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过渡时期(19491956)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三大改造和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19531956年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建设探索时期)(1956年底1966.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1976.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简称新时期,改革开放)(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曲折发展时期中国现代史基本线索中国现代史的主线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重点掌握1956、1978、1992年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前后的史实变化及其因果。*阶段特征总体特征: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也是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现
2、代化的准备和全面启动时期。政治上: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初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新中国外交逐渐走向成熟,从“一边倒”方针发展为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济上: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启动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并取得架巨大成就。思想文化上:毛泽东为首的领导集体从理论和实践上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问题;社会主义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开始起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考点一:过渡时期的中国民主法制建设与外交必备
3、知识清单必备知识清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外交。考查角度考查角度社会主社会主义过渡义过渡时期时期1.(2020全国全国卷,卷,4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一边倒一边倒2.(2015全国全国卷卷,31)中苏关系友好中苏关系友好学俄文热学俄文热一、民主法制建设(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1、条件(1 1)军事)军事-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取得胜利,国民政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取得胜利,国民政府统治已被推翻;府统治已被推翻;(2 2)理论)理论-七届二
4、中全会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为七届二中全会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化准备新中国成立做了理化准备;(3 3)政治)政治-全国人民和民主人士的支持、拥护;中共中央全国人民和民主人士的支持、拥护;中共中央由延安迁往北平由延安迁往北平2、准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1)中心议题: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2)主要内容:(3)历史地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临时宪法作用,是建国初期的作用,是建国初期的施政纲领施政纲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
5、党领导的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制度的初步建立。3、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4、意义:所谓“以法法之”者,其事大关世道人心,如纲常伦纪、教养大典,则宜立法以为准焉。立法之人,必先熟谙各国风教,大小上下,源委重轻,无不了然于胸中,然后推而出之,乃能稳惬人情也。兴各省新闻官,专收十八省及万方新闻篇有招牌图记者,以资圣鉴。洪仁玕资政新篇设问1 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民主政治的?概括材料一反映的政治主张。如何评价这一政治主张?主张:向西方学习;制定法律,以法治国;设新闻官。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反
6、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设问1 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民主政治的?梁启超著立宪法议,指出立宪政体“必民智稍开而后能行之”,但“行之在十年以后,则定之当在十年以前”“故采定政体,决行立宪,实维新开宗明义第一事,而不容稍缓者也。”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同盟会宣言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在当时的中国不能实现的共同原因。政治主张:维新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革命
7、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妥协性;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强大。设问1 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民主政治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一条走不通的路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工农民主”、“人民民主”、“新民主主义”等民主概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理论并加以实践设问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作了怎样的努力?*中国特色 民主奠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
8、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10)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近代的其他国家政权有着哪些本质的差异?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对国家政治建设的作用。差异: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作用: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商君书设问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作了怎样的努力?*中国特色 民主奠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开始真正当家作主,成
9、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10)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怎样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跨越?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商君书(二)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19541954年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届全国人大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新中国第一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社会
10、主义性质的宪法,体现了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2)意义:核心考点深化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区别项目项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年宪法背景背景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前之前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确立制定主体制定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的总原则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国体与政体性质性质具有
11、临时宪法的作用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类型宪法历史作用历史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核心考点深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1(2012广东高考,广东高考,1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
12、实现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二)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第一届全体会议 1949.9 1949.9(2)职权变化:1949-1954.91949-1954.9,代行人大职权;代行人大职权;1954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年,全国人大召开后,全国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全国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宣告结束 ,此后,此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政协
13、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主要职继续存在,主要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二)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确立:1949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的愿望,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进步;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深远影响。(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果*小专题: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1、建国立初期(19491956)(1)外交阶段特征:重点发展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重点发展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中
14、苏友好,中美敌对友好关系;中苏友好,中美敌对(2)背景原因:国际:美苏冷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冷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两极格局形成;美英等西方国家孤立、包围和封锁中国;朝鲜战争爆发;美英等西方国家孤立、包围和封锁中国;朝鲜战争爆发;亚非国家纷纷独立,殖民体系日趋崩溃;亚非国家纷纷独立,殖民体系日趋崩溃;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并支持新中国。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承认并支持新中国。国内: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迫切需要稳定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迫切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国际环境。(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果*小专题: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1
15、、建国立初期(19491956)(3)政策方针: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方针:“另起炉灶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一边倒。(4)外交成果: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531953年底,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年底,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1954年,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年,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1955年,中国参加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年,中国参加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14(2020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5
16、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分)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
17、原因: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2(2015全国全国卷,卷,31)到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文化教育改
18、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3(2019海南高考,海南高考,11)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年,中共中央发布指示,指出社会上流行颇广的上流行颇广的“技术一边倒技术一边倒”口号口号“是不恰当的是不恰当的”,“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同,并没有阶级和阵营的分别,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技术本身是能够同样地为各个阶极和各种制度服务的”。这一指示这一指示A推动了推动了“一边倒一边倒”外交政策的调整外交政策的调整B为为“科教兴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战略的施行指明方向C旨在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旨在提
19、高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D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有利于纠正学习苏联的教条化倾向4(2016全国全国卷卷,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年179%上升到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果*小专题: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20、历程2、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归纳提升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关系的演变(1)1949年到年到1959年年:中苏中苏友好合作友好合作结盟结盟时期时期。新中国实行新中国实行“一边一边倒倒”政策政策;1950年年2月,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月,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20世纪世纪50年年代末代末到到80年年代中期:代中期:中中苏苏关系关系逐渐逐渐恶化恶化,直至全直至全面面对抗对抗僵持僵持时期时期。1959年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蓄意挑起中苏年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蓄意挑起中苏边境冲突,边境冲突,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是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重要标志。年的珍宝岛事件是中苏关系全面
21、恶化的重要标志。(3)20世纪世纪8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到到90年代:年代:中中苏关系从对抗到缓和直至全苏关系从对抗到缓和直至全面正常化面正常化的时期的时期。1979年后,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政策,逐步缓和年后,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政策,逐步缓和对华关系,两国关系逐渐实现了正常化对华关系,两国关系逐渐实现了正常化。(4)21世纪以来:世纪以来:中中俄发展全面战略协作关系俄发展全面战略协作关系。2001年,年,联合倡联合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果*小专题: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3、20世纪70年代*重大外交事件:19711971年年1010月,第月,
22、第2626届联大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届联大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中美关系:1972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文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文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史论链接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演变(1)新中国成立后到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世纪60年代末:年代末:对抗。原因: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扶蒋反共”。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矛盾和冲突。(2)20世纪世纪70年代到年代到80年代: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原因:美国方面: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越南战争的影响。中国方面:国际地位提高;牵制和对付苏联威胁;解决台湾问题。(3)20世
23、纪世纪90年代以来: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中美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6(2019江苏高考,江苏高考,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决定的。”当时的当时的“世界环境世界环境”是是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
24、主要力量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7(2015海南高考,海南高考,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这反映了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1 1(2009(2009北京高考,北京高考,
25、2727)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系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1949年、年、19721972年和年和1992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如下图)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如下图)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8分)【拓展深化训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解析】先确定好建交高峰的历史时期,即:建国初期、20世纪60、70年代、改革开放后,然后任选一次,再
26、从国内外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选答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选答二: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选答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外交关系;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拓展深化训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考点二:过渡时期的国民经济考试说明考试说明
27、考查角度考查角度20世纪世纪50年代至年代至70年代探索年代探索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道路的实践的实践1.(2020全国全国卷卷,41)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2.(2019全国全国卷卷,31)一五计划与工业化一五计划与工业化3.(2019全国全国卷卷,41)一五计划与工业化(四国钢产量的变化与原因)一五计划与工业化(四国钢产量的变化与原因)4.(2019全国全国卷,卷,41)1950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年中国海关税率调整5.(2019全国全国卷卷,30)20世纪世纪50年代的经济建设年代的经济建设6.(2018全国全国卷卷,31
28、)“一五一五”计划(工业化)计划(工业化)7.(2017全国全国卷,卷,41)“一五一五”计划期间的矿业政策计划期间的矿业政策8.(2016全国全国卷卷,31)“一五一五”计划的主要目的计划的主要目的9.9.(20212021全国甲卷,全国甲卷,4141)5050年代的对外贸易(年代的对外贸易(1515分)分)10.10.(20212021全国乙卷,全国乙卷,3131)5050年代的职工社会出身年代的职工社会出身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新政权的巩固(1949-1952年底)1、背景:新中国成立,面临资本主义阵营敌视与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威胁,且国民经济趋于崩溃。2、措施: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
29、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从根本上清除从根本上清除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为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为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奠定经济基础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奠定经济基础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新政权的巩固(1949-1952年底)1、背景:2、措施: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节制而非消灭资本主义,使私节制而非消灭资本主义,使私营工商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营工商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稳定物价(米棉之战,银元之战)-结束
30、了我国连续十多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的物价暴涨书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年的物价暴涨书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统一财经-实现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国家财经开始好转实现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国家财经开始好转*巩固政权的措施追歼残敌、剿匪作战(追歼残敌、剿匪作战(19501950年夏基本完成)年夏基本完成)和平解放西藏(和平解放西藏(19511951年)年)抗美援朝(抗美援朝(1950.10-19531950.10-1953夏)夏)镇压反革命镇压反革命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新政权的巩固(1949-1952年底)1、背景:2、措施:3、意义: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农业生产总值超
31、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1953-1957)与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1、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1953年年(1)背景: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国营经济的建立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国营经济的建立(2)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一化三改造一化三改造”(4)特点:建设与改造相辅相成,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建设与改造相辅相成,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2、“一五”计划(1953-1957)(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苏联大力援
32、助政权巩固,经济恢复;苏联大力援助(2)特点:思考1:毛泽东指出了什么重大问题?该如何解决?材料一 想从小农经济做文章,靠在个体经济基础上行小惠,而希望大增产粮食,解决粮食问题。解决国计民生的大计,那真是“难矣哉”。毛泽东(1953年)名家解读名家解读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增产粮食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增产粮食和解决国计民生的需要。和解决国计民生的需要。对农业进行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会主义改造造材料一 想从小农经济做文章,靠在个体经济基础上行小惠,而希望大增产粮食,解决粮食问题。解决国计民生的大计,那真是“难矣哉”。毛泽东(1953年)材料二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
33、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中央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材料三 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名家解读名家解读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因:重工业基础薄弱;中华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因:重工业基础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严峻的圆际形势,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借民共和国面临严峻的圆际形势,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鉴苏联的经验。思考2:第一个五年计划有何特点?为什么?2、“一五”计划
34、(1953-1957)(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苏联大力援助政权巩固,经济恢复;苏联大力援助(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原有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处于帝原有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处于帝国主义封锁威胁下,加强国防建设是必然选择;借鉴苏联的经国主义封锁威胁下,加强国防建设是必然选择;借鉴苏联的经验验)工业建设的重心在东北(原因: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较好;靠近苏联,方便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较好;靠近苏联,方便接受苏联援助接受苏联援助)2、“一五”计划(1953-1957)(5)成就:到1957年超额完成任务;初步建立 起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相对合
35、理的工业布局,中国开始改变工业的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2012海南高考海南高考,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 成对华包围封锁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2(2019全国卷卷,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36、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3(2019全国全国卷卷,31)下图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数他劳动强)。该作品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3、三大改造(1953-1956)(1)含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造,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目的:适应工业化的需要适应工业化的需要(3)基本途径和方式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原
37、则,采取农遵循自愿互利原则,采取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业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和平赎买,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和平赎买,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制经济。对对农业的社会主义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组织广大农民: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走集体化道路。对手工业的社会主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者参义改造: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行业公
38、私会主义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合营。国家对资本家国家对资本家手中的股份进行赎买,使手中的股份进行赎买,使企业完全变成公有。企业完全变成公有。3、三大改造(1953-1956)(4)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标志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局限性:片面追求生产资料的单一公有制形式,不允许其他经济成片面追求生产资料的单一公有制形式,不允许其他经济成分存在;追求计划经济,排斥商品经济
39、和市场作用;忽视分存在;追求计划经济,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作用;忽视了私营工商业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作用。了私营工商业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作用。例:例:下图是下图是19511951年凌虚、徐京创作的宣传画陈永康互助组向全国农民年凌虚、徐京创作的宣传画陈永康互助组向全国农民挑战。陈永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走互助合作道路,串联了周围几户挑战。陈永康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走互助合作道路,串联了周围几户农民,组建农民,组建“陈永康互助组陈永康互助组”。该作品反映了。该作品反映了A A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全面展开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全面展开B B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初见成效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初见成效C C人民公社化运动局部试
40、点人民公社化运动局部试点 D D农村生产关系改造的探索农村生产关系改造的探索例题剖析例题剖析D6(2014全国全国卷卷,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新中国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用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为工业建设提供原始积累;但它严重牺牲了农民利益,且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改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重要历史概念:统购统销政策(1)原因:由中共领导人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客观经济形势决定。(2)作用:为工业化建设筹措了资金;有利于维持市场、物价、供给的稳定。