本节学习评价巩固学科素养【学习目标分析】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植被与环境关系森林草原和荒漠能够运用资料,观察、比较不同的植被类型,会描述景观特点及分布; 能从具体区域出发,概括
32、、归纳主要植被带作用及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深度学习建议】1.通过校园观察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度学习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2.制作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示意图,探究其分布变化影响因素。【学习评价任务】任务一 知-能迁移评价:在植被的作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等必备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提高观察和记忆能力、比较和关联能力、综合和推论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地理学科素养。任务二 能-知渗透评价:运用综合和推论能力、评价和规划能力,分析正确看待外来树种、植被类型的判断依据、植被破坏的影响,巩固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素养。任
33、务三 学科素养评价:在具体分析植被与环境的关系、植被的特征及成因、植被破坏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中,运用观察和记忆能力、比较和关联能力、综合和推论能力解决相关问题,巩固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素养。【典例评价设计】任务一 知-能迁移评价必备知识深度探究(探究点1)植被的作用作用具体表现经济效益提供下列物质和能源的效益:木材、能源、食物、化工原料、医药资源、物种基因资源等生态效益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滞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效益社会效益森林对人类生存、生育、居住、活动以及在人的心理、情绪、感觉、教育等方面
34、所产生的作用(探究点2)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植被的形态深受环境制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它们的个体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常具有显著的差别,而且能产生某些适应性现象来与其生长的环境条件保持统一。植物生活环境植物及其形态特征沙漠植物稀少,叶子退化,根深而叶不茂高山植株矮小,茎叶多毛草原草本植物,低矮,热带草原散生乔木或灌木热带雨林常绿高大的森林植被,具有多层结构,叶子茂密池塘水生植物,叶子柔软而透明,带有通气组织注意:植物的指示作用植物生长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它对其生长的环境往往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例如,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芦苇的生长则反映了多水环境。可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植
35、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许多气候类型的名称用植被类型的名称来表示,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原因即在此。任务二 能-知渗透评价学科能力深度探究(评价规划能力)正确看待外来树种1.外来树种的优点和缺点(1)外来树种的优点:丰富绿化生物多样性;丰富城市绿地景观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2)外来树种的缺点:适应性较差;容易造成病虫灾害;可能造成生物入侵2.正确引入外来树种(1)在绿化植物配置的规划中,应控制外来树种比例,做到以乡土树种为主,外来树种为辅。也就是说,园林中的外来树种始终应处于次要地位,只作为点缀。(2)在进行外来树种规划时,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遵循植物引种规律;对树种入侵风险进
36、行评估;防治外来树种引发的病虫害;试种,必须有足够的观察鉴定期。(综合和推论能力)植被类型的判断依据1.依据景观特征判断植物的高矮、根茎、密度和季相变化千差万别,这些都是我们判别植被类型的依据。例如,全年呈深绿色外貌,无明显的季相变化;乔木树干高达六米至数十米,树基常有板根,老干上可长出新枝;藤本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这样的植被一般是热带雨林。2.依据气候特征判断植被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条件。所以,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也是我们判断植被类型的依据。例如,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
37、林。3.依据分布规律判断在中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例如,40N-60N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大陆内部为温带荒漠。(迁移和探究能力)植被破坏的影响1.从整体性角度看植被破坏给干旱半干旱地区带来的影响植被减少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增大,降水变少,极端天气多现)风化、风力作用增强沙尘暴多发,加剧土地沙漠化地表多沙质堆积物,土壤变得贫瘠甚至欠发育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2.“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则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1
38、)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2)动植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3)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4)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5)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任务三 学科素养评价(考情分析)本节内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也是重难点,考查内容包括植被与环境的关系、主要植被类型、分布、景观特征,无论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难度系数都比较高。个别年份如2017年全国1卷几乎半数考题都与植被有关,而在平时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往往容易被忽略,导致学生失分率较高。【深度学习】草原与草甸的研究1.草原(1)概念:草原是
39、指在半干旱、半湿润气候下,由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2)形成条件:受气候、地貌等因素的影响。(3)类型:广义的草原主要包括两大类型:热带草原(热带稀树草原)和温带草原。狭义的草原则只包括温带草原。因为热带草原上有着相当多而广泛的树木。根据生物学和生态特点,可划分为四个类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4)分布:世界草原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温带,自多瑙河下游起向东经罗马尼亚、俄罗斯和蒙古,直达我国东北和内蒙古等地,东西绵延近110个经度,构成世界上最宽广的草原带。2.草甸(1)概念:草甸是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中生草本为主体的植被类型。(2)形成条件
40、:在湿润气候区,草甸可以伴同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出现,草甸可以分布在山间低地。尽管草原带和荒漠带的气候干旱,大气降水不足,但在地表径流汇集的低洼地和地下水水位较高之处仍可形成草甸。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的高山地区还能形成高寒草甸。所以草甸可以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3)类型:按照草甸优势植物的生态特性,可以分为:典型草甸、草原化草甸、沼泽化草甸、盐生草甸和高寒草甸。(4)分布:典型的草甸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和温带分布特别广泛。在中国主要散布于东北、内蒙古、新疆和青藏高原。3.草原与草甸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形成与水热条件有关。(2)区别:面积大小不同:草甸较小,草原相对面积大。植物
41、种类不同:草甸主要长野草,草原主要长草本植物和耐旱的树木。干湿状况不同:草甸较湿,草原相对较干。草原是地带性的,草甸是非地带性的。草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符合“一岁一枯荣”;草甸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多年生需要更好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典例1】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据表可以确认的是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抽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解析】本题以统计数据表为依据,考查不同草原植被类型的特征。表格中植物总种数包括该系统所有区域的所有植物物种,不能通过抽样方法获得该数据。因种数
42、大小、产量多少等与种群密度大小不存在比例关系,所以尽管典型草原的植物种数比荒漠草原大,但不能得出典型草原中的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流经草原的总能量为平均产量与面积的乘积,因不知各类草原的总面积,所以不能得出总能量的大小关系。旱生植物的丰富度为植物总种数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的种类大约分别是40、49、62种,可见荒漠草原的旱生植物丰富度最高。答案D第四部分 本节教学论坛提升学科素养本节知识点:植被对环境的适应性【教学片段】教师展示图片,请同学们思考: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猴面包树生长在热带,但属于落叶乔木,分析其原因。【多媒体展示】地理景观猴面包树学生1:猴面包树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学生2: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它会脱光身上所有的叶子。教师总结:猴面包树虽然生活在热带,但是因为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分明,旱季猴面包树为了能够生存,就会减少水分蒸发,除了储水,还把自己的叶子都脱光,这也是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植被对环境适应性的兴趣,关联猴面包树生长区域的气候特点,探究其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形成植被与环境关系的综合思维。【论坛】1.该教学设计片段基于植被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一知识点进行设计,运用了什么教学策略和方法?2.该教学设计片段如何体现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3.该教学设计片段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